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孔子的旗帜

2023-03-10 15:25:05

↓陆春祥

微子启对那个暴烈的异母弟弟也没多大办法,只能洁身自好,商纣王朝无道,还是投奔周人吧,只要生灵不受涂炭。周灭商,周公迁微子启及商遗民至商丘,这就是后来的宋国,微子启就成了宋国的开国始祖,宋国成了周朝的一个诸侯国。

孔子自己说,他是殷人之后,他们家都姓子,家谱上这样排着先辈:微仲(微子启的弟弟,兄终弟及,他也做过宋国国君),弗父何(第十代),正考父(第七代),孔父嘉(第六代)。孔父嘉,嘉是名,孔是字,父乃美称。按宗法要求,五代以后,后代就要脱离宗室,另立一个族名,就是氏,以区分同姓下的不同家族,孔子先人于是就将孔父嘉的字拿来做氏,孔氏正式诞生,不过,他们仍然姓子。

因无严格规定,虽有孔氏,但孔子的先祖木金父、祈父、防叔、伯夏,直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都没称氏,名字里面也没有孔字。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他们仍然姓子,全称应该是子叔梁纥。孔子,名丘,字仲尼,全称也应该是子孔丘。春秋战国时代,大凡男子不称姓,称氏,以明贵贱;
战国以后,人们开始以氏为姓,孔仲尼,孔鲤,孔伋,孔白,孔求,孔箕,孔穿,孔慎,孔鲋——孔姓生生不息。目前中国四百余万人的孔姓,孔子后裔的比例占了不少。

孔父嘉死于宋国的一场宫廷内乱,他的后人为避祸,从宋国一路奔逃至鲁国才安定下来。自微子启开始算,到叔梁纥时,已经好多代了,鲁国成了孔子先人安身立命之地。

叔梁纥(公元前622-前549),鲁国著名的武士,长得高高大大,壮壮实实。他曾两次为鲁国立下大战功,《左传》对叔梁纥有两处赞美,一是“有力如虎”,一是“以勇力闻于诸侯”,因此,叔梁纥升为陬邑的地方长官。

先看叔梁纥的第一次战功:救人。

《左传·襄公十年》详细记载了这件事:鲁襄公十年,叔梁纥被征召前去攻打一个名叫逼阳的小国,此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叔梁纥勇猛无比,他率领士兵迅速打开了逼阳的城门。正当鲁国士兵要蜂拥入城时,逼阳的守城卒,突然放下了厚重的闸门,意欲里外分而围之。叔梁纥见状,迅速跑到城门边,奋力托举住即将下落的闸门,士兵们安全撤出城外。

七年后,叔梁纥又立了第二次战功,还是救人。

《左传·襄公十七年》也详细记载了这件事:鲁襄公十七年,齐国侵鲁国,齐军大部队将鲁国大夫臧纥的城围得水泄不通。鲁襄公得报,迅速派出救援队伍,但援军行至半道,慑于齐军的威名,竟然折返。叔梁纥闻听此事,立即请命,他率领三百个敢死队士兵,嗷叫着冲进城内,杀出一条血路,将臧纥安全护送到鲁国都城。随后,叔梁纥又搬来救兵,内外夹击,齐军只好撤退。

再说叔梁纥的私事。

叔梁纥娶的夫人姓施,在数十年时间里,一连给他生下九个女儿。九朵花,家里整天如麻雀窝一样叽叽喳喳不停歇,女儿可爱是可爱,但叔梁纥没有幸福感,众所周知的原因,没有儿子,事业怎么继承?叔梁纥于是又娶了个妾,此妾还算争气,给他生了个儿子,但这个叫孟皮的孩子,却跛足,孟皮究竟是生下来就残疾呢,还是幼时脚受伤而残疾,不得而知,十有八九,彼疾自他娘胎中而来,总之,叔梁纥依然不开心。每每看着孟皮一翘一拐跟在姐姐们后面跑动的样子,叔梁纥总是轻轻地摇头和叹息。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好多年。某天,六十七岁的叔梁纥,听说他的治下有户颜姓人家,家里有三个娇娇女,鼓足信心,托人前往颜家求亲。

《孔子家语》中,对叔梁纥这段求婚细节也有详细记载:

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征在。颜氏谓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然其先圣王之裔也。今其人身长九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女孰能为之妻?”二女莫对,征在进曰:“所制,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

不能不说,颜老爹爹是有眼光的:这位先生是圣人之后,你们看他的身高,九尺,高个父亲生下的孩子还不是个高人呀!还有,他的武功,这个不用说了,全国闻名,他的年纪虽然超过了我,但为人严谨,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闺女们,我真是爱煞这位女婿了,你们谁愿意嫁?大女儿二女儿不吭声,这么大的年纪,说破了天,我们也不喜欢。老三颜征在,刚满十七,她挺幽默地对父亲说:这位大人是仗着自己的身份,强行娶亲呀,那就嫁呗,还问什么呢!

