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多模态语境下的文化术语英译策略

2023-05-05 19:00:05

杨艳霞 潘星瑶 王润秋 张 莹

(1.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95;
2.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23)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知思维和核心价值的重要载体。文化术语的翻译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术语翻译并非仅是概念意义上的语言形式转换,文化术语的抽象性、历史性和语境性等特征决定了其翻译的复杂性与难度[1]。文化术语的翻译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如Ayyad和Mahadi基于《古兰经》中的文化术语,提出脚注、直译、添加、音译和定义等术语翻译方法[2];
Neupane则以小说《穆格兰》中的文化术语为对象,发现“文化替代”(cultural substitution)是文化术语翻译中应用较多的策略[3]。我国学者一直较为关注文化术语的英译原则与策略,提出文化术语的翻译应追根溯源[4],体现语境,译文不唯一[5],理解意图,允许变通[6],从语符、概念和语境等多维层面进行考量[7]。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文化术语在文本层面的翻译策略。随着数字媒介的不断发展,文化信息逐渐由单一文本转向多模态与多符号的融合。文化信息逐渐表现为文本、画面、声音与其他符号的结合体,呈多模态样式[8]。基于此,本文基于数字媒介中的文化术语,从多模态翻译视角出发,分析多模态语境下的文化术语翻译策略,以期为文化术语翻译提供新思路,促进数字媒体时代下的中华思想文化传播。

1.1 多模态理论

模态是同步实现话语和交际类别的符号资源[9],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10]。多模态则是不同符号系统意义的结合,表现为视、听觉等与外部环境的互动[11]。多模态交际是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重感官与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符号资源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12]。多模态分析应将各符号资源纳入统一范畴探讨其意义表达[13]。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多模态表意资源的跨学科系统阐释与实证研究逐渐受到关注[14]。文本、图像、声音等各种符号元素深度融合,基于数字化传播技术的全新话语模式正在形塑,多模态在意义构建中扮演的角色日趋重要[15]。

发轫于语言学领域的多模态理论引发了翻译界对符号意义的重新思考。如张德禄于2009年首次提出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12],并于2018年进行了修改[16],该框架为影视字幕翻译中的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考量提供了参考[17-18];
李小华和唐青叶认为多模态翻译是实现意义重构的跨模态转换活动[19];
多模态语境下的文本翻译需要将文本与各模态特征相结合,例如影视字幕翻译应结合多模态元素,在分析画面元素的基础上提出字幕翻译方法[20],漫画翻译则应将文本语言与视觉模态相结合[21];
Kaindle认为多模态翻译既有模态间的转换,也有文化间的转换[22];
武建国等基于《美丽中国》纪录片解说词的翻译,提出中国形象的重构分析[23];
牟宜武和吴赟基于超文本的企业外宣翻译提出如何重构中国企业形象[24]。近几年,在服务视听障碍人群的“口述影像”领域,多模态信息也受到广泛关注。口述者应整合多模态信息,以整体传达、适当解释、删减提炼的方式促进观众对口述影像语篇的感知和理解[25]。可见,数字媒体的发展使翻译不再局限于文本信息的转换。多模态语境要求译者既要关照文化元素的呈现,又要顾及受众对文化信息的加工[26],突破了文本设计的文化障碍[27]。

1.2 文化术语翻译

术语是标记社会生活专门领域事物的用语[28]。术语翻译应遵循准确性、可读性和透明性原则[29],还应考虑其理据性、专用性和系统性[30]。魏向清认为文化术语是表征文化概念的语言符号,彰显民族文化特色,其翻译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不言而喻[1]。国内关于文化术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文化术语来源多以汉英词典、中国优秀传统著作和名胜古迹为主。2013年,“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启动,进一步推动了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术语的翻译与中国特色话语中的术语翻译研究,如敦煌文化术语[31],民俗文化术语[32]和红色文化术语[33]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术语翻译的文化特征[34]、翻译标准[1]与有效性原则[35]、翻译难点[36]、英译原则[5]和翻译策略与方法[37]等。文化术语翻译涉及符号转换、概念阐释、语境关联等层面[7],其外译肩负着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使命。音译加括注是文化术语翻译的常用策略,有利于保持中国文化的个性与特色,避免文化扭曲与失真[38]。文化术语外译时还应提供具体的概念化解释,对文化内涵进行全面解读,推动国家文化形象建构。诸如,韩志华以中国文化术语“德”为例,采用“多元一体翻译法”,阐释了中国文化术语“德”的多重文化内涵[39]。此外,语境也是影响术语翻译策略的重要因素。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术语翻译受语境影响的同时又为其所在语境的表意服务。因而,术语翻译还应考虑术语与语境的融合,降低读者的认知负荷,帮助理解语境要旨等[7]。

前人的研究系统、多角度地探讨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翻译,为文化术语的翻译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随着数字媒体的迅速发展,文化术语的呈现不再拘泥于单一的文本语境,视、听等多模态要素突破了文本限制,在术语翻译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此,多模态语境下的文化术语翻译策略值得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

