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韩外交口译”教学改革构想

2023-05-04 13:45:10

郑冬梅 陈翘楚

(山东大学 东北亚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9)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明确要求。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2016)。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课程思想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限于一门课程,而要把它融入整个课堂教学和教学改革中的每个环节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此,“2017年1月,上海市教委首次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部分高校率先探索和尝试将传统‘思政课程’转化为‘课程思政’,它作为一种创新性教育理念为各高校广泛采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段笑晔 郝雯,2020:186)

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很早就得到了学界的重视。但到目前为止,课程思政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涉及小语种的探索不是很多。和中韩、韩中翻译有关的学术论文有《新媒体时代高校非通用语专业的课程思政融合——以朝鲜语(韩国语)专业为例》(邓晓正,2021)、《高校韩语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思路与途径的思考》(刘丽娜,2020)、《高级韩国语听力课程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应用探索》(金红月 于梦衍,2021)、《“课程思政”理念推动下的〈韩语精读〉教学探析》(王爱云,2019)和《OBE理念下课程思政在韩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王梅,2022)等。这些论文都以韩国语专业为中心,重点探讨了如何融合这些课程和思政的各种问题。但是,相比较而言,有关翻译类课程和思政结合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多。外语类专业学生作为中国和世界交流的桥梁,在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时,不仅要通晓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也要掌握国家的外交政策以及党和国家处理国际事务时遵循的基本准则。这有助于学生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提高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自觉性。外语教学需要在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客观、理性地看世界,理智地审视其他国家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了解我国与他国文化的不同,灵活处理翻译细节,把良好的中国形象展现在世界舞台。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不仅要加强外语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更要加强翻译课之中的思政教育。基于此,本文要重点讨论中韩口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外交口译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结合的必要性,探讨课程思政走进中韩外交口译课堂之后,教师应该怎样选择教学内容,为建构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外事人才的教学模式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

外交口译作为实现两种不同语言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在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建立友好关系以及解决外交争端等外事活动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外交口译中使用的语言不同于一般口译,具有其自身特点。它既要准确表达国家的相关政策、立场和态度,还要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同时还要遵循外交场合所必需的各种外交礼仪,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外交语言的这种原则性、准确性、政策性,要求译员必须深入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基本政策,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俗话说,外交无小事。稍有不慎,译员所传达出的错误信息就有可能给国家造成恶劣影响。

有学者认为:目前国内的“外语教育逐渐出现过于强调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的意识,忘记外域文化与本国文化的融合功能,逐步在交往中或多或少地丧失自身的文化话语权”(曾敏,2012:6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强调外域文化,就会导致国内外语教育中的母语教育逐渐式微,使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把学习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外语能力、了解外国文化上,而忽略自身文化传统和语言习得,忽视本国国情,甚至个别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会受到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的影响。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全球化也呈现出更多从未有过的新的发展态势。这种新发展态势意味着参与更平等、发展更包容、成果更共享。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中国应继续为世界做出理念贡献、机会贡献、制度贡献,努力成为推动实现新全球化的先行者、实践者、引领者。在新全球化的过程中,外交活动已经不再是仅限于国家之间的交流往来等一系列官方外事活动,它也包括民间团体以及个人的交流、探访等等,可谓是形式多样。外语学习者,在与国际友人交流的过程中也可能会涉及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交流话题,这时一定要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为国际友人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向国际友人讲述中外文化的差异,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走近中国、了解中国。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应该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唯有这样才能在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外事场合,成为一名合格的译员。如果对自己的母语文化不甚了解,不仅难以发挥跨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更难以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情感、阐述中国立场。

因此,外交口译课程中有必要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引导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对口译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更要从思想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自觉正确认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使他们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成为处理好各种复杂关系的优秀外事专业人才。因此,中韩外交口译课程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了解韩国国情、中国对韩国的外交政策等层面上,还应当让学生了解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一贯遵循的重要外交政策和方针。在当前新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学生既要具备外交口译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还要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国情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比如,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名称如何韩译、选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的名称如何韩译等,解决了这些常识问题的准确翻译,学生就可以在与国际友人交流时灵活自如地讲述中国故事,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国国际地位作出贡献。

