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应用型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

2023-03-10 20:50:09

孟凡兵,冯素珍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教务处,济南 250103)

为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的问题,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2月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1],产业学院建设正式写入国家文件,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上升为国家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2020年8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教高厅函〔2020〕16号)[2](下简称《建设指南》),2021年1月,首批现代产业学院申报与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旨在按照“分区论证、试点先行、分批启动”的原则,推动培育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首批有50个现代产业学院入选,藉此进一步推动全国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近几年特别是《建设指南》发布两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产业学院的发展从局部试点向全国推广,产业学院的数量迅速增长,在实践层面上对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取得了一定成效。不少省份出台专门的指导意见,以立项建设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的方式引导高校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各高校不断深化对产教深度融合的理解,深入探索产教融合的形式,建设产业学院,不断提升产教融合的层次和水平,产业学院正在成为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形态、新载体,较为有效地解决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两张皮”问题,为真正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切性提供了平台。产业学院成为学界、教育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但从目前已有的研究分析,关于产业学院的内涵、性质这些根本性问题学界尚未定论,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或运作机制的理论探讨上,基于实践的产业学院研究也主要是以职业院校为视角。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在推进产业学院建设方面会有诸多不同。能够有针对性地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困境的当属陈春晓、王金剑发表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发展现状、困境与对策》。[3]当时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尚未发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七个方面的建设任务尚未明确,该文仅仅从功能定位、人才培养工学交替、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分析建设困境,尚未达到全面和深入。可以说,目前我国对产业学院办学性质、办学模式、治理结构等的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并且高水平示范性产业学院正处于建设期,还缺乏体系化的具有推广价值的成功经验及范例。实际上,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产业学院形态下推进七个方面的建设任务时遭遇到瓶颈,进退维艰,需要进一步梳理造成现实困境的各个要素并寻求解决的策略。为进一步解决产业学院在推进七个方面建设任务进程中面临的困境,我们从激发合作企业的内驱力、构建校企合作治理体系、实现学校与驻校企业共发展、建设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开发校企合作课程等方面提出产业学院的发展策略,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产业学院的实践发展提供参考。

毋庸置疑,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行业产业,这就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切性就必须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基本思路,其中之一就是“转变办学方式开展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把开展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上升到学校办学方式的高度,涉及教学工作、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建设、条件建设、学生工作、管理机制等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4]

校企合作大致可分为三种形态,一种是较为传统的学校建在企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企业接纳一定数量的学生到企业见习和进行毕业实习,企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参与指导,这一形式延续多年,是普遍存在的校企合作形态,校企双方止于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上的合作,至今仍发挥着一定作用,但这种校企合作关系比较松散,约束力差,从实际效果看,容易流于形式。二是基于专业层面的校企合作办学项目。相比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这种方式校企双方在合作的紧密程度上有了较为深入的推进,又分为与普通专业同标准收费的校企合作办学项目、向上浮动收费标准的校企合作办学项目。主管部门设计、推动该项目的出发点是引导高校和企业结合实际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职工培训、实习实训、学生就业创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文化传承、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具体到人才培养方面,企业应参与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校企双方的合作比共建实习基地深入了许多,但从实际推动层面分析,除双方协议约定的人才培养任务外,其他方面的合作其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除学费分成这一显性效益外,其他效益模糊且不确定,企业积极性不高,方方面面的投入不足。三是以产业学院为主要形态的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产业学院是其人才培养定位实现的逻辑使然,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建设好产业学院。《建设指南》的出台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业学院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依据。但《建设指南》仍然是宏观层面的,虽然明确了建设任务,但对如何完成这些任务没有具体的指导意见。以此为指引,不少省份出台指导意见,如江苏省[5]、福建省[6]等,但总体而言,指导意见仍显笼统,需要各高校结合实际下大力气深入探索与实践。

1.校热企冷的困境。现代产业学院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是校企合作的高级形式。[7]培育建设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的目的在于“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为应用型高校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8]由此不难看出,产业学院建在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发起者、主导者还是高等院校。但要达成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需要校企双方双向奔赴。我们不能否认企业是要追求利益的,企业与学校共建产业学院不像做慈善那样简单。如果企业搞不清自身的利益诉求,高校不了解企业投入建设产业学院的利益诉求,找不到双方共同的利益点,在实际操作中就很难调动起企业的积极性。企业是面向市场的主体,主要关注的是直接经济利益,而产业学院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投资见效慢且回报率低,需要极大地调动企业持续性投入的热情。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主体是新建本科院校,企业所仰赖的学校名气远远没有老牌本科高校那么大。尽管国家推动建设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在财税、用地、金融等方面在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但从目前产业学院建设的推进可以看到,仍没有很好地解决校热企冷的问题。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真正参与,“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就沦为空谈。这是制约产业学院建设的首要问题。

