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中国传统色彩美学内涵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2023-03-03 11:45:11

钟石友

上海大学 上海 200433

纵观世界各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是较早学会如何使用色彩的其中之一,并且建立了体现民族自身特点的色彩结构,以白、青、黑、赤、黄为正色,与五行当中的金、木、水、火、土相对应,以致中国色彩的观念融合了自然、宇宙、伦理、哲学等思想体系,演化生成了中国别具一格的色彩文化(图1)。

图1 《五色、五方、五星图》(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传统色彩是历史的产物,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民俗风情,包括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等,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覆盖面极其宽泛。中国传统色彩观念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即物质基础和文化背景。

(一)物质基础

中国传统色彩观念的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颜料的发现和发展,传统色彩泛指颜料呈现的色彩与光泽,色彩是人对光的感觉,而要形成色彩观念,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成,是人们长期使用颜料,通过艺术实践,鉴赏总结形成的感受和认识,并逐渐演变成了大家普遍认可的色彩观念。

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硕大的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流逝,文物的保存条件受限等原因,部分文物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毁损。尽管这样,我们仍然能从文物残缺不全的内容及色彩上隐约可见其本来的风貌。艺术作品过去千年,其色彩之所以还能够辨识可见,部分国画作品的色彩历久弥新,这与使用的矿物颜料其稳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和不断发展进步的使用技法有关。然而植物颜料,尽管其化学性质活跃,不稳定且容易褪色,但由于其亲水的特性,在宋代以后逐渐成为文人画中使用率最高的颜料,基于文人画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极大的比重,因此文人画使用的植物颜料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古至今,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攀升,在中国画家与传统匠人的艺术实践当中,中国传统颜料的种类日渐得到发展,在技法的运用上取得长足的进步。在此基础上,中国传统的色彩种类也不断增多起来,并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色彩宝库。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的大国,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展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在不同朝代、不同载体和题材的艺术作品上色彩所呈现的方式上,从侧面不难看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同时期的人们的审美情趣正发生着变化。正因如此,中华民族对传统色彩有着自成体系的专属审美情感。

从古老的岩画中所展示当时生产生活和祭祀崇拜场景能够识别出,在石器时代,色彩对于远古人类不仅是装饰和调剂生活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表达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感悟,并将自己的困惑和感受记录和保存的重要工具。也同样受制于生产力的关系,事物的短缺以及对于自然界诸多未知,神灵逐渐成为当时人们对于一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所形成的认知,崇拜自然演变成对神灵的敬仰,自然规律被认为是神灵的喜怒哀乐,为了求得温饱色彩变成为了向神灵祈求的巫术仪式中的重要手段。原始社会时期,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品种较少,其来源主要是就近易得的矿石研磨成粉末制成的颜料来作为绘画材料使用;
夏商周时期,随着不断有新的矿藏被发现和先民炼矿制石的水平持续增高,日趋演变在周朝时形成了五色体系并得到上层建筑的认可和推广,开始成型并作为了一种社会规范;
战国秦汉时期,间色的种类得到丰富五色体系走向成熟,在服饰等级制度上的运用也完善了起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进入中原大地,石窟壁画融入了西域的色彩。红、黑不再是壁画的主要色彩,色彩种类的丰富程度获得极大地提升,佛教壁画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它的题材主要是来源于佛教故事,目的也是传教。由于这种明确的目的性,在有限的洞窟墙壁上表现佛教故事,无论是构图还是线条亦或是色彩,意向性是其独特的体现;
国力强盛的隋唐时期,意象色彩进入繁盛时代,草、石颜料的品类繁多,色彩的表现性、装饰性、象征性都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变现富贵华丽的花卉禽鸟,辉煌金碧的山水,丰盈肥颊的侍女等等,浓艳重彩的设色展现了大唐的华章盛世与社会各阶层额审美趣味。从石器时代到隋唐,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接近一半的历史时期,中国绘画中所显现的均是重色轻墨的时代特征。

由于中国意象性色彩走向繁盛时期,描述中国色彩的词汇也从具象扩展到意象。如形似蓝色系列颜色的名称,青黛、菘蓝、柔蓝等,这些是以提取植物来命名,后续发展到通过古籍、天象、诗词等意象的维度,如苍苍、窃蓝、碧落等。在《仓颉篇》中记录颜色的单个字仅仅只有13个,然而到了清朝的《康熙字典》中光颜色单字就达到了934字之多。[1]由此可见,中国传统色彩除了促进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还包括传统建筑和服饰、器物等艺术作品之外,也充实了文学的宝库。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色彩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传统颜料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形成与演变的物质基础。

(二)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色彩在中国封建等级制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服饰上的色彩直接对应着不同身份的人的地位,规制着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秩序人伦和尊卑礼仪。

