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新时代教育参与创造世界功能的优化

2023-02-26 09:15:07

丁念金

人类在世界中生存和发展是一个创造世界的过程。人类是通过多种活动来创造世界的,其中重要活动类型之一是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在创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演变,教育参与创造世界的具体情况也在变化。在过去漫长的历史中,教育在参与创造世界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也存在不少缺失。当前,人类正在进入新时代,不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且全世界都已经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用一句众所周知的话来说,就是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关于此,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曾说,“我完全赞同习近平先生的看法”。①严文斌:《百年大变局》,红旗出版社2019年版,第5页。在新时代,教育参与创造世界的功能需要优化。

这是常见现象,也符合常理。

1.世界的基本构成

对于十分丰富的世界,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其构成。世界本来是浑然一体的,而当我们去认识和分析世界的构成时,就会体现人类的自觉而清晰的意识。在这种意识中,我们能够判断出,世界的各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是在此过程中不断变化的。这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从意识的角度看,可以以人为基点。

遵循这个逻辑,可以大致把世界划分为四大领域:一是自然。即世界中相对独立于人、自然而然生成的部分。老子说“道法自然”,①《老子》,饶尚宽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3页。这里的“自然”可以理解为自然而然生成的意思。《中庸》说“天命之谓性”,②《四书五经》(上),陈戍国点校,岳麓书社1991年版,第7页。这里的“天”主要是自然的意思。二是人。人本来也是大自然的一个部分,但由于人是有意识的独特的存在,是认识世界的功能的独立载体,因此,又可以把人视为从自然中脱颖而出、相对独立的存在领域。三是人类社会。它实质上是人的聚群性、合作性的存在形态。马克思很明确地认为,人的社会性即人的聚群性、合作性。③丁学良:《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概览》,《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他特别指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他在阐述与旧唯物主义相对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时,说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6页。等等,这就是说社会是人的合作的存在形态,本质上也属于人的范畴。四是文明。简单地说,文明即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创造出的存在,是自然经由人的作用转化而成的存在。关于什么是文明,已经有较多的阐述,如冯契主编的《哲学大辞典》对“文明”的基本解释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
人类开化状态和社会进步的标志。”⑥冯契:《哲学大辞典》(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7页。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人自身过程中所取得的各种成果的总和。

可以看出,世界的上述四大领域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其划分是相对而言的。

2.世界在不断被创造

世界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而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不断创造世界的过程。

人类创造世界的过程集中表现为创造文明的过程。人类自从诞生以来,一直在进行文明创造。人类创造的文明是极其丰富的,从成果看主要可以划分为三大领域:一是物质文明,包括人类生产出来的物质生活产品、人类创造出来的技术成果、经过人化的物质环境等;
二是精神文明,亦即文化,通常指物质背后的精神性的东西;
⑦菲利普·史密斯:《文化理论——导论》,张鲲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1页。三是具身文明,即具体体现在人自己身上的文明,亦即人的素质——这里是指广义的素质,是先天成分与后天成分的“合金”。

人类创造世界的过程实质上是对自然转化的过程。文明创造总的来源是自然。人将物质的存在转换为物质的产品,是将自然中的物质进行加工和转化的过程。人在创造物质产品的同时也进行了精神活动,加入了精神内涵,这些精神活动和精神内涵就转化为精神产品。这个过程,就是创造精神文明的过程。在创造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同时,人类还在改变人自身的自然,即对来源于自然的人的身和心进行改变,使人成为社会的人、精神的人。当然,社会的人、精神的人的基础始终是自然的人。

3.教育对创造世界的参与

在过去人类创造世界的历程中,教育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域在参与,这种参与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其一,造就作为世界核心的人。就人类的意识、利益和视野而言,世界的基础是自然,而世界的核心是人。那么,人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呢?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就人的素质发展而言,有一个复杂的育人过程,包括多条路径,其中主线有三:一是发育。即借助于必要的后天环境刺激作用,具有一定先天遗传素质的人的遗传素质得以成熟,向更高的素质水平发育变化的过程。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先天遗传因素,但也有一定的后天环境刺激和学习。二是化育。即人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等作用下变化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的学习。三是教育。即通过教来育人的过程。在教育中,作为基点起作用的是学习。也就是说,对于人的形成与发展,教育是重要力量之一。