古稀的老人和如花似玉的少女,这样的婚姻是残酷的,或许,是叔梁纥碍于面子,或许是大老婆施氏的不开心,总之,叔梁纥与颜征在的婚礼草草了事,婚后,叔梁纥就拉着小夫人的手,去了趟尼山,他们向山神祈祷:给我们一个健康聪明的儿子吧,求求您了!

司马迁考察过孔子的家世后这样说孔子的出生: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此后,坊间的小道消息满天飞,说是叔梁纥与颜征在于野地里苟合而生下孔子,孔子就是个私生子。“野合”两字实在让人有点误会。其实,司马迁的意思应该是指,孔爹孔妈的婚姻,年纪相差有点大,不太符合礼制,一个大夫,娶媳妇也没有办个像样的婚礼,有如乡野之人般草率。孔爹孔妈年纪虽差太大,也是明媒正娶,并不是野外躺一下偷个情而意外怀孕,叔梁纥没那么风流,颜征在也是个有家教的姑娘。

公元前五五一年的九月二十八日,北方的天气已经开始转凉,鲁国昌平乡陬邑,一个男孩降生的有力啼哭声,打破了周边的平静,老大夫叔梁纥家热闹起来了,又一个儿子降生。老人心中一阵惊喜,仆从随即通报,孩子头顶上虽有个小凹陷,但没别的毛病,是个健康的男儿!大儿孟皮,字伯尼,那么,眼前这个老二,拜山神所赐,头顶还有凹陷,就叫丘吧,字仲尼。

一般说来,三岁以前的孩子是没什么记忆的,叔梁纥对这个小儿子的感情,只能靠人们想象,老来得子,捧在手心,含在嘴中,仲尼小朋友在姐姐哥哥们追逐嬉闹的笑声中应该开心,年轻妈妈颜征在也觉得眼前的孩子就是她的希望,一定要好好培养他。

公元前五四九年,七十一岁的叔梁纥突然离世,这一下,颜征在立即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她与儿子如何在这个大家庭中生活下去?叔梁纥不是什么大官,家庭经济能力有限,家主一去世,全家生活肯定会有问题,无论从什么角度,颜征在都觉得,她和儿子应该独立出去。

从孔子的成长过程看,颜妈妈这个决定相当正确,她带着三岁的儿子,离开昌平陬邑叔梁纥家,迁到鲁国国都曲阜城内的阙里居住。

回溯一下曲阜的历史。这里是周公的封地,也是贵族的集聚之地,周公长子伯禽从镐京带着众多的典章书籍去掌管封地,一直使用并保存完好,当时的人们就普遍认为,周朝的典章制度及历史文献尽在鲁国。颜妈妈就是要替儿子寻找这样的成长环境,小孔子在文化礼仪氛围极浓厚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迅速成长为一个少年的礼仪专家。

司马迁描绘了少年孔子学习礼仪的痴迷:“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家门口的空地上,小小少年,神情严肃而专注,将祭器按规定位置一一摆放,方形的,圆形的,祭器里面还要模仿摆上一些祭品,一切都停当,少年又整理了一下服饰,对着天与地磕头行礼。原始社会与封建社会,无论君王与平民,祭祀皆头等大事,祭天祭地祭祖宗,而祭祀有一套复杂的程序,一般人不可能掌握,谁要是学得了这样的本事,他就为自己找到了谋生的铁饭碗。

事实上,少年孔子,他的谋生能力要超过一般人: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鄙事指什么?不外乎扫地、担水、砍柴、种收庄稼、耕田耕地、养猪放牛什么的,自己养活自己,什么事都要自己干,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因果关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自然,颜妈妈的志向,孔子的志向,一定不会仅限于此,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除了礼之外,少年孔子还学习“六艺”中的其他——乐、射、御、书、数,且特别努力,可以这样说,他是在社会这所大学中自学的高材生,不仅如此,他还将此作为自己一生的理想,无论是否从政,都要积极入世,让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君子。

好学上进的阳光少年,一天天长高,转眼就超过了他母亲,颜妈妈依稀记得丈夫的身高,她只觉得,儿子这高度,要超过他爹。还是司马迁,他这样描绘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老夫少妻,九尺高的叔梁纥,儿子已经超过他了,颜妈妈日日欣慰,孩子终于长大了,她不会想到,这个“长人”,会成为后世万世敬仰高不可攀的人物。

