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贵州非遗保护与地方高校艺术教育高质量融合发展研究——以苗绣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例

2023-05-03 15:35:21

赵平梅,陈明春,姚绍将

(凯里学院 贵州苗绣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贵州凯里 556011)

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围绕立德树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1],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校担当着人才培养、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责任和义务。苗绣是苗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苗绣资源与教育的关系上,苗绣蕴含着艺术审美价值、人文价值和历史传承价值,将其融入高校的艺术教育教学活动,既可以利用非遗促进高校的艺术教育教学,又可以通过高校的艺术教育教学培养大学生非遗保护意识以及传承创新能力。纵观学术界对非遗与高校教育的研究文献多集中在“信息收集与数据库建设”“普及特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融入学校艺术教育的机制”“优化非遗师资队伍”“高校非遗传承人培养机制”的研究。对非遗与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研究不足,基于此,本研究将以培养苗绣的保护人、传承人、创新人为宗旨,通过对人才需求的调研,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建立苗绣课程体系,制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期探索一条非遗与高校艺术教育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创新化、快速化、市场化等特点给少数民族非遗原生态带来挑战[2]。较为典型的黔东南地区苗绣传承人传承教育导向性不足、苗绣的自然传承秩序被破坏等问题,苗绣传承整体呈现出式微的发展态势。苗绣传统传承人整体高龄,新兴传承人能力不足,青黄不接、紧缺、断代等问题显著。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中实验技能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学校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降低等因素[3],加之学生缺乏苗族传统文化的认识,都导致苗绣创新产品缺乏时代性与生活性,实用价值不足。随着国家对非遗的不断重视,社会各界都在积极探索和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社会对非遗人才需求不断扩大。但由于高校和地方政府对非遗专业定位不明确、师资队伍欠缺和人才培养方案不科学,导致非遗人才培养不到位、与岗位需求断层。

1.1 传统苗绣保护传承人现状

全球化对传统手工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过度产业化和以市场为导向的需求,传承人传承教育导向性发生变化,苗绣作为典型的传统手工艺品,其原始传承秩序被破坏,传承人老龄化、青黄不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苗绣传承整体呈现出式微的发展态势。一方面,苗族地区年轻一代在接受学校教育后,“考学”“走出大山”的思想观念,自媒体时代各方信息爆炸式的呈现到苗族地区年轻一代人面前,新兴、快捷的事物使年轻一代对于复杂、耗时的传统苗绣淡漠。“一手好的绣功是苗族姑娘勤劳、贤惠、智慧的体现”的传统观念也受到冲击。因此,苗族地区掌握苗绣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出现传承人老龄化、紧缺和断代的现象。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的进步,电脑绣花机工艺制作水平提高,政府部门对传承人工作作坊电脑绣花机大批量的扶持,高效的机械绣花与“快餐文化”市场需求吻合,传统手工绣品缺乏竞争力,传承人的主体地位逐渐退却或被取代。再一方面,各地方高校虽然陆续开设非遗专业,但非遗专业课程设计的导向性存在偏差,课程体系不完备,课程安排多为理论学习,作业以数字作品或论文作为课程结题,缺乏实践动手造物课程、实地调研考察课程。导致苗绣技艺记录详实但学生无从下手,培养的“传承人”掌握理论知识和理论性制作技法但在实践技能方面缺乏实际动手能力,无力传承。

1.2 新兴苗绣传承人及创新情况

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来,政府、高校加大对社会、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层面的非遗人才的培养力度。苗绣传承人在接受高等教育或政府组织的多方培训后,新的思想理念和血液与传统苗绣融合。新的理念改变苗绣原先作为苗族人穿用产品的身份,但创作出来的苗绣产品大多停留在装饰品层面,苗绣产品缺乏实用专业艺术形式法则和设计手法,只是盲目地将苗绣元素与现代产品进行了强硬地组合、拼凑,导致苗绣产品设计创新性不足。换言之,相关产品缺乏时代性与生活性,实用价值不足,由此创作出的苗绣产品与当下人们社会生活脱离,极大削弱了其传承与发展的内在活力[4]。与此同时,利益驱动下,开发出的产品和项目丧失了非遗原有的风格特点、地域特色、精神价值,破坏了原文化生态,其营利性目标超越了文化性追求,弱化甚至异化了文化内涵,这不仅严重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常开发利用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5]。对此,高校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模式应进一步探究。