本研究以CCTV和CGTN等知名媒体推出的纪录片为数据来源,以《美丽中国》《做客中国》《四季中国》《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见证中国变革时代》等纪录片中的视频字幕为文化术语来源。研究以视听文本四要素为分析框架[40],即视觉、听觉两种感官和语言、非语言两种交际维度组合成的视听文本四要素。为了选取多模态语境下具有典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征的术语,我们对初步收集的文化术语进行了筛选。数据筛选以不同模态间的互补与非互补关系为主要原则[12],关注媒体中呈现的模态及相互关系,筛选存在模态空缺、模态互补或存在其他模态关系的文化术语。依据文化术语含义及其语境需求,结合画面和译文,通过人工提取、音频听录、语音转写等共收集术语265条,并经进一步筛选,最终保留文化术语179条。案例分析框架见表1。

表1 文化术语案例分析样式框架

3.1 视觉主导,译文从简

例1:全家福

“全家福”为民俗文化术语,其译文为“family portrait”。所处画面描绘了海外中华子女给国内的父母送去新年礼物的场景,视觉元素包含中英字幕和一家人绘制全家福的场景。在此场景中,“全家福”被简译为“portrait”。数字媒体中的信息传达并非要求文本信息完整,而是通过简单的句型和词语配合画面来表达意义[41]。该译文从文本语义层面并不能准确传达“全家福”这一文化术语的内涵,但因视觉模态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信息,观众并不会就此产生误解。在多模态场景下,观众通过调动视、听等多重感官获取信息。模态间常存在信息互补,某一模态在信息传递中的主导地位往往来源于其他模态对其的强化和补充。张德禄[12]认为模态间的互补关系分为强化与非强化关系,而非互补关系则包括交叠、内包和语境交互。当视觉模态作为主导给观众提供了相关的认知信息时,译者应当考虑译文的缩减,进而减少观众的信息加工认知负担,提升信息传播的接受度[42]。

图1 《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节日》

例2:云锦

“云锦”为织有云纹图案的丝织品,是一种品级较高的提花丝织物,其广为接受的译文为“Cloud-pattern Brocade”。莫爱屏认为要理解模态符号的深层含义,需要了解“语言-语境-交互者”之间构成的语用关系,这对于话语意义的生成与解读、意图的表达与传递具有重要作用[43]。画面中,设计师将手指向一旁用云锦制作的旗袍,面朝记者提出问题。设计师提出问题却并非寻求记者的回答,而是在向记者和观众提供信息——一旁是云锦制成的衣服,并通过手势引导记者和观众将注意力转向右侧紫色的云锦服饰。“云锦”的视觉图案比单一文本更能传达文化信息,实现了观众对美的共鸣。此处,云锦采用了音译法“Yunjin”,而非“Cloud-pattern Brocade”,译文直观、简洁。在视觉模态主导的语境中,语言、手势及语境的配合成功地实现了话语交际,文本在此时则只起强化主题的作用。因而,译者应结合文化术语与其在视频中所处的交际语境,深刻理解其在语境中的语用意义,调整译文以适应语境交互的需要。

图 2 《闪耀的平凡——传承者》

3.2 视觉缺失,译文从详

例3:集体耕作,分田到户

“集体耕作”和“分田到户”分别代表中国改革开放土地制度改革前后的农村经济政策,其采纳较多的译文分别为“collective farming”和“entrust the farmland owned by the village collective to individual households”。所处画面中,记者讲述中国农民自发打破集体耕作、开展分田到户的历史,视觉元素包含中英字幕和记者探访安徽省小岗村遗址的场景,但缺失“集体耕作”和“分田到户”对应的画面。在数字视频中,视觉画面的缺失意味着文本表现出情景独立性,画面情景无法主动参与到话语交际中,因而语篇呈现单模态[12]。画面中由于术语的视觉元素缺失,文本信息成为主导模态,承担文化信息传递的主要责任。此处译文“collective agricultural system”和“go back to family farms”采用了“套译法”[44],借鉴目的语文化中的近似表达,引导观众联系自身文化背景认知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视觉画面缺失的语境中,采用套译法生成的详细文本独立完成了话语交际,既避免了译文过度复杂,又实现了文化信息交互,促进跨文化理解。

图3 《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人心所向》

例4:天府之国

依据《周礼·春官·天府》,“天府”一词原为周官名,掌祖庙之守藏,后得其引申义“富饶,珍贵”,谓土地肥沃、物产富饶之域。“天府之国”是对中国四川省的美称,其译文为“The Land of Abundance”。视频以四川成都为例讲述中国雨水时节的气候特征,画面中的潺潺溪水、绿叶滴翠凸显生机盎然之景。辛红娟和陈可欣认为需要系统分析多模态语篇中各模态的共用特征、模态间的关系,才可确保充分传达语篇意义[45]。此场景中,虽然文本与画面信息有所交叠,但画面中的直观视觉信息不足以展现“天府之国”的“富饶”形象。此处,“天府之国”(The Land of Abundance),将画面所建构的抽象视觉形象用文字表达,补充视觉画面缺失的“天府”意象。文本作为主导模态,将情景“拉”入译文的表意中[12],传达“天府之国”的文化内涵,补充了画面表意的缺失,实现了多模态语篇的有效配合。

