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山西抗战摄影资料档案分析研究

2023-05-09 18:55:05

尚晋军

文明产生以来,几乎都是有字为证的符号记载。然而,文字传播却有很多的限制。它将许多鲜活的信息变成简单的文字记录,而且受到许多传播环节的限制。对文字符号的阅读、传播、书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并需要接受者具备一定理解能力。摄影作品由于独特的传播优势成为重要媒介之一。它的出现解决了以往书面文字的局限,以其通俗易懂、直观可视的方式将历史的面貌完整显示出来。

抗日战争时期,一些革命摄影家、摄影者从全国各地投奔延安,投奔敌后抗日根据地。经过短期培训他们被分配到各摄影岗位。晋察冀军区新闻摄影科成立于1939 年2 月。这是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较早的专门机构。接下来,冀中军区、平西军区、晋绥军区也积极着手建立自己的摄影组织。晋察冀报社就是晋察冀军区最早的摄影组织机构。从此之后,其他军区也纷纷效仿,成立各自的画报社、摄影组,一些团级以上作战部队也有了自己的摄影员,摄影队伍在八路军中迅速发展壮大。其中,在山西成立或在山西活动的摄影机构有:

(一)晋察冀军区

1.晋察冀军区摄影科

1939 年2 月成立,最初有3 人,科长沙飞,记者罗光达,暗房人员刘沛江,后摄影科增加至7 人。

2.晋察冀画报社

1942 年5 月1 日成立,沙飞任主任,罗光达、石少华先后任副主任,赵烈任指导员。画报社成立后,摄影科撤销。画报社编辑部和印刷厂在一起,共120 余人。除编辑出版画报外,还组织领导整个军区的新闻摄影工作,实际成为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摄影活动的中心。晋察冀画报社的组织机构随着形势发展,有过多次较大变动。1943 年一年内三次精兵简政,人数由刚成立时的120 余人精简到不足30 人。日本投降后,画报社由农村转入城市,在张家口得到较大发展,到1945 年底全社发展到150 余人。

3.第二军分区摄影组

活动在山西五台、定襄、盂县、代县一带。1940 年成立,组长周郁文,后改行做文字工作,晋察冀画报社又派去记者蔡尚雄接任组长。分区宣传科干事吴群、徐飞鸿负责通讯报道和美术设计,兼搞新闻摄影,后两人先后调入晋察冀画报社。

4.第五军分区摄影组

活动在山西浑源、灵丘、广灵、繁峙、应县一带。1944 年春成立,晋察冀画报社派记者杨振亚担任组长,成员有李昭辉、马汉民等。

(二)晋绥军区

1937 年,八路军第一二〇师挺进晋西北开辟抗日根据地。1940 年11 月7 日成立晋西北军区,1942 年10 月改为晋绥军区。1939 年夏,重庆《新华日报》记者陆诒到抗日根据地采访,贺龙向他要了一台相机,就这样晋绥军区的摄影工作开始了。师部原有蔡国铭、铁冲两人搞摄影。1940 年成立摄影科,蔡国铭任科长,成员有铁冲、马斯、郝玉生等。摄影科建立后,对一二〇师的重要战斗都作了摄影记录。

1943 年冬,刘长忠由晋察冀到晋西北,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继续搞摄影工作,后来又从晋察冀画报社调来习寅卯。晋绥军区各分区也有少量摄影人员,还有一些业余摄影爱好者兼搞摄影。

在晋绥军区从事摄影的还有李少言。李少言曾经是贺龙、关向应的秘书。由于会照相,就用缴获的相机拍摄了贺龙、关向应指挥作战时的照片。晋西北地区偏僻,距离大城市远,经济困难,拍摄器材严重缺乏,摄影工作受到很大影响,直到解放战争时期才逐步发展起来。

(三)晋冀鲁豫军区(第一二九师)

晋冀鲁豫根据地由八路军一二九师开辟,辖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 个大区,中心在山西辽县(今山西左权)、黎城、河北涉县一带。第一二九师初到晋东南时,无专职摄影人员。1939 年起,开展摄影工作,由师部宣传科搞美术的高帆兼职。一些摄影爱好者也拍了不少反映敌后人民参加抗日斗争和部队作战的照片。

1940 年延安电影团徐肖冰到晋东南拍摄《延安与巴库军影片》,师政治部委托他给部队培训摄影人员。1940 年12 月,由徐肖冰主持,开办了一期摄影培训班。抗战胜利时,晋冀鲁豫军区虽无专门的摄影机构,但专职兼职的摄影人员已经达到十余人,主要成员有高帆、赵凤池、肖忠信、曹建纯、黄瑞林等。