1.3 人才市场非遗人才与需求情况

现阶段,符合我国人才市场需求的非遗人才展现不足。其一,政府相关机构所需的非遗人才缺口大,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少。特别是政府机构中的文体局、非遗保护中心及其所属的非遗展览馆、博物馆等亟需非遗保护的专业人才,具体工作包括非遗的普查、搜集、整理、申报、保护方案以及相关活动的策划与组织[6],但高校培养出的非遗人才在这些方面能力却展现出明显的不足。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断层导致政府机构引进不到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其二,在非遗企业、文创企业等需要大量具备娴熟技艺、创新创造能力的应用型非遗人才,但非遗人才培养上过于重传承而轻创造,重理论而轻实践,重文化而轻市场等,导致非遗方向学生进入人才市场后,与非遗、文旅等企业所需的人才不符,上岗而无法上手,需再教育、再培训。其三,学校定位不明确,非遗专业的师资也呈现紧缺状态。由于部分地方高校对非遗专业定位不明确,非遗专业的师资分散于不同的学科,没有统一的学科定位、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方案,导致非遗人才培养不到位、成效低。以上等等亟需通过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得以解决。

非遗自身所具备的艺术审美价值,使其与艺术教育产生必然的联系。因此,非遗保护专业应以艺术学学科师资为主,发挥艺术学理论的专业优势,结合艺术门类的实践优势,融合交叉学科的理论方法互鉴,最终为本专业所用[6]。在非遗人才培养中,根据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的人才需求,提升非遗人才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职业型的非遗创新传承人。以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为主题、实践创新为主体、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立足高校,培养复合型非遗人才。构建“保护+传承、实践+科研、创新+传播”能力目标培养的课程体系,优化通识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岗位专项能力课程及其他辅助课程。

2.1 激发通识课程,筑牢核心价值

苗绣方向通识课程包括“非遗概论”“苗绣实训”“创意思维与设计”课程。通过“非遗概论”的学习,让学生对本专业有系统的了解,科学界定非遗的概念和内涵,认识到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确认识非遗的独特价值及保护的重要意义。对目前我国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的现状有所了解,最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非遗保护理念、科学的传承方式以及前沿的创新方法,区分苗绣所属的类别、风格、特征及功能。“苗绣实训”课程梳理苗绣历史文脉,包括苗绣纹样的文化内涵、苗绣纹样题材内容及审美意蕴、苗绣纹样造型形式与造型特征等,凝练苗绣内蕴的道德价值。从理论上了解苗绣的制作步骤与基本要求、苗绣绣制流程、苗绣针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专业技术实践课程做好铺垫,并以此引申出苗绣文创产品设计及实践、苗绣技艺保护策略。“创意思维与设计”基于苗绣相关资源,教授文化创意设计与开发的思维训练方法,应用于创新设计中。合理设置通识课程,筑牢核心价值,树立文化自信。

2.2 加强专业课程,夯实技艺技能

苗绣专业技术课程强调将基本能力锻炼和创新训练相结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训练当作专业技术课程构建的核心内容,重视苗绣项目课题申报与研究,积极引导和带动学生申报课题,夯实学生多方能力。苗绣技艺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内容包括苗绣制作步骤、绣制流程、苗绣针法等等,扎实学生苗绣技艺技法,在造物和动手实践过程中发现创新。苗绣创新设计课程训练学生创新能力,在技能实践中提升自身艺术素养,在传承传统苗绣技艺的基础上,开发设计有苗族特色、苗族文化韵味的具有时代性与生活性的文创产品、旅游产品和日用苗绣产品。苗绣产品生产性实训课程的设置,促使学生将前期学习掌握到的苗绣技艺技法在苗绣产品中实操式的运用,在实训课程中逐步与市场衔接。苗绣非遗项目课题申报,注重科研型人才培养。教师持续为学生提供前沿动态,通过学术会议、课题研究、出版刊物著述、发表研究文章等方式保护传承苗绣。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过程中活化苗绣,同时促其向应用研究领域深化,推动相关研究成果的生产和转化应用。

2.3 创新岗位能力课程及其他辅助课程,实现人才岗位无缝衔接

岗位专项能力课程及其他辅助课程侧重培养职前岗位技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艺技法应用到生产生活、职业岗位上。课程包括苗绣资源库建设和苗绣文化推广传播。苗绣资源库建设遵循传统规范,系统地采集苗绣素材,以专业水准培养学生进行苗绣田野调查、普查、搜集、整理。引导学生运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对苗绣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最后以传承人口述访谈片、传承人苗绣绣制记录片、传承教学片、综述片、口头文化录音集、传统苗绣纹样图片集、调查报告和工作卷宗等形式汇成资源库。苗绣文化的推广传播要求对苗绣的文化内涵、艺术形态等信息进行文字、图片、录音和视频等方式的系统编辑,力求信息的传播集知识普及、文化教育和审美欣赏于一体。充分利用媒体融合带来的优势,做到“内外兼备”的文化传播[7]。课程培养学生将苗绣与时尚文化融合的能力,制作独具苗族特色的数字化“文化产品”。应用科技手段将各种媒介形态融合,运用语音、视频、AR、VR 等手段,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协同”传播。岗位专项能力课程与其他辅助课程引入,实现人才多元培养,促进人才与岗位有效衔接。

