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2024年度(4篇)关于殡葬生命文化价值探索材料【优秀范文】

2023-12-25 18:00: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年度(4篇)关于殡葬生命文化价值探索材料【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2024年度(4篇)关于殡葬生命文化价值探索材料【优秀范文】

关于殡葬生命文化价值探索材料(4篇)

关于殡葬生命文化价值探索材料

(4篇)

篇1:

生态殡葬的生命态度与文化价值

一、生态殡葬是一种现代人的生命态度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对于“生态”这个词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生态的基本内容主要涉及生态经济和生态生活。“生态化”的基本内涵,是指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实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破坏的一种转变,具体来说主要涉及实现低能源、低排放和低污染等转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殡葬的态度也有了显著的改变,其中,生态化则成为殡葬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和突破点。为了更好地落实殡葬工作中的社会责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力推进殡葬的“生态化”。殡葬是人对逝者的“后事”处理方式,既体现着人对生命的态度,也是人们对“身后事”的一种社会态度。生态殡葬,主要是指人类在殡葬活动过程中,在尽量减少自然环境破坏的前提下,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实现殡葬活动、殡葬服务手段等生态化,不断实现殡葬活动中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综合效益的有效统一,不断实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平衡相统一。生态殡葬是一种现代殡葬方式,它是以基于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原则来安排殡葬活动,蕴涵着节约、环保和资源优化的原则。生态殡葬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层面: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生态殡葬意味着一种生命的“自然回归”。殡葬意味着人死后一种资源再分配。人作为生命体存在于自然之中时,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并且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的变换。人以自身所特有的方式占有一定的自然资源维持自身的生存。当人的生命体丧失形体存在之后,逝者又以什么样的方式“融入”自然,俨然成为一种殡葬应有的处理方式,更是人们对生命的自然态度。人的生命属于自然生态,依赖于自然生态。所以,承认殡葬的自然生态化也成为人们对待殡葬最基本的态度。从自然整体看,人们在处理与殡葬的关系时,把握殡葬的自然生态化就成为殡葬发展的应有指向。

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生态殡葬意味着人们对生命关系的重新建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一种“生态”关系,这种“生态”关系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内容,不断形成的一种属人的生命样态。随着人的生命的消逝,人们之间的生态关系就会发生改变,由原来的生命体关系变为一种“殡葬关系”,一种“生者”与“逝者”的关系。人们不得不建构一种特有的关系,即殡葬的生态化,这种关系能否成为一种“良性循环”,仍然成为生命生活的应有内容。这也成为殡葬映射生命存在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人们并没有因逝者的特殊性存在而影响生命的存在质量。总之,生态殡葬不仅仅是处理逝者遗体的一种创新形式,更是人们重新诠释生命的一种社会态度,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二、生态殡葬内蕴的文化价值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人们争论不断,意见纷呈,但在某些方面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认为文化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上层建筑,可分为广义和狭义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文化主要内涵就是以“文”化“人”,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或精神成果,并表现在不同的层面和维度。

生态殡葬是一种生命文化。生命现象是自然界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生命文化则是人们在考察生命现象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生命本质、生命规律和生命意义的关切。生态殡葬也是人们在处理逝者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生命相关活动。生态殡葬承认生命存在的自然性和生态化。提及“生命”,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人的“存活”,这就窄化了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我们应当在一种更宽泛的意义上理解生命,以“大生命”的视角理解生命。生命文化应对涵盖宇宙世界的所有生命体以及支撑生命存在的环境。人死了,生物意义上的生命体不存在了,但人存活期间所创造的生命文化并没有消逝,而是以特有的社会文化存续下去。生态殡葬则是人们对待生命社会性“存续”的一种方式。人们以“殡葬”的形式,把曾经的生命体所积累的意义信息和潜能具化出来,并以生命文化样态展示生命的价值。所以,殡葬的生态化是人们以最亲近自然生命的形式诠释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自然生命在社会发展得以存续和发展。

