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校劳动素养评价机制改革研究①

2023-03-04 14:20:10

莫 逊

(淮阴工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建设为高校劳动素养评价机制改革提供了新视角,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劳动素养的培育目标与核心素养一脉相承。尽管近年来出台了相关文件强调发展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性,课程体系也正在不断优化、发展和趋向于成熟,但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过于注重专业课程的成绩,而忽视了劳动素养的培育。因此,学生劳动机会少,劳动意识不足,劳动能力差,劳动素养的培育被边缘化。

新时代劳动素养的培育并不局限于简单的技能学习和对“四育”的补充,结合高校学生特点、评价指标可操作性、社会认知程度等综合角度来看,劳动素养的内涵与指向体现在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四个方面。具体来说,增强大学生自我修养的劳动意识;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劳动习惯;
让学生亲身经历劳动场景,通过感受真实的劳动过程提高学生劳动技能,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创造价值培养劳动能力;
通过加强学科学习与劳动实践的融会贯通,促进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加强学生交往和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核心素养内容的全面性和劳动素养评价的融合性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迎接教育改革的挑战,其内容的全面性为劳动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可以培育学生国家认同的责任担当素养;
在真实情境中培育学生实践创新素养;
激活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育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素养;
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劳动素养可以很好地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在劳动素养的培育中形成热爱劳动的态度,具备社会责任担当;
了解我国文化传统,丰厚人文底蕴;
锻炼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获得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素养;
劳动可以锻炼身体,感受生活艰辛,通过劳动使学生向往健康生活。

(二)核心素养要素的综合性和劳动素养评价指标的整体性

核心素养具备六大综合要素,培养大学生浓厚的人文底蕴;
提高探究科学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培育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素养;
弘扬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培育学生的责任担当素养;
掌握各种劳动技术,从而培育其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性思维。

劳动是大脑与身体高度协调一致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整体实力,通过劳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促进学生的脑力发展,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迪学生突破自我的创新精神。

(三)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性和劳动素养评价的贯穿性

核心素养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后者普遍反映在学生日常生活上,很容易被行为和言语所掩盖,因此结果性评价模式比较片面,日常生活更能真实体现学生状况,必须强调学生的日常过程评价,在核心素养改革体系下,把评价内容从考试结果扩展至日常过程,实际上是评价体系的一项重大创新。

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1〕,把握新时代教育方向和规律,形成协同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相结合,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教育理念,构建独立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并记入综合素质档案,实现有据可查,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高校忽视劳动素养培育

1.高校劳动素养的培育普遍不受重视

受儒家思想的历史观念影响,部分人会轻视底层劳动者和生产劳动,坚信知识改变命运。虽然国家现阶段大力推行劳动素质教育,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当代社会仍看不起体力劳动者,认为劳动岗位有阶级之分,因而劳动素养始终得不到高校重视,教育体系很少涉及劳动素养。

2.劳动素养培育手段单调〔2〕

目前高校劳动素养培育最主要的是理论灌输和实践教学两种方式,具体的教育手段非常简单,劳动实践课大多在校园里开展,如做清洁、植树、去食堂帮工等,劳动实践教师为节省时间精力,很少带学生到户外参加劳动,实践力度不够,覆盖面较窄,不能按照学生的个性化展开劳动教育,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不能调动起来。

(二)家校联合乏力

1.家长思想认识的偏颇

家长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认为高校是获取知识的地方,与劳作无关,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也会代为完成,导致大学生没有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没有形成一定的创业实践能力,影响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2.家校协同缺乏交流和制度保障

高校劳动育人在很大程度上被边缘化、薄弱化,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没有很好地突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搭建高校与家长协同教育的制度保障体系,在“劳动育人”环节上沟通和交流的长期欠缺,导致很难实现劳动育人家校协同功能。

(三)劳动素养评价机制不健全

1.高校劳动素养评价路径相对笼统

劳动教育具有长期性特征,劳动素养评价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高校劳动素养评价路径多采用笼统式评价〔3〕,并没有制定大学生劳动过程中的评价指标,忽视对学生劳动过程的评价,只评价劳动成果,不够客观和全面,另外高校评价主体只有教师,没有体现激励学生的自我评价,从而导致学生心理失衡。