目前,国内各高校的中韩口译专业课所采用的教学资料大多来自韩国,其初心是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外部环境,在接近韩国的语境中学习韩语,提高学生对韩语的敏感度,同时提高学生韩译中的能力。但课堂上过多使用韩国资料,学生会受到韩国文化的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其结果会造成学生对本国文化的忽视。因此,中韩外交口译课程中要深入贯彻落实课程思政这一理念,需要在课程资料的选取方面进行调整,提高中文原语资料的使用频率,使学生处在一个以中国文化为主的教学环境中,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了解中国重要的外交政策,引导学生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与此同时,重点培养将母语转换为外语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的自觉性。让学生适当接触韩国媒体报道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分辨信息、客观认识世界的能力。除此之外,将课程思政的元素融入中韩外交口译教学中,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时政问题,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有关国家时事的口译练习。

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发掘中韩外交口译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它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为此,中韩外交口译课程教师应该选取“中国故事”“官方立场”“时事热点”等资料。

1. 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主要选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旨在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比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选取《辉煌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大国重器》《航拍中国》《超级工程》《中国故事》《中国通史》等纪录片作为教学资源。这些纪录片有的介绍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的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等。通过这些纪录片作为教学资料来进行口译训练,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耳濡目染中国的发展情况,也能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实情,同时习得相关术语的韩语译法,学会用韩语讲中国故事,将中国古老绚丽的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介绍到韩国。

例如,《辉煌中国》中第一集“圆梦工程”,提到了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尖端技术的几项重大工程,如“复兴号”“振华30”,以及中国的港机装备等。其中,在介绍“复兴号”时,提到了“高铁”“动车”“芯片”“智能电网”“航空航天”“新能源”“中国标准”“中国制造”等词汇。通过该纪录片进行口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今中国的科技发展情况,同时掌握这些名词的韩语译法,扩充科技领域的专业词 汇量。

此外,纪录片还涉及字幕翻译,这也和讲好中国故事、对外宣传中国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字幕翻译有它的特殊性,它要和字幕画面一致,还需要考虑观众扫视字幕的时间,同时也要考虑屏幕能够容纳的语言符号数量(李运兴,2001:39)。用纪录片进行口笔译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视译能力,让学生掌握纪录片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提高翻译水平。

2. 官方立场

教学资料要选择正确表达中国政府立场和准确反映政府对外政策的资料。例如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等等。这些官方资料的口译练习,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理念,解读中国思想和政策,掌握中国重要的外交政策、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官方译法,能够准确表述中国的观点和立场。

外交语言具有原则性、准确性、政策性的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反复强调外交语言和用词的准确性问题,要求学生掌握政治术语的官方正式译法和国家正式公布的标准名称;
还要弄清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级别,中国按照外交关系亲疏,从1996年开始将与建交国家的关系分为单纯建交、睦邻友好、伙伴、传统友好合作,以及血盟等五种关系。其中,“伙伴关系”又分为“战略伙伴关系”“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方位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等。描述两国关系的用语是双方已经达成共识的固定表述,翻译过程中绝不能随意改动。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在高度紧张的口译现场,很容易出现由于各种不可控制的因素而导致的各种错误,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积累相关知识,牢记相关官方用语,以防在口译过程中出现错译、漏译的现象,从而造成严重后果。