革命根据地的摄影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关怀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它深深地根植于人民军队,坚定地站在革命最前列,始终坚持为革命事业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严格遵循摄影为武器、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火热斗争的宗旨,全方位报道我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历史事件,多角度地记录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历史。

八路军战士与农民在一起(1943 年)

(一)深入火线,记录实况

革命根据地的摄影工作者始终战斗在第一线。1937 年9 月,八路军在晋西北平型关打第一个大胜仗时,苏静便随一一五师主力部队到前沿阵地拍下了我军用机枪射击敌人的生动场面。第一个由国统区来参加八路军的进步摄影家沙飞,1937 年10 月随一一五师留在山西五台的骑兵营和杨成武支队,拍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战斗。他日夜兼程,驰骋长城内外,拍下了八路军解放蔚县、收复涞源、大战长城岭、攻克平型关等战斗场面。第二个来到华北敌后的专职摄影记者罗光达,同样马不停蹄地随军转战,足迹遍布冀西、平西、晋东南,拍下了著名的黄土岭、雁宿崖战斗,以及八路军在大龙华搜索敌军司令部的珍贵镜头。

(二)思想引导,宣传政策

摄影工作的开展,极大地鼓舞了部队士气,成为部队政治工作的思想武器和动员工具。

每逢大战,首长做战斗动员的时候,都要提到摄影工作,“争取立功上照片上画报!”成为一个有力的动员。有的摄影人员也在大会上表态,要给英雄模范拍照,谁打仗勇敢,谁立功就给谁拍照,这对战士的鼓舞很大。

摄影记者们还定期给那些不识字的士兵读报,向战士们讲解摄影作品。很多战士都喜欢看自己参加过的战役、战斗照片。在部队休整、练兵和转移途中,摄影记者们还开展活动,把党的政策改编成小文艺作品,军民联欢,活跃部队文化生活。因此,摄影记者成为部队中非常受欢迎的人。

(三)表现方式,多种多样

根据地的摄影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创造出各种各样适应战争环境的宣传方式。

出版摄影刊物。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摄影工作者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把火线上拍下来的各种照片,或编成画报出版,或在报纸上发表,让更多的人能看到人民军队英勇作战、奋勇杀敌的真实情景,使照片发挥更大的宣传教育和鼓舞斗志作用。抗战期间创办的《晋察冀画报》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摄影展览活动。举办照片展览也是摄影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宣传方式。可以说,在革命战争年代里摄影工作者的活动都离不开照片展览,革命根据地的摄影工作就是从办展览起家的。照片展览不仅对部队指战员和广大人民群众有宣传、教育、鼓舞作用,也受到上级领导的欢迎,领导们还积极鼓励摄影工作者创新模式,设计更多更容易让战士们理解和接受的摄影活动。晋察冀军区新闻摄影科就是在聂荣臻司令员看过照片后决定建立的。

各抗日根据地、各革命根据地的部队各级领导和摄影工作者对摄影展览工作十分重视,当作政治宣传工作的一项大事来抓,因此抗日根据地的摄影展览工作也十分活跃。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场合,采取各种各样灵活多变的形式,在部队、在学校、在城市、在农村、在火线上、在战壕里,到处进行展览。展览规模有大有小,时间有长有短,灵活多变、形式多样。展出的大多是新闻照片,一个战斗或一个事件结束后,很快就举办一次展览。除新闻照片展览以外,也举办摄影艺术作品展览,大多是和其他艺术作品一起展览的。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和晋察冀革命根据地是摄影展览最活跃最突出的地方,而晋察冀摄影工作也是开展的最早、基础最好的地方。沙飞、石少华、罗光达、赵烈、叶曼之等摄影名家都在晋察冀,摄影队伍强大,力量雄厚,各方面工作开展得比较好,展览工作也不例外。从1939 年开始,军区成立摄影科,各军分区陆续建立摄影组,照片展览工作在整个部队普遍开展,只要有摄影人员活动的地方,就有摄影展览。

在晋察冀,军分区以下单位举办的展览多为中小型,内容也都限于本地区的活动资料。军区摄影科和晋察冀画报社集中了全军区主要的底片资料,人力物力条件也都比基层好,因此搞的摄影展览规模大,质量高,内容丰富,效果好,在晋察冀边区影响很大。晋察冀画报社对展览工作十分重视,把它列为主要任务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从1939 年至1949 年10年内,举办过的展览达到300 次之多。如果把画报社提供照片在各部队展览,各部队自己举办的展览,摄影工作者在战线上、战壕里举办的各种小展览也统计在内,则不下一万次之多,宣传作用和效果可想而知。

