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政治传播视野下习近平总书记的群众回信研究*

2023-05-04 13:50:10

万 忆,齐卫平,王钰淇

(1.华中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3.上海交通大学 媒体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40)

所谓政治传播,即政治信息在政治共同体内或政治共同体间的流通与传播,包括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受众与效果等要素[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国内基层群众公开回信。回信经由媒体报道,在全社会引发了热烈反响与广泛共鸣。作为党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传统的典型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民群众回信的过程,实际上是党的中央领导同志作为传播主体,以平等互动的方式汇聚人民智慧、倾听人民心声,并经由大众媒体就群众关心的议题作出进一步回应与阐释的政治信息传播过程。

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相较于政府公报、指示、批示等常用的公文体裁,书信更能发挥直接联系群众的优势。资料显示,1950年5月上旬不到10天时间,毛泽东就回复近80封群众来信[2]。但是,这些回信当时并未经由大众媒体公开传播,受众范围有限。党的十八大以来至2021年12月,习近平同志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或个人名义,并经由大众媒体向国内人民群众公开回信63次,频次之多在党的历史上位居前列。因此,聚焦习近平总书记给群众的公开回信,深入探析回信的主题意蕴、表达文风与现实意义,可以为新时期做好党的服务群众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凝聚全体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磅礴力量提供重要启迪。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对象主要是具有一定同质性的典型群体,如青少年、基层干部、科教工作者、军人战士等,较少给单个人回信。回信对象遍布于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很多回信是适逢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红色节日、国际节日、重大活动和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从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情况看,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回信对象遍及各行各业,基层干部群众收信次数最多

习近平总书记尤为关注青少年群体,先后给在校学生回信17次。回复小学生6次,包括北京市八一学校科普小卫星研制团队学生、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12名小学生等;
回复中学生2次,包括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的全体同学、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斩获金牌的苏翊鸣;
回复高校学生7次,包括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参加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学生等;
回信在外留学生2次,分别是全体在德留学人员以及莫斯科大学的中国留学生。

基层干部群众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对象。他先后给这一群体回信21次,其中给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回信累计达11封,涉及陕西延川县梁家河村、云南省沧源县边境村等。习近平总书记3次给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出贡献的干部群众回信,包括郑州圆方集团全体职工、武汉东湖新城社区全体社区工作者等。志愿者团体也3次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包括郭明义爱心团队、南京青奥会志愿者等。此外,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福建30位企业家等群体也曾收到回信。

习近平总书记累计给科研、教育、文化文艺工作者回信17次。其中,回信科研人员4次,包括国测一大队老队员老党员、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等。回信教育工作者7次,包括“国培计划(二〇一四)”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老教授等。文化艺术事业工作者6次,包括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国家图书馆老专家、中国国家话剧院的艺术家等。

基层官兵以及老战士也是重要的收信群体。习近平总书记累计给官兵战士回信8次,其中现役官兵6次,涉及内蒙古军区边防某团一连官兵、南开大学8名新入伍大学生、武警上海市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十中队全体官兵等;
老战士2次,涉及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以及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百岁老战士。

(二)回信恰逢其时,重要时间节点回信次数最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附近累计回信8次。如,在春节前后回信内蒙古军区边防某团一连、香港“少年警讯”成员等。2019年重阳节回信澳门街坊总会颐骏中心长者义工组,2020年藏历新年前夕回信西藏大学医学院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这些传统节日蕴涵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力量,也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精神之源。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与新时代征程中形成了众多凝聚历史记忆的红色节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些节日前后累计回信7次。如连续两年在五四青年节公开回信,收信对象分别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此外,学雷锋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建党节、教师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重要时间时刻。这些重大节日记录了党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艰辛历程,是人民群众对祖国情感认同的具象依托。

