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以地区竞争力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论卡佩罗《区域经济学(第二版)》一书的主要特点

2023-03-17 20:50:07

安虎森

(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 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天津 300071)

卡佩罗教授是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的区域经济学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区域经济学家,曾任过国际区域科学学会主席。卡佩罗教授的《区域经济学》意大利文第一版出版于2004年,英文版第一版出版于2007年,英文版第二版出版于2016年。第二版对第一版进行了大量的修订,并补充了近来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一系列新的成果。第二版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新的区域经济学著作,也是重点讨论区域发展理论的经典著作。卡佩罗教授的《区域经济学(第二版)》已由南开大学的安虎森教授团队进行了翻译,并已于2022年6月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

该书具有许多不同于国内外区域经济学著作的特点。该书系统地分析了决定地区竞争力的本地要素,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通过“地域资本”的概念,分类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经常提及的内生资源与外生资源、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公共资产与私有资产,并讨论了这些要素的不同属性,因为这种属性不仅影响这些要素本身的积累或损失状况,而且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包容性程度还影响区域经济组合体的特性。该书不仅强调了有形要素之间均衡发展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了无形要素之间、知识技术和相关资本之间以及创造力与认知资本之间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因为这些软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效应决定区域发展的水平。该书作为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新的区域经济学著作,受到世界不同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学家和高校教师的高度重视。该著作可以概括为如下方面的特点。

第一,回答了区域经济学两大理论体系,也就是区位理论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体系之间的主要差别以及主要的研究内容。

该书认为,区域经济学要回答如下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解释厂商和家庭的区位选择;
二是如何解释如城市系统等大型地域系统的形成;
三是如何解释区际或城际的发展差距?

区位理论,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发展起来了,它是区域经济学中历史最悠久的分支理论,主要研究影响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的机理或机制;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经济增长的空间问题以及国民收入在地区间的分配问题。区位理论不仅赋予了区域经济学独特的学科特性,而且也是区域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论的核心。区位论以微观经济理论为基础,采用静态分析方法。目前,大量引入了宏观经济理论、贸易理论、发展理论以及系统论等与区域经济密切相关的各种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区域经济学的工具箱,拓展了区位理论的研究领域。区位理论,本质上是属于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范畴,侧重厂商和家庭的区位选择以及利用外部性和聚集经济分析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不平衡问题,这为动态化的经济分析创造了条件。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本质上属于宏观经济学理论范畴,但它又与纯粹的宏观经济研究不一样,它更多地关注某区域的区域特征以及它对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正如宏观经济学具有其微观基础那样,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也有其区位基础。

第二,该书的空间概念不同于传统区域经济学中的空间概念,该书根据所研究的区域经济现象的特征,把空间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的空间,并根据这种空间类型安排研究内容,这是该书区别于其他区域经济学著作的突出特征之一。

该书提出了如下四种不同类型的空间:区位理论所立足的空间为可度量的实体空间;
规模收益不变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所立足的空间为抽象的均质空间;
地区经济发展理论所立足的空间为多元化的联系空间;
规模收益递增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所立足的空间为多元化的程式化空间。

首先,区位理论中的空间是根据经济实体之间自然距离和实物实际运输成本所定义的连续的、可度量的纯粹的地理学的空间概念,因此区位理论揭示的是价格和成本在空间中的变化规律以及作为其结果的厂商区位选择和厂商间市场空间的划分问题。区位理论试图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其目的是要确定影响个体经济活动区位的因素、不同经济活动在不同地区上的布局、厂商间市场范围的划分以及经济活动功能的空间分布。区位理论分析这些经济现象时,通常假设空间是均质的,这样就消除了影响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自然特征或地理特征。区位理论是根据促使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聚集力和促使经济活动空间分散的分散力之间的均衡来最终确定经济活动区位的。不同的区位模型,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不相同的,有些区位模型是在假设市场和原料地为点状的情况下解释厂商的区位问题;
有些模型是试图要确定厂商的市场区域,也就是要讨论厂商之间如何划分市场范围的问题;
有些模型是试图要确定经济活动的生产区位,也就是试图寻找把不同类型的土地分配给不同经济活动的逻辑。总之,区位理论主要分析影响区内经济活动聚集的经济和空间机制、专业化分工以及经济活动选择某区域的动因问题。

