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以“六个统一”提升重大主题报道水平

2023-02-26 15:25:12

黄 燕

重大主题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围绕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思想、重要决策部署、重点中心工作、重大活动、社会热点以及典型宣传等组织开展的新闻报道活动。它为特定主题服务,政治性鲜明,是党媒的“必答题”“规定动作”“拳头产品”。媒体融合背景下,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如何让重大主题报道提质创新,入脑入心,笔者认为,可通过“六个统一”,提升叙事能力,实现有效传播。

重大主题报道多为非事件性新闻报道、非突发性新闻报道。其报道内容往往是经过很长的时间慢慢地发展而来的,呈现出一种过去完成式的静态,而非现在进行式的动态。

新闻报道的时、度、效的把握是做好新闻的第一要领,如果不遵循这个第一要领,报道仅是对做法、数字的堆砌和相关成就的罗列,既不符合传播规律,也不符合受众需求。电影《我的遗憾和你有关》中有段话让人印象深刻:“出场顺序真的很重要,有时候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你来得不够巧。”同样,报道从哪个时候切入、在什么时机推出,这个顺序选择很重要。要巧花心思,变非事件性的内容为事件性的新闻,将过去完成式与现在进行式有机统一,化静为动,让重大主题报道“活起来”“动起来”。

(一)好的新闻由头能够扣人心弦

面对非事件性的主题报道,要寻找捕捉合适的新闻由头,将受众的目光迅速吸引到报道中,将宣传价值与新闻价值合而为一。寻找新闻由头的原则是:事实是新近发生的变化,时间上要新,同时它与所要报道的事实有着本质上的联系,要有利于报道主体部分的展开。获得第31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一等奖的作品《陈立群的最后一次家访》就为报道找到了精彩巧妙的切入点,呈现出富有浓厚氛围和视觉张力的动感现场。陈立群是一个教育扶贫老典型,此前记者对他已持续报道了三年。如何发掘让观众眼前一亮的新场景、新动态,记者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忽然得到信息,三次延长支教时间的陈立群即将卸任,告别贵州返回浙江前,准备再做最后一次家访。记者立刻意识到这是个绝佳的切入点,立即打车赶往高铁车站,赶上了当天最后一趟火车,这才记录下陈立群最后一次苗寨家访的感人场景:雨中,陈立群家访完正要离开,孩子们忽然高声喊道:“陈爸爸,不要走……”陈立群先是一怔,继而转身,泪水合着雨水顺着脸颊流淌下来。[1]此情此景,成为这篇重大主题报道现场叙事的支撑点和动情点。

(二)进行式报道能突破时空限制

进行式使得原本以非事件新闻为题材而缺乏动态感的主题报道具有了跌宕的叙事节奏。央视系列报道《沿着高速看中国》带领观众探知我国22条风格各异的高速公路,感受人文地理、体味民生改善、反映时代之变。报道沿着高速公路一路向前,时间的流动依靠空间的转换来控制与体现,具体报道中又穿插使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等方式,将观众带入其叙事节奏中,使主题报道获得动态感、推进感。[2]

重大主题报道聚焦的是年度重大时间节点、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国计民生的重大议题。所涉及的新闻资源被全国各级媒体普遍关注与共享,具有媒体集中进入、内容趋同的特征,而对同主题的同话语表达容易导致报道陷入同质化,再加上众多媒体“扎堆式”“工厂式”的生产和宣传,也容易造成受众阅读和收视的疲劳。

梅派艺术传人梅葆玖先生终身致力于京剧的传承,但同时又是一个喜欢改革和创新的艺术家,提出了“旧中见新,新而有根”的创作理念。对于主流媒体而言,也面临着守正创新的课题。如何在公众预知且皆知的重要话题中以“新”取胜,如何在年复一年的纪念报道中出新出彩,如何做到老话题与新视角有机统一,考验着媒体和新闻从业者。