习近平总书记在儿童节、劳动节等国际节日累计回信6次。其中,六一儿童节累计回信4次,包括2016年回信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12名小学生、2018年回信陕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等。2018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时分别回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以及郑州圆方集团全体职工。这些国际节日承载着人类的共同美好追求,表征着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凝结而成的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活动附近累计回信15次,涉及云南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援鄂医疗队胜利完成抗疫任务陆续撤离湖北、2020年高校毕业季、全党即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国冰雪健儿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夺得佳绩等。此类回信主题直接关涉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回信也总能在相关群体中引发广泛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累计在重要时间节点回信22次,回信时间往往是重要历史活动或事件的周年纪念日。例如,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0周年,陈嘉庚诞辰140周年,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建立60年,国家图书馆建馆11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创建80周年、正式成立20周年等。中国人素来保持着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与尊崇,这已成为中华民族约定俗成的文化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些重要时间点回信,通过唤醒受众的集体记忆激活了全社会的共享情感。

政治传播最核心的要素是政治信息,政治信息具有行为、仪式、建筑等多种体现载体和表达方式。政治话语必须具有简明、直接、易传播的特点,才能有效传递主体者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念。表1为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的高频词,表明四个主题构成了回信的主要内容:青年成长与成才报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国家科技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新时代强军兴军新征程,并围绕主题形成了鲜明的话语表达。

表1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文本的高频词

表1中高频词话语表达传递了以下一些思想。

(一)激励青年成长与成才报国

一是强调青年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责任。给青少年的回信中,“青年”“同学”“理想”分别出现21、16、16次。在回信参加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同学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祖国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3]128回信莫斯科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159重视青少年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向来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经典传统。列宁曾说:“我们是未来的党,而未来是属于青年的。我们是革新者的党,而青年总是更乐于跟着革新者走的。我们是跟旧的腐朽事物进行忘我斗争的党,而青年总是首先投身到忘我斗争中去的。”[4]实践证明,重视青年、培养青年、引领青年,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也是实现新时代奋斗征程的重要依托。

二是鼓励青年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回信青少年时,“祖国”出现23次,“中国梦”出现16次,“中华民族”出现14次,“复兴”出现13次。“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广大青少年成就梦想的时代。”[5]青年应将个人梦想融入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3]27。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不仅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新时代青年的梦。回信勉励青年将个人奋斗与时代潮流相结合,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三是号召做德才兼备的新时代杰出人才。“学习”“奉献”“精神”“贡献”在给青少年的回信中分别出现18、11、10、10次。一方面,勉励广大青年“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3]1;
另一方面,希望广大青年砥砺品德、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3]27。培养才能,即是刻苦学习科学知识,努力增长本领;
砥砺品德,即是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立足时代特征,鼓励青年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新时代青年成才之路提供了正确方向。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是表达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执政诉求。“乡亲们”“群众”“幸福”“美好”“脱贫”在给基层群众回信中分别出现32、18、10、7、7次。回信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乡的乡亲们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也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3]218回信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全体党员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共同奋斗的历史,西柏坡的干部群众对此体会更深。”[3]320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我国区域、城乡长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困难群众是他最牵挂的对象。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奔小康,就要完成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任务,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过程中,我们党不仅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诺言,还将继续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不懈奋斗。

二是表达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胜利的信心。给基层群众的回信中,“疫情”“防控”均出现12次,“人民战争”出现2次。庚子冬春之交,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武汉。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赞扬各行各业民众为抗击疫情作出的贡献:“从一线医务人员到各个方面参与防控的人员,从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到生产防疫物资的工人,千千万万劳动群众在各自岗位上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汇聚起了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3]2732020年3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武汉市社区考察慰问。一个月后,他回信勉励武汉东湖社区工作者“发扬连续作战作风,抓细抓实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用心用情为群众服务,为彻底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再立新功。”[3]269-270生命安全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前提条件,而重大疫情始终是威胁人类生存的灾害。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非常之疫,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仅用三个月左右时间打赢湖北保卫战,取得全国疫情防控决定性战果。中国共产党取得全球瞩目的防控成绩,原因之一即在于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仁爱传统以及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三是发挥基层党组织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回信基层群众时,“党员”“模范”“堡垒”分别出现6、6、2次。带领人民群众实现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基层党员干部与群众联系最为密切,是服务人民群众的一线力量。回信浙江宁波余姚横坎头村全体党员时,习近平总书记说:“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他要求全体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3]163。“推动广大农村全面建成小康,需要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也需要千千万万农村基层干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不懈努力。”[3]29我国古代有“皇权不下县”的传统,国家建设与乡村治理长期脱节,基层社会多处于治理失序的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回信基层党员干部,体现了党中央对于党建引领促进基层治理的高度重视。日益完善的基层党组织上连党心,下接民心,为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坚实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基层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实际上即是鼓励他们继续发扬党的群众路线优良传统,服务好广大人民群众。

