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

2023-05-04 17:55:22

王 瑞,苗 辉

(驻马店市中医院妇科微创病区,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1],是一种病变广泛、形态多样,具备恶性肿瘤的种植、侵袭、复发和远处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特性的雌激素依赖性良性病变,是难治之症。随着流产、剖宫产等妇科手术的与日俱增,该病的发病率有增长之势,故应尽早开启经验性治疗。要结合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以往诊疗和生育需求等进行个体化、规范化治疗,兼顾长期疗效和不良反应,长期管理甚至终身管理。该病容易复发,据统计,其手术治疗或西药治疗的5年复发率>40%[2]。该病病因不明,复发率高,疼痛的对策有限,不孕的治疗困难,因此,如何有效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发展、减少疾病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目前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疾病历史悠久,具有缩小病灶、缓解疼痛、促进和改善生育、减少复发、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笔者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对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中医药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推广运用提供参考。

中医学古文献中并无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专门记载,根据其临证特点可归为“癓经”“痼瘕”“不孕”“月经不调”范畴。中医各医家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机有不同角度的认知和理解,但瘀血内阻是其公认的病理基础,也是贯穿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过程的重要枢纽。《柳选四家医案》曰:“痛经数年,不得孕育,经水三日前必腹痛,腹中有块凝滞。”赵瑞华教授认为瘀血内阻是该病基本病机,常兼气滞、气虚、肾虚、痰湿等,病因错综复杂,与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气血功能紊乱、情志失常及感染邪毒等因素有关[3]。瘀血阻滞胞络胞脉导致冲任血脉不通、气机失调,胞宫藏泄气血功能失常,表现为月经失调;
冲任瘀阻不通,故经行疼痛时作;
瘀阻胞宫胞脉,气郁不通,血行不利,日久成癥瘕;
癥瘕使两精相合受阻,表现为不孕之症。如唐容川《血证论》所言:“既然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血不归经为血瘀。”邓高丕教授认为:异位内膜的脱落、出血等同于中医学所谓的“离经之血”,其主要病因是血室为瘀血所占,经血归经不能而逆流于胞宫之外,停留于局部,日久不能吸收而成“瘀血”[4];
同时强调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程迁延,病灶长期不消而久病必致虚致瘀;
凡能影响任通冲盛,致使胞宫气血运转不利或失于荣养的因素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蔡小荪教授根据女子多气多郁的特点,认为气滞血瘀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病机,气血同病,导致气机郁滞、血行瘀阻,治宜理气通滞、活血化瘀[5]。夏桂成教授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证型虽为血瘀,但肾、肝、脾、胃及心神功能的失调都与血瘀的形成有关[6],尤以肾阴阳失调为主,临证治疗中将活血化瘀与行气止痛、补阳消癥、益气宁心等治法相结合。丛慧芳教授认为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本病机是肾虚血瘀、伏寒伤肾、致瘀损络,伺机而发,治宜温肾散寒、祛瘀止痛,兼顾温心阳、通心脉、安心神[7]。魏绍斌教授[8]根据蜀地湿热气候特征,提出湿热瘀结的病机理论,认为瘀血内阻,久从热化,瘀之有形之邪阻遏气机,气滞则水停,内外湿热相夹,胶结难解;
治疗上,非经期以化瘀散结消癥、解毒利湿为本,经期治以行气止痛、化瘀止血为首要。

2.1 改善临床症状

中医药治疗可明显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性交痛、慢性盆腔痛等临床症状。研究[9-10]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容易引起促炎细胞、致痛因子及神经介质等致痛物质增多,加之盆腔内组织粘连、盆底神经损伤,以及因疼痛导致的焦虑、抑郁等造成疼痛中枢对盆腔疼痛传入的神经敏感性增加,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发生和加重的因素。梁莉等[11]研究表明,少腹逐瘀汤可抑制寒凝血瘀型大鼠体内炎症因子的合成和释放,拮抗子宫平滑肌收缩,舒张血管,降低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起到抗炎、镇痛、解痉、抗凝血等作用,通过多途径、多靶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疼痛。余震等[12]采用消瘤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所引起的骶韧带触痛结节、性交痛、盆腔痛,结果表明,消瘤方可降低血管生成相关因子水平,抑制异位子宫内膜血管新生,治疗后患者疼痛较前明显减轻,临床症状得以好转,体征显著改善。陈姣等[13]通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疼痛阈值、神经纤维及神经生长因子/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NGF/Erk)信号通路的观察来了解桂枝茯苓丸的作用机制,发现桂枝茯苓丸可以降低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损伤,减少神经纤维密度,下调NGF受体水平,抑制NGF/Erk信号通路,降低大鼠热辐射和机械痛敏化,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章仕雯等[14]研究发现,盆痛灵方可阻断NGF与其受体的结合,中断p38磷酸化过程,降低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及背根神经节中磷酸化p38(p-p38)蛋白含量,下调瞬时受体电位辣椒素亚型Ⅰ(TRPV1)水平,提升痛阈,减轻疼痛。

