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阅读培育

2023-05-10 18:45:03

田畅 袁智忠

【摘 要】乡村阅读是提升农民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文章从乡村阅读的现状出发,结合调研实际,以解决当前乡村阅读主体断层化、内容不够精细、阅读载体依赖的问题;
思考文化主体缺失、老龄化、需求错位的阅读困境形成原因;
紧抓住集体阅读意识、阵地阅读意识、责任阅读意识等乡村阅读培育导向,提出建立乡村带读机制、形成书影共读方式、挖掘地方性知识特质的具体措施。

【关  键  词】乡村振兴;
乡村阅读;
乡村带读;
阅读内驱力;
书影共读

【作者单位】田畅,西南大学;
袁智忠,西南大学。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24.015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近年来,国家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不断加强,随着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工作的推进,乡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增加,乡村的文化环境得到极大改观,文化氛围也愈发浓厚。

乡村文化振兴不仅需要客观环境层面的建设,还需要主观精神层面的培育。阅读是提升农民文化素养的直接途径,而乡村蕴藏着巨大的阅读需求。2022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农村居民的图书阅读率为50%,较2020年的49.9%有小幅提升,但乡村文化振兴仍任重道远。对农民阅读认同感和阅读习惯的培育,既要从文化互动角度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又要从精神涵养角度培育农民的思想意识,推动农村形成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笔者先后三次进入湖北省、山东省、重庆市的7个乡村开展实地调查,深度参与农民的文化生活和阅读活动,并对部分农民和村干部开展了非结构式访谈,获得了丰富的访谈资料。笔者将以此为基础,分析乡村阅读的现状与问题、新特征与新机遇,并积极思考如何培育农民阅读认同感和阅读习惯。

一、乡村阅读的现状

农民是乡村阅读的主体,只有提升农民的文化认同和获得感,才能真正培育他们的阅读习惯。目前,大力兴建的农家书屋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新活力,在农村掀起阅读热潮。小书屋发挥大作用,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但是,仅有农家书屋作为“硬件”支撑还远远不够,广大农民仍需从自身的驱动力、积极性、持续性中得到“软件”支持,才能满足自身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阅读主体断层化

在当前的乡村阅读活动中,参与主体是年龄断层的留守老人和青少年儿童,阅读内容难以有针对性地聚焦或围绕阅读主体特征来展开。近年来,乡村阅读的主体也是老年人和留守儿童这“一老一少”两大群体,且他们对阅读内容的倾向是有明显区别的。调研发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留守老人的首要需求从解决温饱变为追求精神满足,形成了以健康科普和文化娱乐为主要内容的阅读需求,更加重视健康知识的学习,追求身心健康得到更好保障。乡村针对青少年儿童的阅读活动主要集中在寒暑假并以高校“三下乡”活动形式开展。阅读活动的形式丰富生动,并穿插讲故事、做游戏、皮影戏等,因而受到乡村青少年儿童的青睐。

2.“开卷有益”阅读内容精细化不足

因国家大力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乡村阅读的“硬实力”建设取得较好成绩,但乡村阅读的“软实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一方面,缺少经验丰富的引领人(阅读推广人和带读人)来安排阅读的方式和内容。同时,乡村本身的实际情况也使得有文化的年轻人匮乏。青少年儿童需要阅读的陪伴者,老人需要阅读的引领者。没有合适的内容推介,缺少经验丰富的引领人,乡村阅读容易陷入“盲目”的怪圈中。另一方面,缺少能提供给农民阅读的针对性较强的内容。农村的阅读需求涵盖了经济、教育、健康、娱乐等方面,不同群体的需求呈现分散化的特点,现有乡村阅读存在所提供内容不够精细的问题。

3.“一成不变”阅读载体的依赖

调研发现,乡村阅读的供给载体较为单一。乡村文化供给主要由线下图书馆、农家书屋等场所,以及文化下乡等活动形式来承担和实现。但当前乡村提供统一标准的文化阅读服务,较难满足农民个性化的阅读需求。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网络平台的发展为农村文化供给形式多元化搭建了便捷桥梁。目前,大多数农民更愿意以线上的方式获取文化知识,但由于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不足,对线上工具缺乏深度的认知与学习,无法有效利用农家书屋配套的线上工具,导致自身的多样化阅读需求难以满足。