其二,直接参与世界其他各个方面的创造。这主要表现为:一是直接参与经济事务。例如,学校里有许多经济维度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创造出大量的经济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过程也是一个经济过程,教育劳动具有经济性质,许多人都认识到了这一点。⑧田汉族:《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与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经济评论》2021年第4期。二是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例如,学校人员直接参与政治咨询和决策,或者参与某种形式的政治运动。中国明清之际黄宗羲关于“公其非是于学校”①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四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85页。就是这个方面一个非常著名的主张。三是直接参与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这个方面很显著,如教育中的课程就可以说是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②Craig Kridel,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Studies,Los Angeles,London,New Delhi,Singapore,Washington,DC:SAGE Publication,Inc.,2010:pp.168-170.四是直接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例如,许多学校安排人员参与校内外的植树造林等活动,从多个维度建设生态环境。

其三,影响其他世界领域对创造世界的参与。教育是知识和知识分子特别集中的领域,而知识就是力量,因此教育一直对世界的各个领域产生着重要影响,甚至包括一些先导性或示范性影响。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教育作为一种研究力量,通过前瞻性研究对世界的发展往往具有一定的前瞻和引领作用。世界上有许多重要人物是教育领域中相应教育者的学生,他们离开教育领域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教育领域中的相应教育者还在继续成长,而且有时继续对其相应的学生发生影响。作为教育场所之一的学校又是一种社会组织,在若干方面对世界的运作和发展起到一定的辐射作用。例如,高校的校园文化就对周围社会有很重要的辐射作用。③梁景时:《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辐射作用思考》,《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在以往历史中,教育在参与创造世界方面,既有许多成功之处,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正面经验,又有许多缺失,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1.成功经验

其一,重视发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是认可人是世界的核心,世界的建设和发展首先在造就人。二是认为虽然存在人性,但差异小,真正造成人与人之间巨大差异的是教育。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④《论语》,张燕婴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63页,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三是虽然有部分人认为智力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但人们认识到人的发展远不只是智力,就人的多个方面的发展而言,教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其二,将教育育人事务作为人生和世界的重要事务之一。首先,人们有这个方面的明确主张。例如,孟子认为人生有三乐,一乐是父母俱在,兄弟无故;
二乐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三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⑤《孟子》,万丽华、蓝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98页。其次,几乎所有国家都把教育事业作为重要事业之一,教育始终是人们努力的重要领域之一。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强调:“教育处于社会的核心位置。”⑥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6页。再次,当前中国把教育强国战略作为根本战略。最后,大量学者、思想家将自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教育事业,成为教育工作者甚至教育家。

其三,在育人方面特别重视学习力的发展。“学习力”(learning power)即学习的能量,是人的一种综合素质,由学习动力、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构成。⑦刘艾清:《高中生学习力体系构建》,《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第1辑。人参与创造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人的学习力对其创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古今中外,人们在教育育人领域几乎都不只是传授现成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几乎都注重学习力的培育,包括注重增强学习动力、指导学习方法的掌握等。例如,中国宋代教育家朱熹创立了一套著名的朱子读书法。⑧陈国代、姚进生、张品端:《大教育家朱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90—500页。

其四,重视通过教育来维系现存世界的重要内容。古今中外,主流的教育要么把主要努力用于维系现存世界的重要内容上,要么主要教育人们创造新世界,实际上也重视以维系现存世界的重要内容为基础。这表现为:一是注重维系现存世界内在价值体系需要的基本的道德教育。正因为这样,约翰·杜威强调,教育乃是延续社会生活的工具。⑨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11页。二是注重人得以在世界上生存的基本能力的培养。三是重视维系世界基本内容所需要的基本事务方面的训练。例如,中国明朝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提出教育的关键之一是“事上磨炼”。①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3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01页。四是重视维系物质生活需要的经济能力的培养。