2.2 缩小病灶,降低肿瘤标志物

中医药治疗有明显缩小病灶体积,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的作用。邹宏群等[15]通过超声评价中药灌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证实祛瘀散结汤可降低子宫动脉血流阻力,缩小病灶体积,下调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提高临证效果。傅倩玉[16]采用中药内服联合外敷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观察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1年CA125水平,以及痛经、月经紊乱改善情况,发现益肾化瘀汤联合中药外敷可有效降低CA125水平,减轻患者经期疼痛,调节月经规律。徐玲等[17]临床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服用平冲化瘀通络化痰方3个月和6个月后,卵巢内异囊肿最大直径均较前减少,CA125水平较前降低,中医证候得以改善,且服药时间越长各项指标改善越明显,说明平冲化瘀通络化痰方在减少异位病灶、下调CA125水平、减轻中医证候方面效果显著。韦佳慧[18]通过动物实验和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内异消可通过多个信号通路和作用靶点调控Wnt通络,减少异位内膜腺体和血管数量,减轻炎症反应,抑制上皮间质转化,缩小病灶体积,减少异位病灶侵袭和转移。

2.3 抑制异位内膜黏附、侵袭和血管生成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尚不明晰,主要有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诱导学说、干细胞学说、胚胎苗勒氏管残留学说、在位内膜决定论、遗传因素、免疫与炎症因素等相关学说,种植学说仍是目前公认的重要学说。近年来,郎景和[19]提出“在位内膜决定论”,相较于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内膜具有较强的黏附、侵袭、抗凋亡、血管形成等生物学特性,是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决定要素;
他认为在位内膜是关键,强调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源头治疗”。张真真等[20]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桂枝茯苓丸能调节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胞外酶的表达,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系统,减少黏附因子的分泌,下调腹腔液中炎症因子水平,抑制异位子宫内膜的侵袭和转移,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体积,延缓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展。研究[21-22]表明,三棱、莪术等中药可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限制异位内膜血管新生,阻碍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发展。黄家宓等[23]研究发现,痛经宁方可下调血清CA125、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限制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细胞的黏附、侵袭和增殖,大大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中医证候,疗效确切。田芙蕊等[24]通过观察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R(sVEGFR)水平变化了解隔药饼灸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血管生成的影响,以及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及巨噬细胞形态、能力及活力的变化了解隔药饼灸对大鼠炎症反应的调控,通过观察治疗后病灶体积的变化了解隔药饼灸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结果表明,经隔药饼灸治疗,大鼠腹腔液VEGFA、sVEGFR水平明显降低,模型组则显著升高,证实隔药饼灸能够限制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血管生成;
治疗后大鼠腹腔液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降低、巨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体积增大,吞噬能力增强,活性提高,而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体积则明显缩小,说明隔药饼灸可以有效调节子宫内膜异位症炎症反应,抑制血管新生,限制病灶发展。

2.4 改善血液状态

血瘀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的基本证候要素,血瘀者血行不畅,脉道壅塞,血液呈浓、黏、凝、聚状态,这与现代研究证实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液呈相对高凝状态相一致[25]。中医药治疗可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血流状态,改善局部循环,缓解疼痛,抑制病灶复发。何钰等[26]研究表明,清热化瘀方可降低血小板、D-二聚体水平,下调VEGF水平,抑制凝血相关因子的凝聚与黏附,保护血管内皮;
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全血黏度,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高凝状态,促进局部微循环,缩小病灶体积,缓解疼痛。王旺等[27]通过观察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压积变化评价补肾化瘀方联合孕三烯酮对血液流变的影响,以及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的变化了解其对肾虚血瘀型内异症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结合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CA125、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2α(PGF2α)、VEGF、MMP-9治疗前后差异,探讨其可能药理机制,结果表明,补肾化瘀方可有效降低血液流变指标,改善血液状态,下调性激素、CA125、PGE2、PGF2α、VEGF、MMP-9水平,调节内分泌指标,抑制异位子宫内膜血管生长,有效缓解患者痛经,预防复发,不良反应则无明显增加,疗效显著。茅菲[28]通过观察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变化和PGE2、白细胞介素-17(IL-17)、VEGF水平了解温经汤对子宫血流动力学和临床症状的影响,结果提示,温经汤治疗后患者子宫动脉PI、RI、PAV明显下降,且变化较对照组更为显著,说明温经汤可以通过减小子宫动脉阻力,增加子宫血流灌注,改善内异症患者局部血液循环;
治疗后PGE2、IL-17、VEG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疼痛评分明显下降,病灶面积明显缩小,说明温经汤可以降低疼痛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抑制血管新生,减少病灶面积,改善疼痛症状。

