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特质与世界意义

2023-03-29 11:05:06

张才国,赵梦瑶

(1.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2.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在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科学理论成果。这一思想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立足点,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核心理念,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不合理位置。立足中国国情,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朝着“美丽中国”的目标前进。生态环境问题不只发生在中国一国之内,而是全球发展进程中共同遭遇到的挑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位高远,追求社会公平正义,致力于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美丽家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论品格,对世界各国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1年7月7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于北京成立,反映出这一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无比深刻的价值,因此,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意义重大。然而,每一种科学理论都诞生在前人的肩膀之上,不会空穴来风,更不会无中生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亦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马恩生态自然观,经过历届领导人的努力与习近平的从政实践得来的宝贵财富。

(一)文化积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1](p4-19)古人用他们的亲身经历与智慧给我们传递了自然对人的非凡意义,也给我们今天要建设的生态文明奠定了文化底蕴,提供了文化支撑。中国传统哲学奉行“天人合一”,认为是人与天地万物同为一体,“天道”与“人道”相统一。《论语》中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2](p4-19)告诉人们对动物要心存爱心,不可滥捕滥杀;
《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2](p4-19)告诉人们要“取物有节”,遵循自然规律;
《齐民要术》中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2](p4-19)这一对农业生产的要求告诉我们要顺应事物的发展,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任情返道,劣而无获”。这些中国传统的生态哲学智慧都教育人们不能逆自然行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此外,中国古代很早便用制度法令规范行为,对破坏自然者实行重惩,如周文王颁布《伐崇令》,就对破坏房屋、井、树木、牲畜等行为处以死刑。习近平向来尊崇历史,在多次讲话中引经据典,致敬先人。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先贤哲人们的智慧结晶,奠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文化基础。

(二)理论借鉴:对马恩生态自然观的借鉴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深入社会,对自然环境也极为重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体系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观。习近平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2]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中最本源的存在。自然具有先在性,离开自然,就无人类可言。在马克思看来,人本身就是一种自然之物,不能从自然界中脱离出来而独立存在,人必须依靠自然界获取生产生活资料。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矛盾引发了生态危机,因此,恩格斯曾警示我们:过分沉浸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将会迎来自然界无情地打击报复。自然界的承载能力有限,不顾保护与修复,只会破坏,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模式。人类若善待自然,那自然必定会有所回赠。习近平充分吸收和掌握马恩生态自然观,站在全局的高度,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文明理念,将马恩生态自然观践行在中国大地上。

(三)历史传承:中国历届领导人的努力

中国历届领导人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在自己的时代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时代特征的生态环保思想。新中国成立之初,祖国因连年遭遇战争,山河破碎,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变人民生存生活的环境。他高度重视林业作用,曾指出“没有林,就不成其为世界”,[3]希望农村、城市统统实现园林化。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打开了发展闸门,突飞猛进。同时,环境面临的问题也愈发突出。邓小平敏锐地洞察到生态保护对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倡导人们摒弃“人与自然之间的主仆观念”,停止对自然界无节制的利益榨取。江泽民建设性地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把环境保护作为关乎未来发展的战略问题来抓,着力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协调。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各方面建设,朝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出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历届领导人一脉相承,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上不断丰富创新,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生态理论体系。

(四)现实依据:习近平长期从政的实践经验

习近平历来把生态工作看得很重,这在他各个时期的工作中都有所体现。正定时期,习近平就萌发了生态观念。针对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进旅游业,同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整修街道、改造厕所,整治脏乱差等现象。厦门工作期间,习近平提倡珍视地区特色风景资源,指出“建设性的破坏是一种无知”。宁德工作期间,依托当地山海资源,要求念好“山海经”,为此,习近平提出在闽东这个贫困的地方,“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 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4]狠抓当地的林业发展。在担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期间,习近平发出“建设生态省”的号召,并首次使用“生态文明”这一概念。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奋力打造“绿色浙江”,兼顾陆海领域发展,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把过去的“砍树挣钱”转变为现在的“种树挣钱”,达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由此可见,习近平一直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保护贯彻落实到实践。长期的从政经验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坚实基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全球面临生态环境危机以及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出现新矛盾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一思想扎根中国国情,放眼中国时代和世界发展,立意高远、思想深刻、见解独特,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最大政治优势,以满足人民的利益为价值旨归,始终追求公平正义,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