然而,上天一直在考验着孔子。三岁死爹,十七岁,风华正茂的少年,前景一派看好,年轻的母亲却离开了他。悲伤击不倒少年,孔子以一般人少有的熟练与老成,一件件地处理着眼前的大事:按礼仪先将母亲浅葬,再尽一切努力寻访父亲的坟,他要将他们合葬在一起。事遂人愿,少年终于完成了他的心愿,曲阜东十余里的防山,现在叫梁公林,孔子的父母就葬在那里。

母亲不在,家也不在,但日子必须过下去。少年必须要有一个家。古代男子以二十岁为弱冠,某种意义上说,那时的青年标准是二十岁。

有文化,能吃苦,生活与工作能力都特别强,青年孔丘的好名声在四乡八邻传遍了,上门提亲的不说踏破门槛,一定不会少,十九岁的孔丘,选择了祖籍同是宋国的女子丌官氏结了婚。

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认为,二十岁的青年孔丘,他的才华与名声,连鲁国国君也知道了,否则,结婚第二年,他儿子出生,国君怎么会送来两条鲤鱼祝贺呢?鲁国是小国,但国君是不会随便给一个平民送礼的。听说,有个叫孔仲尼的,各项才能都出类拔萃,又是宋国贵族之后,其父也立有战功,这样的青年,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他儿子出生,我们应该表示一下祝贺,鲁昭公听了别人汇报,于是作出了送鲤鱼的决定。孔鲤,字伯鱼,孔子唯一的儿子的名字中,散发着国君关怀的荣光。

有妻有儿的孔丘,无论什么工作,他对自己都严格要求。他做鲁国权臣季孙氏家的委吏和乘田,非常出色。委吏,管理仓库,会计出纳,料量升斗,账目一清二楚。乘田,管理牲畜,晨饲日养,清扫洗刷,牛肥羊壮。如果这也算从政岗位的话(低级役吏),那么,正如孔子自己所说,只要给他岗位,他一定会做得很好,小到役吏,大到司寇,他都用实践证明了。

韩愈在《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孔丘向郯国(鲁国的附属小国)国君郯子请教官职,向大夫苌弘请教古乐,向乐官师襄学琴,向老子学习周礼,每一段学习过程,都是一个长长的故事,期间充满了努力与拼搏、尊重与温情,学生听得入迷,老师教得认真。除了老子,这些人的名气都在孔丘之下,但孔丘却满怀谦虚,学一样爱一样,他知道,人在各自的领域里各有所长,许多人都可以做他的老师。圣人是没有固定的老师的,谁有本事跟谁学。

终于,虚心的孔丘,学得了满怀的本事,成了受人尊敬的孔子。三十而立,天地间,一个堂堂正正的儒者挺立,有思想,有担当,对社会,对国家。接下来,孔子要开始向世界展示他的抱负了。

孔子最大的理想,自然是从政,他有一肚子的本事,但一开始就不顺。

孔子去了一趟齐国,虽是邻国,但齐国无论哪一方面都要比鲁国强,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国,齐景公对孔子印象不错,齐国还有著名的宰相晏婴,孔子觉得,齐国应该有他施展的机会。没有料到的是,晏婴强烈反对齐景公对孔子的任用,认为孔子那套理论在齐国大大行不通,于是想尽办法赶走他,弄得齐景公很没有面子,只好以“我老了,不能用你了”作借口,打发走孔子。

但孔子面前,并不是只有从政一条路,他博学,有许多能力可以谋生,比如,替人办丧事,如前述,这不是个简单的差事,它需要极专业的学问,懂行的人少,报酬自然丰厚。不过,这都是孔子平时的副业。

此时的孔子,他选择的主业是办学堂,将教育职业化。一时兴起,没有规划,都不能持久,而要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想让自己的思想得到有效传播,影响更多的人,必须要学堂才行。

《论语》课堂就此打开,鲁国及周边各国学子,有兄弟,有父子,有平民,也有官员,老老少少,齐聚泗水边,孔老师往往一讲就是大半天。

孔门课堂的教材,皆是孔老师自编。他将“仁”作为核心来教育,《论语》五百章,有五十八章一百零九次讲到了“仁”。如此强调“仁”,这个“仁”到底可以干什么?我的简单理解就是两句话:修身以达君子,为政宽厚爱民。一私用,一公用,无论私与公,仁者爱人,“仁”皆会帮我们达到理想的境界。

有教无类。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适宜的教学方法,孔老师这个教育方法太好使了,两千五百年来,只要是遵行使用“有教无类”的,皆大获成功。道理其实不难理解,人间万事万物,皆有特别个性,尤其是人,更是个个不同,既然不同,为什么要千篇一律地教呢?于是,樊迟问仁,子贡问仁,仲弓问仁,子张问仁,孔老师皆有不同的回答,每一种回答,都切题合景,学生深有所悟。