二、乡村阅读困境形成的原因

1.文化主体的缺失

当下,乡村阅读群体陷入断层困境。首先,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流,使得农村阅读群体的结构发生变化,老人和青少年儿童只能选择轻松、简单的方式满足文化娱乐需求。在农闲或休息时间里,中老年群体大多依靠打牌或看电视消磨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阅读活动的推进。其次,当前背景下,青少年儿童群体较难实现集体文化传承,对乡村集体文化的认同感不足,并且在网络游戏的侵蚀下,乡村阅读的价值和氛围受到较大冲击。

2.老龄化问题

老龄化带来的老年人生计问题,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老人为生计劳碌,无暇顾及精神层面的追求。老人的生计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部分农村老人主要依靠自身劳作和子女接济,支撑日常生活开销;
二是老人因身体机能退化,或是疾病和残疾,吃穿用度成为他们最迫切的需求。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农村生活环境得以改善,物质不断丰富,农民的幸福指数逐渐提高。但不少农村老人对生活的需求更多还是停留在物质层面,对乡村阅读活动的积极性有限。

3.文化活动与农民需求错位

文化活动主题与农民需求错位,一方面,会导致农民在阅读活动中的参与感、获得感不强,无法持续参与阅读活动;
另一方面,会导致農民参与活动困难。笔者在调研过程中一次偶遇乡村阅读活动,活动内容是“数字书屋装进手机”,该活动受到村民的广泛欢迎。可见,农民对阅读活动是有自身需求的。首先,要让农民知晓阅读活动和知识尤其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知识的意义与价值。其次,阅读活动应针对农民展开调研,探索适合其参与的方式。因此,乡村阅读活动应从内容形式、产品样式、服务方式等角度贴近农民需求,深入研究“农民需要什么”,避免供给与需求的错位。

三、乡村阅读培育的任务与导向

要培育农民的阅读习惯,需从农民的阅读自觉意识、阅读凝聚力和阅读价值取向着手。具体培育方向是让乡村文化振兴与农民文化责任感构建相契合;
结合农民自身情况推进实践和研究;
以农民的阅读实践为最终目的。整体来看,对乡村阅读培育的任务与导向,要从农民的习惯、情感、心理、意志等层面进行综合考量。

1.集体阅读意识的培育

随着国家对农家书屋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国乡村阅读事业发展不断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要继续巩固和扩大这些成果,就要让更多的农民参与阅读,让他们享受阅读的乐趣,拓宽知识文化的广度,这是乡村阅读继续深耕的重要意义之一。集体阅读意识的培育应成为乡村阅读潜入农民心中的有力抓手。前期的乡村阅读活动已经在人员的凝聚和集体的整合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接下来就要培养农民的集体阅读习惯,推动阅读成为乡村日常文化活动的一部分。而要让阅读成为农民自然而然的习惯,关键是提升农民的集体阅读能力。这里的集体阅读能力提升是指在乡村形成良好的阅读风气,并落实到读书、看书行动中,要从农民听得懂、看得懂、易理解的内容入手,培育农民的获得感,然后在获得感基础上,逐渐培养农民能看、想看、爱看的主体认同感,打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集体阅读环境。

2.阵地阅读意识的培育

调研中乡村各种类型的新型阅读空间屡见不鲜,农家书屋和乡村公共图书馆有望成为农民新的集会和文化活动阵地,而如何筑牢农民的阵地阅读意识则是乡村阅读培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阵地阅读意识的培育,就是要把握好角度并引导农民开展阅读活动。具体来看,一是要通过客观存在的乡村阅读场所,聚合和吸引有阅读需求的农民;
二是要坚持一定的阅读原则,守住农民阅读阵地;
三是要凸显领读人在乡村阅读中的关键作用。整体来看,要通过阅读阵地意识的培育达到引导农民阅读的目的,帮助农民转变求知认知的思想观念,提升其文化自觉性。这个阵地依附于活动形式,扎根于农民的心灵空间,任何可以实现乡村阅读的地方都是阵地。我们要通过农民承认和接受的阅读阵地,强化农民对阅读的认同感,进而实现有效的乡村阅读。