2.缺失

其一,在许多情况下,在处理教育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上人们往往相对片面地强调教育要适应现实世界。这是一个严重缺失,因为世界总是在向前进的。人们一直在创造新的世界,如果只相对片面地强调适应现实世界,那么,当教育似乎“适应”现实世界时,世界又发生了变化,这样的教育实际上并不能真正适应世界。在西方漫长的历史中,一种主流性的观点和做法是将教育(确切地说是学校教育)作为未来生活的预备,其实就属于这类情况。其实质基本上就是:在较大范围内,世界基本上是由校外人员创造的,校内人员基本上只是适应校外人员所创造的世界。这样,学校教育拼命地适应现实世界,被世界的创造者拖着走,结果还是不能真正适应世界。

其二,对世界的创造,其微观的过程是创造出新颖的元素,若要高效进行,首先依靠创造力,但是,在过去漫长历史的教育中,创造力的培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些人还对创造力有偏见,认为创造力的培育有破坏现存秩序的危险,因而大加排斥。关于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做了如下兼具陈述性和提示性的阐述:“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在这个范围内有它复杂的任务。这些任务有: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
传递文化而不用现存的模式去压抑他……”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8页。还有一些人,虽然知道创造力很重要,但是由于培养难度很大,因而在行动上不够重视培养。

其三,教育对创造世界起参与作用最基本的途径是通过造就人来实现的,而在过去漫长的历史中,教育造就人的力度是不够的。这表现在多个具体方面,其中最突出的是对人的智力发展的作用力度很小。人们都认可人的智力的高度重要性,然而,大量研究表明,长期以来,智力的发展主要是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校外生活造就的,学校教育对学生智力发展的贡献并不大。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人后天具备起码的正常环境条件,那么,无论他(她)是否进学校以及进怎样的学校都对其智力的改变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即特殊的教育难以改变个人的IQ分数的高低。③皮连生:《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7页。由于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的作用力度小,在参与创造世界中的人类智力这个构成方面起的作用很小。因此,世界总体发展速度快,但人类的智力这个构成成分方面发展速度很慢。

其四,在过去漫长的历史中,终身教育重视不够,特别注重学校教育,而一个人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往往是一个人人生的早期阶段,因此,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持续度很不够。当一个人毕业离校,进入职业生活和日常生活为主的时期之后,世界又在不断变化,他(她)之前在学校的所学多数或被遗忘,或变得陈旧,而职业生活和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新素养又多数是之前在学校没有学过的,要靠新的、相对零碎的自学等途径形成,这样,之前受过学校教育的人要适应新的世界情势比较难,以致对继续创造世界的参与度降低了。

人类已经进入新时代,我们应该优化教育参与创造世界的功能,主要理由有:

1.应该吸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过去历史中教育参与创造世界的成功之处要发扬光大。如前所述,过去历史中教育参与创造世界的突出的成功之处有四个方面,我们找到其背后的理,就能够认识到哪些将来还可以在新的情境下继续遵循,并结合其他条件加以优化,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上述前两个成功之处的理在于:教育确实对人的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坚定地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化为行动的力量,将教育作为一种特别重要的事业有力地行动。第三个成功之处的理在于:学习力确实对人的有效学习持续起着重要作用,而学习力是可以培育的。人们认识到这一点并贯穿于教育实践中,就能够有力地提高教育的效能,包括提高相关人员参与创造世界的效能。第四个成功之处的理在于:现存世界内容确实是需要维系的,至少现存世界中的部分元素需要维系,创造新的世界元素要在现存世界元素基础上进行。

其次,过去历史中教育参与创造世界的缺失之处值得反思和努力避免。前述第一个缺失原因主要在于:在创造世界的活动方面还不够民主,不够重视调动广泛的力量(包括教育领域的力量)来进行世界创造,因此,教育领域的人参与创造世界的机会相对较少,而更多是适应教育之外的力量所创造的世界。第二个缺失原因主要在于:相关人员片面注重维系现存世界,担心重视创造力的大发展不利于维系现存世界,因此不重视创造力培育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创造力虽然能培养,但是不能教,而且需要很复杂的环境条件创造力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①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第三个缺失原因主要在于:人们对如何通过教育有效地发展学习者的智力等探索力度不够,而这又与对教育参与创造世界的功能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试想,校外生活能改变人的智力,而学校教育几乎不能改变人的智力,这说明学校教育不成功(当然,其原因是比较复杂的)。第四个缺失原因主要在于:人们对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与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相互渗透和融通的认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将教育与整个社会生活剥离开来;
与此相应,人生早期以接受教育为主,“接受完”教育之后就告别教育,而以职业生活和日常生活为主。这些都是将来应该有针对性避免的。