孔门课堂上,常有振聋发聩的声音传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古往今来,这是最能打动人的八个字,我觉得,这就是仁爱的本质体现。对方是我同类,以己推人,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总之,对方在自己的心目中占有重要之地,这个对方其实就是“我”,在这样的思维与逻辑指挥下,许多对方不喜欢的事情就不会去做。

忽然想,这一条,与那个“黄金分割律”不是很相似吗?0.618,这样的构图比例最和谐,和谐了才好看,才是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追求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自然事物的最佳状态呀,伟大的哲学家孔子老师,注定要伟大,他的品德无可挑剔,他从不强加于人,纵观历史,没有任何一位哲学家如孔子那样体谅人。但是,两千五百多年来,几乎人人都能这样说,也都这样去教育别人,而一旦事涉自身,则未必能做到,即便是对自己的亲人。不过,这能怪孔子吗?这只能怪人性丑陋的一面。

有人统计,《论语》中的成语及固定俗语,多达几百个以上,仅以首篇《学而》为例: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犯上作乱,巧言令色,一日三省,三省吾身,节用爱人,入孝出悌,行有余力,言而有信,知过必改,慎终追远,温良恭俭让,和为贵,小大由之,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事慎言,切磋琢磨,精益求精,贫而乐道,告往知来。它们都具有浓郁的场景感,时光虽流逝,但这些散发着夫子气息的格言警句,时时击打着人心。

孔门课堂,不仅仅限于狭窄的陋室中,更多是在室外广阔的天地间,水边,田间,地头,甚至在流浪被困的途中。情景教学,孔老师走到哪,教到哪。孔老师知道,人生无涯,但知有涯,教学生,也是在教自己,教与学相长。

著名的“咏而归”来了:

暮春三月,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你一定会被曾晳的志向所迷倒,孔老师也被曾晳不一般的特别志向迷倒了。“仁”与“礼”是孔老师思想的核心原则,而我通俗的理解就是对人类的关心,在他的大原则下,他希望看到更多被仁爱培养出来的生动细节展现,比如眼前,子路、冉有、公西华,他们的志向都很不错,但都还是一般入世的政治抱负,而曾晳不是,他追求自由的思想与生活,虽然孔老师本人也追求积极入世,但他胸怀宽广,他的学生,只要按仁与礼的规则行事,内心充实,不去损害公众与社会的利益,无论以何种生活方式生活与工作,都值得赞许。而且,能够实现“咏而归”的理想状态,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不就是天下安宁吗?

司马迁说,孔老师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培养出了三千余弟子,通“六艺”著名的学生就有七十多人。《论语》大教室的黑板报上,永久张贴着孔老师评出的各科先进同学,他们每一个都形象丰满:

德行优良者: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杰出者:宰我,子贡。

政事擅长者:冉有,季路。

熟悉文献者:子游,子夏。

我这里只说三位著名弟子:颜渊,子贡,子路。

孔老师擅情景教学,比如最常见的就是,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言志,然后启发式教学。三大弟子在一起的日子极难得,我也不知道这是汉代的韩婴杜撰的还是有记载,但没有漏洞(以下详见《韩诗外传》卷七第二十六章):

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言其愿,丘将启汝。

子路曰:由愿奋长戟,荡三军,乳虎在后,仇敌在前,蠡跃蛟奋,进救两国之患。

孔子曰:勇士哉!

子贡曰:两国构难,壮士列阵,尘埃涨天,赐不持一尺之兵,一斗之粮,解两国之难,用赐者存,不用赐者亡。

孔子曰:辩士哉!

颜回不愿。

孔子曰:回何不愿?

颜渊曰:二子已愿,故不敢愿。

孔子曰:不同,意各有事焉,回其愿,丘将启汝。

颜渊曰:愿得小国而相之,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臣同心,外内相应,列国诸侯莫不从义向风,壮者趋而进,老者扶而至,教行乎百姓,德施乎四蛮,莫不释兵,辐辏乎四门,天下咸获永宁,蝖飞蠕动,各乐其性,进贤使能,各任其事,于是君绥于上,臣和于下,垂拱无为,动作中道,从容得礼,言仁义者赏,言战斗者死,则由何进而救,赐何难之解。

孔子曰:圣士哉!大人出,小子匿,圣者起,贤者伏。回与执政,则由赐焉施其能哉!