3.责任阅读意识的培育

责任阅读意识可以通过农民在阅读方面的认可、约束、承诺、认同等实现。对农民责任阅读意识的培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对身处熟人社会关系中的其他农民产生影响,二是农民认同当地文化,以及基于文化认同感产生的行为。农民形成自我阅读认可、自我阅读约束、自我阅读促进的意识,然后在乡村里相互推荐、相互促进、相互监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责任阅读意识培育的基础。换言之,要深入推进乡村阅读、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农民个体,还要充分发挥乡村社会和文化因素的责任效应。农民只有具备责任阅读意识,才能在认同和自觉的基础上,对乡村文化、乡风文明产生共鸣,进而建立集体文化价值观。乡村阅读不是狭义的看书,应发挥地方文化特色,融合多种形式,促使农民形成集体文化观,培育其共同参与的意识,提升其文化自豪感。

四、乡村阅读培育的策略与建议

1.避免“格式化”,建立乡村带读机制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品质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乡村阅读活动应注意农民需求的适恰性及多元性。

首先,加大乡村地区文化扶持和乡村文化建设的力度,在组织乡村阅读活动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的“格式化”问题。特别是要增加乡村带读力量的补给,挖掘一批具有乡村文化研究背景的专业人才,让他们有计划地深入鄉村带读。

其次,营造乡村阅读的良好氛围。其一,可利用教育的潜移默化功能,培养一批具有回报乡村精神的精英人才,让他们带领当地农民建立自给自足的乡村带读机制,或通过长效激励机制培养更多的本土带读人,这样能够减轻乡村阅读建设在聘请外来带读人成本高和“找人难”方面的压力。比如,建立乡村带读人小组、规划带读计划、举行带读技能比赛等,既能提升农村文化精英的积极性,又能惠及更广大的农民。其二,当地村委会可以基于带读机制,举办大型的阅读活动、演讲活动、文娱活动等,激发农民对阅读活动的热情。比如,2022年6月西南大学出版社参与“爱故乡·村歌计划”活动,并基于活动推出《村歌嘹亮》。《村歌嘹亮》是“爱故乡·村歌计划”活动创作成果的图书展示,该书以村民为主体,在村歌创作中,将中国村庄独特的自然、人文、历史以及村情、村景等融为一体,打造了一批乡土气息浓郁、音乐特色鲜明,展示村民对家乡的热爱,表达村民不断拼搏、积极向上精神风貌的优秀村歌,营造了乡村阅读的良好氛围。

最后,充分发挥线上阅读的便利优势。当前,农村阅读活动主要以线下为主,阅读氛围不够浓厚。虽然大部分地区已实现互联网覆盖,但只有少数阅读活动依托线上发力,无法发挥农民普遍喜欢的在线优势。整体而言,乡村阅读对互联网的利用率相对较低,线上阅读活动的组织力度不够,主要集中在农家书屋的线上使用方面,线上读书领域存在不少空白。笔者认为,要实现线下和线上的有效结合,可邀请专业的带读人在线上组织阅读活动,让农民可以灵活选择以线下或线上的方式参与,以满足农民多元的文化生活需求,充分激发乡村阅读的活力。

2.提升“互动性”,形成书影共读方式

书本阅读和电影观看感官体验差异较大,书本阅读作为静态文本的阅读,对阅读者的阅读习惯有较高的要求,而电影观看以视听感官体验为主,对农民的吸引力更大。主旋律电影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农村放映队等形式在乡村已有一定的受众基础,当下,弘扬真善美与批判黑暗势力的电影在乡村的接受程度较高。将电影观看与书本阅读结合起来,能够有效提升农民阅读的积极性和互动性。

