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中国共产党基层党建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

2023-03-29 20:55:04

康丽丽

(中共南通市委党校 江苏 南通 226000)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历经千难万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党的建设是重要法宝之一。欲筑室者,先治其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基层党建,这为党的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系统回顾总结这一历程及其经验,有助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

第一,基层党建是完成党的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托。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政策只有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其红利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党的方针政策的落地,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纵向到底”,还需要以基层党组织为原点的“横向到边”。因此,有必要持续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有效地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将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党员群众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实现“最初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的无缝衔接。

第二,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需求紧密联系,发挥着主体激活、网络构建及价值融合的重要作用。基层面对的是人民群众,所涉范围与人民群众的诉求密切相关。随着社会治理重心不断下移,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愈加突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已经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经验”。通过党建、联建、共建,将机关、国企、高校、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社区、个人等组织起来,构建新型的社会治理网络,有利于广泛激发社会活力,形成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集体合力,及时把矛盾解决在基层,维护基层持续和谐稳定。

第三,基层党建奠定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基础。“治国安邦,重在基础;
管党治党,重在基层。”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从实际出发,稳步发展基层组织和党员,严密组织体系,强化理论武装,将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基层,推动基层党建稳步前进,打造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坚强“堡垒”、最强“末梢”。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拥有9671.2 万名党员,493.6 万个基层党组织(其中基层党委27.8 万个,总支部31.6万个,支部434.2万个)。[1]

在党的百年征程中,基层党建也经历了艰辛探索。梳理这一历程,可以为提炼百年基层党建基本经验、指导新时代基层党建提供重要的理论前提和历史观照。

(一)初创奠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

第一,建党后的初步探索。党的一大重点强调了基层组织的设立原则、党员发展条件与程序、党的纪律等问题。鉴于当时仅50 多名党员,纲领中提出建立中央执行委员会、地方执行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三级组织体系,并未确立地方委员会之下的基层组织。这是党建历史进程的起点。党的二大明确提出加强党的建设是贯彻实施民主革命纲领的组织保证,将党的组织体系确立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区执行委员会、地方支部和组四级,并第一次对党的组织建设的原则、方针等问题作出了较为具体的规定。

第二,国共合作中的组织发展。工人运动陷入低潮后,党的三大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强调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须“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要求“凡有党员五人至十人均得成立一小组”。之后,党的四大提出党的基层组织由设小组改为设支部,“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支部人数过多时,得斟酌情形分为若干小组”。党的五大召开时,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建立了党组织,党员人数达到57967 人。[2]这一时期,基层党建工作得到较大发展,但总体处于起步阶段,组织管理松散,党员质量不高。

第三,革命低潮后的组织重建。1927年,大批基层党组织被破坏,6 万多党员仅剩下1 万多,党的活动被迫转入秘密状态。八七会议后,各地开始重建和整顿党的各级组织。“三湾改编”时决定将“支部建在连上”,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史上的重大转折。1929年底,古田会议进一步提出思想建党原则,同时也提出了关于如何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大问题。1935年瓦窑堡会议强调,在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为扩大与巩固共产党而斗争”,全党尤其是基层党组织要“数十万至数百万”地发展党员,积极培养干部、巩固党的组织。这一时期党的组织以及党领导的其他组织都得到了明显的扩大与发展。

第四,全面抗战中基层党建的发展。1941年5月,中央决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运动。围绕加强党员党性修养和支部建设等问题,党内领导人相继发表《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一系列文章、讲话,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给予了指引。1945年党的七大首次将基层党组织从支部扩展到总支部和基层党委,并首次提出党的基层组织要成为“战斗的堡垒”,丰富了对怎样进行基层党建的认识。抗战胜利时,党已有近千个县委和数万个支部,党员120多万名,中央派出机构及省(区)委也逐步增加。

第五,解放战争中基层党建的巩固。为了保证最终夺取全国政权,有条件的地区在整党中公开了党的组织,秘密建党转为公开建党,并采取多种措施培养、训练和提拔大批干部,对干部进行了跨省区大规模的调动。至1949年9月,脱产干部已近100 万名。新中国成立前夕,党员增至448 万名,基层支部达到20 万个。[3]基层党组织建设已初步定型。