2.5 改善炎症状态

异位的子宫内膜细胞因其特殊的生物活性能够激发腹腔内炎症细胞,上调炎症因子表达,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发展[29]。免疫紊乱、炎症因子过度表达、炎症细胞浸润、组织粘连纤维化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的痛经、慢性盆腔痛等密切相关[30]。中医药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炎症状态,减轻疼痛。有团队研究[31]表明,清瘀温通方可下调子宫腺肌病患者体内的趋化因子水平,抑制血清促炎因子的产生,调节免疫机制,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痛经症状,提高临证效果。余震等[32]通过观察消瘤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盆腔粘连的影响发现,消瘤方可调节炎性因子及粘连因子水平,改善盆腔炎症环境,抑制异位内膜新血管的生成和病灶生长,缩小病灶体积,减轻盆腔粘连。杭远远等[33]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蔡氏内异方可以下调炎症因子的表达,降低异位子宫内膜细胞数量,升高三重基序蛋白24(TRIM24)水平,且随着剂量增加效果更明显;
高剂量蔡氏内异方还可抑制细胞焦亡蛋白表达,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从组织学层面证实了中医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炎症反应的调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常的炎症状态不仅可以引起盆腔疼痛,还可破坏卵泡液微环境,引起炎症损伤,影响卵子质量。吕美娟[34]通过研究发现,卵泡液中趋化因子含量与卵细胞质量、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关系密切,补肾祛瘀法可有效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医证候,降低卵泡液中趋化因子表达,抑制炎症反应,改善炎症状态,提升卵细胞质量,上调受精率和优质胚胎率,优化妊娠结局。

2.6 调节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失调和许多代谢异常性疾病关联紧密。现代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肠道菌群构成也发生了改变,而且紊乱的肠道菌群还可能通过炎症反应造成盆腔粘连,影响雌激素代谢和精卵结合,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导致不孕[35-36]。倪喆鑫等[37]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肠道菌群会随着外界状态的变化而自我调整,寒凝血瘀状态下小鼠厚壁菌门增加,促进热量吸收,对抗环境变化;
失调的肠道菌群导致腹腔内脂多糖浓度增加,增加炎症反应,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有研究[38]发现,中医药治疗可以增强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肠屏障功能,减少炎症反应,抑制该病发展。杜娟等[39]研究发现,芒针速刺治疗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疼痛评分降低更显著,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下降,抑炎因子表达显著上调,疼痛因子浓度下降,肠道菌群向更有益方向改善,E2水平则无明显变化,说明芒针速刺在缓解疼痛、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肠道菌群方面疗效显著,且不影响雌激素代谢,不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风险。赵倩倩等[40]通过对小鼠代谢物、肠道菌群、脂多糖水平和病灶纤维化指标的观察,发现化瘀解毒方可以增加小鼠代谢物水平,下调脂多糖水平,降低炎症反应,调节肠壁屏障,改善小鼠肠道内环境,恢复肠道菌群多样性,抑制病灶纤维化指标表达,维持营养稳态,减缓病灶发展。

