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2023-03-10 11:40:13

王 岩

长春建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5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逐渐完善,在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中,要秉持着严肃认真的态度,通过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助力学生树立起健全人格,并让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来成长成才。对此,高校应当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探寻其中问题,提出有效解决对策,引导大学生保持良好心态的同时,激发出大学生学习提升自我的主动性,进而实现人才全面培养。

(一)有利于完善高校教育体系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强化和改进,有助于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并利用其渗透性强、互动性高等特点,促使高校进一步对自身教育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进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夯实基础。

(二)有助于创新学生管理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内容较为广泛,如认知发展、情绪管理、积极适应等,从某个角度而言,这一教育工作属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分支,并且具有保障性、支撑性等作用。这侧面反映出如果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管理模式的革新发展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丰富学生管理工作内容的同时,保证学生管理工作逐步实现人性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三)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需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呈现出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基于此,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文件下发至各大高校,为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革新方向,有利于工作落实更加科学合理。近年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愈发重视,如何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确保其身心健康、全面成才,是高校贯彻落实国家政策首要考虑的问题。

(四)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高等院校是大学生与社会连接的桥梁,教育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全面成才,确保其顺利融入社会中。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这一现状,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通过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对之中的点与面进行重点解决,促使大学生在看待新事物时,保持用全面、辩证的角度进行认知,梳理清事物彼此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成才发展[1]。

(一)环境变化

高考是改变命运的关键节点,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紧张且压力大,很多大学生入学前的生活琐事多由家长一手操办,对家里长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自主独立能力被全面抑制。在全新的大学校园生活中,感觉自身充满违和感,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如不参与集体活动、对大学室友不信任等。

(二)人际交往

大学生群体均为“00后”,在面对实际生活中难以解决的人际关系矛盾时,一般将这种心态寄托于互联网,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大学生心灵的渴望,但更多的是削弱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同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影响,居家学习成为常态,为大学生网瘾心理埋下隐患。

(三)个人情感

目前,不少大学生内心情感毫无波动、活力缺失、冷漠淡然,加之当前生活较为开放,大学生情感意识逐渐提高,不再疏远异性甚至希望接触异性、得到异性关注。在情感问题处理时,对内心情感难以用理性来对待,导致大学生在心灵、道德等方面存在相应问题,或者有着错误的情感认知。

(四)学业就业双重压力

一方面,大学生活自由度较高,学业考核成绩均与大学生自控能力相关,不少大学生缺乏正确学习态度,导致挂科重修、绩点不达标等问题,致使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另一方面,大学生将面临就业压力影响,有部分大学生不敢面对未来就业竞争;
对自身所学专业不满意,垂头丧气、心神恍惚,长此以往会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较不完善

由于有些教育者对大学生个体和心理问题认识不到位,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辅导、教育时,无法寻找出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的共性和痛点;
有些教育者没有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如积极心理学运用、生活化教育思想、阅读疗法等,难以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通过上述现象,侧面反映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较为薄弱,致使实际工作的实效性不强[2]。

(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力量不足

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一般是由心理学教育者身兼数职,不但肩负心理咨询室的工作职责,还兼任行政岗位、学生辅导员等职责,造成这些教育者的精力分散,进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果。此外,高校辅导员主要负责对学生日常事务进行管理,将消耗其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致使其忙于解决学生各类问题,难以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相对传统

纵观部分高校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路缺乏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尚未落实、致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高等等。此外,还存在有的教育者对积极心理学运用缺乏特色、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破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等问题。

(一)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制

第一,建立心理问题筛查机制。高校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评估工作。例如,收集大学生个人、家庭、社会关系等情况,为其建立动态心理健康档案,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生活规律等与心理健康档案进行整合,及时更新心理评估结果,实现动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库。第二,建立跟踪性心理干预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应激事件对自身的干预,并正确客观认知自我,学会合理宣泄情绪等。在这一过程中,应全面考虑大学生的个体情况及影响因素,并且要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回访调查,进而更加精准进行心理干预。

