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内涵·价值·实践:把握北京冬奥精神的三重维度

2023-05-06 09:35:04

赵麑,李嘉谊

(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北京冬奥精神基于历史、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其出场具有独特时空和时代语境。首先,从时间的长度和空间的广度看,北京冬奥精神不仅只是举办北京冬奥会这一历史过程的精神升华,还是中国从憧憬奥运到参与奥运再到两次举办奥运的历史回应。北京冬奥精神是以中国方式对“奥运三问”的回答,冬奥会提出的“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四大办奥理念更是为奥林匹克运动健康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蕴含中国人民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其次,从时代语境看,当前中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大变局,时代之变、和平赤字与世纪疫情等互相叠加,给人类的和平、团结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北京冬奥精神虽发端于体育竞技,但其精神实质超越体育领域,对于中国,它的精神内涵强化人民群众对体育的认知和提升民族凝聚力,对外彰显了中国如何走向世界并发挥作用。对于世界,它的理念提供了应对错综复杂的现代形势和困境的中国方案,展现了中国面对新形势的精神气质。因此,对北京冬奥精神内涵实质的阐释不仅要考察其内在的体育文化因素,还要考察其背后所形成的历史性因素及其超出体育文化之外的对于世界的重要意义。

1.1 胸怀大局的担当意识

胸怀大局就是心系祖国、志存高远,把筹办举办北京冬奥会作为“国之大者”,以为国争光为己任,以为国建功为光荣,勇于承担使命责任,为祖国和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拼搏[1]。大局意识与担当意识的关联在于,胸怀大局以心系祖国、志存高远的担当意识来保障,担当意识也唯有在大局意识中才能发挥其应有促进作用。心系祖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志存高远是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勇于承担使命责任的气节。毛泽东[2]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之也;
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体育承载着强健人民体魄、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正所谓“体育兴,国民强;
国民强,国运盛”。从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1979年体育界率先喊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到探索中国特色以“举国体制”为基础的体育发展道路,再到提出体育强国建设战略部署,是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的谋略智慧、运动健儿为国争光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无数体育工作者甘当“幕后英雄”无私奉献的合力结果,也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大局意识的体现。

中国以世界公认的抗疫成效为依托,坚持“生命至上”“以运动员为中心”,实施全流程、点对点、全封闭的完整闭环管理体系,确保北京冬奥会如期安全顺利举行,实现中国人民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彰显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北京冬奥会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我国广大参与者胸怀为国争光、为国建功的大局意识,牢记“国之大者”,以“中国速度”提早完成奥运场馆的建设,并为组织赛事、城市运行等各方面提供高质量服务保障。中国的运动员、教练员把具体参赛的个人目标和报效国家宏伟大志有机结合,落实拿道德奖牌、干净奖牌的要求,不懈攀登体育高峰。闭环内被誉为“全球最安全的地方”举办这场“无与伦比的冬奥会”,体现中国人民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1.2 自信开放的精神风范

自信开放,就是雍容大度、开放包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递深厚文化底蕴,以大道至简彰显悠久文明理念,以热情好客展现中国人民的真诚友善,以文明交流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友谊[1]。习近平总书记曾感慨:“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3]“平视世界”这一措辞表达了我们的自信开放,让人备受鼓舞,它背后所蕴含的是新时代我们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

首先,自信开放的基础是对历史和实力的准确认知,也是对我们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在精神层面的一以贯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对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既是“四个自信”的历史与现实依据,也是自信开放的底气。其次,自信开放是一种基于平等和尊重的立场,它背后反映中国国际地位从舞台边缘走向舞台中央的转变。《奥林匹克宪章》强调“体育运动政治中立”原则。但是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将体育政治化,以“外交抵制”北京冬奥会。奥运会应是人类团结和友谊的象征,而不是政治操弄的舞台。国家无论大小,都应是平等和被尊重,更应通过体育消除隔阂促进和平与对话。最后,自信开放是一种理性与客观的反思,它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常在奥运会奖牌榜名列前茅甚至榜首等事实,一方面,这说明中国在体育文化事业上正在不断缩小与世界强国的差距;
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离其他世界强国仍有一定的差距。只有客观反思不足才能找准中国自身的定位,保证不是盲目自大开放,而是理智的自信开放。