大量由书籍改编的电影可用于农家书屋的书影共读活动,相关机构可先设计一个主题,就主题开展电影观看及书籍阅读活动。比如,以“乡村”作为一期的主题,可选取《一秒钟》《十八洞村》《我和我的家乡》等电影,寻找对应的文本书籍资料,开展书影共分享活动。农家书屋工作人员组织相应主题的观影后,可开展由影及书的比照式阅读活动,即从电影作品观看过渡至文本的阅读推荐。书影共读融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一是视听感官式的阅读,二是静态文本的阅读。动静结合的阅读方式,使参与者体验全新阅读风尚的同时,也能感受传统阅读方式。

比如,《十八洞村》是国家对乡村话语的诗意表达。其从“精准扶贫”的政策角度传播和表达情感,既结合国家最新的理政思想,又贴近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再现农民与自然、土地之间千百年来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农民通过观看影像,体验和感悟了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扶贫”故事。乡土是中华文化之根,孕育了乡村独特的文化基因,塑造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电影及相关文本资料通过对“乡土”意象的呈现,对接每个影像阅读个体的生命观照。这种方式不流于形式和说教,质朴地以农民为主体,以乡土为内核,诗意地表达国家话语。又如,《我和我的家乡》各个单元都或多或少地与乡村生活有联系,表现了不同的人心系乡村的故事和深沉的情感。“北京”的乡村医保落实、贵州阿福村的物流改变生活、千岛湖望溪村的乡村学校重生、毛乌素沙地的果树种植、东北茴香村的“神笔”第一书记……优质影片引导阅读的方式,不仅揭示了农民对乡村割舍不掉的情结,还能够引导农民看到乡村文化在时代发展中传承的重要意义,以及新时代乡村的新风尚和新气象,进而使其对乡村产生自豪感和归宿感。

3.激发“内驱力”,挖掘地方知识特质

乡村阅读的核心和聚力在于农村的内驱力,而激发内驱力的关键在于受到农民的欢迎。因此,地方性知识既是突破点,也是着力点。

首先,鉴于阅读环境与阅读主体的特殊性,乡村阅读需要经历阅读与农村地方性知识融合的本土化过程。只有经过这个本土化过程,才能将农民的生活与阅读联系起来,才能将他们的日常知识与阅读行为统一起来。倘若没有这个本土化的过程,乡村阅读只能是一种形式,是将书本内容复制到农民身上形成的错位,使得农民缺乏对从书本内容到身边现实的认知,无法将乡村阅读场景、个人生活经验与阅读行为整合起来,进而对阅读产生抗拒心理。

其次,地方性知识是农民理解、熟悉并且日常使用的公共知识。乡村阅读方式不断丰富、扩展,不仅能够增加农民的知识储备,还能使农民改变个人认知特质,并转化為生活行为,凝练成实践智慧。乡村阅读的地方性知识包括物质生产流通相关的农林牧渔、工匠、商贸、交通等技能型地方知识;
社会消费相关的饮食、起居、医疗、服装类地方知识;
乡风民俗地方知识,如宗族、交往、婚丧等;
信仰类地方知识,如神灵崇拜、图腾禁忌、节日祭祀等;
还有最具特色的当地人口传性地方知识,如传说、神话、歌谣、俗语等。

综上所述,乡村阅读服务需要适合广大农民阅读和帮助农村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增长知识、提升素养的图书,以这类图书作为引领性内容,既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能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繁荣乡村文化。整体来看,乡村阅读习惯培育就是要了解乡村、了解农民,了解其所思所想、期待与愿望、问题与困难。只有走进乡村、贴近农民,乡村阅读才能变得可行、可信,才能真正引导乡村阅读,促进农村文明,进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 人民日报,2018-09-27.

[2]袁智忠. 光影艺术与道德扫描[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3]袁智忠,易连云. 影像暴力对青少年的道德影响[J]. 高等教育研究,2009(1):90-93.

[4]袁智忠. 影视传播中负面因素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7):72-73.

猜你喜欢培育农民活动“六小”活动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活动随手拍”家庭科学·新健康(2022年3期)2022-05-10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饸饹面“贷”富农民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少年文艺·开心阅读作文(2018年4期)2018-05-02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科学大众(中学)(2018年2期)2018-02-01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Tags: 乡村   振兴   培育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