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美丽乡村旅游建设的多维审视

2023-05-04 10:10:11

郭巍巍 吴文彬

(1.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佛山 528231;

2.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创新创业教育学院, 广东 广州 510405)

“扶贫+旅游” 是我国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扶贫战略的重要抓手, 同时也是现代化精准扶贫的重要表现形式。

依托人文、自然等有效资源, 在贫困乡村地区开展特色旅游的建设活动,能为当地带来就业、产业、文化、人才等多方面的强化提升, 从而达成长效化、快速化、可持续化的扶贫效果。

现阶段, 我国扶贫建设正处于 “啃硬骨头”的冲刺期, 传统中笼统化、粗放化的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下工作需求, 开展灵活化、个性化的精准扶贫势在必行。

在此背景下, 将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 具有高度的可行性与优势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有利于精准扶贫的长效化、可持续发展。

结合历史经验来看, 贫困是一种综合化、表面化的社会现象, 其背后还隐含着设施条件不足、收入来源单一、市场力量薄弱、人口年龄断层等一系列的内因问题。

在此背景下, 若单纯、直接地投入财力、物力对贫困居民生活缺陷进行弥补, 往往只能解除 “当下之急”, 无法化解“后顾之忧”。

所以, 要想彻底根除贫困这一社会“顽疾”, 就必须要积极做到 “标本兼治”。

从目前来看, 发展乡村旅游, 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有效手段。

一方面, 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乡村旅游产业, 能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乡村地区的经济市场, 并为当地居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与相应工作方向, 使其获得更加稳定、可观的经济来源;

另一方面, 乡村旅游产业一旦建立, 势必会促成大量本地青壮年的返乡回流, 并吸引更多外来人才加入产业经营、乡村建设当中, 从而改善乡村地区人口断层、发展乏力的现象, 从根本上实现 “扶危救困”, 保障精准扶贫的长效性和持续性[1]。

其次, 扶贫攻坚是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 是重要的民心和民生工程。

因此, 在精准扶贫的同时保护好、维护好贫困地区居民的自尊心、自信心,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 将乡村旅游作为精准扶贫的承载体与着力点, 有利于促成贫困地区居民由 “被救助者”、“弱势群体” 向 “经济建设者”、“勤劳致富者” 的有效转化, 从而达到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的效果, 使居民从贫困泥沼中全面解脱出来, 实现由内而外的 “旧貌换新颜”。

在此基础上, 贫困地区居民作为我国特色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乡村文化继承与保护的中坚力量,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也能使居民深切意识到家乡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的重要价值。

这样一来, 其在树立自尊心、自信心的同时, 还会形成更强烈的获得感、归属感与使命感, 为我国特色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最后, 如果以辩证的角度进行审视, 贫困也会伴生一定的 “积极现象”。

通常情况下, 贫困地区的城镇化建设、现代化改造水平并不高, 因此其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往往能较大程度地保留传统气息。

这样一来, 大量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自然景观、民族文化、特色工艺、社会形态被保留下来, 为旅游产业建设发展提供了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所以, 将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 也有利于实现乡村地区特色资源的系统保护与充分利用, 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出亲近自然环境、体验农家生活、认知特色文化的窗口与渠道, 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与全面小康建设的同步落实大有裨益。

实际上, 无论是精准扶贫还是乡村旅游, 在我国发展的时间都相对较短。

因此, 为了保障其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必须要寻找出科学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

具体来讲, 主要包括且不限于以下几点:

2.1 系统理论

在系统理论的研究视域下, 世间万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以某种结构形式成为系统或系统的一部分。

所以, 其强调环节与系统、局部与全部、个体与群体、要素与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

从这一理论角度出发, 乡村地区、乡村旅游、扶贫体系等均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例如, 乡村地区的环境系统可被分为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两个部分, 其中人文环境还可细化分解出文化环境、语言环境、风俗环境、饮食环境等多种构成要素, 自然环境也包含景观环境、生物环境、气候环境等多个方面。

再如, 乡村旅游产业的系统化构建, 也需要游憩、接待、交通、餐饮、娱乐、商业等多种行业作为支持。

由此, 在基于精准扶贫视角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 必须要做到统筹兼顾、全面着眼、多处着手, 以实现局部要素与系统整体的综合优化, 达到最佳的产业市场与经济带动效果[2]。