(二)曲折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

这一时期,党在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等基层单位广泛建立党组织。同时,针对一定程度上的组织不纯、思想不纯等问题,一系列整党整风运动相继开展。继1950年5月发布《关于全党全军进行大规模整风运动的指示》《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之后,1951年3月,中央又发布了《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提出要系统地管理数百万党员及党的组织,并指出“大的工厂、矿山、机关、学校中的支部,有一二百个党员以上者,应配备一个或几个脱离生产的党的工作人员。”[4]随后的“三反”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整党工作入深入实,一些较大规模的工矿企业、专科以上的学校相继建成了党的基层组织。[5]1954年,整党运动基本结束,基层党组织覆盖和党员素质有了明显提高。1957年初,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同年,反右派斗争走向扩大化,党内斗争愈演愈烈,并出现严重的“左”的错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到严重挫折,不少基层党建方面的积极探索也被迫停止。1960年9月,军委扩大会议着重提出“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的建设”[6]。同时期《工业十七条》作出明确规定,强调国营工业企业中的党的委员会对于企业中各项工作全面统一领导。1962年10月,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召开,讨论通过了关于国营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以及农村的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有效推进了基层党建突出问题的解决。但不久后的“文化大革命”带来十年内乱,严重破坏了基层党建工作。

(三)恢复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年)

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重新恢复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基层党建工作也在拨乱反正中逐步恢复发展。1979年的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和1980年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作出全面部署。这期间,以制度化为方向,基于党关于农村、工矿企业、商业基层组织的三个条例,整顿了农村中问题严重的基层组织、一批工矿企业单位的党组织,进行了做合格党员和合格干部的教育。发展党员时,把重点放在各行各业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才能的骨干中,放在各行各业第一线,放在党员数量少党的力量薄弱的部门和地方。到1982年,发展了400 多万名新党员,其中各类专技人员46 万多名,党员队伍的分布、年龄和文化结构等方面有所变化。

1992年,党的十二大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同年9月,《关于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在改革和建设中的战斗力的意见》尤其强调了对于新经济组织中党的建设问题,要积极探索、大胆试验。1994年3月,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围绕党的建设,勾画了新形势下党的基层党建新布局。1996年到2006年间,党中央陆续发布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国企、高校、机关、农村、街道社区以及“两新”组织中的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探索。这一阶段还先后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截至2012年底,基层党组织数量从1978年的211.6万个增加到420.1万个,全国7245 个城市街道、3.3 万个乡镇、8.7 万个社区(居委会)、58.8万个建制村建立了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7]

(四)全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

第一,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建工作的鲜明主题。自2014年10月首提“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以来,党连续开展基层党建考核评议工作,推动各级党委(党组)认真履行抓基层党建的主体责任,以高标准严要求一级带一级,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晰了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开创了基层党建的新格局新境界。

第二,以政治建设为首要工作。“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注重政治上的要求。”[8]党的十九大将“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作为党建总要求,强调政治建设必须作为党内首要工作。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号召广大党员坚持自我革命的品质,以确保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强调在社会建设各个环节发挥和彰显党组织的影响力、领导力,坚持“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不能松”,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再次明确要“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

第三,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更加健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众多关于基层党组织的规章制度相继出台或修订完善。如《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树立了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明确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一)组织建设量质并举,夯实党建工作根基

百年来,基层组织建设始终同步于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为党的建设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和队伍支撑。

第一,基层组织体系建设与时俱进。建党早期,党就明确“一切工作归支部”。新中国成立后,党组织向基层不断延伸。改革开放后,基层社会形态发生深刻变化,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弱化、虚化、边缘化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围绕基层党组织建设,就组织设置、隶属关系、活动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力求实现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双扩大。建党百年时,党的基层组织已延展到企业、机关、学校、科研院所、乡村社区等领域。同时,围绕城市商务楼宇、产业园区、互联网企业、重大工程项目等新兴领域和新兴业态,探索创新了支部建在楼上、支部建在项目上等党建工作方式。从百年征程及近年来的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新冠疫情防控等实践来看,严密的组织体系显然是中国共产党的强大优势。

第二,提高党员队伍质量。基层党员是党与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事关党的生命、使命和任务的实现。从党的一大开始,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既要增加党员数量,又要注意保持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与先进性。在逐步扩大党的覆盖面、健全组织体系的同时,党内多次开展整党整风活动,并在源头把关、结构优化、过程管控等方面持续发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从严治党要抓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一方面,开展教育培训,着重培养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的高素质专业化基层干部;
另一方面,强调惩治基层腐败,纯洁党的队伍,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二)政治功能鲜明突出,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在具体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政治功能的发挥,不仅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也内蕴着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政治优势的使命担当。

