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新时代高校加强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若干思考

2023-03-30 08:30:06

杨 清,李狄颖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

新时代,随着全球非传统安全和传统安全威胁局势愈加严峻,国家安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占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家安全理论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随后将其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内,在二十大上还提出必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进一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关系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大学生是维护国家安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肩负着培养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重大历史责任。新时代,高校不仅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而且要把提高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融入教育教学体系内,尤其要充分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

(一)培养大学生理性爱国意识的迫切需要

新时代以来这十年的伟大变革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我国要实现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必须凸显国家安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2020年发布的《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等意见》中明确指出,“持续推动国家安全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头脑,把集中教育活动与日常教育活动、课堂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2]。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新时代国家安全最新理论成果,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必须与高校思政课培养目标相契合。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融入教材教学中,尤其重视思政课主渠道加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作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的大学生怀有饱满的爱国热情,但有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盲目表达爱国情感。根据第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共计9.89亿,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6.2 小时,其中大学专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层次共占网民总量19.8%[3]。第5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网民每周上网时长为29.5 小时[4]。大学生是网络空间的主要活跃群体,因此,网络也成了大学生表达诉求和宣泄情感的主要载体,网络非理性行为也随之产生。由于缺乏相关知识,部分大学生对爱国认知产生偏差,存在网络语言偏激、盲目听信网络谣言等失范行为,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造成了一定影响。爱国需要激情,同时也需要理性。具备国家安全意识和国家安全素养,是新时代大学生自身理性爱国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提高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才有利于夯实爱国主义根基,塑造大学生具备理性爱国意识的能力,将爱国热情转化为爱国智慧,为促进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稳步前进。

(二)培育大学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底线思维

高校加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对于培育大学生树立底线思维具有重要作用。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国家与国家安全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回顾国家发展历程,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与国家安全紧密相连,成为我国每次转危为安的智慧锦囊。国家领导人时刻保持使命感和危机感,彰显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在2019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5]。忧患意识是未雨绸缪,是为了维护国家长期安全和稳定所作的慎重考虑,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引导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而底线思维作为方法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方法,要求我们树立最坏打算、争取最好结果的忧患意识。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已经囊括网络、粮食、生态、能源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安全风险整体呈现由单一向复杂、国内外关联的大趋势。基于严峻的安全环境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在二十大上作出要完善国家安全风险检测预警体系,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等重要论述。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和建设的生力军,如何使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投身国家建设,首先要有国家心和国家情,高校加强大学生国家和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是当前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代高校加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就是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底线思维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只有具备了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大学生才能实现“知”和“行”统一,争做有理想、有情怀、敢担当、肯吃苦的时代青年。

(三)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8月27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6]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一体意识,就是要实现小我融入大我,把自身的发展同国家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国家认同和国家情怀,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安全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国家安全意识是国家的根本意识。新时代高校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而加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就是为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思想基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大背景下,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各个国家交往日益密切,经济高速发展。我国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是仍面临着来自西方文化的渗透,以及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威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在于不断加强“五个认同”,“五个认同”教育的核心在于树立国家观,加强国家安全观教育。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党和国家安全局势发展的战略方针,是覆盖多个领域,妥善处理五大关系的安全理论。高校必须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之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思想根基。

目前,关乎国家安全的内容已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之中。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现状,梳理出教育存在的问题,为高校提出加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措施提供依据。

(一)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现状分析

国家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教师作为教育者,是连接国家意志和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则充当受教育者的角色。由于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常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很好契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格局和趋势,最终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失衡。一方面,灌输式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强调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客体地位,这就对教师的修养和素质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思政教师要率先做到“六个要”[1]等重要内容。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部分思政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高、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经验及思政课由辅导员或非专业人士负责、教师队伍亟待壮大等问题[7]。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非传统安全意识薄弱,灌输式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的。大学生身处一个国家富强、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新时代,从感性上片面地认为自己处在绝对安全的假象之中,从而忽视可能存在的非传统安全带来的结果[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实现“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9]。当前,我国正迈上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还面临着收入分配差距有待缩小,社会治理还需加强等问题。在应对突发危机情况的时候,大学生也易产生消极情绪。部分大学生还将国家安全简单地理解为军事战争等传统安全,对非传统安全了解甚少。同时,西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潜入中国,深入意识形态领域,长期对我国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威胁主流意识形态发展。

(二)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内容有待细化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传统国家安全观的辩证和超越,是新时代国家安全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系统思维方法,延续着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智慧,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思政课作为基础课程,以其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区别于其他课程。自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起,高校思政课立即落实党中央的顶层设计,并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特点,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等相关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作为一门课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提出的智慧结晶,囊括了新时代多领域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有一章涉及总体国家安全观,但是目前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学仍侧重于军事战争领域的讲授,造成了大学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误解,对新时代国家安全的理解还停留在“军事战争”“国家机密”等层面上[10],个人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内在联系脱节。高校通过教育教学应该让学生明确个人如何维护国家安全,哪些行为会危害国家安全。除此之外,高校思政教材内容编写还存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论述过于分散的问题。要实现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普及和深入,必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深耕教材内容。