西汉时期,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先秦儒家思想集中体现的《礼记》中参见,色彩在服制规约上被使用,服务于君权的体制。恢复周礼恰是符合当时统治者所强调的身份地位,为巩固其统治和建立等级森严的秩序需要。有鉴如此,自此以后,中国历朝历代统治阶层均以儒家思想作为其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专制皇权神化的正统思想。

正色和间色是划分阶层和等级的标志。《考工记》最早记载了正五色,“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由此可见,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先民就把五色与时间、方位、五行相联系。在古代,方位的尊卑也表现在与之相联系的色彩上,如中间高四方低,与其对应的黄色也就比四色高。在祭拜时,色彩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2]唐高宗将黄色定为皇族专享色,曾勒令各级官吏和百姓禁止衣着黄色。将各个品级官员的服饰色彩做了逐一规定。三品及以上着紫色朝服,四品和五品着绯色朝服,六品、七品着绿色朝服,八品、九品着青色朝服。百姓平民只可用间色,仅仅也只能在婚丧嫁娶等重大节日中可适度解除禁忌。

然而并不是所有朝代的皇帝都用黄色服饰来彰显君权的尊贵。如秦始皇就将黑色服饰作为皇袍;
西汉时期汉武帝在祭祀和重大场合采用“上玄下纁”作为所着服色;
北宋自宋仁宗伊始着红色龙袍。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提出“五德始终说”。他认为王朝的兴衰更替是存在规律的,即五行学说相生相克原理,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与五色白青黑赤黄相对应。依据五行相克原理,秦朝崇尚水德着黑色,火克水,汉覆秦崇尚火德着红色,依照当时的生产技术,红色的染制技术是不成熟的,因此服色为“上玄下纁”;
又根据五行相生原理,后周时期崇尚木德,木生火,宋在灭掉后周又崇尚火德着红色。朝代的风云突变、兴衰更替,也就意味着新旧五行学说的更新,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每个朝代有自己的定义,历史上并不统一,最终解释权在统治阶层。然而元和清这个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的朝代,则是用各自民族风格的颜色服饰,从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的色彩来看,正色的象征意义并未消退,北方的皇家建筑采用黄和红,加之对称均衡的布局设置,既体现了皇室的无上地位,同时也营造了视觉上的气势;
江南园林的布局将白、黑作为建筑色彩,在色彩上既能看出等第,也遵循了文人的审美情趣,与周边山水风光交相辉映。

历史上不同朝代的朝服色阶的分级,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传统色彩成为表现人们身份和等级的工具,在长达两千多年历史长河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色彩等级和象征性的中国传统色彩观。象征性的体现,并不局限于牛顿色环和《颜色论》中所阐明的色彩规律,更重要的是具备中国特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

“意象”一词来源于《周易》中“圣人立象以尽意”,“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这里所说的意象不是简单的认为其所指的客观事物,更不是纯粹的主观说法,而是主客观融合的心理意识。[3]“意”和“象”结合形成了完整审美过程,使得中国的艺术内核达到形和意的统一。中国传统绘画上的色彩是基于五色体系和画家为协调画面的主观性选择。其画面所用色彩并非客观再现所描绘对象原本固有的颜色,而是使用传达画面信息,表达思想情感的意象色。

总之,中国传统色彩观是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感知体验的,是相对含蓄又带有一种夸张的装饰性趣味,具有主观性和意向性、象征性的色彩观念。

中国传统绘画重视情感表达,营造意境,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因此使得中国传统色彩的审美思想也具有“意象性”。

中国传统色彩观念对画家的影响是空前的,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色彩的作用是构建群臣的主次关系,这与中国传统色彩观的象征性是分不开的。如唐代阎立本所绘《步辇图》(图2)描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宫内接见吐蕃松赞干布派来的使臣禄东赞的情景。画家卓尔不群的绘画技术让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画面所呈现的内容和色彩信息让该画有了珍贵的历史意义。画面中,体型比例较大的唐太宗虽与客观事实不符,却也在情理之中。排在第二的也不是吐蕃求亲使臣禄东赞,是一位唐朝官员,着红袍朝服,据该官员所着朝服颜色判断其官职应在五品之上,三品以下。据《唐六典》记载:“鸿胪卿之职,掌管宾客及凶仪之事,领典客、司仪二署,以率其官属,而供其职务;
少卿为之贰。”[4]鸿胪寺卿指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少卿为其副手。《旧唐书》中所载“卿一员,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5]鸿胪寺卿和少卿官职为从三品和从四品,画面中官员服色符合史实。禄东赞身着礼服,为联珠立鸟与立羊纹织锦长袍,站姿恭敬肃立,从服饰的精致程度和他的态度可以判断出吐蕃对此事的重视。禄东赞身旁为译语人,其品级不高,少数民族担任该官职居多,其形象在画面中就更小了,白色服色,显得有点局促。从画面人物所着服色可判断人物的身份。

图2 《步辇图》(图片来源:网络)