(三)提升科技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

一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强国。回信科教文化工作者时,“创新”“科技”在回信中分别出现14、12次。回信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在国家各项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3]277“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3]240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3]271。广大科技工作者应“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3]277。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迅速迭代,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正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党中央高度重视将科技力量转化为现代化建设动能,持之以恒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民生科技、国防科技等领域实现了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启示科研工作者,面向世界前沿与国家需求,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始终大有可为。

二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给科教文化工作者的回信中,“教育”出现了23次,“立德树人”出现了4次,“接班人”出现了4次。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等群体回信,多次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接班人培养的重要事业。回信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3]63回信强调发挥老教授的传帮带作用:“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3]361。广大教师群体应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3]353。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与教育的竞争。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兴则科技兴、发展兴。我国教育事业曾出现区域发展不均衡、过度“唯分数”论、忽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问题。回信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思想,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三是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回信科教文化工作者时,“文化”“艺术”“文艺”分别出现了14、9、8次。习近平总书记重视文化艺术的重要作用,将其视为事关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振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的回信指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3]241回信乌兰牧骑队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3]145艺术家要“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3]36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事业取得的长足进步,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环顾世界,中华文明是唯一发展至今并且从未中断的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与奋进的征程中,我国积累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丰厚文化资源。坚定文化自信,中国人民是最有资格的。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维度深刻总结了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重要遵循。

(四)开启新时代强军兴军新征程

一是加强连队基层建设,打牢强军基础。给官兵战士的回信中,“强军”“连队”“基层”分别出现5、4、2次。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军队基层建设,多次回信关心官兵战士的冷暖。回信“王杰班”全体战士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推进强军事业,基层大有可为。”[3]213给“硬骨头六连”全体官兵回信时,习近平总书记说:“基层是部队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3]261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人民是坚固的靠山,官兵则是发挥战斗力的主体。科学技术越是发展,人的作用越是凸显,基层官兵的地位越是重要,基层官兵的角色越是不可替代。基层是强军兴军的重要抓手与要害,紧紧围绕强军兴军目标推进基层战斗力建设,可以发挥纲举目张的重要作用。回信强调连队基层建设,勉励基层官兵再立新功,是充分尊重官兵主体性的体现,为全军树立了领袖关怀战士的光辉榜样。

二是争做英雄,坚定军人理想信念。回信官兵战士时,“精神”“英雄”分别出现9、8次。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武警上海市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十中队全体官兵:“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当好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6]在人民军队的奋进征程中,涌现出了“王杰精神”“硬骨头精神”等一系列激励全军斗志的红色基因。这些伟大精神谱系是人民子弟兵坚定爱党、爱国、爱人民信念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官兵战士们:“牢记强军目标,传承红色基因,苦练打赢本领,把‘硬骨头精神’发扬光大,把连队建设得更加坚强。”[3]261坚定理想信念,离不开老一辈革命军人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回信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7]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百岁老战士们“继续发光发热,结合自身革命经历多讲讲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3]321。毛泽东在总结抗美援朝胜利原因时曾说:“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人民军队克服恶劣条件、战胜强敌的重要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多次强调坚定军人理想信念,既体现了对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对于人民军队光荣传统的赓续传承。

三是坚守军人使命,做好练兵备战本职工作。回信官兵战士时,“使命”出现4次,“初心”出现3次。2015年2月18日,回信给内蒙古军区边防某团一连官兵时,习近平总书记赞扬官兵战士坚守职责的昂扬风貌:“我到阿尔山看望大家,同志们在冰天雪地里守卫边疆的坚定决心和昂扬精神,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3]51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大家:“努力做新时代的好战士,在人民军队的大熔炉中书写火热的青春篇章。”[3]213“强化使命担当,发扬优良传统,加强练兵备战,忠诚履行好卫国戍边职责,努力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8]卫国戍边、练兵备战是军人的基本职责之一。坚守本职是强军兴军之要,军人因使命与职责而伟大。履行军人神圣职责,是习近平强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军人偏离了自身的职责与使命,军队即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对官兵战士寄予厚望,体现了他对军人价值的高度认同。