其次,以新古典框架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增长是在规模收益不变框架下的经济增长,它重点分析国家次一级地域系统的经济发展能力,也就是分析一个区域、一个省、一个城市以及一个具有特定经济特征的地区在发展本地经济、吸引经济活动以及为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等方面的能力。区域经济增长,就是指本地地域系统有效地、创造性地利用其拥有的资源,在国际区际分工中不断寻找其特定优势和不断造就其特定角色的能力,它并不注重收入和就业增长率等,但它主要关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如何在地方层面发生的,何种因素决定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为什么存在区际贫富差距以及经济增长快慢之别等。在这种情况下,区域经济增长所面对的空间是类似于省、城市、地区等的抽象的、非连续的、有限的、离散的空间。由于在一国或一省范围内所实施的经济政策都是统一的政策,故其内部结构相较于其他区域是均质的。因此,这种空间是一种抽象的、非连续的、均质的、有限的离散空间,称它为均质抽象空间。这些具有有限空间范围的区域,从国际贸易角度上看类似于“小国”,但它不同于国家,因为生产要素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再次,地区经济发展主要由聚集经济所决定的当地经济优势所推动。佩鲁指出,地区经济发展是“一种具有选择性的,又是不断累积的过程,它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它是通过空间中一些点的经济活动强度显现出来的”。经济活动之间相互邻近而形成的稳定而持续的投入产出联系,将形成促使经济活动不断进行循环累积过程和不同经济活动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作用力,这种作用力促使形成佩鲁的经济活动空间聚集而成的“极”。因此,与这种经济发展相对应的空间,将具有多元化的要素以及要素间各种联系相当密切的特征,也就是这些空间包含了有形无形的多元化的要素,这些要素之间又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形成了一种社会经济的地域系统,故称它为多元化的联系空间。与这种多元化的联系空间相联系的发展理论,就是地区经济发展理论。地区发展理论,就是要解释组成地域系统竞争力的各种要素、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力、本地区在区际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以及维持和延续这种地位的能力。该发展理论认为,地区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以区位邻近经济和空间毗邻经济形式显现的外部经济,但地区内生条件和因素在此种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最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经济学中开始利用分析非线性动态系统(分岔、突变和混沌理论)的各种数学工具,随之出现了大量的以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假设为基础的规范化的经济模型。由于这些技术上的进步,区域经济学可以把那些规范化递增收益特征的聚集经济纳入区域经济模型中了,尤其在新经济地理学中的许多区域经济模型更是如此。与这些区域经济模型相适应的空间,就是多元化的程式化空间,也就是多元化的模式化的空间,这种空间中的聚集经济不再是像其他空间中的那种聚集经济“黑箱”,而是规范化递增收益特征的内生化的聚集经济。这些模型是以这种假设为基础进行演绎的,即经济活动通常集中在特定的发展“极”上,因此即使是在同一个地区内,收入水平和收入增长率是有差别的。这些模型认为,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和多元要素空间相互邻近通常形成一种特有的聚集经济,而区域经济增长正是由这种聚集经济所推动的一种内生的增长过程。尽管这些模型都是多元化的模型(因为存在不同经济活动聚集的极点),然而这些模型中的空间都标准化为没有任何空间维度的点的集合,因此就不可避免地丢弃了空间的地域属性,不再包含各种生产要素组合方面的差异和技术知识水平方面的差异,空间只是承载经济活动的一种容器,这是这些理论最主要的缺陷。

第三,该书强调了决定地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以及如何提升地区竞争力的问题,这是这本书最主要的特征。

该书认为,在当前区域竞争很激烈的情况下,区域经济增长主要与影响地区竞争力的地区内生的各种因素密切相关,这种地区因素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石;
地区竞争力,源于地区生产力水平和创新力水平,它决定了地区绝对优势或竞争优势;
区域发展研究,本质上就是寻找和揭示这些决定地区竞争优势的因素的过程。该书认为,影响地区竞争力的因素,首先在地区内部寻找,这些因素主要来自该地区特有的属性,地区的资源禀赋、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协作能力、基础设施状况、信息扩散通道建设、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获得性、劳动力培训过程中的集体学习能力、采用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的能力等,都是影响地区竞争力的重要的因素;
那些与地区文化和地区创新能力相关的无形要素,是深深地嵌入在人力资本和地区关系网络中以及地区劳动力市场和地区经济环境中的,这些无形要素也直接影响地区竞争力水平。该书认为,上述这些就意味着需要构建一种新的地区发展理论,它不仅要包括如何创造性地利用当地的有形无形的资源,还要包括作为当地创新能力基础的知识创造、决策模式以及合作模式等。

第四,不同于传统的区域经济学,该书是根据不同经济空间中的不同的经济增长理论安排研究内容的,这也是该书的又一特色。

该书的第一部分讨论了区位理论。第一章阐述了供给和需求的空间分布为点状分布时的区位理论,这些理论试图找出决定厂商区位选择的作用力。然后,分析了在供给为点状而需求为均匀分布时的市场区的形成问题。第二章讨论了供给为均匀分布而需求为点状分布时的区位理论,并以此解释了生产区的形成问题。第三章讨论了一般空间均衡理论,这种理论是为了解释大的地域系统的形成问题,尤其是为解释城市系统的形成过程而发展起来的。