(三)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目前,大部分高校仍然是以思政课为主,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高校学工部和团委配合完成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在课程讲授的方法上,教师主要以相关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等为主。在课程讲授的内容上,高校加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不仅要强调军事、战争等传统安全,也要突出网络、生态等非传统安全,这也意味着对教育的方式方法要求越来越高。新时代,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为高校加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提出了挑战。据第4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32亿,普及率为73%,人数较2020年12月增长4 296万[11]。我国网民呈现规模不断扩大、年龄向低龄化蔓延的趋势。一方面,互联网作为新时代青年学生最普遍的社交方式,高校根据大学生主体的特点和国家战略部署要求,结合互联网,实现了线上线下教育深度融合,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高校加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时忽略了对互联网的灵活运用和对网络安全知识进行普及。大学生群体面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缺乏足够的分辨能力,道德立场不够坚定,政治信仰出现动摇,甚至受到外部敌对势力散播的反动言论蛊惑。部分大学生还存在网络安全意识淡薄,认为网络是法外之地,随意发表不当言论等错误行为。除此之外,部分高校媒体工作者忽视了对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宣传,教育知识与媒体平台融合度不高,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实效性有待提高[12]。

(四)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学评价有待调整

教学效果是老师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取得的相应的教学成效。衡量教学效果的好坏并非是某一因素,但是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够巩固和提升教学效果。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相比,教学评价有着反馈、诊断和导向不同于其他要素的特殊功能,在教学活动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过程中,一方面,大学生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重点关注专业课程,与个人利益表面关联较少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往往得不到重视[13]。另一方面,评价标准过度量化。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局限于高校思政课内,思政课授课的方式方法决定了评估机制的局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考核方式只能片面地说明学生的记忆能力,难以体现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考察,更难以评估实际教学效果。

通过对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育主体关系有待平衡、教育内容有待完善、教学方式方法有待改进和教学评价有待调整等问题,还需要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措施。

(一)平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思政课是传播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渠道,教育过程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过程,最终都是为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服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现实出发,要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充分激发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从而实现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动态平衡。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首先,要解决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规模和素质问题,必须推进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为学科教师的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引进一批研究国家安全的优秀学者,让优秀学者带动高校教师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对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培训,加深教师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全面理解,提升教师的理论和教学实践能力。

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形势的认知与国家安全发展的大局有着一定关联。因此,认清我国安全发展新形势应成为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首先,要求认真学习关于习近平总书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和法律法规,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知识框架,深入理解其深刻内涵和时代意蕴,强化防范危险的意识;
其次,让大学生认真了解、领会威胁国家安全的真实案例,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刻了解社会民情、深化总体国家安全观意识,激发大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政治立场。同时,修正国家安全局限于军事、政治战争的刻板印象。

(二)挖掘教材中体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内涵,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开展学科教育教学的基础。根据2021年出版的《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意见,要组织专家团队编写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和符合国家安全建设的理论教材,教材能够综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契合不同阶段的大学生群体需要[14]。除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涉及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内容,还要让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运用系统论、唯物辩证法等知识学习总体国家安全观;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了解我国国家安全发展历程,意识到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现实需要作出的战略决策;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以史为鉴,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明晰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法律责任和道德义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结合国际社会热点问题,纵向深化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解。除此之外,将总体国家安全观结合所学的专业,让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深化对总体国家安全观多方面的认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结合,提升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

(三)建设全媒体平台,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全方位传播

新时代,高校加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应注重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即基于课堂教学的基础,寻求日常生活中更易于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方式方法。全媒体的时效性、实时性、互动性、便捷性,为总体国家安全观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各大高校全媒体平台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了思政课这一主渠道之外,高校要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借鉴其他官方媒体和高校的先进经验,做好符合本校特色的新媒体平台。要丰富各平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建立网络社团、开拓抖音平台和微博平台,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总体国家安全观,通过举办相关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达到与课堂教学相呼应的目的。同时,还要加强全媒体平台监管力度。一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要落实过滤不良舆论信息这一环节,避免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法律法规教育,避免大学生盲目触碰法律红线。

(四)制定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教学考核标准,提升教育实效性

2022—2023 学年第一学期教育部明确规定在高等院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此课程的重要内容,由此说明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已进入高校课堂,今后如何提升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实效性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完善的教育评价机制有利于提升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实效性,因此不能忽视教育评估机制的作用。为了提升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质量,针对教学评价现状,我们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教学考核标准。一方面,针对专业课课程中涉及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内容设计考核指标,并将其纳入学生学业成绩评价范围内。另一方面,在日常学习中,建立灵活、可操作的考核制度,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常态化,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发挥大学生学习的能动性。除此之外,为了将国家政策落到实处,国家相关部门要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具体实施情况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的评价考核中。通过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纳入大学生专业课考核、常态化考核及纳入高校评价考核等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意识,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15]。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高校加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就是要求大学生具备国家安全意识和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提供战略支撑和人才支持,最终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安全观总体国家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重庆与世界(2022年6期)2022-06-22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重庆与世界(2022年6期)2022-06-22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21年2期)2021-03-192020年秋粮收购总体进度快于上年今日农业(2020年23期)2020-12-15推动国家总体安全观入脑入心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外汇市场运行有望延续总体平稳发展趋势中国外汇(2019年6期)2019-07-13Palabras claves de Chin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19年9期)2019-01-14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6期)2018-06-22直击高考中的用样本估计总体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17年2期)2017-04-25把国家“租”出去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

Tags: 新时代   国家安全   总体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