2.2 产业联动理论

产业联动理论认为, 同一社会区域或经济市场中的多种产业具有联合行动特点, 当一个产业发生变化时, 其他产业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动影响。

同时, 两个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越高, 联动影响的现象也就越明显。

从目前来看, 除了最基本的 “扶贫+旅游” 以外, “文创+旅游” “教育+旅游” “体育+旅游” “电商+旅游” “医疗+旅游” 等产业联动机制也是现代社会的 “大热门”。

所以, 在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发展乡村旅游时, 也可积极推动文化创意、文化教育、民族体育、电子商务、医疗保健等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协作联动, 最终形成规模化、区域性的经济链条与产业集群, 为贫困地区快速发展、城乡差距持续缩小提供强效动能。

2.3 科学发展理论

科学发展理论脱胎于党的科学发展观, 其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将这一理论作为指导, 对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而言具有高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首先, 在“发展” 这一要义的要求下, 无论是精准扶贫还是乡村旅游, 都应建立在贫困地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全面推动当地经济、文化、民生、产业、环境等的整体发展;

其次, 在 “以人为本” 这一核心的要求下, 必须要将满足 “人” 这一社会主体的需求作为核心思想, 既要考虑到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状况、素养水平与能力条件, 也要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旅游活动的兴趣取向、体验需求, 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不同人群的合法权益, 实现 “扶贫+旅游” 建设成果的广泛共享;
再次, 在 “全面协调可持续” 这一基本要求下,应保证旅游资源开发、乡村环境更新的适度性、合理性, 杜绝无度侵占自然资源、肆意改造地域文化等情况发生。

只有这样做, 才能充分响应党和国家的“既要金山银山, 又要绿水青山” “尊重特色文化传统, 保护地域文化生态” 等号召,确保精准扶贫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合理性、持续性;

最后, 在 “统筹兼顾” 这一根本方法的要求下, 应进一步落实系统理论的相关实践启示, 推动贫困地区社会系统、产业系统、市场系统的优质构建[3]。

3 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建议

3.1 明确乡村旅游发展定位, 凸显特色产业价值

扶贫要精准, 产业发展更要精准。

在乡村旅游经济规划、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 必须要找准具体的发展定位, 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以便从根本上保证旅游建设的方向性与长效性,避免旅游主题模糊、项目结构混乱、发展战略松散的问题发生。

从目前来看, 我国乡村旅游主要有七种类型, 即观光型乡村旅游、体验型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时尚运动型乡村旅游、健康疗养型乡村旅游、科普教育型乡村旅游以及民俗文化型乡村旅游。

在此基础上, 各类型还可进一步实现定位分化:

(1) 观光型乡村旅游:
观光牧场、观光渔村、观光公园、观光果园、绿色生态游、科技观光游等;

(2) 体验型乡村旅游:
林果采摘体验园、畜牧养殖体验园、人工林场体验园、农场酒庄、农家乐“一条龙” 等;

(3) 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
特色民宿、乡村酒店、休闲度假村等;

(4) 时尚运动型乡村旅游:
定向越野、自驾游、野外拓展、民族体育游、漂流等;

(5) 健康疗养型乡村旅游:
骑马游、温泉游、日光浴、森林浴、登山游、中药文化园等;

(6) 科普教育型乡村旅游:
农业科技教育基地、少儿教育农业基地、观光教育农业园区、农博园等;

(7) 民俗文化型乡村旅游:
民俗文化村、遗产廊道、乡村博物馆、农业文化区、传统村落游等。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实践中, 相关人员必须要对贫困地区整体的资源储备、设施条件、环境质量、开发难度等进行评估分析, 进而选择出最适宜的类型定位, 以确保旅游产业特色价值的充分凸显。

在此基础上, 不同旅游产业类型所对应的目标人群、营收方向也不甚相同。

例如, 观光型、体验型两种乡村旅游相对传统, 在多年龄段人群中都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与吸引力。

相比之下, 时尚运动型乡村旅游更倾向于将城市白领、自由职业者等创新型的年轻游客定为目标人群,从而在体现旅游活动乡村性、自然性的前提下,与年轻人探索性、时尚性的休闲需求达成契合。而健康疗养型乡村旅游则以中老年游客为目标人群, 注重理疗、保健、体检、中医等旅游项目、旅游功能的开发利用。