自信开放同时体现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这意味着在当代,中华传统文化依靠冬奥会这一物质载体有新的诠释方式,体现中华文化与现代因素的结合。在北京冬奥会中,以传统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起笔,以天干地支十二时辰收尾展示中国的大国气质和文化底蕴。以国宝熊猫为原型的吉祥物“冰墩墩”、以汉字“冬”为主体书法形态的会徽和由“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理念设计的火炬“飞扬”,传递着中国文化符号、冰雪运动及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融合。吉祥物中的“岁寒三友”、开闭幕式中的“来是迎客松,送是折柳别”、中国运动员护膝上的双龙、头盔上的长城、奥运村挂灯笼贴福字等,都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的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的友善好客。

1.3 迎难而上的顽强意志

迎难而上,就是苦干实干、坚韧不拔,保持知重负重、直面挑战的昂扬斗志,百折不挠克服困难、战胜风险,为胜利勇往直前[1]。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虽然经历各种挫折,但从未低头妥协,反而越挫越勇、越险越进。《庄子·秋水》中提到“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4],经典诗词蕴含中国人民不惧挑战迎难而上的主动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相对和平的发展期,迎难而上的顽强意志在体育竞技领域得到更好彰显,它不仅体现在个人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顽强拼搏精神上,更体现在中国敢于直面挑战,克服困难,立志实现体育强国的斗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事业突飞猛进,摆脱以往的“跟跑”状态,加入到与其他体育大国“并跑”的行列。新时代以来,在体育强国建设的道路上,中国人民砥砺奋进。中国现代冰雪项目起步晚、体系不健全,冬奥会体育项目一直是我国的弱项。通过北京冬奥会契机,中国克服重重困难,大幅度提升我国冰雪运动水平。

迎难而上的顽强意志同时意味着要毫不妥协地坚持创新以应对各种挑战。在新冠疫情横扫全球背景下,冬奥建设秉持“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原则,以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克服各类难题。例如,在延庆赛区建设中,建设者们克服“无路、无水、无电、无信号”等困难,实现国内高山滑雪和雪车雪橇国际高水平竞赛场地“零的突破”;
又如在冬奥赛场上,冰雪运动健儿披荆斩棘、突破自我、屡创佳绩,中国最终位列奖牌榜第三,创下历史佳绩。

1.4 追求卓越的奋斗品格

追求卓越就是执着专注、一丝不苟,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精心规划设计,精心雕琢打磨,精心磨合演练,不断突破和创造奇迹[1]。奥林匹克运动在发展中形成“卓越、尊重、友谊”的核心价值。北京冬奥精神的“追求卓越”不仅与奥林匹克核心价值的“卓越”在理念和目标上高度契合,也契合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卓越的奋斗品格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的结合,它不仅要求高标准,更揭示了不断奋斗才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唯一方式。“卓越”是奥林匹克新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目标凝练。追求卓越是规定与超越的统一,在继承前人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新需要新条件进一步创新发展。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严格标准和实践能力是追求卓越的“四原色”。敬业精神是根本,专业知识是依托,严格标准是关键,实践能力是保障。

北京冬奥精神的卓越奋斗品格还体现为对各种不利客观因素的克服。例如,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制造的冰面;
采取一次性喷射浇筑成型国家雪车雪橇中心1.9 km赛道;
国家速滑馆采用新型制冰技术打造冬奥史上“最快的冰”等多项全世界领先技术为运动员提供场馆支持。正是在整个冬奥会举办过程中都秉持追求卓越的信念,方能打造出一场载入史册的奥运盛会。