地域特色鲜明的苗绣,在教学过程中应基于其独特性,苗绣的生存与发展同特定的土壤分不开,学校人才的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不可断层,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时也依赖于年轻一代的亲身参与,因此,教学围绕保护、传承、实践能力,科研素养、创新思维和推广传播能力的整体提高为原则,融合“校内+校外”教学资源,结合“课上+课后”实操实习,整合“线上+线下”推广传播,积极开展综合型、设计性、创新型的实践性教学方式(见图表1)。

3.1 融合“校内+校外”教学资源,实现贯通培养

苗绣教学融合“校内+校外”资源,校内专职教师与校外苗绣传承人协同教学,将教学资源最大化、最优化。校内:高校专职教师扎实学生苗绣理论和苗绣技艺技法,聘请苗绣传承人进校讲座和授课,传授传统苗绣文化知识和苗绣技艺。校外:学生走访苗绣传承人工作室、作坊参观学习,沉浸式深入苗绣文化氛围浓厚的地区在场体验,亲身参与重大苗族传统节日,真切感受苗族传统文化。通过校外体验参与,理解苗族文化的区域社会、生活制度和审美观念。高校教师和苗绣传承人的教与学生多方资源的学,实现“校内+校外”贯通培养。

3.2 结合“课上+课后”实操实习,逐渐向岗位转化

图1 教学方式

课上基础学习与课后实践实习,运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角色转换。课上:高校教师指导,课后:苗绣传承人、地方及企业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与政府相关机构合作,学生转换角色,自主深入田野普查、采集、搜集、整理苗绣素材,从苗绣资源索取者转换为苗绣资源收集整理者、建设者。与企业合作,在实训、实践、实习中与市场逐渐接轨,在实习岗位上充分运用理论知识和技艺技法,在传承苗绣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自主创新,开发设计具有苗族特性、韵味的,符合时代审美与需求的文创、旅游等设计产品。与本专业教师合作,主动申报科研项目,不断深化新时代造物精神,活化苗绣。学生实际性的苗绣资源库建设,苗绣产品实训实践生产,参与科研项目,促使学生更进一步的与非遗相关岗位相匹配,尽可能的做到上岗即上手,缩短学校教育与人才市场需求的距离。

3.3 整合“线上+线下”推广传播,培养多方技能

传播是传承的基础,“线上+线下”推广传播侧重于横向空间维度上的扩布。苗绣传统民族文化展示和传播包括线上: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传播,融合年轻一代学生的新视角、新观念、新想法和审美需求,拓宽传播广度,加深传播力度。线下:民族文化节、交流会、工艺展览。学生参与式传播,线上传播以学生推文撰写、图片拍摄、短视频拍摄、剪辑和制作为前提条件。线下传播以学生苗绣作品绣制、创新创造作为基础。以反向推动的方式,促使学生从爱好者自觉转化为苗绣的传承者与传播者。整合“线上+线下”推广传播,从普通教育向技能实操倾斜,在参与式传播中多方技能训练,了解时代审美和群众趣味,不断提高自身艺术素养,以深入融合社会,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部原副部长周和平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复杂工作,需要有一支业务素质好、年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工作队伍。我们要有计划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委托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培养高层次人才。”[8]如何建设非遗学科成为现阶段非常紧迫的问题,一方面要根据当下非遗保护传承的困境;
另一方面还要结合社会的需要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以此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建立课程体系,制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保护+传承、实践+科研、创新+传播”的培养目标,普适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校内+校外、课上+课后、线上+线下”的综合型、设计性、创新型的教学方式,是非遗保护与地方高校艺术教育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关键,是有效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职业型的非遗保护人、传承人、创新人的核心。通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筑牢核心价值、夯实技术技能、促进人才与市场匹配,最终实现非遗的有效保护与传承,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苗绣课程体系人才凯里学院美术作品选凯里学院学报(2022年4期)2022-10-13人才云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美与时代·上(2022年3期)2022-04-26苗绣科教新报(2021年14期)2021-05-11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忘不了的人才之策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留住人才要走心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人才争夺战”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上海大学仲星明教授个人苗绣收藏于喜马拉雅美术馆展出流行色(2017年10期)2017-10-26

Tags: 贵州   教学内容   为例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