其他的宣传方式还有出版“土画报”、晒印蓝图画报画刊、放幻灯、折叠式小影集、卡片宣传、摄影墙报、纪念章、贺年片等多种宣传方式。

(四)摄影队伍,人才济济

革命根据地的摄影队伍是有文化的队伍,绝不是某些人所说的一些只会按相机快门的咔嚓干部。他们大部分是工农子弟出身,参加革命前只上过小学、高小或初中,文化水平较低。到部队后,经过党的培育和自己努力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文化水平,最重要的是在战斗中得到了锻炼和考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后来大都成为摄影队伍的骨干。也有一些知识分子,他们原来就受过高等教育,参加革命以前就是名人专家,参加革命工作以后,成长为文武全才、德才兼备的优秀摄影工作者。

一个合格的摄影记者不应只会拍照片、按快门,还应该会写文章、写通讯。革命根据地里一手拿相机、一手拿笔的摄影记者并不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沙飞。他不仅拍了大量优秀的摄影作品,也写了不少好文章。1939 年他为吴印咸所著的《摄影常识》写了序言,1941年在《子弟兵》报上发表了纪念鲁迅的文章,1942 年至1944 年还在《晋察冀画报》上发表两篇长文,才思横溢、生动感人。据不完全统计,沙飞发表在《晋察冀日报》《晋察冀画报》等刊物的文章有20 余篇。

晋察冀画报社摄影记者、政治指导员赵烈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新闻工作者,拍照片、写文章、作曲,样样精通,他的摄影作品和文章在《晋察冀画报》《晋察冀日报》《子弟兵》报上发表,还和章文龙一起谱写了《晋察冀画报社社歌》《晋察冀画报社一周年纪念歌》等。

老摄影家吴印咸、郑景康、石少华、罗光达等,认真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著书立说。他们的著作不仅成为各抗日根据地开办摄影训练班的基本教材,也为革命根据地新闻摄影理论的研究积累了宝贵资料。

革命根据地的摄影工作,为战争服务,为士兵服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因此得到群众的热爱和支持。在战场上,在群众活动中,能够拍摄下生动感人的画面,都和人民群众以及解放军战士的支持护卫分不开。在火线上遇到危险的时候,战士们奋不顾身冲上去掩护记者突围,记者受伤的时候,战士又马上进行抢救……摄影记者和战士在战场上结成了战斗友谊和血肉关系,不少战士为掩护摄影工作者而献出了生命。

人民群众和摄影工作者是鱼水情关系。在战争环境中,摄影工作者能安全工作,全靠人民群众的保护。敌人进犯时,群众为摄影工作者传递消息,使他们迅速安全转移。反扫荡中,群众积极帮助坚壁器材,掩护人员,躲过敌人搜查。在平时,摄影工作者也经常得到战士们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帮助。

革命根据地的摄影工作者有的生长在城市,有的生长在农村;
有的是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有的是工农出身的子弟兵,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为了民族生存和人民解放,投入到革命队伍中来。又因为革命工作的需要,都从事了摄影工作,成为摄影战线上的战友和阶级兄弟。共同的奋斗目标和革命利益,使他们精诚团结、亲密无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为了革命的摄影事业而共同奋斗。他们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在政治上、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共同进步。在业务上,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战斗中,更表现出高度的阶级友爱、自我牺牲的精神。解放战争时期,一个战役有好几个部队参加,摄影人员联合战斗,几十个摄影记者一起采访,大家密切配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采访任务。战斗空隙或战役结束后一起座谈,互相交流采访经验,摄影器材方面也相互支援。各大战略区之间经常互相发稿,互相采用,使部队战士和人民群众都能看到全国战场的胜利捷报。各大区出版的业务周刊也互相交换,互通情报,交流工作经验。

晋察冀画报社从建立开始,每到新年都要给全区摄影人员写慰问信,寄贺年片,既交流了工作经验,又增进了团结和友谊,收获是很大的。

革命根据地摄影工作者是一个战斗的集体,是一支钢铁般团结的战斗部队。团结友爱,互相支援,不仅保证了新闻摄影报道任务的顺利完成,也保证了革命根据地摄影事业的不断壮大发展。

猜你喜欢画报社军区根据地湖南省军区幼儿园幼儿画刊(2021年10期)2021-10-20融媒体环境下的纸媒升华——以民族画报社蒙古文版编辑部微信公众号“蒙地色彩”为例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2期)2020-11-06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我的祝福和期望云南画报(2019年12期)2019-03-16云南画报社 第3届南博会“雨林口岸·山水磨憨”专题摄影展诠释磨憨口岸云南画报(2015年6期)2016-01-13云南画报社唱响南博旋律重彩展示云南旅游云南画报(2015年6期)2015-12-09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7期)2014-04-27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军事历史(2001年5期)2001-08-21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军事历史(1996年2期)1996-08-21关于西南军区成立时间的考证军事历史(1996年2期)1996-08-21

Tags: 山西   分析研究   抗战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