2.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机制欠缺

目前高校仍然未将劳动素养的培育机制纳入考核范围,劳动教育仍然是薄弱环节,劳动素养的培育考核机制不完善导致无法检测学生劳动教育实效性;
缺乏培养资金和管理制度,导致各部门分工不明确,劳动教育具有劳动素养的培育也就不能落到实处。

(一)树立“五育”融合教育理念

1.以劳树德,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感

在劳动评价体系中融入德育,引导大学生端正“三观”,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明白劳动者无上光荣并具备一定的责任担当;
克服自私等不良习惯,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形成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奉献意识。

2.以劳增智,培养大学生的劳动创新精神

在劳动评价体系中融入智育,通过艰苦的劳动,引导广大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劳动中既要动手还要动脑,培养创新思维,点燃大学生的创新之火,增强他们的创造性和实践水平;
坚持以劳增智,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储备,增强情感控制力。

3.以劳强体,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

在劳动评价体系中融入体育,根据实际情况规划体能劳动课程,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锻炼其四肢协调能力,通过劳动素养增强体能,培养体育兴趣爱好,锤炼其坚强的意志品质;
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培养健康生活;
改正不良习惯,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心理素质;
强调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整体提升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

颜值这件事,确实如一切美好的东西,能让人愉悦,是一种个人资本,能带来一些回报,可如果把它当成非常重要的、非常需要的,那的确太小看人的价值了,而估价过高的风险及后果,只好自己埋单。希望人们能够理性看待颜值,懂得人的真正价值结构,不狂热,不冷漠,这才是对颜值最好的尊重。颜值,让人望之欣喜,却如春花易谢,有你锦上添花,没你自有风华。

4.以劳育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4〕

在劳动评价体系中融入美育,以提高大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为目标,陶冶情操,促使大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丰富精神世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强化劳动教育,使得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此过程中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必将获得质的提升。

(二)协同发力,围绕核心素养将劳动素养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

1.发挥学校主体功能

(1)完善劳动育人课程体系设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综合能力提升为主要目的,开设劳动必修课,各专业明确一门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开展劳动知识教育和劳动技能培养,关注学生对于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2)优化劳动素养评价体系。作为一项基本的考核指标,它侧重于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实际表现,根据劳动素养培育目标和内容要求制定评价标准,组织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的展示,加强劳动过程和实际劳动技能的考核。以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作为衡量大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对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进行监测,纳入本科教学质量评价,发挥监测结果的反馈和改进作用〔5〕。

(3)强化劳动教育师资建设。劳动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专职教师是指校内专门讲授劳动教育课程的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可选聘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劳动模范、民间手艺者、精英工匠等担任劳动教育课程特聘教师,任课教师劳动教学工作量作为职称评定、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依据。

2.争取社会多方支持

社会在劳动素养培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开放实践场所,搭建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为壮大劳动教育的队伍,鼓励各机构单位的加入,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对表现突出的企业和单位给予表彰和政策倾斜,将劳动素养培育的开展情况融入高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考核评价指标,形成全社会的劳动教育激励机制。

3.融入家庭日常生活

家长在准确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理念基础上,将劳动育人合理贯穿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导向,从言传身教学习劳动楷模等多种形式入手,通过家庭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等方式,向孩子传递劳动育人理念,有效推动家校协同。

(三)对劳动素养进行多维评价,培育综合能力

劳动素养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重点,观察学生的劳动过程为前提,激发学生劳动积极性,除教师评价之外,倡导小组互相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建立学生劳动情况记录档案,加大劳动素养在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比重,记录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劳动情况,对劳动素养进行多维评价,提升高校劳动素养培育的有效性。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劳动素养培育模式,支持高校办企业提供实践基地,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劳动综合素质。适时调整供给的内容和方式,力求与大学生的需求保持动态平衡,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劳动,以规训的方式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劳动习惯,引导他们端正劳动态度,创新劳动素养的培育的实践,配合前景教育,增强大学生参加劳动的主动性,引导他们追求更高的情景目标,渗透到劳动素养培育的全过程。

猜你喜欢 培育劳动素养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5期)2022-05-25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1年5期)2021-09-05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0期)2021-01-04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0期)2021-01-04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2期)2020-06-01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2期)2020-06-01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少年文艺·开心阅读作文(2018年4期)2018-05-02热爱劳动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科学大众(中学)(2018年2期)2018-02-01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当代工人·精品C(2016年6期)2017-01-12

Tags: 素养   培育   机制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