图4 《四季中国——雨水》视频截图(01:20—01:22)④

3.3 视觉伴随,译文加强

例5:围屋

“围屋”是一种封闭式的具有防卫特征的客家民居,是中华文化中的特色民居建筑,此处译为“Enclosed Houses”。该视频介绍了客家人在惊蛰时节的生活与生产状况,视觉画面呈现了航拍视角下民居“围屋”的中英字幕。得益于高空拍摄视角,画面中“围”这一视觉特点得到恰当呈现。译文中“enclosed”进一步强化了客家民居“围屋”建筑的最大特色,并补充了“民居房屋围成封闭式建筑群”的信息。视觉模态与文本模态指向同一文化事物,且共同体现客家民居建筑“围”的特色。在视觉画面的辅助下,即使译语让观众感到陌生,也只需照直译出[46]。即使此处通过直译实现的译文概念模糊,但在配合视觉画面模态的基础上,观众易理解“Enclosed House”所强调建筑“围”的特征,减少了文化理解过程中的认知负担。因此,当各模态指向同一文化事物或概念时,译者可通过直译呈现文化事物的直观特色,增进文化理解,强化文化冲击,加深译入语观众对这一文化事物的形象理解和记忆。

图5 《四季中国——惊蛰》视频截图(16: 28—16: 31)⑤

例6:把脉

“把脉”是中医文化中的术语,此处译为“Feeling the pulse”。画面中,主持人与一名中医围绕“望闻问切”中“切”的含义展开讨论,视觉模态包含中英字幕及中医演示“把脉”的场景。在多模态数字视频中,若某一模态对整体意义的表达没有新的贡献,但能够给予更加具体的信息,此时模态间就呈现“内包”关系[12]。此处传统中医文化术语“切”和“把脉”同译为“Feeling the pulse”,而视觉画面展现中医将其三指搭至手腕脉搏处,展现了“将手放至手腕处”这一把脉动作“感受脉搏”,进一步解释了文化活动的目标,同文本共同表达“把脉”的文化内涵。画面和手势补充加强了文本信息的内容,并可作为进一步表达同一事物的手段[47]。单一模态往往不能独立传达完整意义。可见,在多模态场景中,通过调整视觉文本模态,补充文化信息,加强文化表意,配合其他模态从而可以呈现完整的文化元素。

图6 《四季中国——春分》

文化术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术语英译对于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起着重要作用。在传统的单模态文本语境中,语符转换、内涵阐释与语境关联是文化术语翻译的常用策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成为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多模态语境下的文化术语呈现出多模态的表意形式,其翻译与单一文本模态下的文化术语翻译既有共性特征,又具有其独特性。本研究通过收集《美丽中国》《四季中国》《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等纪录片中的文化术语,探讨多模态语境下文化术语的英译策略,依据多模态话语关系框架,从互补强化、非互补语境交互、非互补内包角度,总结出多模态场景下的文化术语英译策略:视觉主导,译文从简;
视觉缺失,译文从详;
视觉伴随,译文加强。多模态语境突破了单一文本的局限,从视、听等角度多维呈现出文化术语的内涵,有助于进一步增强目标语观众对异域文化的理解,促进中国特色文化的对外传播。然而,由于研究中收集的语料规模与文本特征有限,基于案例分析得出的多模态语境中的文化术语翻译策略结论尚存在局限性。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扩大语料规模与素材来源,深入探索多模态语境下的术语翻译研究。

注释

① http://www.videochina.org.cn/2016/1229/4514.shtml

② https://www.mgtv.com/b/333876/8311378.html

③ http://www.videochina.org.cn/2020/0116/6721.shtml

④ http://www.news.cn/2022-02/19/c_1128394742.htm

⑤ http://www.news.cn/2022-03/05/c_1128440526.htm

⑥ http://www.news.cn/2022-03/20/c_1128486348.htm

猜你喜欢术语译文模态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2022年2期)2022-08-08译文摘要水利经济(2020年3期)2020-02-22I Like Thinking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17年6期)2017-02-16车辆CAE分析中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应用与对比广西科技大学学报(2016年1期)2016-06-22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年8期)2015-12-29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15年4期)2015-02-28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中国科技术语(2012年3期)2012-03-20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中国科技术语(2012年3期)2012-03-20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外语学刊(2010年2期)2010-01-22译文小学生时代·大嘴英语(2006年1期)2006-06-06

Tags: 语境   术语   多模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