1.5 共创未来的价值追求

共创未来就是协同联动、紧密携手,坚持“一起向未来”和“更团结”相互呼应,面朝中国发展未来,面向人类发展未来,向世界发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热情呼唤[1]。习近平总书记[5]指出:“自古以来,奥林匹克运动承载着人类对和平、团结、进步的美好追求。”“共创未来”是这一价值追求的精简表述。2021年国际奥委会第138次全会在日本东京举行,通过历史性决议,正式将“更团结”加入奥林匹克格言中,体现共同体精神之于体育运动乃至于世界的重要性。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团结推动了我们通过体育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使命。我们只有团结一致,才能跑得更快,追求卓越,变得更强。”[6]北京冬奥会的口号“一起向未来”积极响应国际奥委会的这一口号。“共创未来”的精神价值不仅蕴含五环之下世界凝聚共识共创未来的愿景,同时也是中国在诠释奥林匹克新格言时所贡献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形成各国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为建设美好世界提供了价值指南。共创未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宣言,以人类利益共存、合作共赢为旨归,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和霸权主义,是解决全球性矛盾的应然之策,实现人类共赢共享的历史必然。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言:“当前,世界需要一届成功的冬奥会,向世人发出明确信息,即任何国家、民族、宗教的人民都可以超越分歧,实现团结与合作。”[7]通过北京冬奥会平台,中国向世界人民传递团结协作的可能性、同舟共济的必要性、守望相助的重要性,通过共善凝聚共识,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2.1 凝神聚气,加快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

第一,北京冬奥精神在群众体育中的社会动员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放置前所未有的高度。2019年国家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实现全民健康和健康中国的理念。北京冬奥会展现中华民族自信的形象和健康的精神风貌,成为民族成员共在的集体记忆仪式。北京冬奥会通过“符号互动—情境创设—仪式操演”机制实现观念的建构以及契合时代的调适,从而推动主流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北京冬奥精神通过“符号提炼—内涵阐释—交互联动”机制聚焦情感动员和价值动员,激发国民运动的热情,增强大众的健康意识,对全民健身起到重要的社会动员作用。尤其是在群众冰雪运动方面,以冬奥赛事撬动大众运动参与,超越地域的界限,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都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地方政府出台系列地方特色的促进冰雪运动发展规划,例如《北京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8—2035年)》《吉林省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大力推动群众性冰雪运动。北京冬奥精神赋予后奥运时期人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改善体质、实现健康中国的新动能。

第二,北京冬奥精神在竞技体育中的激励功能。自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体育救国、体育强体、体育兴国、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阶段。新时代赋予了竞技体育新使命,也向其提出新要求。北京冬奥精神有利于提升竞技体育水平,提振运动员信心。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优势项目巩固扩大,潜优势项目突破发展,一般项目水平提高,新增项目有所表现[8]。北京冬奥精神中的迎难而上、追求卓越精神,激励运动员挑战极限、超越自我,以昂扬的姿态面对困难和挑战。我国在竞技比赛中对优势项目保持一流水平,提升短板项目的综合水平,在许多项目中也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突破。

第三,北京冬奥精神在体育教育中具有引导功能。体育是一种社会制度,它向体育参与者传递某种社会价值观,维持社会的秩序[9]。北京冬奥精神为体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极具教育价值。通过挖掘北京冬奥会中项目特色、组织文化和运动员事例,讲述体育运动中的团队协同重要性,培养团队精神;
讲述竞技体育的对抗性与竞争性,培养奋斗精神;
讲述规范性与公平性,培养规矩意识;
讲述体育文化的传承性,培养中华体育精神。席勒曾指出:“只有人当竞技是游戏时,他才是人,最终实现竞技体育生命本体的重塑。”[10]北京冬奥精神的价值引导功能在于,北京冬奥精神传递健康积极体育价值观,呼吁摒弃金牌至上论。金牌至上论是价值取向外在化、功利化的表现,冲击奥林匹克运动的理念和目标。竞技体育追求挑战极限、突破自我,竞技体育的目标从单向度的为国争光拓宽多向度的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和带动体育产业发展等,从单纯追求技战术水平提升转变为综合竞争力提升。北京冬奥精神为受教育者树立健康科学人文观、价值观提供引导。

