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从阅读到观看:融媒时代古籍文化视觉传播的叙事转向——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2023-05-10 12:00:16

◎李莹莹 汪雪吟 张赟

中国古典书籍是千年来先人智慧的结晶,书籍内容与背后故事所承载的思想精神对后世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然而,文言文式的古籍“不易读,不易传”限制了其文化精神的延续与输出。媒介融合时代,视觉技术的发展更迭了传统文化节目形态,使中国文化实现多维度立体呈现,展示出我国文化精神的时代风采。《典籍里的中国》顺应时代发展,挖掘典籍精神,打造典籍剧本故事,借助媒介技术可视化地呈现典籍文化,并打造时空场景创新典籍的视觉叙事方式,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使典籍平面化阅读走向典籍立体化观看,实现了经典的大众化传播。值得一提的是,该节目通过跨时空叙事使典籍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连接,展示古今文化的一脉相承,塑造并实现了“今人读古人,并汲取智慧,走向未来”的思想价值。基于此,本文立足于融媒时代,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探究当下古籍文化视觉传播的叙事转向,并探讨这种新视觉传播给中国文化带来的价值与意义。

(一)时间维度:多主线并行的穿越叙事

数字化时代,信息的碎片化传播难以支撑厚重的典籍价值,更不能使海量典籍文本发挥较大的社会价值。为了使典籍精神多维度呈现出来,可以采用“复调”的叙事方式。复调在影视创作中可以看作是一种多线并行的叙事方式,在不同思维叙事路线中,各自的故事都是独立分开的,但又都是完整剧情的一个重要部分。只有了解所有的叙事环节,才能了解完整的叙事内容。①在《典籍里的中国》中,复调主要体现在节目的时间呈现上,其摆脱了传统节目按单向时间进行叙事的逻辑,通过多个时间点切入,从今人与古人视角去展示他们眼中的书籍文化。古人、今人和专家解说看似独立存在,但通过融合古今对话以及专家对文化的延伸,让观众从多个视角了解典籍文化,放大文化的张力,呈现并诠释了完整的典籍节目与深刻的价值观。

《典籍里的中国》以多视角叙事为出发点创造平行时空。一方面,节目通过跨时空对比的叙事角度,突出典籍文化的传承精神。节目打造“当代读书人”与“古代读书人”两个视角,在道具上同时设置了古今元素,比如平板电脑、高铁与竹木书简、马车的对比镜头,体现出千年以来时代的巨大变革。从纸质书到电子书,从书屋到图书馆,文化载体不断变更,唯独不变的是现代人对古人读书毅力的继承,发挥了节目的思想价值。另一方面,节目创新地使用了“穿越交流”的跨时空叙事。撒贝宁担任“当代读书人”,穿过“甬道”,遇见古人,由此诞生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由此可见,典籍里的文字脱离了纸张,活化为穿越时空的对话。这时,看书人变为观众或者聆听者,一同随撒贝宁与古人交流,可以近距离了解先人事迹,感受古人对我们思想的启迪。

(二)空间维度:立体化场景的沉浸叙事

从“空间转向”的视角看,有些节目开始打造异质性影像空间,即区别于现实空间的呈现,通过打造虚拟空间,强调人与空间之间的想象、认知、情节与回忆。②《典籍里的中国》通过舞台布置与人物设定,为观众创造了一个近乎虚拟的空间场景,带领观众跟随人物走入历史。以第一期《尚书》舞台设置为例,一号主舞台演大禹定九州、牧野宣誓等大场面;
二号舞台是浮生的书房;
三号舞台分为两层,上层是大禹治水的空间,下层是浮生幼年读书的地方;
四号舞台是甬道,可以通过联通各舞台体现跨时空对话的全新创作理念。多维度的舞台设计既独立又连接,通过留白带给观众历史想象,通过融合连接唤醒观众的历史记忆。例如,扶生在幼年书房读书,会让人想象他的后半辈子是如何护书的,在老年与撒贝宁对话的书房则让人回忆他一生护《书》的颠沛流离。

传统的节目舞台空间布局较为单一,并不足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融媒时代的传播更加注重用户的在场化和具身化。在具身传播中,认知、身体与传播环境处在相互耦合的动力系统之中。③从这点来说,环境、认知与身体是具身传播的灵魂。《典籍里的中国》中,空间环境的制作较大限度地利用了当下大火的智能技术,用4K高清大屏呈现千年历史,观众席270度旋转座位带领观众感受多维空间,并通过现场空间舞美、道具以及老戏骨的演技再现历史场景。这些视听技术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空间,连接观众的情感,让观众仿佛身处其中。

(三)逻辑维度:情理双维度的融合叙事

美国文学理论家杰姆逊认为,“文化从来不是哲学的,文化其实是讲故事。观念性的东西能取得的效果是很弱的,而文化中的叙事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④可见,纯观念性的价值是难以传播的,中国传统典籍文化虽然承载着民族文化,但是枯燥难懂的观念性文言文与阅读受限的纸质媒介成为古籍文化传播的隔阂。如何深耕并延续文化内核价值,创造完美的故事化叙事,实现更为广泛的流动与传播,是当下文化节目制作需要考虑的重点。