(一)政治优势:坚持党的领导

1.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勇于直面困境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污染重、风险大的情况普遍存在,生态系统脆弱,要想从根本上得到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共产党人不惧怕艰难,深入荒漠山地,创造了一处又一处生态奇迹。上世纪60年代,为改善北京的沙尘暴天气,响应国家号召,一行人奔赴冬季寒冷漫长、大风天气极多的塞罕坝,顶着极端条件,摸索培育出适合当地生长的“大胡子、矮胖子”优质壮苗,实现了从一棵树繁衍出一片“海”的奇迹。中国共产党从不怕所谓的穷山恶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克服了一道道艰难险阻,“啃”了没人敢“啃”的“硬骨头”。生态环境治理不好,关键性“顽疾”不及时“挖除”,甚至会断送国家与人民的光明前途。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就是要破坏原有固化的利益链条,只有中国共产党不怕得罪人,能够用科学的理论解决问题,也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

2.中国共产党人开拓进取,敢于战斗突破

想要建立新的,就不能不破除旧的,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生态问题要想取得建设性成就,就必须突破旧思维、旧模式的限制。面对环境问题的一系列“诟病”,中国共产党创新开拓,摒弃污染环境的老路子,推进社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锐意进取,为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方针,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环境政策出台之密、环境制度制定之严、环境质量改善之快空前未有,获得了人民的满意和支持。近几年,雾霾天气减少、细微颗粒指数下降,天更蓝、水更绿、草更青,这些都是踏踏实实看得见的成效。在生态环境治理中,中国共产党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建立生态保护责任清单,将党和政府作为第一责任人,压实各层各部门责任,建立生态考核评价体系,使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真正落到实处。2020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讲话中承诺,我国控制碳排放的时间比发达国家还要短,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开拓进取、敢于战斗的底气与勇气。

3.中国共产党人不谋私利,甘于牺牲奉献

自1921年成立,中国共产党在坎坷征途中度过了整整一百年。一百年里,我们党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祖国事业的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入荒原山地,全面整治乡村“穷山恶水”,发挥生态经济价值。从塞罕坝机械林场治沙止漠的成功,到“三北”防护工程“绿色长城”的搭建,再到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带动浙江乡村人居环境整体领先全国,造就了一片又一片的“中国绿”。中国共产党甘于奉献,不谋取一丝一毫利益。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党始终保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精神,攻坚克难,为满足人民对优美居住环境的需要而勇敢拼搏。“方向指引道路,道路紧随方向。”[5]我们的党是人民的党,一百年来,正是坚守这份初心,中国共产党人才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无私境界,带领人民披荆斩棘,向着“美丽中国”的目标不懈奋斗。

(二)价值旨归:崇尚人民情怀

1.坚持生态为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新时代,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民有了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改善生态环境是人民最强烈的愿望之一。为解决老百姓心上之患,心头之痛,党中央制定史上最严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严管严抓;
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章,纳入国家战略布局,给老百姓提供切实的保障;
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到鸟语花香般的田园风光。优美的栖居环境是众望所归,生态环境的质量与人民群众的幸福直接挂钩。“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宗旨在于保护人民生命健康、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存境况。”[6]人民满不满意是衡量我们党工作达不达标的标准,换句话说,所有工作的开展都是要守住人民之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始终把“人民所盼”放在首位,“想人民所想”,努力把人民对优美环境的期盼变为现实,充分展现了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人民群众的关怀。