2.治理结构的困境。理想化的产业学院的管理体制机制是“强化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探索理事会、管委会等治理模式,赋予现代产业学院改革所需的人权、事权、财权,建设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9]在这一制度设计体系中,产业学院虽然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运行实体。否则,“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10]的产业学院建设目标就无法达成。如何处理好产业学院管理与原有的学校单一办学主体背景下而设立的相关院系管理的关系,成为产业学院建设无法回避的问题。目前大部分产业学院的治理结构仍停留在“一体多元”,即学校为主体,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产业园区为参与者,泛行政管理现象比较普遍。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有的产业学院只是包括了原有二级院系的部分专业,产业学院挂在了行政管理体系中的二级院系。这种情况下,两套组织架构各自的地位、作用以及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所需的人权、事权、财权如何落到实处就会纠缠不清,无法开展实体化运行,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企业作为主体之一参与共同管理的积极性。

3.引企住校的困境。“打造实习实训基地”是产业学院七项建设任务之一,在空间上可分为校外、校内两个空间。在校外,一种是利用合作企业的现有资源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只是一种浅层次的、松散的合作,合作的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另一种是政府主导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或是校政行企合作共建的产业园。2018年7月,广东省教育厅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推进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若干意见》(粤教高函〔2018〕102号)。同年,广州市教育局与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共建全国首个产教融合示范区——“广州市产教融合示范区”,广州市属公办高校在示范区组建了7个特色产业学院。[11]这种园区模式效果很好,但目前在全国还不具备普遍性。三是引企住校,通过引进企业研发平台、生产基地,在校内建设兼具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的校企一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在基地设计之初,就考虑将教学要素有效嵌入企业生产流程和管理过程。从实现产业学院职能的有效性、建设的可操作性等方面考虑,引企住校是很好的一种建设方式。学校提供空间,提供水、电、暖、网等基础设施,企业提供设备、生产和运转资金、管理等,建成教学型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但现实存在的问题,一是对企业入驻的吸引力不足,企业找不到利益点。二是合作期较短,根据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校企协议的合作期原则上为三年,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入驻的积极性。三是学校担心实习实训基地沦为企业盈利的工具,育人质量难以保证,对引企住校心存疑虑,举棋不定。四是不同主体投入的人、财、物等资源的保障机制不健全,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4.教师重塑的困境。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对双师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基础课教师外,学校教师应具备企业实践的经历与能力、参与企业研发的能力,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具备参与教学建设的基本能力。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校企人员双跨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是学校教师的转型问题,要从被动转为主动,从只懂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到双师双能兼具,评价机制也要从相对单一的教学评价到多主体多要素评价,这对教师和管理者来说都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是企业人员不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规范,无法很好地驾驭教学,学生评教普遍较差。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5.课程重建的困境。产业学院建设的理想状态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与教材开发。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与教材开发由学校教师、行业企业人员合作完成,学校教师应是主导者。学校教师因对行业企业的生产流程与管理过程不够了解,很难将教学要素有机嵌入进去,“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要求就无法落实到课程体系上,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的校企合作课程就无法开发出来。没有体现产业学院特征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课程,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就会沦为空谈。

1.激发合作企业的内驱力。产业学院因产业需求而生,因产业发展而建。[12]失去企业这个主体,产业学院就失去了建设的意义。一是要真正对接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建设产业学院的初心是“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培养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13],这就需要切实做好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将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与学校高质量人才培养有机结合,通过产业学院这个平台,学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水平,企业不断提升准员工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校企双方在学生高质量就业与企业节省人力资源成本两个视角就能找到共同的利益点。二是要以专业群(链)对接产业链,增加对合作企业的多岗位人才供给。要打破单个专业与企业建设产业学院的做法,以专业群为支撑,通过建设专业群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训基地与企业现场等的有效对接,更好地满足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要,以专业群(链)对接企业多岗位人才需求,形成规模效益。三是要推动“产研一体”。产业学院通过搭建科研平台,形成人才聚集效应,进而为企业解决生产、管理技术或应用难题,真正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四是用好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利好政策,包括“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以及相关税收政策。

