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探究

2023-05-07 20:00:12

夏中云

(瑞安市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队,浙江 瑞安 325200)

由于湿地生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巨大,相关社会工作者高度重视湿地研究。通过对湿地保护的研究,我们可以明确湿地生态问题,制定保护湿地环境的措施。在现代社会中,湿地对人类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然而,也有一些人在湿地中索取财富,这导致了湿地面积和质量的逐渐下降。

湿地是我国宝贵的生态财富,其具有独特的功能,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湿地是由植物、泥土、水等共同组成的一种生态环境。由于湿地中存在多种有机物,有机物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形成了资源非常丰富的湿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国湿地保护修复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首先,湿地在保护水资源和土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可以不断优化人们的生活条件,使周围的居民有良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丰富的湿地资源可以对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许多珍贵鸟类栖息在湿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的经济增长,生态环境质量和相关鸟类物种的研究人员也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研究环境。

全球变暖带来的环境问题正在不断加剧,我国需不断加强湿地生态保护方面的重视程度。当前我国的湿地面积正在不断减少,湿地的质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湿地本身具备净化水源的功能,但近年来其功能呈线性下降趋势,这是因为湿地的质量不断恶化,导致湿地功能被削弱。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明显促进了现代工业的发展,而工业废物的排放直接污染了水源,从而严重损害了湿地的质量,因为湿地与全国各地的水体紧密相连。环境污染是造成湿地质量持续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2.1 净化水体环境

由于大量植物和微生物生长在水生环境中,它们可以有效地对水生环境进行过滤和消毒。此外,湿地中的植物和微生物可以充分净化水资源,通过过滤和沉淀污染物来改善湿地的环境质量,为植物和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和栖息地,避免因污染而导致动植物的疾病和死亡,进一步保护了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水质。

2.2 储存水体,防洪防旱

水体资源在湿地环境中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当出现大量降水时,地面的吸水能力有限,通过湿地环境的吸水储存,能够减少水体的流动,从而有效地避免因供水过多而导致的山洪暴发现象。湿地生态环境实现了对雨季和旱季水资源需求的调控且效果明显。湿地生态环境能够保护水体,实现防洪防旱,促进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2.3 全面保护海岸线

因为海浪和海水对海岸线所造成的冲击力都很大,往往会导致海岸线上的土层逐渐松滑,随着岁月的流逝海岸线也将慢慢遭受海洋的冲刷而发生决堤事故。湿地环境的有效利用可以防止土壤被过分冲刷,在稳定海岸线的同时减少了波浪对海岸线所造成的冲击力,进而保障堤坝免遭破坏。

2.4 调节气候

湿地生态区域的雨水相对较多,丰富的水汽能够慢慢渗透到大气层之中,使得附近的空气比较湿润,能够对局部地区的大气条件做出合理调节,在气候干燥的情况下能够进行降水,避免造成植被缺水现象。

3.1 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无机环境可以为生物体提供这种物质基础。在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占有不同的生态位,因此,营养和能量的消耗也会不同。只有通过复杂的食物链,才能维持生态系统与物种可持续进化和发展之间的平衡。因为湿地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重要转换地区,所以它具有大量的地栖性生物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其他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巨大自然基因库和特有的生物环境,为独特的土地与气候条件提供了复杂而完整的动植物群落,它也对保存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有着无法取代的重要生态价值[1]。

3.2 系统的生态脆弱性

湿地水文、土地、气象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环境主要因素。各种因素的变化,都或多或少地引起了生态系统的改变,尤其是在水文方面。一旦人类活动或自然活动打破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物群的构成,从而改变湿地环境生态系统。

3.3 效益的综合性

湿地具有综合经济效益,它们不仅提供基本的生态效益,如水资源的管理和储存、气候调节、水质净化、物种保护和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而且还为工业、农业、能源、医疗等提供大量原材料的经济效益,从而节省开支。此外,湿地还具有提供旅游、作为物种研究和教育基地等社会效益。