政治传播不仅关心“说什么”,更关心“怎么说”。语言文风事关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话语的讲述方式事关政治引领效果。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尖锐指出,一些文章假大空等弊病“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9]834。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讲述普遍而深刻的道理,才能起到教育群众、鼓舞群众、引领群众的作用。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发表232篇“之江新语”系列文章,每篇文章说理论事言简意赅、入木三分、不落窠臼,成为清新文风的典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具有短、实、新、亲等话语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短:言简意赅表达鲜明的主题

所谓短,即“力求简短精炼、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观点鲜明、重点突出”[10]。整体上看,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一般200~500字,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回信首先表达收到群众来信的欣慰,并对来信人的经历或成绩表示认可,随后就来信话题发表观点,并提出勉励和期望。习近平总书记还往往在信中回忆与来信群众的交往经历,并代入切身感受。如果时间处于特定节日附近,回信还会对来信群体致以祝福与问候。全文流露出党的中央领导人对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爱护。简洁而不失厚重的笔墨,充分发挥了传统书信纸短情长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给群众的每篇回信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一句提纲挈领的句子,这些表述往往成为在线上线下引起广泛传播的金句。在给陕西延川县梁家河村复信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3]36《诗经·大雅》中即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表述。小康即富足、礼义、公正的生活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眼中的小康不仅是经济总量的大幅跃升,更是让最大多数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回信有力彰显了党和政府统筹城乡均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信心与决心。寥寥数语,却极为振奋人心。再如2020年给郑州圆方集团全体职工的回信中说:“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3]273这一论述契合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强调英雄是人民群众中涌现的杰出代表。英雄文化具有鲜明的群众性,拥有忠诚、执著、朴实品格的人民群众皆可成为英雄。

此外,回信中“为实现中国梦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等话语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这些凝练的金句不仅为专家学者津津乐道,也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播。互联网时代,这些金句能够迅速入耳、入脑、入心,使得党的主张与思想最大程度传播给人民群众。

(二)实:引经据典传达出发人深省的思想

实,即言之有物、联系实际,富有启发意义与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尤为重视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引用、化用经典名句,古为今用,传达出朴实而又令人深思的道理。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回信时说:“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3]1原句出自欧阳修《居士集卷十八》中《易或问三首》:“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知此然后知学《易》矣。”[11]联系回信上下文语境,“大”即民族和国家的奋进事业,“小”即个人事业与理想。回信启示广大青年,只有正确处理大与小的辩证关系,对大局熟稔于心,才不会被眼前杂务羁绊。只有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不迷失于蜗角虚名、蝇头小利,才能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在回信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时,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学生:“学如弓弩,才如箭镞。”[3]该句出自清代袁枚的《续诗品·尚识》,以射箭比喻个人学识与才能的辩证关系。学习与才华的关系,正是广大青年学生认真思考的问题。回信引用此句,意谓青年正处于积累才学的重要时期,敢于下苦功、甘坐冷板凳,用勤奋的汗水浇灌青春之花,才能增长才干、抓住机会,在实践中书写绚丽的青春华章。

2020年高校毕业季时,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毕业生说:“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3]286原句出自《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12]这句话强调了理想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每个人均需要以高远、宏大的志向指引实践,在实践中不躲避艰难阻碍,才能取得理想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此句激励毕业生直面困难,立志求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贡献。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回信中引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等经典名句,既展现出一个博雅的领导人形象,也在特定语境中传达出精辟的思想,给人启迪、促人振奋。

(三)新:善用隐喻修辞增强回信艺术性

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民群众的回信,大量使用隐喻修辞,极富新意。所谓隐喻,即是用一种熟悉的事物进行解释,构成了人们理解社会现象的切入方式。“隐喻是一种富有想象力的理性,它使人们能够通过一种经验来理解另一种经验,通过赋予由经验的自然维度结构化了的经验完形来创造连贯性。”[13]语言是概念隐喻的媒介。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以人民群众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意象作为喻体,不仅提升了文本的可读性与艺术性,也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党的主张、政策和思想富有感染力。