2.7 诱导异位内膜细胞凋亡

受雌孕激素周期性变化影响,功能层子宫内膜凋亡水平随之改变,内膜周期性增长与脱落,以实现自身稳态。一旦凋亡与增殖平衡被打破,凋亡水平降低,将使异位子宫内膜增殖能力增强,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41]。与凋亡相关的因子主要有B淋巴细胞瘤基因-2(Bcl-2)、凋亡相关因子(Fas)、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有关通路主要有磷脂酰基酶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13K/Akt/mTOR)、核转录因子(NF-kB)和核转录因子p65通路[42]。王心茹等[43]研究发现,温经汤血清孵育后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活性降低、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下降,线粒体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细胞凋亡基因表达增加,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说明温经汤可通过抑制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抑制细胞增殖,破坏线粒体形态和功能,调控细胞凋亡,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发展。刘俐伶等[44]研究表明,中、高剂量的雷公藤多苷可促进亲吻素-1(KISS-1)表达,抑制异位子宫内膜活力、抑制细胞增殖,下调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表达,增加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水平,调控Caspase-3表达,提高凋亡率,且其抑制增殖、促进凋亡能力与剂量呈正相关。周艳艳等[45]使用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研究内异方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内异方可降低异位子宫内膜缺氧诱导因子-1α水平,抑制NF-KB分泌,提高Caspase-3、Bax/Bcl-2水平,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降低病灶血供,缩小病灶体积,减少炎症反应,预防粘连发生。时光等[46]研究发现,中药补肾活血序贯治疗可以减少颗粒细胞凋亡,减少氧化应激损伤,增加卵泡数目,促进卵泡发育,且活血消导方作用更显著。

2.8 预防复发

异位的子宫内膜因其反复出血、生长、浸润而难消难愈且易复发,中医药治疗可有效抑制异位子宫内膜生长,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CA125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比较敏感的指标,其值降而复升可以作为预测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条件之一。此外,炎症状态的持续存在、免疫机制的异常、氧化应激反应激活、肠道菌群失调等诱因的持续存在均会导致疾病复发。李承秋等[47]采用活血消异汤联合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联合治疗后妊娠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复发率和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糖类抗原125(CA125)、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水平降低更明显,说明活血消异汤对于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余琳等[48]运用中药灌肠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两组对比,观察组炎症因子、VEGF水平降低更明显,CD4、CD8、CD4/CD8下调更多,自然杀伤细胞(NK)值提高更大,病灶大小减少更明显,3个月复发率更低,说明少腹逐瘀汤灌肠联合肾俞穴埋线治疗可以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炎症状态,抑制血管生成,调节免疫状态,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陈秀英等[49]研究发现,自拟方调经止痛丸可以明显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症状,3个月、6个月后随访,研究组复发率、自然流产率更低,妊娠率更高,不良反应则无明显增加,说明该方可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远期复发,改善妊娠结局。袁红亮等[50]通过观察鹊炎灵方口服联合灌肠和手术综合治疗后患者激素水平(FSH、LH、E2、P)、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EmAb)、炎症因子(IL-6、IL-8、TNF-α)水平变化,以及半年内妊娠和复发情况,了解综合治疗作用和效果,结果表明,综合治疗后患者性激素和肿瘤标志物水平、炎症因子表达及复发率均较对照组大大降低,而妊娠率高于对照组,说明鹊炎灵方口服联合灌肠和手术综合治疗可以通过降低炎症反应、调节激素水平减少高危因素,预防病灶复发,而且还可以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提高妊娠率。

2.9 促进和改善生育

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以降低卵巢功能,影响卵子质量,降低子宫内膜容受性,干扰胚胎着床,影响子宫血流灌注,改变盆腔结构和微环境,引起不孕,影响妊娠结局。张俊辉[51]研究发现,补肾活血方可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排卵日子宫内膜厚度和类型,提高排卵后7~10 d E2和P水平,调节内分泌功能,增强子宫内膜容受性,进而增加受孕率。韩倩[52]通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发现,活血疏肝补肾中药序贯治疗可明显增加气滞血瘀型不孕患者子宫血流灌注,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两组对比,治疗后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差别不大,但中药组A型内膜比例更高,A型、B型内膜及内膜下血流比例较安慰剂组明显增高,子宫动脉血流、子宫内膜血流PI、RI值均低于安慰剂组;
两组对比,中药组妊娠率、活产率均较高,胚胎丢失率则无增加。此表明,活血疏肝补肾中药序贯治疗可明显改善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内膜形态,改善子宫动脉及内膜血流状态,增强子宫内膜容受性,增加妊娠率和活产率。程芳等[53]研究证实,化异增育方可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内膜血流灌注,增加A型内膜占比,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增加受孕率。刘辉等[54]对200名腹腔镜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给予血府逐瘀丸联合苁蓉益肾颗粒进行治疗,服药3个月后,治疗组受激活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CA125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
E2、P、FSH、LH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
与对照组对比,术后1年、2年复发率均降低,妊娠率均提高。此表明,中医药治疗能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增加内膜血流灌注,调节激素水平,增加妊娠率,促进和改善生育。异位子宫内膜因其反复出血导致炎症浸润与免疫调节失衡,诱发氧化应激状态,可损害卵泡结构,造成氧化损伤,影响卵子质量。研究[55]发现,活血消导方可以通过其抗氧化作用下调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减少凋亡卵泡数目,促进保护性自噬,保护线粒体,提高卵子质量,提高优质胚胎率,改善生育。