2.新时代有新要求

在新时代,与教育参与创造世界有关,人们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其一,在创造世界上进一步扩大民主。民主是发挥更多人的潜能的需要。每个人都有极其巨大的潜能,如果给多数人甚至所有人都提供参与创造世界的机会,充分发挥多数人甚至所有人的作用,那么,我们的世界将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和美好。同时,民主也是保障更多人权利的需要。让多数人甚至所有人都有参与创造世界的机会,这种机会也是一种权利,能使参与者们的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从历史发展看,总的来说,民主在逐渐扩大。在今天的新时代,民主还应该进一步扩大,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价值之一。作为扩大民主的一种重要体现,社会各行各业都应该有参与创造世界的更加广泛的机会,教育行业也不例外。

其二,进一步凸显人的生态在世界中的位置。人类文明的结构一直是复杂的,但一个时代的文明结构往往有某种文明占据主导地位。在原始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明基本上是具身文明;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明基本上是农业文明;
在近现代,占主导地位的文明基本上是工业文明。在当今,生态文明应是整个文明结构中的主导文明。②丁念金:《第四代教育中教师基本角色的探讨》,《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1年第1辑。因为:人类有条件和更强烈的愿望活得更久和更好,而要活得更好和更久,就需要全面而深刻地优化生态系统,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主导性的任务。人类已经广泛地认识到并开始进行向着以生态文明作为主导文明转向。③杜祥琬、谢和平、刘世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与能源变革研究》,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41—42页。在生态文明体系中,占核心地位的是人的生态,其优化将是新时代的核心任务。而在人的生态的优化方面,教育起着主导作用。为了充分地体现这种文明格局,就需要显著地优化教育参与创造世界的功能。

3.新时代有新挑战

在新时代,人类面临许多新挑战。与本文主题关系很密切的新挑战突出的有:

其一是人工智能的挑战。漫长历史以来,人类智能的发展总体上是很缓慢的,现在在部分领域人类智能比人工智能显得逊色。而且,人工智能还在以比人类智能快得多的速度进化。因此,许多人担心,在不太久的将来,在人工智能面前人类智能将显得微不足道,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将受到严重怀疑,这种趋势会威胁到人类的格局。例如,以色列思想家尤瓦尔·赫拉利预测,在将来,由于人工智能的高度发展,多数人都将无工作可做,将不能创造价值,从而失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而且,世界将被两类人控制,一类是智能机器人,一类是设计智能机器人的极少数精英,民主也将成为不可能。④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从智人到神人》,林俊宏译,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第288—317页。

其二是身心健康问题的挑战。这个问题始终是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新时代这个方面的挑战更大:人们对身心健康的渴望比以前更加强烈,医疗条件也比过去任何历史时期更好,而人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却越来越令人忧心,受到严峻的挑战。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多方面的:人类过度改造自然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人的生命力减弱,因此抵抗疾病的能力减弱,自愈力减弱;
个体对身外之物的追求加剧,心理健康容易受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病毒侵袭增多,新冠病毒的侵袭就是一例。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着报复。”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现在人类承受的这种“报复”是很沉重的。

4.新时代有更好的条件

在新时代,人类具备了比过去更好的条件,使得人们能够大力优化教育参与创造世界的功能。这突出地表现为:

其一,生活资料总体上已经比较丰富。当前,在世界有些地区虽还存在缺乏粮食的情况,但这主要是因为:产业结构不合理,人类将太多的精力用于生产工业品,而对粮食的生产投入不够;
粮食分配不够合理;
浪费粮食的情况仍然存在,例如,根据英国废物及资源行动计划的统计,全球浪费的食物比例高达25%至30%。②《走过,路过,别留下太多碳足迹》,《参考消息》2021年11月5日第7版。总的来说,生活资料是相对充足的。由于生活资料充足,人们就能够将更多精力用于人自身的发展优化,这样,教育的分量将得以进一步增大,教育参与创造世界的功能将进一步优化。