在给库尔班大叔的后人回信时,习近平总书记写道:“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3]108石榴是新疆的特色物产之一,具有红红火火、团结一心等美好寓意。回信以紧抱的石榴籽寓意各族同胞兴旺团结,生动形象地传达出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深了各族同胞之间的感情。在给新疆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回信时,习近平总书记写道:“希望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像吸铁石一样把乡亲们紧紧凝聚在一起。”[3]42这向新疆人民群众传递了基层党支部发挥维护民族团结作用的要求。再如“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3]140一句,将自觉维护祖国边境安全的牧民群众比喻为美丽的格桑花,描绘出一幅基层群众不惧风雨、衷心向党的动人景象。

此外,“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用汗水乃至生命默默丈量着祖国的壮美河山”“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等表述也同样生动精彩。这些意象隐喻不仅有利于人民群众深入理解回信背后的重要精神,也激发了读信人的联想与憧憬,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具有极深的感染力[14]。

(四)亲:使用“同志”称呼贴近广大受众

所谓亲,即亲切、平等,与党员干部、基层群众心连心、共命运。见字如面,最先映入收信人和阅读者眼帘的即书信的称呼。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称呼极为亲切,以“同志”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用语最为典型。“同志”一词在回信中共出现36次,作为篇首称呼出现17次。

追溯历史,“同志”并非舶来词,《国语》中即有“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15]的表述,此处的同志意指兴趣相类、志同道合的人。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逐渐将“同志”内化为党内成员的称谓。中共一大党纲规定:“凡承认本党纲领和政策,并愿意成为忠实党员的人,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16]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党内称同志而不称官职,党员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再次重申,要“坚持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党内一律称同志”[17]。可见,“同志”一词在志同道合的本意上,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党内民主平等的价值追求。

在习近平总书记给群众的回信中,“同志”兼有两种用法。一种主要用以称呼党内成员,包括张广秀同志、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同志们、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的党员同志们等。这里,“同志”一词集中传递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平等的意境。另一种则指社会各界人士,称呼对象较为宽泛,如:(福建)企业家同志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老同志们等。这里,“同志”语义已经不局限于党员范围,而是指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所有劳动者。相较于称呼收信人的职务,“同志”一词更加具有亲切感,更能拉近与收信群体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传递了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力倡党内、党外民主平等,淡化职务层级关系的讯息。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经由媒体公开发表后,很快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取得了良好传播效果。总书记与人民群众的书信往复是沟通国家与社会、政党与群众的重要方式,对于密切党群关系,传递与反馈政治信息,实现思想政治引领,凝聚全社会成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弘扬传统:保持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作为使命型政党,重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观念、问题、建议与反馈,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群众路线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9]899其后,群众路线这一思想在刘少奇《论党》、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等论述中进一步得到阐释。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明确:“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18]群众路线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形成于党在革命时期领导的斗争实践[19],发扬和创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党的根本政治路线与组织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原因,其实质即“以人民为中心”[20]。

群众路线的重要实践之一即群众来信与领导干部复信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曾于1951年批示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的态度。”[21]这一批示直接促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出台《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该决定成为信访制度正式确立的起点。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也极为重视群众来信,将其视为增强党群、干群关系的纽带。作为一种直接沟通党和群众的方式,群众来信与领导复信这一完整过程在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限于种种原因,以往党的中央领导同志给群众的回信较少通过大众媒体公开传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群众路线进一步提升至党的生命线这一高度,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汇聚群众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公开回信,其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在党的历史上位居前列。许多群众在收到回信后表示,本想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写信给总书记,没想到却迅速地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回信人民群众既是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主体性的体现,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这种近乎面对面、去中介化、平等互动的政治沟通方式,拉近了党的中央领导与基层群众的距离,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于党的信任与理解,构建了和谐、平等的党群关系,呈现了亲民、爱民的领导人形象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党形象。

(二)信息沟通:畅通了党群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渠道

信息在现代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有学者将政治传播过程中的信息网络视为“政府的神经”[22]。作为维护党群关系的重要保障,政治传播的重要功能之一即是传递政治信息。习近平总书记给群众的回信作为一种政治传播实践,实现了党群之间信息与议程的双向互动。