先说子路。

子路(公元前542-前480),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人,姓仲,名由,字季路。子路小孔老师九岁,性格直爽勇敢,也可以说是有点鲁莽,他经常直言不讳地批评孔老师,但他武功好,协助老师“堕三都”,跟随老师周游列国,处处保护老师,孔老师也说:“自从我有子路,坏人不敢在我面前撒野了,安全有了保障。”

只要别人有难,仇敌在前,即便后面有凶猛的老虎在追,他也会奋勇挺着长戟,如蠡虫一样跃起蛟龙一样勇敢,荡平三军,解救危难!确实,子路勇敢无人能比,难怪孔老师要赞他是个“勇士”。

子路惨死于一场贵族之间的内乱,被人砍成肉酱,孔老师伤心不已,几个月不敢看酱缸,不敢听闻肉酱这个词。

再说子贡。

子贡(公元前520-?),卫国(今河南濮阳一带)人,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子贡小孔老师三十一岁,是个经营天才,曾经商于曹、鲁之间,富致千金,善辞令,外交能力杰出。

子贡顺着子路设想的场景表达他的能力:如果两个国家即将发生战争,排山倒海一样的士兵已经面对面,扬起的灰尘将整个天空都遮蔽,面对这样一触即发的场景,我不会像子路一样冲锋陷阵,我不用一个兵,也不需要一斗粮,就会平息燃起的战火,任用我的国家就能生存,不任用我的国家就会灭亡,分分钟的事情,我保证!

子贡真不是吹牛,齐鲁夹谷之盟后,他受孔老师的委托,十年外交,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无人能及。难怪孔老师要赞扬他的口才能力一等一。

接下来要说这个颜渊了。

颜渊(公元前521-前480),名回,字子渊,孔老师最得意的学生。颜回小孔老师三十岁,以德行著称,贫而乐道的典型,他最著名的品质都是孔老师总结的,“不迁怒,不贰过”,“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极谦虚,子路说了,子贡说了,他不肯说,在孔老师的一再要求下,颜回表达了他的志向,颜回的志向,与子路、子贡迥然不同,总起来说,他追求的是,去一个小国家,帮助那里的国君实行仁政,用道德来约束与感化百姓,君臣同心,君民同心,义的旗帜在这个小国高高飘扬,天下所有的国家,都羡慕向往,纷纷向小国学习,有识之士及天下百姓都来投奔这个国家,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所倡导的德行,在天下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连遥远的少数民族都纷纷效仿,天下没有战事,百姓遵礼从仁,平安生活,每个人都能将自己的能力尽情施展出来。一句话,天下大同!

不过,颜回说是这么说,他并没有从政的意愿,他只愿意过他那种贫寒而粗陋的生活,将贫当作富,将贱当作贵,无勇而威,与读书人交流,终身无患难。孔老师心里清楚得很,颜回的志向其实就代表他的理想,只要给一个平台,就可以将其治理成一个理想的模范标本。孔老师于是感叹,要是颜回从政,子路与子贡,就没有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了。

子路死了,孔老师难受极了;
颜回短命而死,孔老师则丧魂落魄悲痛欲绝大叫:这是上天要亡我呀!这是上天要亡我呀!在孔老师眼中,颜回有许多地方都值得他学习,不迁怒,不贰过,颜回的品德,令人难以企及。

子路、颜回都死在孔老师之前,孔老师去世,一般的同学都守孝三年,子贡呢,在老师的坟前又守了三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师生感情?拥有巨大的财富,善辩的口才,都只是子贡的外表,他的内心,对老师无比崇敬,他深知,日后,再过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人们的思想与生活,都会受到孔老师的影响,孔老师的思想,一直会像太阳一样,光照世界!

孔子做梦都想当官,只是没机会,或者机会不足,他一直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像上好的珍珠等待好价钱那样等买主。

公元前五〇二年(鲁定公八年),季氏家那个著名的家臣阳货,终于被自己的权力冲昏了脑袋,他的思维是这样的:既然你季桓子可以架空鲁定公,我不可以架空你季桓子吗?而多年来的事实已经证明,阳货确实大权在握,早在四年前,他就曾以私人的名义引诱孔子帮他,又是送小猪,又是侧面吹捧,弄得孔老师也难为情:好的,好的,我很快就要出来做官了。阳货终于忍耐不住而造了季桓子的反,他将季桓子囚禁起来,他还想将季氏杀死夺下全部权力,不想被打败,阳货于是逃往齐国,后被齐国所弃又逃往晋国。

阳货叛乱被平定,季氏与鲁定公似乎同时都想起了孔老师,哎,孔仲尼在鲁国民众中威望颇高,且他的政治态度几乎完全站在王室这一边,追求国家安定,民众幸福,他又那么想出仕,我们应该任用孔仲尼,先让他去治理一个县吧,嗯,就去中都县。次年,已经五十一岁的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

司马迁用一句话评价了孔子这一次任职:“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则”是什么意思?这里应该作动词“效法”解,就是说,孔子做了一年的中都县长,成就斐然,四方纷纷学习仿效。

孔子在中都宰这个岗位上,做出了什么值得各地学习的成绩呢?