其二,民主的氛围在变浓厚。从政治的某个角度看,人类前进的历程是扩大民主的历程,“在现代社会中,民主有着广泛的意义,代表着普遍的公共价值取向”。③陆有铨:《教育的哲思与审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302页。目前,民主的氛围已经变得相当浓厚,在中国,民主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这有利于人们努力进一步扩大民主,并积极地研究如何有效地扩大民主。在有效地扩大民主的过程中,优化教育参与创造世界的功能就会更加符合历史大趋势,因而更有力度。

其三,人类扩大活动空间的能力在显著增强。其中突出的有:天文学的发展表明,世界的空间是十分巨大的,考虑到外星球为人类提供的潜在发展空间,人们参与创造世界的物理空间几乎是无限的;
即便在现有人类生活物理空间范围内,人们也在挖掘和开发人类生活越来越多维度的内涵,挖掘和开发的维度越多,人类的生活就会越丰富,人们参与创造世界的空间就会越广阔。在社会维度、经济维度、政治维度、科学维度、技术维度、人文维度、道德维度、艺术维度、宗教维度、生态维度、日常生活维度等各个维度都可以进行挖掘和开发,都可以让人们有广泛的参与。

1.推动世界重心转换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看到的基本情况是,世界的重心是经济。这是有其合理性的。不过,在将来,世界将不宜再过度地以经济为重心。因为:第一,经济并不是人类发展根本目的所在,而主要是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手段;
第二,随着人类经济能力进一步增强,人类不必将主要努力集中于经济,否则会过剩;
第三,如果将来再把过多努力集中于经济,会产生过多消耗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的危害。经济分量应适度。

那么,世界的重心应该转向哪里?笔者认为应该转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的素质发展。因为它不仅是人有效地建设世界的首要手段,而且它本身就是人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人类一直将人自身的素质发展作为目的之一。马克思强调:“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32页。在新时代,具备了更好的相关条件后,人的素质发展可以成为世界的重心之一。二是优质生活。人都是生活着的人,是在生活中展现自己和发展自己的,人的生活状况是人的状况的根本方面之一。在新时代,相关的条件更好了,因此有必要也有可能普遍地追求优质生活。当然,优质生活应该是充实的,不断提升生活主体、完善生活主体的生活,应该包括学习生活。三是健康长寿。这一直是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在过去,条件不够好,因此,这方面的努力所占的分量是比较小的;
但是,现在和将来相关条件在持续改善,可以将它作为世界的重心之一。当然,要特别注意的是,健康长寿的核心是人的生命力的增强,而这离不开学习。

上述这三个方面都与教育密切相关,因此,要加大教育领域在世界中的分量,应该努力推动世界重心向这三个方面转换。

2.更新教育育人的关键思路

教育的根本性任务是育人,其参与创造世界的基本路径也是育人。将来,不仅要继续重视教育的育人路径,而且要在育人的思路方面实现一些关键更新。这种更新将是很丰富的,就优化教育参与创造世界的功能而言,关键的有三点:一是特别注重学习力的培育。教育中的学习者的学习力得到完整、可持续的发展,这样他们就能够一边自己有效学习,一边有效创造新的世界元素。二是特别注重创造力的培育。在创造世界的过程中,人的创造力是关键之一,而创造力是可以培育的。例如,罗伯特·J.斯滕博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认为,创造力的结构由智力能力、知识、思维风格、个性、动机和环境六大要素构成,①罗伯特·J.斯滕博格:《创造力手册》,施建农等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每个方面显然都是可以培育或造就的。三是注重育人过程本身对世界元素的创造。这其中又特别要注重两点:(1)不宜将教育视为对学习者未来生活的单纯预备,而应该将教育视为一种生活本身(当然,现在的生活本身对未来的生活兼而具有一定的预备作用);
(2)适当地认可和重视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学习者对世界元素的创造(例如文化创造),在创造过程中有效地实现人自身的素质发展。

3.加强民主教育

教育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创造世界,与决策的民主性有密切关联,这种关联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关注民主的文化和个人关注民主的意识上。为了推动和有效实行教育对创造世界的参与,需要加强民主教育。