第一,旗帜鲜明讲政治。党始终坚定政治方向,将党的旗帜牢牢地插在“战斗堡垒”上,有效地促进党的政治纲领、政治目标和政治使命在基层的落地落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工人罢工,开展农民运动,进行土地革命,深入工农群众之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积极分子、团结其他阶层。建国后,毛泽东多次强调基层各领域各部门的党组织发挥着巩固新生政权,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社会主义改造的政治功能。[9]党的十二大延续了“战斗堡垒”的提法,在党章中增加了“组织”“领导”“决定”“检查”“发展”等新任务。进入新时代,基层党支部和党员更是紧紧围绕工作大局,把树牢“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捍卫“两个确立”体现在行动上。实践证明,只有突出政治功能,强化政治标准,党的坚强的战斗堡垒才能真正建成。

第二,创新功能实现方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概括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提出要正确看待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党的七大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再强调要坚持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等。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确立,使党组织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取得领导地位,同时也衍生了官僚主义、命令主义。改革开放以后,在推动党政合理分工的同时,党不断强化与社会的联系,突出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协商的而不是命令的方式实现政治功能。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强调:“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写入“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这一认识的不断深化,成为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创新功能实现方式的重要指南。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风险与挑战,根本原因在于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始终相信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并不断创新群众路线的实践路径。

(三)思想文化坚定纯洁,激发基层生机活力

基层党建既要“固根塑形”,也要“铸魂培元”,以理论武装熔铸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与行动自觉,推动基层党组织持续焕发强大生机活力。

第一,推动理论武装持续深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基层理论武装极大地帮助了党员群众认识、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思想基础。延安整风就是党内集中教育的一次成功尝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央发出《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要求全体党员无例外地、不间断地、有系统地学习。改革开放之初,党首先着力解决了思想僵化的问题,并连续进行了多次思想学习教育等活动,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基层干群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理解与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理论武装放在思想建设的核心位置,推动了新时代新“理论文本”在改革发展实践中,特别是在基层探索中的落地落实。“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历经艰难困苦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10]

第二,以自我革命精神反腐固党。正是因为敢于直面问题,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理论自觉纠正错误、自我净化,党才能形成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和积极健康的基层党内政治文化,才能带领人民取得一系列伟大胜利。1926年,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通过党的历史上首份反腐败文件《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开启了党的反腐斗争历程。1932年瑞金城外的反腐第一枪震撼了整个苏区。新中国成立之初,要求成立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1950年底,全国大部分地、县级以上党委均建立了纪律检查委员会。“三反”“五反”运动中查处有贪污行为的干部120多万人,对全党起到了教育作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党内不正之风。改革开放以后,先后出台一系列党内法规,推进反腐败斗争制度化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打铁还需自身硬”到“打铁必须自身硬”,党坚持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惩治腐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四)制度建设贯穿始终,指引基层党建科学化

党的建设“靠教育,也靠制度”[11]。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统一,是中国共产党提升基层党建质量的重要保障。

党的二大《党章》规定了党组织设置的基本单位,成为基层党建制度化的起点。直至党的二十大,党章多次修改,有关基层党组织的设置、职责等内容得以逐步优化完善。党的四大确立了支部为党的最基本单位,规范了支部设置准则、目标任务、组织制度和活动方式等内容。党的八大提出了“基层组织”概念,并对基层组织的设置、组织形式和职责职权等作出详细规定,标志着党的基层组织制度建设进入新阶段。1962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以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制定农村、国营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件试行草案,进一步推动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化。党的十二大在党章中则明确了企业事业单位、各级党政机关中党的基层组织的任务。1990年,《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印发,在换届选举程序上作出了明确规定。1996年至1999年间,相继印发关于普通高校、党和国家机关、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条例,对基层党建进行了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强调制度治党,为党的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相继发布,构成了较为系统完备的基层党建制度体系,将基层党建的制度化水平推向了新的高度。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12]基层党建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既要学习历史、总结经验,也要立足新方位,与时俱进,在时代与问题的双向互动中,不断提高基层党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守正与创新的融合统一中,打造充满活力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猜你喜欢 基层组织支部党组织 支部联建润“甘泉”当代党员(2022年7期)2022-04-14清华党组织公开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5期)2021-09-19中共长沙特别支部的统战策反工作湘潮(上半月)(2021年3期)2021-07-20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支部+支部,党建破“地界”——汉阴县基层党组织“三联”机制之“支部联建”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党的基层组织共产党员·下(2017年8期)2017-09-14党的基层组织共产党员(辽宁)(2017年16期)2017-09-08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四川党的建设(2014年10期)2014-08-23

Tags: 中国共产党   党建   基层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