2.坚持生态靠民,走依靠人民的工作路线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社会历史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人类有足够的能力去改造自然环境,发挥主观能动性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人民创造青山、绿水、白云,因此,要听人民群众的心声,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解人民关心的难题,做人民满意的事情。习近平强调:“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7]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承“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的原则,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凝聚社会共识。习近平强调开展全民绿色行动,以人民为主体,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实现绿色生活方式,将“绿色”二字贯穿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靠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效开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创新思路,发现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时刻关注民众利益,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民心,生态环境得到快速好转。

3.坚持生态惠民,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理应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8]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人人都应平等享有的生态福利,而不是由少数资本家、富人独享的私人物品。在过程中,生态环境建设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和共同行动,那么,在成果分配上,每个人也应该获得实惠,尝到甜头。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里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我们共产党人的共同理想,二者都蕴含公有属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共享”理念的指引下,推动绿色发展与共享发展协调共进,时刻关注人民的共同利益与实际需求。“不患寡而患不均”是绝大部分人类通有的属性,人民享受不到同等的环境福利,生活不在同样的蓝天白云下,从而导致的人心躁动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习近平统筹城乡与地区生态建设,既着眼于当下,也放眼于未来,切实保障全体公民与子孙后代共同享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生态产品。

(三)内在要求:弘扬正义底蕴

1.城乡统筹,推进区域生态正义

城乡公平一直是中国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城乡生态正义是生态建设公平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农村经济落后,地理位置较差,由于缺乏人才与资金的支持,农田土壤污染,自然资源开发过度,村容村貌形象差,人居环境受到一定程度影响。相反,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城市公园建设、道路优化等比农村要完善的多。显然,农村生态环境与城市相差甚远,城乡生态存在不公平现象,不利于社会稳定。党中央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将农村改造成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为有效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因地制宜,主攻乡村厕所改革、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各个方面的“疑难杂症”,通过试点示范加强规划引导,补齐乡村环境治理短板。此外,针对区域环境治理的不平衡,实施差异化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力支持,增加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9]实现区际生态正义,促进社会公平。

2.高瞻远瞩,实现代际生态正义

生态文明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需要,也到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根基”,以保证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一味地发展经济,只顾眼前利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计,因此,要把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行为限制在可控范围内,让自然得以休养生息,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好了,才能为当代人留下蓝天白云,保证当代人的发展权,同时又为子孙后代留下‘自然遗产’和‘生存根基’,保证后代人的发展权。”[10]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的所有出发点都体现代际生态正义,无论是决策还是政策,一律规划未来,造福子孙后代,让当代中国人的正义之举永载中华民族的辉煌史册,绝不让后代收拾我们的“烂摊子”。换个角度来讲,我们当下针对环境问题所做出的一切努力,实际上都是在给子孙后代埋下种子,铺平道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担负高度的历史使命,严防突破“三条红线”,这既是对祖宗“遗产”的负责,也是对后代“饭碗”的保护。

3.着眼全球,促进国际生态正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始至终都放眼全球,为世界谋福利,而不仅局限在本国范围内。我们地球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气候环境保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需要各国同舟共济,通力合作,谁也不能独善其身,隔岸观火,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在环境治理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多边主义,坚定捍卫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携手各国共同维护生态安全。在生态问题的权利和义务的践行上,习近平提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认为发达国家在环境污染上和环境治理上具有历史责任和现实能力,理应担负起大国担当,在技术、资金、人才上给予发展中国家支持。习近平指出:“大国更应该有大的样子,要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11]同时,习近平在多次会议发言中承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愿同各国加强联系,用中国力量援助有需要的国家。这种从现实出发,兼顾各个国家利益的言行,正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生态正义。

先进的思想理论能够促进世界发展,造福人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亦是如此。在21世纪的今天,整个世界早已息息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国为维护世界生态安全,表现出强烈的国际合作意愿,积极推动“有治有理”治理局面的形成,给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创新生态文明理念,提供中国方案