历史上,重视教育对创造世界参与的思想家是特别重视民主教育的。例如,约翰·杜威为了推动民主的延续和发展,将民主作为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深入而持续地推进民主教育。其中一套特别的民主教育方法是他提出的著名的“思维五步”法。这种方法将学习者的反省思维划分为疑难的情境、确定疑难的所在、提出假设、推断、验证或修改假设五步,②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5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313页。其教学也划分为相应的五步。这种方法的宗旨在于,让每位学习者都能够养成像科学家那样独立思考的品质,而这种独立思考的品质是民主社会人们对创造世界的民主化参与特别需要的。

今天,加强民主教育特别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民主哲学教育。要让学习者充分地理解民主涉及以人为本的价值、人类的平等意识,以及让每个人都能够充分扩大经验范围、接受数量更大和种类更多的理智刺激,从而获致能力的自由发展。③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7页。二是民主社会史教育。要让学习者充分了解人类追求民主的漫长而复杂的社会史。三是民主精神教育。包括民主观念、民主意识和民主信念等的教育。四是民主能力教育。包括让学习者养成独立而正确地判断的能力、进行民主决策的能力等。

民主教育要在整个教育的各个场域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中进行。接受过有效民主教育的人员将能够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创造世界。

4.更新教育参与世界事务的思路

教育参与创造世界,不仅要在教育领域内有效育人,而且要参与更加广泛的世界事务。在过去的历史中,教育一直没有忽视这一点。不过,在将来,教育参与世界事务的思路仍需要更新。突出的有:其一,教育领域内外对教育参与世界事务的功能要展现出真切的认同。教育领域内部和外部都应该切实地认识到,教育参与世界事务并不是外部世界给教育的恩赐,也不是形式主义,而是有积极意义。基于这样的认识,教育力量就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广阔世界的各种有关事务,世界也能充分吸收和认可教育力量的参与。其二,教育力量远不只是参与政治事务,而要全面地参与世界各个领域的相关事务。因为各个领域的事务都是世界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有教育参与的价值。而且,教育对各个领域事务的参与之间能够相互促进,反过来又促进教育更加现实化发展。其三,摆脱片面维系现存世界的思路,注重同时创造新的世界元素,致力于促进外部世界革新。这不仅有利于外部世界生命力的增强,有利于教育在充分促进外部世界革新过程中增强教育自身的功能,还能够为教育的革新及优化提供更积极的环境条件。其四,尽量将对世界事务的参与纳入教育与世界协进的综合实践活动范围。教育领域人员的活动应该远远超出书本范围,教育者和学习者都应该进行大量与外部世界协同性前进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外部世界的发展,而且对教育领域的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育领域应该对其各种活动有一个系统规划,其中,要将与外部世界协进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分量很大的一类活动,把对世界事务的参与纳入这个范围,有效地设计、实施和评价。

5.形成与外部世界更加有效互动的教育机制

教育要高度有效地参与创造世界,就需要优化自身机制,借此能够更加有效地与外部世界互动。这种优化的教育机制的形成有很丰富的内容,其中突出的有:其一,牵头优化三大育人主线的贯通机制。如上所述,促进人发展的远不只是教育,而至少有发育、化育和教育三大育人主线。这三大育人主线要充分发挥育人作用,不仅要各自独立地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而且相互之间要实现贯通,即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地促进人的发展。①丁念金:《指向优质学习的三大育人主线的贯通》,《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那么,如何才能形成这种贯通机制呢?就发育、化育和教育而言,总的来说,教育不仅相当广阔,而且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因此教育力量可以牵头建立这种贯通机制。其二,牵头建立人生各个阶段发展和发挥才能的整合衔接机制。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的发展和才能发挥侧重点不同,影响因素和策略也不同,为此,需要建立一种整合机制,能够将人生各个阶段的任务、目标、影响因素、发展策略、发挥才能的重点等多维度整合、衔接性地加以规划,并基于对规划的实施和评估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调适。虽然这不只是教育工作者的事,但教育力量可以在这种整合机制的建立方面承担起牵头的任务。

猜你喜欢 民主育人人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2年4期)2022-03-26中国式民主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大科技·百科新说(2021年6期)2021-09-12人类第一杀手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意林·全彩Color(2019年6期)2019-07-24人类正在消灭自然奥秘(2015年2期)2015-09-10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期)2014-03-01

Tags: 新时代   优化   参与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