孔子研究专家李木生,陪我去了中都,现在的汶上县。李木生说,孔子一开始出仕,就是心怀天下,他必须将中都治理好,且要短时间出成绩,他将此作为治理天下的一次实践。

孔子挑选了几个学生,一起前往中都,他们的心情,如春季草木勃发那样喜悦。然而,眼前的中都,却以一片凋敝迎接了他们,本该春耕大忙,但大片田地却杂草丛生,问了百姓为什么不种庄稼,百姓答:水利多年失修,无法灌溉。民以食为生,春不种,秋哪有收?如此荒芜,孔子的心情越来越沉重。孔子师生行至城内一市场小摊贩前,见一些人在拉拉扯扯,有哭,有喊,一问,买者要低价,卖主不愿意,买者人高马大,一脸横肉,凶得很,卖者褴衫破裤,一脸菜色,可怜兮兮:俺家这几十个鸡蛋,积攒了好几个月,家里病人等着抓药呢,可他却只付半价!

实地调研了一圈,孔县长开始施政了,就如他的教学一样,具体情况,分类实施:凿井挖渠,使良田有保障;
根据地力性质因地制宜,养鱼、养虾、种藕、种菱;
无主荒地,谁开垦谁所有;
各家多余的东西都拿到市场上去流通。只半年,中都大街上就开始热闹起来了,店铺作坊一家家相连,各国商品五花八门。生计问题解决,孔子又开始办讲堂,教育百姓懂礼仪、知廉耻。又半年,成效大显。

孔子果然有能力,鲁定公与季桓子都相当满意,鲁定公问孔子: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信心十足:虽天下可以乎!何但鲁国而已哉?(详见《孔子家语》)鲁定公拈须大笑,不错,你去做小司空吧,管理国家的工程,不少建筑与道路,都需要修整!

孔县长要离任了,中都百姓倾城相送,东门外十里成了人巷,百姓恋恋不舍。

孔县长感动极了,他脱下一只靴子,以表示曾经在此任职过。李木生说,以前的汶上,曾有楼阁专门供奉孔子留下的“夫子屐”。中国历代清官文化里,离任留靴,就是由孔子宰中都开始传承下来的。

对孔子来说,司空这个职位,其实很短暂,不过,他却在人生履历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他参加了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齐鲁之间的夹谷会盟,并为鲁国大大赢回了面子。

夹谷会盟前,孔子已经嗅出了齐景公的不良企图,他们想武力劫持鲁定公,让鲁国彻底臣服,孔子建议鲁定公:“有文事必有武备,有武备必有文事。”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做好各项充分的准备,配备精兵强将,牢牢掌握主动权,防止会盟出现变数。

显然,主动权一开始就掌握在孔子手里,因为他是这次会盟中鲁国君主的相礼。更因为,孔子所掌握的周礼知识,天下闻名,人人佩服。

《左传》中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这场会盟。

会盟开始,各自奏乐,齐国先来。齐国响起的是夷狄之乐,这怎么行?你们齐国这样的大国,难道如此不懂礼数吗?庄严的场合,怎么能奏那些不上大雅之堂的夷狄之音呢!赶紧停止,撤下,听我们鲁国奏的周乐吧。齐国乐队立即被斥退,齐景公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表演第二轮,舞蹈。齐国想扳回一局,一队滑稽戏演员和侏儒上场,众人起哄,对严重不符合周礼的节目,孔子大怒:真是下三滥,难道你们齐国就这样对待我们的君主吗?齐景公的脸上挂不住了,给边上的莱人(被齐国征服)武士使眼色,他们的原计划是,用莱人劫持鲁定公。莱人武士于是列队上场,情况危急,孔子一边用身体挡着鲁定公,让他退下,一边自己迎身而上,严肃地对齐景公警告:两君和好,你们却让俘虏来捣乱,什么意思呀,这不像大国君主的风度!刚才的一切,齐景公都看在眼里,原来的计划,肯定不行了,立即改变,和鲁国盟好吧。

齐景公依然不甘心,写盟书时,齐写:齐军出境,鲁国必须派三百乘车随从。见此,孔子要求立即加上这样的限定句:可以,但齐国不归还我们汶阳一带的土地,鲁国绝不干这样的事!