2.构建校企合作治理体系。要确保产业学院的有序运行和高效育人,就必须建立校企之间密切配合、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一是以对接产业链的专业群组建产业学院形态的二级学院。按二级学院建制设立产业学院,产业学院作为一个实体独立运行,这样在制度层面上才能有效避免挂靠传统意义上的二级学院所带来的掣肘弊端,真正赋予现代产业学院改革所需的人权、事权、财权,建设好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二是建立党委领导下的理事会决策、院长负责的工作模式。在产业学院的内部管理上,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建好建强二级学院党组织的同时,成立由校企双方或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等多方代表组成的理事会,制订产业学院理事会章程,明确理事会工作职责、议事决策形式、工作机制及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形成稳定的产业学院决策体制、管理权分配机制以及管理制度保障体系,构建起以章程为根本、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体系”,真正将产业学院打造成以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实体,使校企之间的合作从原先的点状分布升级为全面融合。

3.实现学校与驻校企业共发展。引企驻校,更便利于教师实践和学生的实习实训。一是根据产业学院所对接产业的特点以及学校的相关空间,充分论证,有选择地引进企业。合作企业原则上应是区域产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为大型企业集团,在行业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规模大、效益好、待遇优,对学生就业具有普遍的吸引力。要以把人才培养链条与要素有机、有效嵌入企业生产链条为基本遵循,主动调研,积极对接、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不是所有的产业学院都适合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有的产业学院的实习实训基地只能建在校外企业内,这就要求充分整合、利用好校企各类资源,为学生实习实训搭建平台。二是要出台驻校企业管理办法,明确申请驻校企业需具备的条件、入驻申请程序、驻校企业管理与评价等。同时也要明确转让、退出机制。三是要与驻校企业签订协议,明确合作的宗旨、方式、内容,明确各自的权力、义务、责任,明确合作期限及违约责任,校企共同打造真实的职业生产场景,实现校企双方的互补、互利、互动、多赢。四是要让渡一部分利益给驻校企业,使得企业能进得来,活下去,校企共发展。

4.建设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师资队伍是专业办学的最基本条件,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实现方式决定了必须建设一支数量够用、结构合理、质量可靠、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恰当、相对稳定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一是通过创新柔性引才方式、优化整合现有专业师资、创新人才融合发展方式,采用事业编制聘任制、合同制、劳务派遣、校企双跨等多种渠道,有效配置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建立高水平教师引进“绿色通道”,柔性引进基于学科专业、行业产业、智库研究等高层次人才和人才团队,特别是具有行业、企业经历的高技能人才。创新人才融合发展方式,搭建校企人力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搭建行业、企业、高校人才融合对接的“朋友圈”,实现双向、共赢的人才共享模式。二是通过加强教师实践锻炼、设立若干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深化教师职称评聘和晋升发展政策改革开展分类评价等举措,构建市场化内部运行机制,加快“双师型”培育力度。有计划地派遣专任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依据学历、企业工作经历、教学能力及学术成果、专业岗位需要设定准入条件,从企业选聘一批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到学校担任产业教师,授课前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实现校企人才双向流动。

5.开发校企合作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定位与实现方式直接决定着校企合作课程是产业学院各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具行业特色、最具变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开发主要源于企业真实生产任务的校企合作课程。要以行业企业实际岗位能力的要求作为课程及其内容设置的依据,以实际操作和提高动手能力为主设置实习实践类课程。这类课程一般采取实习实训基地现场教学的授课模式,推动产业学院将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及时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对接。二是依托合作课程,组建由校内教师和校外一线专家、高级技师、行业能手构成的课程教学团队,校企双方共同制订相关要求和实施细则,课程标准研发、课程教学计划制订、教材研发、课程教学实施及教学质量评价等都由学校及合作单位共同完成。三是学校在课程建设立项、教材建设立项、教学改革研究、新开课认定、优秀课程团队建设等政策上对校企合作课程予以扶持。合作课程依照行业发展实行动态管理,不合乎质量要求的实行退出机制。

产业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转型发展、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各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结合各自实际,充分认识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选择正确的策略,大胆创新,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现代产业学院,使产业学院真正成为区域现代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高地。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今日农业(2021年16期)2021-11-26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南开管理评论(2021年1期)2021-04-13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现代园艺(2018年1期)2018-03-15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17年6期)2017-11-09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6期)2015-03-01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6期)2015-03-01

Tags: 困境   本科   现实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