2.2 新时代中国精神的诠释,助推民族复兴伟业

第一,北京冬奥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时代彰显。习近平总书记[11]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北京冬奥精神的生成是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精神的展现和实践推进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推动北京冬奥会举办,明确四大办奥理念和三大办奥目标,在全面研判国内外疫情形势下作出“顺利举办即成功”的科学判断。北京冬奥会的成功实践培育北京冬奥精神,全国人民高度自觉把个人利益和国家荣辱融为一体,党心、民心空前凝聚,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北京冬奥精神与中国精神谱系中的其他精神一同构筑实现中国梦的磅礴精神力量。北京冬奥精神的时代意义还在于,在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之际,它的提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支撑。从民族文化发展史角度看,北京冬奥会的实践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在共有的历史场景下构筑理解中国精神的集体框架。北京冬奥精神将多元主体凝聚,形成价值共识,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助力实现民族复兴。

第二,北京冬奥精神是“四个自信”的现实确证。在疫情横扫全球的背景下,如期安全举办北京冬奥会凸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性和中国的制度优势。首先,北京冬奥精神彰显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并在艰苦奋斗历程中选择的道路。我们应对疫情考验、如期举办北京冬奥会的底气就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所积累而来的坚实经济基础、科技创新能力和国家治理水平等。其次,北京冬奥精神诠释理论自信。从北京冬奥精神生成逻辑的角度看,领导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参与主体是人民群众,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是北京冬奥精神的源头和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其鲜明特点就是人民性。北京冬奥会体现的“以运动员为中心”等价值观念正是人民性的体现。再次,北京冬奥精神展现中国制度自信。“中国之治”基于“中国制度”。在北京冬奥会筹备、举办过程中,彰显了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全国上下一盘棋的治理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皆是“中国之治”的生动实践。科学规划、严格要求、如期完成,奥运场馆建设展现中国基建能力。积极动员、周密部署、精准防控,疫情防控得力是“中国防疫方案”缩影。最后,北京冬奥精神激发中国文化自信。北京冬奥会的实践升华了伟大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北京冬奥精神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使世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例如把冬奥元素和中华文化融入“雪如意”“雪飞天”等新建比赛场馆,把现代建筑和中华文化审美结合,向世界传达中国精神气质,体现中国走向世界的从容自信。

2.3 彰显大国担当和大国道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北京冬奥精神是奥林匹克格言的新时代阐释。顾拜旦创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初衷,是将世界各国定期聚集在一起,通过一套共同的符号、仪式和神话,把奥运竞技场当做战争的替代品,劝诫和呼吁各国通过相互理解和建立友谊寻求解决冲突的机会。奥林匹克运动起到勾连不同空间场域的重要作用,体育的无国界性使得各个国家通过身体展演进行交流乃至合作[12]。北京冬奥精神的“共创未来”,正是体现了“和合共生”的本质、“共商共建”的路径和“共享发展”的旨归,回应奥林匹克“更团结”的精神诉求,以体育之名激励全球各国团结应对共同危机。

第二,北京冬奥精神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倡导自主平等参与建设的程序正义,又体现正义公平的价值目标,是对传统的“中心-边缘”国际秩序的解构和“向心-在场”新结构的建构。“共创未来”是我国全球共同困境的反思,是对世界历史趋向的构思。“共创未来”呼吁多元共治与合作共赢。当前世界,逆全球化浪潮来袭、博弈冷战思维重启,此起彼伏的危机表明全球治理体系片面失序。“共创未来”超越单一治理的霸权主义,树立新型国家利益观。“共创未来”蕴含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亲仁善邻的历史传承、同舟共济的传统智慧、平等均衡的和谐理念,力求多元共生、包容共进,以交流超越冲突,以共商共建取代藩篱隔阂,实现发展成果全球共享。

第三,北京冬奥精神是中国作为大国的形象展示,也是国际了解和认识中国的精神名片。体育故事具有区别于其他中国故事的独特性,一方面,体育在政治、文化和外交功能上的叙事优越性,使其为解决跨国传播中的叙事错位问题提供可能;
另一方面,体育活动尤其是国际体育赛事本身即可构成对外传播行为。传播中华体育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突显了奥运会的叙事优越性,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读懂中国、认同中国,打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凝练和宣传北京冬奥精神,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话语权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