基于此,文化节目的制作需要将理性叙事和感性叙事相融合,在理性叙事逻辑中还原历史的真实性,寻求其主流价值所在,防止胡编乱造导致节目成为无历史依据的“戏说”。⑤应在感性叙事逻辑中重塑文化样态,赋予其形象性和沉浸性的特点,使“文字活起来”。从理性叙事的价值维度来看,《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组立足于我国海量的文学典籍,经过筛选过滤,找到了具有代表性的11部典籍,这些典籍对当下发展有着实用性指导与精神指引的作用。比如,《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技著作,为后世科技发展提供了参考。从感性叙事的传播维度来看,《典籍里的中国》采取“戏剧+影视”的表现手法,将典籍文字进行戏剧化表达,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同时邀请业界著名专家进行参会品读,保证了历史节目的可信度,为观众讲述典籍故事,打造典籍世界,使其更好地理解节目的文化价值。

(一)经典内容的大众化转向

中国传统古典书籍文言文式的呈现方式使其流传人群固定于文学水平较高的群体,这难免会使古籍文化的传播呈现“曲高和寡”的状况。尤其是在如今娱乐节目遍地开花的时代,枯燥乏味的书籍难以激起年轻人活跃的热情。融媒时代强调“用户”理念,《典籍里的中国》基于此原则,成功创新,使得经典走向大众。一方面,节目促使观众从被动变成主动,一改传统文化节目以“舞台为主,观众为辅”的叙事风格,突出观众视角。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主持人功能角色的转变。传统节目主持人向观众介绍内容,但是《典籍里的中国》的主持人被赋予观众的身份,主持人撒贝宁和王嘉宁与观众一样,都是“当代读书人”,他们带领观众置身于典籍之中。这种“以我为主”的叙事形态带动了观众观看的热情。另一方面,节目将典籍文学延伸为典籍故事。正如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里说的“世间的一切尽是故事”⑥,文学里也是如此。当把典籍文学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时,它就不再是望尘莫及的高岭之花,而是走向大众,绽放它的独特魅力。《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扶生传书的故事播出后,引发圈层化传播,节目的网络播放量超过1.6次,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7亿次。⑦观众在各个平台纷纷谈论文化传播、民族精神等相关热词。可见,典籍故事不仅使得文化走向大众,而且通过多平台的跨媒介叙事实现了典籍文化的破圈传播。

(二)文字传播的多模态转向

文字作为承载信息的媒介,可以被划分到麦克卢汉提出的“冷媒介”范畴中,其信息呈现不够清晰,需要读者根据想象弥补文字留下的空白。但是基于中国典籍的特征,读者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首先是文本特点,中国典籍文言文的写作方式不利于当下读者的阅读习惯。其次是典籍创作环境,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带来生活背景的不同也会造成古人与今人的理解差异,如果把纯文字的古籍照搬到读者面前,读者可能难以理解其思想含义。由此可见,当下文化传播需要借助专业的文化研究团队对典籍进行思想挖掘,再结合视觉技术对古籍文字进行具象化多模态转型。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主创团队联合历史专家对典籍文化深入剖析考究,使典籍文化从单一的文字转化为影像、戏剧等多模态形式,并在道具、舞美、专家、演员等认真磨合下深度再现历史场景,讲述典籍文化。从文化场景展现来看,节目演员出场的试衣间里,每件衣服都参考了当时朝代的服装背景,演员服装造型依据书中人物原型设计。比如,倪大红老师把近百岁的扶生演得深入人心,苍白的头发、佝偻的身型以及精心的妆造可谓是入木三分。从文化内容来看,高清影像画面、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与清晰的音效等元素相互融合,直击观众心灵,拉近他们与典籍文化的距离。比如《本草纲目》这期节目,当王世贞先生问起李时珍多少年著成《本草纲目》时,画面给了李时珍特写,音效悲壮且激昂,使观众产生共情。值得一提的是,专家解说、演员读书等环节让观众进一步了解典籍文化,集体感受典籍力量。当下古籍文化传播将文字从书中拎起,以多模态方式活化文字力量,传递典籍精神,立体真实地展示出古籍文化与先人精神。

(三)阅读方式的立体化转向

千百年前,古人以文字记得失,读者以文字识知识,考生以文字获功名。通过阅读文字学习知识,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电子信息时代,电子书呈现在读者面前,但是获取文化知识仍然离不开平面阅读。直至今天,在技术赋能的融媒时代,“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四全媒体格局早已更迭了传统文化节目的呈现样态,VR、3D裸眼等技术的发展甚至使文化信息的传播突破了平面化的纸张或屏幕,走向立体化的空间。读者阅读模式的改变表明,视觉文化传播维度逐渐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