2.10 减少西药副作用,改善围绝经期症状

子宫内膜异位症自身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手术时操作的不规范对卵巢功能的损害,以及术后为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对性腺轴的抑制作用,都会影响患者激素分泌,导致骨质丢失、焦虑、潮热、失眠等围绝经期症状。西医常用反向添加治疗来改善此类围绝经期症状,但因为人们对于激素治疗的顾虑、反向添加药物的副作用及长期使用存在的风险,此治疗方式并未被普遍接受。中医药的干预治疗为人们提供了一条可行、有效的治疗思路。马小娜[56]研究发现,滋水清肝理冲饮可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运用GnRH-a治疗后更年期症状评分(Kupperman评分),增加E2水平,而不影响FSH、LH水平,改善因雌激素降低而引起的围绝经期类似症状;
降低CA125水平,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
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滋水清肝理冲饮可调控小鼠行为表现,缓解抑郁、焦虑状态;
上调GnRH-a治疗后E2水平,纠正内分泌失调;
增加小鼠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表达,而不升高在位、异位子宫内膜免疫因子水平;
改善围绝经期症状,减少不良反应,而不影响免疫调节,加重病情。罗忆凡[57]研究表明,补肾祛瘀法能够缩小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使用GnRH-a治疗前后骨密度差值,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中医证候,提高综合疗效,减少GnRH-a单一使用的副作用。柳金荩[58]通过meta分析发现,滋肾疏肝活血方与单纯西药相比,在降低Kupperman评分、减轻围绝经期症状、提高E2水平、抑制疼痛等方面效果更优;
同时还能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减少西药反向添加的副作用,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提高临床疗效。陈关凤等[59]通过GnRH-a联合西药反向添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表明,加用坤泰胶囊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血清CA125水平降低更显著,疼痛评分更低,E2水平下降减少,抗苗勒管激素(AMH)、FSH、LH水平变化不明显,半年内受孕率更高,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潮热盗汗、失眠等副作用减少,说明坤泰胶囊可有效减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疼痛,减少GnRH-a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妊娠率。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和人们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认识的改变,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治疗中,中医药独特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缩小病灶体积,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炎症状态,提高子宫和内膜血流灌注,抑制炎症,改善免疫,调节激素水平,改善肠道菌群,诱导异位内膜凋亡,增加子宫内膜容受性,促进和改善生育,限制异位子宫内膜黏附、侵袭和血管新生,预防远期复发,减少西药副作用,改善围绝经期症状等。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早期诊断难、彻底治愈难、易于复发,因此需要多元化治疗,长期甚至终身管理。与西医治疗疾病时探求药物作用的具体生物靶点不同,中医药治疗更讲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个体化诊疗,多通路、多靶点发挥作用,调整脏腑功能,抑制病情进展,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通过查阅众多有关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文献,笔者发现,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①样本量不足,缺少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双盲研究;
②缺乏统一的辨证、诊疗和疗效判定标准,研究结果的不确切性较大;
③受我国地域和医者用药习惯的影响,组方变动较大,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受到影响;
④对中药复方疗效的研究较多,具体通路、作用靶点和机制研究较少;
⑤各研究团队、研究机构多独立开展,多区域合作研究较少。笔者认为,在以后的科研过程中制定统一的辨证、诊疗、疗效判定标准至关重要,大样本、多中心、多区域的合作研究将能更好地凸显中医药的优势,更精确地探究中医药的治疗作用。

猜你喜欢异位症异位内膜牛子宫内膜炎病因与治疗今日畜牧兽医(2022年10期)2022-12-23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中国生殖健康(2019年3期)2019-02-01自发型宫内妊娠合并异位妊娠1 例报道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7年11期)2017-05-17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4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6年4期)2016-11-15米非司酮结合MTX用于异位妊娠治疗效果观察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6年1期)2016-07-10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年4期)2016-01-07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60例治疗探讨中外医疗(2015年5期)2016-01-04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31期)2015-03-01中西医联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80例临床观察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年1期)2015-02-27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46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1期)2014-08-08

Tags: 内膜   研究进展   中医药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