(一)“旧瓶装新酒”不丢经典,仍有新意

2021年,在众多庆祝建党百年重大主题宣传和党史学习教育的宣传报道中,《号角催征——解码〈新华日报〉老报纸里的百年初心》是一件独树一帜的代表性作品。创刊于1938年的《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张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政治机关报。“号角催征”系列报道,依托老报纸的369个版面、351篇报道和文章,从独家报史与党史上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的交汇点入手,重访重大事件现场,寻访当事人及亲属后代,对话专家,以新闻手法激活党史资源,解读历史、关联当下,解码党的初心,实证伟大“建党精神”。作品实现了从“昨天的新闻”到“今天的历史”再到“今天的新闻”的连续跨越,成为既有新闻敏锐度又具有历史厚重感的重大主题报道佳作,获得了第32届中国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一等奖。

(二)掰开一枝插新柳是新,老树上长新枝也是新

近年来湖南媒体一直持续跟踪“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的变化。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方略。2017年,经过艰苦奋战,十八洞村成功脱贫。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新湖南客户端推出了《十八洞的19张笑脸》,以村民们脱贫后的“笑脸”、如花儿一般绽放的幸福生活为载体,折射出精准脱贫取得的喜人成就;
2018年,《苗寨“十八”变》牢牢抓住精准扶贫5周年的节点,讲述了5位村民各自“拔穷根”奔小康的故事;
2019年是中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记者再次蹲守十八洞村,采制报道《十八洞龙金彪的Vlog丨脱贫之后》,以一位普通村民的视角,记录十八洞村脱贫后不返贫的探索。[3]脱贫攻坚是百姓耳熟能详的话题,没有创新加持,很容易审美疲劳。但湖南媒体连续三年,由表及里、由群像到个体,一步步深入,从三篇作品的接力中,可以看到党中央正在一步步兑现承诺。再熟悉的话题,在不同时期总有新的情况、新的变化,紧紧抓住这些变化的情况,和实际紧密结合,就会有用不完的素材、写不完的“新话”,老话题讲出新意,方法就在这不懈挖掘、创新视角的实践中。

重大主题报道关注全局工作、大政方针、民生话题,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其间内嵌着复杂的精神内涵与论证逻辑。[4]典型性是一定时期内产生的同类事物或人物故事中,最突出或最具代表性的事物或故事。用典型报道的方式诠释重大主题的普遍性,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事或人的剖析,能够让原本复杂的内涵与逻辑变得可感知和可触碰、可理解和可接受,引出普遍性的经验,凝聚普遍性的共识。

“如果可以攀珠峰,就不去爬玉龙雪山。”这是世界级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在学术追求上立下的目标。新闻报道也应有这样的卓越追求。重大主题报道反映的主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之相关的事例不胜枚举,千万不要因为早早地抓到一尾小鱼而沾沾自喜,匆匆下笔,要致力比较、遴选,从众多素材中提取出最有表现力的事例,捞到池里最大的那一条新闻“活鱼”。

胸中有大局,手握好典型。好典型不是送上门来的,判断报道对象是否具有典型性的能力来自记者的政治素质、业务素养,特别是要做到对国家社会的全局心中有数。不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了解社会的现实,不了解行业的状况,不了解民众的需求,不可能把握住报道的方向和重点,不可能对典型性有准确的判断,也不懂得什么样的典型是值得发掘的,又应该如何去发掘它。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新增了重大主题报道奖项,获得一等奖的六篇作品,就有四篇出自央媒。湖北广播电视台的《“兴发”转型:从按“吨”卖到按“克”卖》也榜上有名。作为地方媒体,能从央媒具有先天优势的重大主题报道领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占得一席,靠的正是对典型事例的发掘能力。2021年底,宜昌市兴发集团研发的高性能电子级磷酸蚀刻液即将发往上海,破解了国产芯片的“卡脖子”难题。记者进一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宜昌长江岸边的兴发集团考察时专门指出,长江经济带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说不要大的发展,而是首先立个规矩,把长江生态修复放在首位,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兴发”迅速行动,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壮士断腕、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进而破解了“卡脖子”难题。整个报道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的重要部署和长江沿线化工企业的绿色转型有机结合,加深了广大群众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高度认同,立意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区域特色,具有示范效应。试想如果不是报道“兴发”,而是在其他宜昌沿江的130家多化工企业中随便找一家来剖析,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重大主题报道受到各级媒体的高度重视,在开展报道前,常常围绕主题提前策划,精心布局,制定报道方案,细化采制流程。策划先行,打有准备之仗,能为之后的采访指引方向,明确目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执行中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按图索骥,忽视发展变化了的最新情况;
二是刻板套路,“导演”痕迹明显,让受众感到不真实、不真诚。