3. 时事热点

时事热点主要选取中韩两国主流媒体的时政新闻。时政新闻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报道,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团体、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时政新闻具有政治性、政策性、广泛性、信息性、时效性等特点。时政新闻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包括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时政新闻的资料做口译练习,可以让学生及时关注时事动态,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把握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然而,任何国家的时政新闻都是受其意识形态、文化价值影响的,因此,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中韩两国的时政新闻必然有所差异。例如,有关“中国梦”的新闻报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国内外媒体都予以了大量报道和解读,韩国媒体也不例外。韩国的主流媒体如KBS、SBS、MBC、JTBC、YTN等电视台和《东亚日报》《朝鲜日报》《韩民族日报》等主流报纸都对“中国梦”的基本理念进行了解析。纵观韩国媒体对“中国梦”的新闻报道,虽然整体上对“中国梦”持中立客观态度,但极个别媒体在对“中国梦”进行报道时,曲解“中国梦”的内涵、歪曲“中国梦”的性质、妄评“中国梦”的意图,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韩国民众在对“中国梦”的认知上出现误读。

针对韩国媒体的消极性时政报道,教师必须对韩国媒体的立场、态度等做必要的分析,阐明中韩两国新闻媒体对同一事件上产生分歧和不同立场的原因,帮助学生理性分析韩国媒体的信息,让学生学会以科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政治觉悟。将中韩两国主流媒体的时政新闻作为教学资料融入中韩外交口译教学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中韩口译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和理论素养,使中韩外交口译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韩外交口译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课程资料的选取固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建立正确、客观、辩证的认知体系。为此,我们在现有的口译课教学环节上,有机结合译前准备、团队合作和实战演练等三个环节,力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达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1. 译前准备

译前准备是口译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整体语篇的口译质量。为此,教师提前将课程视听材料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在预习时,要求学生首先查出视听材料中陌生单词的意思,便于理解视频的主旨。其次,要求学生搜集与视频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新闻报道,加深理解视频内涵。在中韩外交口译课堂上,让学生反复视听课程材料,熟悉视频内容,并找出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标记,以便在团队合作环节进行讨论。同时,结合口译教学中的跟读、复述、概述等训练方法,加深对视频材料的理解,正确把握发言者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2. 团队合作

把握视频的主要内容之后,进入教学内容重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外交口译知识和技巧,让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或完成口译任务。团队合作以3~4名学生组成的小组为单位进行。首先,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通过课前预习学到的相关知识,相互学习,互为补充,共同提高。其次,共同讨论课前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了解他人对同一视频资料的不同诠释和译法,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采取开放的态度,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再次,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发言,介绍该组的讨论情况。最后,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情况给予回馈和建议,并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在团队合作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当学生在发言中出现知识性、政治性错误时,要及时指正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指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团队合作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实战演练

实战演练的教学模式应该放在课程最后阶段,作为考核方式,可以对学生的口译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查。具体操作过程为:首先,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
然后每一个小组选出一名发言人,模仿新闻发布会或某个领导人或国际会议场景进行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中方和韩方发言人或译员进行接近于实战的实训演练。其间,教师可以考查每位小组成员的中译韩、韩译中口译能力。通过实战演练,学生能够感受到外交口译的特殊性、现场的紧张感,学生能够提前适应角色。这些实战演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外交口译译员所担负的重大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爱国主义 情怀。

育人是一个漫长、繁复的过程,外语教学培养优秀外语人才,更需要通过学校、教师的不断努力,引导学生建立健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世界。外交口译本身所带有的原则性、准确性、历史性、政策性要求译员深入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基本政策,熟悉国家制定的各阶段的方针、政策,了解中国的外交基本态度和立场,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远离自己文化的倾向,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就很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因此,培养译员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为学生提供走近自己母语文化的机会,让学生意识到贯穿于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民族根基,增强文化自信。

中韩外交口译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将课堂资料的重点放置在国内母语资料之上,通过“中国故事”“官方立场”“时事热点”三个部分的资料和“译前准备”“团队合作”“实战演练”三个训练阶段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完善的外交口译环境和模式,在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达到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外事人才的目的。

猜你喜欢口译外交思政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悠悠岁月外交情湘潮(上半月)(2019年12期)2019-05-22涉侨外交二三事湘潮(上半月)(2019年8期)2019-05-2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英语学习(2016年2期)2016-09-10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人民中国(日文版)(2016年10期)2016-08-23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6年2期)2016-06-11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6期)2015-03-01

Tags: 视域   教学改革   口译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