所以, 相关人员也应对旅游服务的具体受众进行明确定位, 以制定出最有效的营销方案[4]。

3.2 发挥乡村旅游资源优势, 强化市场竞争能力

现阶段, 乡村旅游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虽然并不长, 但由于发展速度快、建设力度大, 相关市场已越发趋于饱和。

在此背景下, 有两种现象同时存在, 一为市场竞争, 二为同质化问题。

在这两种现象的影响与侵袭下, 要想保证乡村旅游产业在开发建设后形成高水平的市场竞争能力、游客吸引能力与发展持续能力, 实现乡村旅游扶贫价值的切实发挥, 就必须要深度挖掘和灵活利用乡村地区的特色旅游资源, 达到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人有我新” 的效果。

例如, 若精准扶贫的乡村地区为客家地区,可将建筑、节日、祭祀、方言、山歌、婚俗、农事、服饰、谚语、饮食、童谣、医药、文学、戏曲等多种客家文化元素作为旅游产品、旅游项目的开发核心, 如建设客家围屋民宿、编排客家戏剧表演、设计客家民俗体验活动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 能使旅客充分感受到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带给旅客以耳目一新、流连忘返的体验感觉, 进而促成乡村旅游品牌的建立与推广。

3.3 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建设, 补齐贫困地区短板

对精准扶贫与乡村旅游两者而言, 人才都是极其重要的发展资源。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出于生活理想、生存需求、环境限制等种种原因, 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大多走出家乡, 在城市中工作学习或定居生活, 进而导致当地陷入 “空心化”“断层化” 的困境当中, 无法为产业建设、经济发展提供出足量的人才支撑。

同时, 由于年轻群体的外流, 乡村地区特色文化的传承也岌岌可危, 大量传统技艺、民族文化、民俗习惯面临失传。

对此, 相关部门及人员在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方案时, 务必要对人才建设提起重视。

一方面,要加大经济上、政策上的专项化、精准化优惠力度, 为当地设置出对标城镇甚至更高的收入标准、补偿机制, 并积极增加充足的就业岗位。

这样一来, 既有助于提高当地青壮年群体留乡、返乡的意愿, 为乡村文化与传统技艺传承夯实人才基础。

同时, 也能吸引大量的外来人才参与到乡村旅游建设的行列当中, 为当地旅游产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另一方面, 也要通过文化宣传、专家下乡、公共教育机构部署等方式, 在贫困乡村地区营造出全民化、全程化的学习氛围与传承氛围, 在提高当地居民文化水平的同时, 强化当地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的外化传承质量。

这样一来, 可充分实现旅游建设经济扶贫与文化扶贫、精神扶贫、人才扶贫的有机统一[5]。

3.4 实现网络领域深度融合, 拓宽旅游发展渠道

在 “互联网+” 的时代背景下, 做好新媒体领域、信息化资源的有效运用, 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建设发展的实践共识。

在精准扶贫视角下发展乡村旅游时, 相关人员也应积极实现网络领域的深度融合, 为旅游产业、旅游品牌的运行优化拓展更多渠道。

例如, 可将当下主流的社交网络平台作为 “主阵地”, 通过编发软文、线上直播、发布短视频等新颖形式, 进行贫困地区乡村旅游的广泛宣传, 促成潜在游客受众的吸引、挖掘与转化。

再如, 可将乡村旅游产业与网络环境中热门的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进行联动运作,如建立特色农产品线上产业链、众筹开发民族工艺品等, 从而顺利迎上网络经济的潮流, 为乡村旅游产业带来更多、更新、更好的经济增长点。除此之外, 还可将互联网作为游客维系、游客服务的主阵地, 依托各类社交软件、新媒体平台搭建线上社群, 定期进行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方面的信息发布、活动宣传、优惠提供, 从而拉近旅游服务双方的距离, 凸显出旅游产业服务的人性化、现代化。

结论:
总而言之, 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对贫困地区经济状态、环境氛围、民生质量、文化保护等的整体提升大有裨益。

在实践中, 相关部门及人员要做好当地特色资源价值的充分发挥, 致力于搭建出多种旅游发展渠道, 以促进扶贫条件的最大化构建。

猜你喜欢贫困地区精准旅游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2-15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石油沥青(2020年1期)2020-01-01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精准的打铁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精准扶贫二首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旅游今古传奇·故事版(2016年24期)2017-02-07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

Tags: 多维   精准   扶贫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