“生命是一个故事?还是一个事故?”这是作家章诒和在小说中设置的一个疑问。一个新闻,是一个故事,如果讲得挺假挺作,那就是一个事故了。策划要先行,但要灵活机动,更要尊重事实,让策划感与真实感有机统一,才能让受众认可并且信服。

以敬畏之心对待——新闻千万条,真实第一条,严格按新闻规律办事,革新封闭式的框架思维,摒除惯性、想当然和坐而论道;
以求实之心对待——用好调查研究的“传家宝”,深入现场,留心观察,用心采访,发散思考,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灵活依据新闻现场和事件的变化,及时准确调整报道策划,发现和挖掘最新鲜的报道内容;
以真诚之心对待——深入践行“四力”,真正走近采访对象,让主观介入化为尊重凝视,让艺术表现转向追求真实,用“走转改”的实践传递真情实感的力量。有人说主题策划的采访没有现实突发题材更显原生态、更有吸引力,但2012年央视推出国庆海采《你幸福吗》这种特别策划的主题报道方式,正是凭借直接传递百姓声音,真诚表达最实在的新闻价值观,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你幸福吗》的策划人杨华说,对记者的采访她提出了三个硬要求:首先,采访是随机的,杜绝任何摆拍,记者不要刻意去找想要的,而要去发现让你意外的;
其次,回答是即兴的,第一时间的第一反应,报道没有正确答案、没有标准答案;
第三,回答的状态和场景同样珍贵,摄像要肯花“笨工夫”去跟拍,去捕捉采访对象的“不设防”“不假思索”,没开始问的时候就要开机,每个人听到问题后的第一反应要真实地记录下来,被采访者是怎么离开镜头的也要记录下来,闲来之笔用好了会成神来之笔。[5]“杜绝任何摆拍”“没有正确答案”“真实记录场景”,得益于三个硬要求,节目中看似事故般的对话成就了好故事的金句。策划感与真实感的有机统一,让这一主题报道触碰人心,让主旋律可亲可爱。

重大主题报道,关键词是“重”,具有政策性、权威性,彰显“硬核”特质。但也因为其内涵深刻,无形中给创作带来限制,如果单一以宣传为本位,叙事过于宏大、用力过猛,容易让受众望而却步,给人“生硬”之感。

作家毕淑敏说:“深深的话,我们浅浅地说。”适应当今个性化、多样化、社交化、移动化的舆论生态新变化,用通俗的话讲深刻的道理,让“高大上”的硬主题与“接地气”的软表达有机统一,重大主题报道才能走进受众心里,既叫好又叫座。

以“小人物”表现“大情怀”,以“小故事”反映“大道理”,是硬话软说的关键。主题越是重大,越是要用人性化、故事化的表达手法。用老百姓的语言,讲述小地方的变化、小人物的经历,往往更能触动受众情感,引发共鸣,产生吸引力,更具强大的传播力。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江西广播电视台推出新闻专题节目《老表们的新生活》,走进乡村看小康,寻找和传统农民有反差的农村新职业、新身份、新业态,把新农村的小康成就、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这一重大主题寄寓在这些生动有趣的新老表故事中。《老表们的新生活——鸟哥“打鸟”》一举摘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新闻专题一等奖,它讲述了江西婺源县农民余鹏海发现家乡生态变美、珍稀鸟类增多后,趁势当上职业“鸟导”,由此脱贫致富的故事。报道呈现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突出反差视角,用多个“意想不到”引发观众兴趣。一位农民放下锄头、拿起望远镜,尝鲜“鸟导”。他文化程度不高,却通过自学认识了全国近一半的鸟类,带着国外观鸟爱好者四处拍鸟,节目不断放大这位曾经的贫困户身上的反差感和变化;
二是采用第一人称,以真情流露构建情感共鸣,节目用“鸟哥”的自述串联全片,通过长时间跟拍,原生态地记录许多鲜活自然的言语,让观众更容易进入他的生活,直观感受乡村巨变,真情点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中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生动实践。硬主题要去符号化,去抽象化,就必须依托具象、新鲜的软表达,记者带着主题,带着思考,从基层一线捕捉可信、可亲、可感的故事,为重大主题报道画上“点睛之笔”。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重大主题报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过去,新闻媒体提供什么,用户就看什么;
现在,主动权在受众手上。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为此,主流媒体唯有调整思路,依据新时代受众的使用习惯和体验方式,创作出能广泛吸引受众参与,成功“出圈”的爆款主题报道,实现正能量与大流量的有机统一,让主旋律成为顶流。