(二)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高校应着手于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其发挥最大的优势便是及时发现和解决大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首先,高校要加强对教育者进行培训教育,促使其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并合理运用心理学等方面知识助力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同时,还要为教育者提供外出学习,提高自身教育水平的机遇,教育者通过参观学习其他高校优秀的教育经验和方法,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进而总结出适合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其次,高校需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岗位职责,消除教育者身兼多职的现象,实现教育者专人专岗,便于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提高高校教育水平。最后,高校要提高心理教育者的招聘门槛,尽可能招聘到高水平、高素质、经验丰富的心理教育者,进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路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低,不但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直接影响,更是决定大学生未来参与工作中自身发展水平。对此,高校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进行优化与创新,将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作为重点目标,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打破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壁垒。需要注意的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需要经过日积月累的努力,通过长时间调查和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并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开展教育工作。同时,教育者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开展专门的心理咨询、辅导、教育工作,时刻关注大学生心理活动变化,便于及时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3]。

(一)发挥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强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者运用积极心理学时,要充分发挥出目标强化的积极作用。这一理论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或达到某一目的时,往往会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如果某一方法有助于期望目标、结果的实现达成,进而会产生自信心理,并会积极延续或创新这一方法。相关教育者若能合理运用这一心理,便可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积极心理情绪。例如,为了达成某一预期目标的实现,在大学生设计解决方案中无法确定这一方法是否成功而犹豫不决时,辅导员应及时给予其积极评价,并要助力大学生完善解决方案。通过辅导员的肯定与鼓励,会促使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自信心理,帮助学生摆脱和解决任务目标中的艰难险阻。即便最后仍无法实现期望目标,如果辅导员及时给予其正面引导,便能缓解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和自我否定心理,实现大学生全面成才发展[4]。

(二)组织开展家校合作教育方式

第一,借助信息平台,强化家校合作。高校要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让教育者与家长共同建立交流群,并分享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教育者需要利用一定沟通技巧,获取家长的配合与信任,并且要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沟通氛围,能够让家长对大学生情况畅所欲言,便于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第二,重视实践活动,巩固教育效果。一方面,辅导员不能将大学生一时行为表现作为问题反馈,而是要记录大学生切身投入实践活动中,将自身心理状态全面展示的一面。同时,通过提前做好大学生心理状态调查工作,对大学生在校参与学习、活动中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积极与存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其负面心理的成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大学生疏导、解决这一问题;
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重点观察大学生参与活动过程,是否存在因小矛盾、冲突出现负面情绪波动,并将该类大学生详细记录。同时,还应将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时反馈给家长,采取家校联合方式,规划好校园及家庭活动,帮助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成长。

(三)灵活运用个性差异理论知识

由于大学生个体思想、行为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加之辅导员学生管理对象较多,无法及时有效了解到每一名大学生的真实心理活动。对此,心理健康教育者可以尝试个体差异理论,疏导和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教育者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行为动机,当察觉有弊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行为活动时,应当及时给予纠正和引导。目前,高校招生规模愈发庞大,大学生群体可能来自全国各地,每一名大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风俗习惯等,高校辅导员要发挥其作用,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为大学生答疑解惑,并帮助大学生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好规划,减轻其对毕业后的迷茫与焦虑。

(四)创设丰富多样校园文化活动

一方面,建立积极良好的校园制度。这是大学生保持积极心理的源泉,不但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校园秩序,规范大学生个体行为,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大学生需要与辅导员及其他学生产生人际交往关系,教育者要鼓励其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在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下,帮助大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与其他学生进行竞争;
另一方面,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教育者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例如通过校园广播、告白墙等方式强化宣传,丰富相关理论知识;
更要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或社团活动,锻炼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提高其心理调节能力[5]。

综上所述,这项工作虽然取得了发展。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待需改进。一方面,高校要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路等措施解决相关问题;
另一方面,高校还要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力度,通过发挥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强化,组织开展家校合作教育方式,灵活运用个性差异理论知识,创设丰富多样校园文化活动等,最终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教育者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s(2022年1期)2022-02-08心理小测试阅读(快乐英语高年级)(2020年3期)2020-07-16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少男少女·教育管理(2020年3期)2020-06-11心理感受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中国音乐教育(2016年4期)2016-05-20

Tags: 健康教育   存在问题   策略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