4.1 湿地的形成

湿地属于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与森林、海洋同等重要,被称之为“地球之肾”,包括天然湿地和人造湿地二类。自然黄河湿地的天然形成,指地面上海洋、河川、静水等因素经过之后,自然形成的沼生或湿生区域,黄河湿地在中国自然生态体系中比较独特,处于地栖性和水生性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主要由沼泽地、海滩、河流等组成;
人工湿地是由人为因素形成的湿地,如水稻田、水库等,区域内降雨量大或冰雪融化后的流经区域等,逐渐形成的湿地。无论是自然湿地还是人工湿地,都能够实现湿地的生态功能,对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在确保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生态环境的作用。

4.2 湿地退化原因

4.2.1 水土流失问题严峻

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极大,湿地生态环境本身具备蓄积水源、控制土壤侵蚀的作用,但是受到资源开发、环境污染、自然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湿地水土流失量增加,地表水体水位下降,导致水体中大量淤泥堆积。湿地大量水土流失后,得不到充足的水源供给形成干涸现象,赖以湿地生存的动植物将遭受严重的破坏。同时,受到人类开垦荒地、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影响,导致水土流失,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4.2.2 湿地开发利用不合理

自然湿地经过长期的水土保持,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种植。在20世纪中期,人们没有意识到湿地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大片湿地已被改为农业用地,直接影响到湿地的生态。在人类的日常生产活动中,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开垦。湿地在整个生态发展中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认识,湿地被视为无用的荒地进行开荒种植,导致我国湿地环境的面积逐步减少。虽然开荒种植在短期内提高了经济效益,但是从长远来看却破坏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湿地环境质量受到严重破坏,不仅对人类的正常生活构成严重威胁,而且对许多珍贵的动植物物种的生存也构成了严重威胁。过度开发湿地导致湿地面积逐渐减少,剥夺了“地球肾脏”应有的作用[2]。

4.2.3 水体污染

人类社会发展至工业时代后,工业生产排放了大量的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对湿地的水域景观产生影响。企业的大部分厂房都建设在湿地环境的周围,工厂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工业污泥和废弃物,为降低成本,企业将日常所产生的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染物直接排放到湿地环境中,并且还把许多工业废弃物直接堆放在了湿地环境的附近。因为工业生产过程所产生的污染物当中包含大量有毒害性物质,所以会对整个湿地的水体环境带来相当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导致整个湿地自然环境中动植物大规模的生态灭亡,甚至直接危害整个湿地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态环境之间的均衡发展[3]。

维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能够为生物的生活和繁殖提供有利空间,同时营造有利于生物多样化活动的生态空间,并对自然环境进行合理的控制,确保不会出现大幅度的变化,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避免外来生物的入侵而带来灾难;
保障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良好衔接度,确保城市湿地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确保湿地生物生态走廊的安全,保护动物的避难地点;
避免人工设施的大面积使用;
保护城市湿地的可渗透空间,寻求生物的良性循环[4]。

5.1 强化湿地保护意识

自然湿地生态经过了上百年,甚至是上千年才得以形成,属于较为古老的生态系统,一旦生态环境遭到损坏,恢复的可能性极低。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宣传了解湿地知识,进一步探寻湿地保护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营造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积极带动湿地保护宣传,让大家在传播湿地文化的同时,能够正视自然、感悟自然,以更加健康的心态去理解守护绿水青山的真正意义。以昆明滇池东岸宝丰湿地公园为例,该公园依托于滇池原始的生态系统,以生态环境复育为核心,借助原有的地形,围绕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打造出“水生-湿生-陆生”复合生态带,平衡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保护了101种物种,恢复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因此,提高认识是保护湿地环境的先决条件。在湿地保护工作中,坚持并落实生态保护意识,从湿地保护的全局出发,协调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逐渐将保护工作触角延伸至当地的农业种植、水利建设、旅游开发等各个领域,构建湿地保护的大格局。

5.2 打造全方位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

5.2.1 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多个层面。首先是法律层面,为了确保湿地保护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法规制度保障必不可少。我国通过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湿地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得以不断完善。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16年,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该方案,成为指导全国湿地保护修复的纲领性文件。2021年《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显示,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总体保持稳定,总体水质呈向好趋势,生物多样性丰富度进一步提高。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至今,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在应对气候变化、湿地退化等全球性挑战方面采取积极行动,通过开展湿地调查、监测和保护修复工程等措施,全面强化湿地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状况持续改善。中国以占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对湿地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需求,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5]。