《典籍里的中国》借助新媒体技术,通过打造立体化文化传播的视听盛宴,将读者转变为观众,实现从阅读书籍到观看文化的升级。在空间维度上,多舞台的布景与观众席旋转的设置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场景。在视觉维度上,节目通过古香古色的场景构建加深历史感,深化主题;
借助投屏技术,将历史场景适宜地展示在环屏上,展示壮阔激扬的大场面,与主舞台相互融合,共同演绎典籍故事。在听觉维度上,节目通过音乐的助力,突出场景的立体感。比如《尚书》中武王伐纣的场面,视觉场景里的人物演绎与听觉维度上的雷鸣声、宣誓声融为一体,突出反纣的决心,强烈的视听冲击引发观众的共情。由此可见,文化知识的三维呈现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通过立体化阅读进行沉浸式观看,通过共情完成观众对节目价值观的认同。

(一)场景化叙事激发观众共情,增加文化的集体认同

场景化叙事致力于为观众创造超真实的空间,进行立体化演绎,以达到从感官维度唤起共鸣、从情感维度唤起共情、从认知维度打造认同的目的。从感官角度看,通过AR、4K等媒介技术和节目中服饰、舞台、道具等的综合应用,《典籍里的中国》为观众打造了沉浸式空间,增加了节目的仪式感,从听觉维度到视觉维度,全方位引发观众共鸣。从情感维度看,节目通过实力派演员的演绎和互动调动观众情绪。比如王劲松老师扮演的李时珍角色,耗费30年著成《本草纲目》,但一生未见其出版。当他“跨越时空”,看到王嘉宁手中的《本草纲目》出版后,难以置信地说:“谢谢你,让我看到了《本草纲目》。”真情流露的表演瞬间使观众产生共情,引发对古人精神毅力的敬佩。从认知维度看,节目通过塑造先贤人物形象、打磨剧本,将中国文化融于人物、融于故事,深化了“为人民服务”“坚毅勇敢”等价值观,促进了观众对中国文化精神的认同。

(二)跨时空叙事书写古今文化,强调精神的一脉相承

德国学者扬·阿斯曼认为,在文化记忆中,过去不是表现为一个事件接另一个事件的时间顺序,文化记忆的选择是依据当下的需求对过去赋予新的意义的过程。⑧观看视角下,文化传播最重要的节目内容就是抓住观众眼球,强调叙事逻辑。按照文化记忆的逻辑,我们对于过去的回忆不是按照时间顺序一个个堆着来的,而是选取有价值的事件,从中获得启示,从而以古鉴今。《典籍里的中国》打破传统时间叙事,通过跨时空叙事书写中国古今文化。在思想连接方面,节目制作团队与专业历史研究员对典籍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并立足于当今中国形势,挖掘典籍中值得传承的中国思想,引导观众将典籍思想与当下时代精神相联系。比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与当下“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相互承接。在思想延续方面,节目通过古人和今人的互动,以比较视角突出历史对当下的影响以及当下时代的巨大变革,从而引导今人延续典籍思想,书写当下中国故事。比如,袁隆平与宋应星穿越千年的握手意义非凡。两人共同的“禾下乘凉梦”说明,从古至今,“农本思想”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当代人依然需要为此努力。

《典籍里的中国》深挖主流价值,活化典籍文字,创新视觉叙事方式,打造了典籍传播的新型视觉盛宴,使视觉文化传播方式从平面阅读走向立体观看,改变了传统典籍“不易读,不易传”的困境,真正树立了典籍文化“立时代之潮流,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价值传承。融媒时代,文化的新型叙事方式通过增强文化的视觉张力和塑造文化传播的沉浸场景,使文化精神映入人们的眼帘,嵌入人们的认知体系中。未来,古籍文化节目会更好地与融媒体技术相结合,持续传诵经典,传播华夏精神,书写中国故事。

注释:

①潘源.《典籍里的中国》:沉浸式电视文化节目的叙事特征与空间呈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08):49-51.

②汤天甜,温曼露.谱系并列、空间叙事与价值书写——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媒介推演策略[J].中国电视,2020(06):68-71.

③杨国藏,张立改,马瑞贤.中国文化的多模态具身传播——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04):118-120.

④[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77.

⑤林阳,徐树华.融媒时代中华传统文化视听传播的新范本——论《典籍里的中国》的创新价值[J].中国广播,2022(03):56-60.

⑥[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30.

⑦《典籍里的中国》:让典籍“点”亮来路[EB/OL].中国新闻网,2021-02-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2659632036235501&wfr=spider&for=pc.

⑧罗奕,张小姣.《典籍里的中国》的文化记忆建构机制解析[J].传媒,2022(18):68-70.

猜你喜欢典籍里的中国典籍维度《典籍里的中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1年21期)2021-07-30央视“神仙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带你“穿越”华夏文明之美意林·作文素材(2021年10期)2021-06-18《典籍里的中国》被赞“神仙”综艺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21年4期)2021-05-29《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金桥(2021年4期)2021-05-21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学生天地(2017年8期)2017-05-17光的维度灯与照明(2016年4期)2016-06-05“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二数学)(2016年4期)2016-03-01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3期)2016-01-05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3期)2015-02-28

Tags: 典籍   为例   叙事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