齐景公无奈地挥挥手:好吧,好吧,郓城、汶阳、龟阳等地,都还给鲁国。

齐鲁会盟,强弱之间的游戏,只要条件基本合理,小国只有接受,接受了,就表示顺服,那么,大国才会给你支持和帮助。在孔司空的努力下,鲁国显然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齐国不仅签了盟约,更归还了原来抢走的土地。

自然,孔子回国,也得到了重用,第二年,升任司寇,权力相当于宰相,他可以全力实施他的政治理想了。

一道夹谷深裂之中,鲁苏交界处的夹谷山并不高,整个海拔只有三百来米,赣榆当时属齐国地界。陪同人员告诉我,两千五百多年前,夹谷山下还是水面,会盟处在谷的中间位置,这是一个合适的高度,夹谷会盟后,谷因圣迹成佳境,石似莺啼作好声。夹谷因了孔仲尼在会盟上的表现而一举成名,而夹谷山的裂谷中,山风吹过石洞石隙,会发出像莺一样的阵阵鸣叫,更让人迷恋。

栗树林中,一阵劲风吹过,风中似乎夹着莺啼的声音,我知道,那极有可能是我的幻觉,不过,我依然相信,那是一只莺或数只莺,那莺,也许就是孔圣人的使者,它正穿越两千五百年的时空袅袅而来。

不久,鲁定公就下达了这样的任命书:

宋公之子,弗甫何孙,鲁孔丘,命尔为司寇。(《韩诗外传》)

司寇的职责是什么?审判及处理案件。

这时的孔司寇,完全将他仁爱的核心思想贯穿于行动中:

孔子为鲁司寇,断狱讼,皆进众议者而问之曰:“子以为奚若?某以为何若?”皆曰云云如是,然后夫子曰:当从某子几是。(《孔子家语》)

以仁爱为引导,孔司寇用的是民主的审判方法,有关人员一一找来,你以为如何处理?他以为如何判案?情况逐一掌握,比较,审视,孔子心中有数了:这个案子,父亲告儿子不孝,儿子又告父亲打人,我们这样断吧,将他们各自禁闭三日,让他们自己反省,三日后再重新断。

三日后,父亲想通了,承认了错误,态度诚恳;
儿子也想通了,也承认了错误,态度也诚恳。孔司寇断道:你们回家吧,记住,父慈子孝,乃为父为子本分,回家好好生活!

家国相连,国就是家,做了四年多官,孔子做不下去了,他离开了鲁国,没有了国,就如同狗一样丧了家,孔子的丧家,起因是没有收到鲁国郊祭而分配的肉,这一份肉是象征,不送给你,表示已经不被国君信任。

没收到肉,也不是无缘无故的,起因就是大司寇任上的大动作“堕三都”。简单地说,鲁国的大权落在季孙孟三家大夫手中,简称“三桓”,“三都”是他们三家各自割据领地的城堡,“三桓”们其实都居住在都城内,数代以后,“三桓”的城堡,又被他们各自角色厉害的家臣所占据,家臣们的力量,已经足够与“三桓”对抗,阳货叛乱就是明证。而此时孔子提出的“堕三都”计划,表面上是帮助“三桓”解决权力旁落问题,但核心却是,剥夺“三桓”权力,重归于鲁国国君。

“堕三都”的核心是:

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古之制也。今三家(三桓)过制,请皆损之。(《孔子家语》)

叔孙氏的城堡顺利拆掉了。季孙氏的城堡,最大最坚固,管理者公山不狃反抗,但最终被打败,也拆掉了。孟孙氏的城堡,孟懿子虽是孔老师的学生,但他的家臣极有远见:你装作不知道,我抵抗拆堡。学生表面同意老师的计划,暗中却全力支持家臣拒拆,从夏天一直拖到冬天,孟孙氏的城堡也没有拆成,鲁定公急了,带兵攻打,这个时候,叔孙氏、季孙氏醒悟过来了,我们的城堡都拆了,我们也就完蛋了,不管他!“三都”最终没完全堕成,孔子大受打击,他意识到,他所面对的,是整个“三桓”势力,他一个人,改变不了局势。

有了这样一出,实际掌权的季孙氏,自然不会再相信孔子了。他可以将责任大大方方地推到孔子身上:你这个计划不行,差点酿成大错!

自此开始,五十五岁的孔子,离开鲁国长达十四年,说好听点是周游列国,说不好听,就如孔子自己说的,他就是一条丧了家的流浪狗。

十四年的流亡经历,一年写一册,至少十四册,每一册都可以写满千页。

早春的气息,扑鼻而来,一切都显示着勃勃的生机,孔子是多么不情愿地离开呀,鲁国生他养他,故国有他巨大的梦想。离开鲁国的那个夜晚,孔子一步一回头,尽管学生们在催促老师快行,赶紧找个旅店住下来吧,但孔子依然慢行着,他希望信使自夜幕中快马急驰而来,带来国君的诚意挽留,然而没有。孔子师生,带着夜的黑暗与故国泥土花草的气息,双脚不情愿地迈过了边境。