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绘画的目的和意义不是简单对客观事物的再现,而是在其基础上,营造创作者理想的精神世界。所以,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思想同样也影响了文学领域。宋朝诗人晁以道诗云:“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绘画呈现诗书画印融合的特点,各个构成因素相互补充,丰富了内在意蕴。由画作扩展延伸的意象词也提升了诗词歌赋的意境空间。

中国传统色彩延展出了诸多意象词。如描述中国传统色彩名称的词语,其中由石青延伸出“空青”“竹月”“白青”;
由朱砂扩展“石榴裙”“赩炽”“大繎”;
再如水色系颜料延展出“獭见”“霁蓝”“秋蓝”等。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官宅》中写到“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石榴裙”指代俏丽的美人,中国传统色彩的意象词赋予诗词更多的思想内涵。

诗词为绘画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空间。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就是根据曹植《洛神赋》所绘,曹植在写《洛神赋》时,使用了很多优美的语言来形容洛神的美。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柔情绰态,媚于语言。”之类。文字的美在于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美好且朦胧,引导读者通过想象力构造符合自己的理想化的女神形象。而画家则需要运用艺术语言将文字信息转化成图像。《洛神赋图》(图2)是一幅绢本设色画,连环画的构图形式,画面充满故事性。其中表现人物衣着服色多样,如蓝色服饰,让人感到安逸和沉静,使得观众与画作能够产生通感。再如云车载着洛神飞驰离去的情节,服饰上的蓝青色让人产生一种收缩感。画面氛围根据人物的情感变化来营造;
在洛神飘然离去的场景,画面使用的是灰黑色调,使得观者有一种莫名的惆怅感。[6]画面人物画家选择使用红、黄等中国传统的正色来描绘主人公,其他人物则采用中国传统的间色甚至于不加以颜色,这样做的目的使得画面人物关系主次分明,“意象性”的色彩让画面传递出来的内容更加丰富。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色彩承载着中国传统审美思想,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集中体现,拥有着独树一帜的东方美学内涵。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内涵不追求对客观事物固有色彩的显现,而是以人为本,崇尚意境美,在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具有意象性。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指出“课程内容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努力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因此,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应该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认同感,从而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在当今中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美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美教育与美感教育的融合,来培养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

中国传统色彩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不可少的内容,美育的目的是在五育中作为着力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因此,相较于只注重学习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手段,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通过鉴赏优秀作品中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感知其深厚的艺术意蕴与文化内涵。从传统色彩的颜料和使用技法出发,通过对比鉴赏,颜料调配和使用的体验,创造真实的任务情境,从而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内涵,更好的实现文化传承,并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中国传统色彩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民族性。中西方的色彩均属于色彩这一种艺术语言,西方色彩的鉴赏理论和方法并不能替代中国传统色彩在艺术上的话语权。中国传统色彩是中国历史积淀的产物,其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认识方式与思维方式。中国传统色彩的艺术语言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得到集中体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谢赫在其著作《古法品录》中提出的“六法论”,其中“随类赋彩”在中国传统绘画色彩体系中影响深远。不囿于物理现象,不拘泥于物象的固有色,情感化、思想化、意识化、主观化的诗意色彩。在中国传统绘画的鉴赏学习当中,识读中国传统色彩的艺术语言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让学习理解中国传统色彩的知识体系,对于美术鉴赏的学习具有非常大的提升作用,对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般性的美术鉴赏步骤为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由于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对其鉴赏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创作者的生平。艺术创作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它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艺术作品的形象是即具体又感性,体现思想情感是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丰富的色彩语言能够让学生在学习鉴赏中国传统绘画作品时,通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图,对作品能够做出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学科核心素养能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相对成熟,对于艺术作品的思想情感表达有了一定程度的感知,审美活动已经不再只是停留在艺术形象上面,能够根据自身的审美体验和能力改造和加工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也能够领悟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的艺术意蕴。因此,“意象性”教学在高中美术中国传统绘画鉴赏课程中具有非凡的实践意义。

教师的实践教学过程具备创造性和复杂性,美术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因此教学应以课标为依据,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对教材进行适应性、在地性和创造性加工,摆脱刻板的色彩教学程式束缚。

中国传统色彩是中国传统审美理念的基石,承载着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文化内涵,是东方美学的集中体现。学校的美育是为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色彩教学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既要让学生掌握具备科学性和写实性的西方色彩知识,也要让学生理解具备象征性和意象性的东方中国传统色彩知识。

猜你喜欢 意象色彩传统 抚远意象等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诗词里的意象之美小学生优秀作文(高年级)(2022年3期)2022-03-29饭后“老传统”该改了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疯狂英语·新读写(2020年1期)2020-04-20意象、形神中华诗词(2019年11期)2019-09-19老传统当传承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神奇的色彩(上)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7年1期)2017-04-26春天的色彩环球人物(2016年9期)2016-04-20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Tags: 中国传统   美学   鉴赏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