一方面,人民群众得以自下而上反馈与获取政治信息。以往,对党的执政理念和目标,政府当前工作重心等内容的信息,主要通过自上而下的会议、宣讲、媒体报道逐级传达。在此过程中,民众主要作为政治信息的接受者,较少发挥能动性。这一过程主要凸显了“到群众中去”的特点,以至于有学者认为领导干部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中掌握了主动权[23]。虽然《人民日报》等传统主流媒体也设立了“群众来信”等栏目,收集并刊登群众来信,但刊载在报纸上的群众来信多是新闻编辑在众多来信中筛选的结果,存在信息损耗的可能。在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民群众的书信往来过程中,人民群众首先筛选、聚焦关注焦点,并以书信形式呈现给党中央领导,使最高领导能够获取来自基层最鲜活与真实的声音。这一过程不仅是公众议程显著影响政治议程的体现,也是政治信息“从群众中来”的典范实践,符合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求,显示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

另一方面,政治信息精准、高效、富有针对性地反馈给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对于政治信息的接受与认可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源的权威性以及议题的接近性。政治传播主体基于以人为本的日常生活空间,即时关注民众的生活百态、风俗文化、工作状态,重视处于民众热议与公共领域交叉点的话题,能够更加有效地传递政治信息,激发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作为始终践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理念的党中央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人民群众回信,赋予了最高权威性与准确性。同时,群众来信的话题不仅事关个人生活,也牵涉全社会的公共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肯定来信人的工作成绩,褒奖来信人的辛勤付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要求,是对全社会相关群体的期望与勉励。

(三)情感认同:实现对全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引领

思想政治引领,即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水平,在政治上坚定正确政治立场与政治方向,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引导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实现主流价值观的思想政治引领,不仅需要向人民群众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也需要激发群众深层的情感认同。

文字诞生以后,书信便是一种广为使用的沟通载体。作为一种人际传播载体,书信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情感、传播思想、传承文明、传达理念的重要功能。相较于政府公告、通知等公务文件,书信虽然篇幅短小,但却具有平等、不强制、言简意赅、针对性强等信息传递优势。通信过程中,写信人与收信人都会认真考虑对方的观感,精心选择双方共同关心的话题,在遣词造句、语气风格等方面顾及对方的接受程度,形成充满人文气息的内容。因此,相对于大众传媒千人一面的传播方式,书信沟通更能有针对性地整合社会多元的价值倾向。实践中,群众个人经历、社会职业、知识水平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主题与措辞也存在差异。许多收信人表示,阅读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坚定了自身理想信念,明确了职责使命,找到了拼搏奋斗的方向。

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于主流价值观的内化需要经由认知、情感与行为的过程,情感认同有助于群众将思想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作为一种可见、可感、可触摸的传播载体,书信在传递信息之余也极容易触发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烽火连三月,一封家书可以使一家老少喜极而泣。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夏明翰、赵一曼、江竹筠等写给家人的信,字里行间总是交织着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感人肺腑。当下,移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微信、微博、邮件等便捷的移动通信工具日渐流行,纸质的书信往来因其稀少而显得愈发珍贵。在此情境下,收信人读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往往会更加用心地体会回信背后的精神,激发自身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将一腔热血汇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进征程中。因此,通过发力情感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有助于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和感召作用,增强全社会成员的凝聚力和政治归属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24]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是对党的群众路线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也开辟了新时代政治传播的新方式,有效传播了党的意志与主张,能凝聚起全体人民的精神力量。阅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让人备受鼓舞、倍添动力,全社会各行各业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所在。

猜你喜欢总书记群众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中国民政(2022年5期)2023-01-08云治理”要贴近群众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11-27多让群众咧嘴笑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总书记心系千万家民族音乐(2018年2期)2018-05-26习总书记“下团组”当代陕西(2018年6期)2018-05-22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黄河之声(2018年6期)2018-05-18“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杂文月刊(选刊版)(2018年9期)2018-05-14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人大建设(2017年3期)2017-07-21

Tags: 总书记   回信   视野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