该书的第二部分讨论了规模收益不变假设下的同质抽象空间中的经济增长问题。属于这些类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来源于新古典的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等各种分支学科。对这些理论而言,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不平衡分布的要素禀赋以及供给的部门结构。第四章讨论了有关地区发展的一些概念和理论问题,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别、不同的空间类型、区域经济发展与差距、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中心外围分析方法等。第五章,遵循了凯恩斯有关经济增长(包括产出、收入和就业扩大)的需求理论,认为需求为驱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并把区域经济发展解释为需求增长所驱动的就业增长和收入增长。第六章主要从供给角度讨论了区域经济增长的问题,重点介绍了要素禀赋作为地区竞争力源泉的理论。如果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完全自由流动,那么区际要素报酬差距将导致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重新配置,这种资源重新配置提高经济增长率;
如果商品在区域完全自由流动,那么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差距使得有些地区在特定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这些地区也因价格方面的优势可以出口大量的产品,这就带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那些在本地生产并不具有优势的产品,也就是在本地生产时的生产率水平很低的产品,从外部市场购入是符合本地区利益的。

该书的第三部分讨论了与区位理论有关的在多元化的联系空间中的发展理论。这些理论的目的是要确定地区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这些理论可以分为认为地区竞争力来源于本地外生因素的理论(第七章)和认为地区竞争力来源于本地内生因素的理论(第八章和第九章)。那些外生因素理论,包括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和布代维尔的扩展模型,认为主导型企业的存在、跨国公司的存在、源自其他地区的创新的扩散、交通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先进的通信技术的应用等都可以造就地区竞争力。地区竞争力源于内生因素的理论,是在众多发展理论中最具有空间化特征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地域本身已经包含了影响区内厂商生产率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各种行为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关系,它们直接影响地区层面的经济发展。空间,通过聚集经济的方式,也就是通过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的方式,成了规模收益递增的源泉,它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地区劳动生产率和要素利用率,这是第八章的主要内容。地域空间范围内厂商之间的相互邻近,可以降低与创新过程有关的不确定性,因此可以造就区域的动态优势。动态优势主要源于行为主体之间相互邻近所导致的区内知识和信息的扩散与交流,而关系邻近性、认知邻近性以及制度邻近性是影响这种知识和信息交流效率的最主要的因素,这些就成了第九章的内容。

该书的第四部分讨论了在多元程式化空间中的经济增长理论。这部分最显著的特点是把收益递增特征纳入区域经济增长模型中,也就是把纯粹的经济现象和动态平衡过程与空间和区位特征结合起来,并以此来解释地区经济发展。这些理论的最大优点是它们构建了包括以收益递增为特征的聚集经济在内的优雅的经济模型,这样就可以讨论供给、需求的良性循环过程(第十章),或避免良性循环过程中的供给侧不同要素边际生产率的下降趋势(第十一章)。第十章主要讨论了缪尔达尔和卡尔多的累积循环因果模型以及新经济地理学中的核心边缘模型,这些模型都假定特定区位,且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是以学习过程、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等形式表现的收益递增的结果,也是不断累积的良性循环的结果。第十一章主要讨论了罗默、卢卡斯、宫尾尊弘的模型,第十二章进行了总结,对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现代的解释,并提出了一个包含地域、经济主体行为和无形要素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不过,该书很少涉及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而采取的有为政府的有效调控问题,这一点与其他国外的区域经济学著作有较大的区别,例如胡佛和贾莱塔尼在其《区域经济学导论(第三版)》中把区域看成是一种生命有机体,从解剖学和病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区域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强调了有为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进行有效调控的重要性,并探讨了调控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发展分化趋势明显,发展动力两极分化现象日益突出,部分地区发展面临很大困难。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形成以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为主要内容的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思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出了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的战略方针。《区域经济学(第二版)》一书所提出的理论主张和观点,对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经济学要素理论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8期)2022-10-25坚持理论创新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神秘的混沌理论新世纪智能(数学备考)(2021年9期)2021-11-24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湘潮(上半月)(2021年4期)2021-07-20简明经济学小猕猴智力画刊(2020年12期)2021-01-07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4期)2020-12-14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当代水产(2020年4期)2020-06-16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英语文摘(2019年11期)2019-05-21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河北书画研究(2017年1期)2017-08-22

Tags: 一书   主要特点   经济学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