求仕,行道,教学,孔子与他的学生,队伍看起来有点浩荡。

司马迁简略地描写了孔子这十四年的主要经历: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史记·孔子世家》)

拜见了这么多国家的领导人,为什么一个都没有任用他?他们心里清楚得很,孔子名气是大,但鲁国为什么又不用他了?一定有原因。最主要的问题是,孔子观点保守,认为天下已经衰落,失德,缺礼,只有回到旧时代旧道德中去才能恢复兴盛局面,他的“仁义”与“礼乐”,他的“德治教化”,显然都太过理想化,行不通。卫国,陈国,曹国,宋国,郑国,蔡国,国君们对孔老师,表面尊敬,背后却连连摆手,孔老师像一张深秋无根叶,飘过来,飘过去,总是不能落地。

周游列国中许多著名场景,比如子见南子,比如子畏于匡,比如厄于陈蔡,比如津口问渡,比如荷蓧丈人,比如叶公问政,皆如尘封凝固的罐头,加入充分的想象,你可以一一打开,两千五百年前的气息依然浓郁而来。但无论多么困苦与艰辛,孔老师都不忘传道与教学,寒风凛冽,饥寒交迫,白霜满地,星辰高挂,险象环生,他始终没有泄气,他看重眼前,也相信未来,他的学生,学生的学生,总会有机会去实现他的主张,完成他的理想。

从五十五岁到六十八岁,十四年是漫长的,孔子用坚定的理想牢牢地抵挡住各种碰壁与孤独。公元前四八三年(鲁哀公十年),妻子亓官氏也去世了,孔子闻讯,胸口一阵疼痛,这痛,为妻子,更为自己,故乡鲁国真的忘记他了吗?接近古稀之年,或许,他应该返鲁了,家里有儿子伯鱼,有孙子孔伋,还有许多学生等着他,子贡、冉求也已经被任用,且充分体现出了他们的为政能力。

公元前四八四年,执政的季康子派了三个官员,专程前往卫国,接回了孔子。

孔子生命中的最后五年,日子应该不会太艰难,他有不少学生从政,当政者也经常来问政于他。上课、采风、写书、编书,饱经风霜的苍老声音,常常从孔氏课堂上空溢出,夜已冷已深,孔家书房的烛光中依旧映射出老人长长的身影。身虽已老,手也不断颤抖,可思想却常常泉涌,停不下来。

公元前四七九年四月十一日,曲阜城春寒料峭,冷风刮在人脸上依然生疼,城北的洙水河边,已经泛青的柳叶,齐齐垂下了脑袋,它们在为一位哲人哀悼,这一天,孔子去世。

孔子去了,孔子的故事正式开始。

弟子们遵礼守丧。二十五个月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嘛。日子是单调的,却不枯燥,同学们每天都在回忆孔老师的教诲,他编过哪些书,他做过哪些事,他讲过哪些话,他唱过什么歌,他什么事开心了,他什么时候生气了,都一一回忆,细细梳理。还有,同学之中的经典语句,也都要记下来。

曾参、有子,你们年轻,你们找弟子负责记录吧。

天一句,地一句;
古一句,今一句;
东一句,西一句;
南一句,北一句;
上一句,下一句;
左一句,右一句;
人一句,物一句。《论语》课堂,犹如生活现场。孔门师生,传道授业,其乐融融。

司马迁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

朱熹说:夫子教人,零零星星,说来说去,合来合去,合成一个大物事。

朱熹又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一九八八年一月,全球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开会,会后发表了一个宣言,宣言这样指出: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智慧是什么?是仁,是爱,是有教无类,是适时与中庸。大丈夫处世,立德,立功,立言。简言之,孔子所有的智慧,都在他与学生零零散散的言谈中,或许,正是他政治上的不得意,才有了三千弟子,才有了《论语》。

孔子的旗帜,自春秋而来,穿透两千五百年的时空,依然在星光下飘扬。

《论语》诸字,犹如活泼泼的思想种子,依然在中国及世界大地上茁壮生长。

猜你喜欢 鲁国孔子老师 孔子的一生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21年6期)2021-08-23孔子的一生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21年5期)2021-06-24柳季与岑鼎小读者之友(2019年6期)2019-09-10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小学生时代·综合版(2017年4期)2017-05-04老师,节日快乐!小学教学研究·新小读者(2015年9期)2016-03-03老师的见面礼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5年10期)2015-10-14六·一放假么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2015年6期)2015-07-03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聪明语文(2013年4期)2013-05-20那一天中国青年(1991年1期)1991-09-27鲁国的军事家冉求军事历史(1988年5期)1988-08-20

Tags: 孔子   旗帜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