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课程思政”融合职业教育构建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研究

2023-02-11 11:40:08

陈 睿

(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合肥 230011)

培养大国工匠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塑造新时代工匠精神更是职业精神培养过程中的核心追求。新时代工匠精神包括对职业的敬畏热爱和专注、对技能的精益求精和创新,其核心内涵就是一种职业素养和职业品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这既是对大中小学教育的普遍要求,也是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更是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行动指南。

职业教育以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三个方面为中心,德为其首,以德育人最终才能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就是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更是职业教育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有力抓手[1]。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所有课程教学,寻求各学科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将思政元素融汇于学科教学当中,通过学科渗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课程思政可以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各学科教育的灵魂,构建全员、全学科、全课程以德为先的育人格局,实现职业教育以德为先、以技为主的交叉融合发展。

思想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点”。

(一)职业教育未能真正得到社会认可,职业教育理念没有根本转变

我国国民对于职业教育长期存在偏见,“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职业教育更加处于一种被社会主流认知边缘化的状态。职业教育理念未能深入人心,必然使得职业教育发展缺乏社会基础和发展空间。如何改变职业教育现状,提升其社会认可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国家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理念转变,通过系统化和衔接性的转变,带动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的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的提升。职业教育本质是理论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双向结合,理论教育和技能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双翼,只有两者齐头并进,才能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现实中职业教育对象的学习特点是体系化理论接受能力较弱,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强。有些职业院校缺乏实训场地,缺乏来自企业一线的双师型教师,缺乏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一味“照本宣科”,注重灌输系统技术理论教育,忽视思想教育和实践教育,其教育效果的预期肯定满足不了受教育者在职业素养和技术能力要求。需要攻坚职业教育不被社会重视的老大难课题,任重而道远。

(二)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片面化”

职业院校是学生接受职业素养教育的首站,但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没有系统性规划和设计。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中,存在的课程教学碎片化和随意化、与专业教学脱节、与社会职场真环境疏离,脱离企业真实场景的实践教学,缺乏企业文化融入的实习实训,无法让学生对职业产生崇敬感和敬畏之心等问题。加之社会夸大就业待遇宣传,导致职业院校学生求学目标就是单纯追求岗位高薪,不理解作为职业者必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过硬职业技能才能拥有发展空间和创造更大财富的道理。现实社会中各个职业都面临着社会价值多元化、道德信仰碎片化和利己主义思潮的影响[2]。各行各业都有本行业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要求。职业院校中职业素养教育的缺失或者弱化,不但造就不出“能工巧匠”,而且会造成学生职业认知偏差,阻碍个人成长,也不能为社会做贡献。职业道德教育首轮关把握不好,市场化、企业化职业道德教育也一定缺失。国家、社会、企业、学校四方个体职业道德教育片面化,立体形成整体职业道德教育,为新型体制下,“四个维度”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研究的重点。

(一)校园文化与“课程思政”融合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渗透性、浸润性、持久性的影响,甚至成为其终身的座右铭。校园是最大最重要的“课程思政”实施地,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

以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等大型实践教育活动为载体,强化校园思政教育品牌建设,提升校园思政教育文化品位;
开展专题“课程思政”活动,融合职业教育特色,强化职业素养教育效果,展示职业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成果,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以学生社团活动为依托,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红色传承方面的积极作用,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职业教育加强思政教育的平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创新和改进思政课教学,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有效载体。充分利用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从革命前辈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上汲取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促进各类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以红色文化资源激活思政课实践教学,切实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丰富“第二课堂”建设,凝练并推广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扎实推进“大思政”格局建设。

(二)职业素养培养对象的主体思维和思想宣传引导

职业素养包含在图1 中的四个层次体系构建,作为职业教育培养的对象,个人应该从根本上接受职业培训教育理念,树立职业教育文化自信,充分认识走职业教育路径的利与弊,主动性接受职业素养培养。职业院校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要积极进行职业教育文化理念和思想宣传,特别是贫困地区“扶智”工程一定要做好,宣传好国家的职业教育政策。职业院校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与职业技能教育充分融合构建职业教育培养体系,育德是首位也是关键,通过思想教育锻炼良好的个人习惯和行为,技能学习和职业道德交叉融合,做好“课程思政”的职业教育培养[3]。做好“双创”教育工作,企业和用人单位主动提供职业素养培训的实战化环境。校企合作要落到实处,企业和用人单位也要做好自身的“课程思政”。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员工,在职场中职业素养不能满足企业或用人单位需求时,及时“返炉教育”,可以将实践中的职业素养提高经验和在校学生学习和交流,获得双赢。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片面的存在,需要形成整体培训体系,方可持续健康发展。