5.2.2 健全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的资金保障制度

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资金保障制度作出完善和修改,是当前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关键举措。首先,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投入足够的资金,从而确保湿地资源管理保障工作不断健康发展;
第二,政府有关部门必须把湿地资源保障工作纳入国家经济发展计划中,并给予足够的资金保障;
第三,政府有关部门还必须建立比较完善的环境投资监督管理体系,以全面落实国家湿地资源管理保障金的使用[6]。

5.2.3 建设湿地保护网络

基于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构建湿地保护管理系统,实现管理机构、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科研机构等湿地保护相关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形成区域保护网络。建立湿地监测网络,动态监测收集湿地的各项信息,构建湿地保护风险预警机制,加快湿地保护反应的速度,实现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平台贯通、数据共享,建立跨专业、跨部门的保护机制,凝聚湿地保护工作的合力,协同联动共同推进湿地保护工作。

5.2.4 构建湿地环境保护宣传体系

湿地环境保护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为了达成全社会保护湿地的共识,需强化认知和意识,应面向全社会积极开展宣传工作。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同时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许多野生动植物都需要依赖湿地生存、繁衍。湿地也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筛选等具有重要意义。按照“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全面加强湿地保护。中国是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积极践行者。目前,湿地已然成为城市建设中,生态底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符合湿地保护要求的生态教育、生态旅游、自然体验等活动来充分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意义,提升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7]。

5.3 切实做好湿地修复工作

5.3.1 工程治理

工程治理是以工程技术为手段,结合湿地的实际情况,兴建水利工程为湿地提供充足的水源,保持湿地的水土。或者是退耕还湿,将利用湿地开发的农田再次转化为湿地,促进湿地恢复至原始状态。工程治理以保护为主,遵循适度开发利用的原则,科学规划湿地的发展,形成对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效用。比如说湿地公园的建设就是适度开发的典型代表。昆明的西华湿地公园,占地781亩,在公园建设过程中采用了湖外截污、湖内清淤、外域调水等工程治理方案,281英亩生态湿地,种植1 225棵树,250 000株水生植物,人工种植27 000多株中山杉,可吸收湿地水土中的氮、磷,达到工程治理促进生态修复的目的[8]。

5.3.2 生物治理

生物治理是采用生物本身的习性,人为种植植物,调整优化湿地的生物种群结构,去除过多的草类,最大程度上保护湿地的原始环境。主要包括生境恢复技术、生物恢复技术等。比如,昆明海东湿地公园在改造和修复过程中采用生物治理技术,实现了湿地生态原生性的保护,促进滇池生物多样性的逐步恢复。采用动物、植物等作为湿地环境的生物治理措施,在生态恢复中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如对鱼类资源丰富的湿地,通过对鱼群进行动态监测,确定其洄游路线,形成对珍稀鱼类的保护作用,并合理管控渔业捕捞,以保护水产物种的多样性。

湿地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湿地保护不仅对人类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也有直接影响。湿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净化人类生活所需的水和空气,从而改善、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保障湿地安全与规模,就必须根据湿地所提供的自然条件,将湿地保护工作置于优先位置,并通过严格科学的方法保护湿地,以逐渐恢复湿地的独特作用。而在国家出台配套政策保护湿地的进程中,湿地公园研究工作者们也将不断深入探索保护湿地的方法,以推动湿地资源能够在自然环境中获得更良性的发展。

猜你喜欢生物环境生态生物多样性天天爱科学(2022年9期)2022-09-15生物多样性天天爱科学(2022年4期)2022-05-23上上生物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中老年保健(2021年12期)2021-08-24“生态养生”娱晚年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1期)2021-06-09住进呆萌生态房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生态之旅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5期)2020-05-25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中国生殖健康(2020年6期)2020-02-01第12话 完美生物航空世界(2020年10期)2020-01-19

Tags: 湿地   生态环境   探究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