正确的理念可以指导行动,引领时代,帮助人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时代难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了许多特色鲜明的生态文明理念,给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生态建设参考。习近平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理念,突破西方哲学主客体二分法的认识论基础,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既不能推崇“人类中心主义”,也不能坚持“自然中心主义”,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扬和丰富;
“环境就是民生”理念坚持生态发展要以人民利益为价值旨归,心系人民诉求,切实满足广大人民对生态环境的美好愿望;
“系统工程”的生态治理论把生态看作统一的自然系统,注重生态要素协调有序、生态治理过程统筹兼顾,全面建设美丽国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巨大的经济价值,经济建设要想有质有量的发展,必须从生态环境中获得物质基础……,从六个方面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为大势所趋。工业文明时代给环境带来的巨大伤害,足以警醒世人。人类为了眼前利益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都会被大自然不留余地地报复。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及时吸取教训,顺应世界潮流,把绿色发展作为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习近平为改善全球生态环境而苦苦探索新方案,坚持从根源上制止污染物的排放行为,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文化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理念。这些理念凝聚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智慧,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被作为可行性方案在世界范围内推行。

(二)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体现大国担当

著名学者戴维·哈维曾痛斥发达国家借助资本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扩张,认为资本家“对于污染问题只有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把它们移来移去”。[12]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资本主义国家所推行的环境治理政策,带有浓厚的单边主义倾向为自己谋福利。习近平站在国际视野上,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认为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应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改变国际生态治理格局中的不合理现象。

首先,习近平强调建立公平公正的全球治理格局。根据历史责任和现实能力尽自己该尽的权利,履行自己该履行的义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但工厂的大规模建立,机器日夜运转,污染物也增加了地球的负担。习近平认为这是发达国家追求经济利益造成的损害,应由发达国家积极参与治理,提供技术帮助。同时,提高发展中国家全球环境治理的话语权和决策权,极力平衡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关系。其次,积极推进全球环境治理制度化和法治化。习近平认为,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必须规范国际法,确保国际规则有效发挥,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法律约束人类行为。此外,在具体行动上,中国率先签署《巴黎协定》,愿为改进气候变化承担对等责任;
设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推动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传播中国经验;
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证明中国治理全球环境问题的果敢与决心。中国的绿色生态治理道路本着对全球环境负责的原则,一展大国担当。

(三)建构生态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智慧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3]这个言论放在今天无比的准确,人类从未像现在这样联系的如此紧密,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休戚与共的整体。人类同属一个地球家园,环境问题的产生,不仅导致本国气候恶化、空气污染、水质下降,还会波及邻近国家甚至整个世界。上世纪西方国家相继发生的大规模环境公害事件,迫使人们不得不对当前的工业发展模式和环境问题产生质疑。习近平及时规避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在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全球合作互助。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习近平建构生态命运共同体,坚持生态问题由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把共创美丽家园作为各个国家共同的事业。习近平在多个会议场合都曾公开表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愿同各国加强伙伴关系,尽中国最大的能力,共同应对生态环境问题。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世界人类一并面临的环境挑战,人类也应该携手共进,共同商讨应对措施,只有摒弃功利主义之心,才能保证各国实现利益最大化。在生态问题上,各国“合”则互惠互利、相得益彰,“斗”则两败俱伤、玉石俱焚。生态命运共同体把人类置于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内,着眼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给各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生态安全,关系人民福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浓重的家国情怀创造了生态治理上的巨大成就,既为推动“美丽中国”实现迈出新的步伐,又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提出了中国方案。新时代,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埋头苦干,为创建清洁美丽的地球家园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请文明演绎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生态养生”娱晚年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思想与“剑”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漫说文明农村百事通(2020年11期)2020-06-27住进呆萌生态房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生态之旅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5期)2020-05-25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思想是什么”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对不文明说“不”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42期)2017-06-06

Tags: 特质   意义   生态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