3.1 深入研究和阐释北京冬奥精神

一是要阐发北京冬奥精神的理论逻辑。我们要深入挖掘北京冬奥精神的具体内涵及其理论基础。北京冬奥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体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耦合的产物。二是要阐发北京冬奥精神的历史逻辑。北京冬奥精神的生成,源于历史的积淀,展现高度的历史自觉和主动。从体育救国到体育兴国,从体育报国到体育强国,近现代中国的体育史与中国的近现代史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探索史本质相连,这为北京冬奥精神生成提供历史依据。三是阐发北京冬奥精神的现实逻辑。北京冬奥精神是根植实践、顺应时代的产物。北京冬奥精神是我国体育事业探索的精神升华,也是我国体育精神的新时代表达。我国开启冰雪运动、冰雪产业蓬勃发展、冰雪竞技水平提升、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北京冬奥会的如期顺利举行,这些重要实践生成北京冬奥精神。

3.2 积极塑造北京冬奥精神的文化环境

一是将北京冬奥精神融入文化建设。一方面,将北京冬奥精神融入城市文化建设,冬奥文化设施增添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例如,建设一批冬奥社区“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张家口崇礼奥林匹克公园”等;
另一方面,打造文化IP,增强文化认同。北京冬奥吉祥物、奖牌等一系列冬奥形象标识,将奥林匹克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成为国家形象传达与建构最优路径,突破固有认知圈层,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认同与共情。

二是将北京冬奥精神融入学校教育。结合青少年群体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合理选摘培养大局意识、厚植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容,将北京冬奥精神放入教学素材中。把北京冬奥精神融入到课程思政和思政类课程中,形成协同效应。通过第二课堂的主题班会、仪式活动等使北京冬奥精神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把理论讲授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

三是将北京冬奥精神融入日常生活。政府可通过举办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容丰富的展览,为弘扬北京冬奥精神提供平台和营造氛围,让民众从中汲取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养分。加强北京冬奥会先进典型事迹在社会上的宣传力度,推动北京冬奥精神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把抽象的形而上精神转化为通俗化、形象化的日常经验。

3.3 完善北京冬奥精神的传播策略

一是优化宣教方式,讲好北京冬奥故事。对先进典型要坚持“宏大叙事”和“微观讲故事”结合,既展示先进模范榜样形象,同时又要考虑其普通人的身份,不能一味拔高和夸大。发挥文艺作品涵养化人的功能,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探寻北京冬奥会背后的故事,创作弘扬北京冬奥精神的文艺精品。在国际传播方面,在保持独立性和民族特色基础上,尊重文化差异,了解和把握国外受众的习惯,结合国际传播的优秀案例,树立全球视野,将叙事话语体系灵活化,让世界愿意听、听得懂中国故事。

二是善用全媒体,提升北京冬奥精神传播力。数字时代的传播形态不断迭代与创新,让北京冬奥精神的传播更具目的性和主动性。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解决好受众层级分类不清晰、宣传素材不聚焦、宣传故事不灵动等问题。借助媒介融合的优势,充分挖掘北京冬奥精神内涵,提供高质量和权威内容;
关注受众需求,实现推送精准化,增强对北京冬奥精神的价值认同;
基于统筹多元化表述方式创新传播方式,革新表达方式和传播模式,使主题报道更加立体生动,增强可读性,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北京冬奥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进奥林匹克事业的精神凝练,也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实践表达,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对中华体育精神的最新阐发,具有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价值。相比其他体育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时代性、人民性和世界意义。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北京冬奥精神更加坚定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北京冬奥精神通过带动冰雪运动和共享冬奥遗产,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北京冬奥精神给出了“共创未来”的中国回答。北京冬奥精神是中国申奥、办奥实践的抽象概括和集中反映,把握其内涵要义、理解其时代价值的基础上,更要将其赓续发展与弘扬传承,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猜你喜欢冬奥北京精神冬奥进行时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2022年3期)2022-04-14我们的冬奥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22年3期)2022-04-12喜迎冬奥雷锋(2022年2期)2022-04-12虎虎生威见精神文萃报·周二版(2022年5期)2022-02-18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冰雪运动(2021年5期)2021-04-19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民生周刊(2020年15期)2020-07-29北京春暖花开北广人物(2020年12期)2020-04-01北京的河北京广播电视报(2020年1期)2020-03-11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Tags: 维度   北京   内涵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