图1 职业素养培养构建“四维”体系

(一)“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运用

传统思政教育教学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线上教学的需求。当前,职业教育也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探索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交互的职业教育新形式,着力打造线上教育这张“名片”。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好“互联网+”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坚持在探索中前进、改进中加强,运用好学生最熟悉最热衷的网络技术,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感染力,满足职业院校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要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教育教学内容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把新时代工匠精神通过“云端”传播到学生心中,激发学生“大国工匠”技能报国情怀;
推送“课程思政融合”专题公众号,采用学分激励制度,提供选修学习平台;
让企业通过“互联网+课程思政”平台融入企业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参与“企业订单班”“企业冠名班”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引导,既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也对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和就业热身具有现实意义。

(二)创新职业素养教育的路径和载体

在强调服从原则的学校组织道德学习进程中,道德学习的自主性往往隐匿不显甚至被压制[4]。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学生职业素养主动性培养路径和被动性教育路径的双重作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观培育的有机统一,积极推行职业素养教育专题活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素养为基石,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敬畏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作用在学生被动性教育中尤为重要。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夯实学生的职业素质基础,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紧密融合是关键。有些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专业课程只负责传授专业技能,导致专业学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被弱化、被剥离。加强“课程思政”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全覆盖,转变职业教育中重“技能”轻“德育”的观念,突出职场案例教学,模拟实践场景,把职业道德的思想政治元素体现在案例中[5]。用国家功勋、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职业模范激励学生,塑造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勤于钻研、善于协作的良好职业素养并使之成为自身终身的职业理念和职业作风。

(三)“课程思政”助力巩固职业教育意识形态阵地

职业素养培养是职业院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正是巩固职业教育意识形态阵地的最强有力武器。首先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充分理解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其次,要建立“三全育人”机制,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切实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再次,要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展,加强“全员思政”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全网思政”的网络阵地管理,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最后,职业教育也要通过大力开展社会服务,用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行动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例如,职业院校以新型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为振兴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做贡献;
职业教育依托资源优势,针对性“精准扶贫”,为人民群众“扶智”“扶技能”“扶就业”。让“课程思政”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让全社会成为“课程思政”大课堂。

(一)职业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要坚持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职业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更要坚持党的领导。职业教育和“课程思政”有着同一教育目标,就是“立德树人”。社会主义高校“立德”,就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保证职业教育和“课程思政”的政治方向,全体党员干部、党员教师和思政教师率先垂范,树立“人人都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忠诚干净担当的执教人、做青年学生正确人生方向的引路人。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有效推动职业教育和“课程思政”高质量融合发展,才能调动各方育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三全育人”,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全育人”理念就是职业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助推器。

(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指示要求

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在立德树人的同时,还要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并举,才是一个社会的健全规范体系。加强职业院校学生法制教育,既可以让学生明确法律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强制性规范和约束,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道德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引导和启发。“德法兼修”也是职业教育中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通过“课程思政”将学生的德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从不同的教育角度充分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在塑造全面发展的职业素养同时,也树立较强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实现学生在人格的全面发展,进而影响其终身社会规范的约束理念。

(三)加强企业文化融入,提高职业核心竞争力

亲身感受企业文化熏陶,锻炼自身职场适应能力;
企业专家定期举办企业文化讲座、企业技术人员作为职业院校兼职教师,在讲座和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教育,设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让学生提高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企业需求的“零距离”,让学生在校企身份认知上实现“零过渡”。现代社会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职业教育结合“课程思政”加强学生职业心理锻炼,锻造学生积极的职业心理和乐观人生态度,坦然面对求职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危境”“险境”“困境”,用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超的职业技能成就自身有价值的职场生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锻炼敢于开拓的创新思维,勇于尝试职业技能改革,靠领先的思维和过硬的技术走在时代的前沿。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只有掌握核心技能技术,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保持长久的职场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思政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1期)2022-12-02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理财·市场版(2022年5期)2022-05-30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28期)2017-11-15

Tags: 素养   职业教育   融合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