你可能想不到,世界上第一款电子游戏,是一位叫威廉·希金博特姆的核物理学家为了激发公众对核物理的兴趣而发明的。科学与公众,以游戏为媒介,进行互动;
同样,媒体与受众,也要通过“浪漫的互动”,实现“双向奔赴”。

(一)无互动,不传播

相较于以往由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单一元素主导的新闻作品,由动漫、H5、短视频、音乐、游戏等创新元素,5G、VR、AR、XR等新技术构成的互动型融媒体产品自带“流量属性”,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喜爱。各媒体围绕重大主题宣传,在提高沉浸互动性上下足了功夫。2021年春节,《人民日报》推出H5产品《今年春节,这张特殊的贺卡,你想送给谁》,用9张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标图片作为贺卡底图,贺卡标题是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精选的金句,网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标图片生成电子贺卡,为亲朋好友、身边党员等送上祝福,H5全网点击量达2800万次,生成“新春贺卡”1600多万张。重温党史有很多种方式,《人民日报》专门针对青少年网友推出了《队伍在壮大》闯关游戏,通过指挥一支队伍不断前进,历经建党百年的重要场景,在游戏互动过程中体验共产党队伍的壮大过程。[6]受众在接触这些创意十足的融媒体作品后,广泛参与互动,并与身边朋友交流、共享,无形之中坚定了共同信仰。媒体也可以根据受众的评论以及互动的情况,来调整、优化主题报道的宣传,提高媒体的影响力、传播力。

(二)捕捉“网感”,锤炼“网感”

重大主题宣传既要有“黄钟大吕”,也要有“小清新”,特别是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方式的“玩法”也要更新换代,吃透网络传播规律,用互联网思维制作内容,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提升受众的认可度。为喜迎党的二十大,江西广播电视台推出“对标一流看江西”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聚焦江西对标一流、争创一流的鲜活实践,大小屏融合互动、同步直播,通过运用媒体融合的新语境、新技术,大量融入跑酷、说唱、脱口秀、场景体验、Vlog等网民乐于接受的时尚元素,推出了一系列有颜值、有内涵的作品,生动表达重大主题,贴近群众生活,让主题报道粘住粉丝、创造流量。

任何新闻报道,都需要把握好“时度效”,重大主题报道更是如此。所谓“时”,就是抓住时机、掌握节奏,不早不晚,不快不慢,刚刚好,最适宜;
所谓“度”,就是讲究策略,拿捏分寸,不刻意,不拔高,真实可信;
所谓“效”,就是保证宣传效果,让受众爱看爱听,收获民意,赢得民心。“完成式与进行式”以及“老话题与新视角”的统一,体现了对“时”的要求;
“普遍性与典型性”以及“策划感与真实感”的统一,体现了对“度”的把握;
“硬主题与软表达”以及“正能量与大流量”的统一,体现了对“效”的追求。从“六个统一”入手,努力寻找“时度效”的最优解,助力重大主题报道提质创新,善作善成。

猜你喜欢 受众 3D打印技术与玩具制造:受众个性化与产业战略玩具世界(2022年2期)2022-06-15新媒体传播以及受众参与式文化发展新闻前哨(2021年2期)2021-11-13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客联(2021年7期)2021-09-27融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计算:途径与挑战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1期)2021-06-09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乐府新声(2021年1期)2021-05-21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记者观察(2020年15期)2020-06-30如何运用播音主持技巧增强受众黏性传媒评论(2019年4期)2019-07-13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科技传播(2019年24期)2019-06-15曲艺受众分析曲艺(2017年2期)2017-04-04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新闻前哨(2016年1期)2016-12-01

Tags: 提升   水平   报道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