生态殡葬是一种节约文化。“节约”是人们的一种生活行为,更是一种文化。从基本内涵上看,节约标示着人们在占有和使用资源实现最大化的行为。人的生命活动终止后,遗体安置等仍以一定方式“消费”人类资源。这就意味着殡葬方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现实生活。在人类现有资源一定的情况下,“逝者”占有的资源越多,人们可利用的资源就会减少。所以,推行生态化殡葬的直接目的是最大化人们的可利用资源,这也直接表现为一种节约行为。由此,人们的可支配资源就会增加,从而为实现美好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生态殡葬是一种发展文化。发展是一种前进上升的运动。整个世界处在不停发展变化过程中,没有了发展,也就谈不上世界的存在。所以,我们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的生命活动。生老病死是自然发展规律。如何对待生死正是一种发展态度。人的死亡也是大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必须遵循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殡葬的生态化正是人们尊重生命发展规律的重要表现。生态殡葬是人们对人与自然生命关系一种特定的发展考量。人的鲜活生命属于自然发展序列中的一个环节,人死后仍然不能脱离自然界的发展过程。所以,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推行生态殡葬,既是一种殡葬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也是以殡葬为载体推行一种新的发展文化。

三生态殡葬得以落实的基本路径

为实现殡葬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塑造一种“大生态”殡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切实推进殡葬的生态化发展:

第一,创造一种殡葬生态化的社会环境。

对此,民政相关部门应积极制定相关的文件,出台相关的举措,对殡葬活动提出“生态化”要求,并以一定的行政执法作为依托,配以“奖惩并举”激励措施,保护、倡导、扶持对于殡葬活动的“生态化”行为给予一定的提倡和保护。同时在财政和税收等方面,应给予相关企业或个人一定的政策倾斜,对于一些地方存在的厚葬和迷信活动给予坚决的打击,以殡葬的生态化引导殡葬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提倡殡葬活动运作流程的生态化。

在殡葬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生态化”的理念和管理手段。殡葬中所选用的原材料应尽量“生态化”。墓碑尽量少用或不用水泥钢筋之类的材料,而是使用绿色植被;
在葬具的选用上尽量采用利环保、易降解的材料;
下葬和祭祀应采用节约资源的方式;
而对殡葬服务过程也应该秉持“生态化”的方式来把控,争取做到在每个节点进行节能减排控制,包括对遗体清洁产生的废水和逝者遗物等,都要经净化、处理,避免污染环境。

第三,为殡葬生态化的良性传播创造条件。

我们在营造殡葬生态化环境的同时,更应大力宣传,呼吁公众的积极参与。一方面加强生态化殡葬制度的完善,同时要大力动员社会组织团体,充分发挥它们在生态化殡葬中的宣传教育、参与和调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激励公众参与生态化殡葬。培育公众“尊重生命、保护生态、传承文化”的生态化殡葬伦理观,大力发展殡葬活动所承载的文化传承和情感寄托,将殡葬与“生态自然”、艺术审美等结合起来,普及花坛葬、植树葬等节地葬式,倡导以深埋、撒散骨灰于自然大地,让生命融入于自然之中,从而让殡葬生态化成为推进殡葬发展的常态。

篇2:

做殡葬就要做文化,生命因文化而精彩,殡葬因文化而神圣

人的一生最应该去三个地方看看:去医院看看病人,体会健康的重要;
去监狱看看犯人,体会自由的重要;
去殡仪馆看看逝者,体会生命的重要。本文从五个维度,着重探讨殡葬行业生命文化教育话题。

历史维度

生命文化教育从何来

  殡葬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殡葬史就是一部世界史、一部文明史。

  殡葬文化是由观念、实务和操作形态组成的,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文化。殡葬是围绕着遗体处理而进行的一种具有丰富内涵、多方面功能的生命文化活动,通过追忆逝者的美好德行,使生者获得一种直面生死、超越生死的生命智慧,获得如何更好地活下去的精神粮食和生命的终极关怀,通过丧葬活动去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 、从典故来看,赋予了殡葬行业的生命文化教育功能。

二 、从生死来看,赋予了殡葬行业的生命文化教育优势。

理论维度

生命文化教育是什么

  生命文化是一门古老而又时尚的学问。古老是在于其可以追溯到人类生命的诞生,甚至追溯到生命起源的远古时期;
时尚是在于近年来生命文化的重要意义正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不仅理论界热衷于讨论“生命文化”课题,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和行业已在积极探索、开展生命文化教育。

现实维度

生命文化教育为什么

  世界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要给世界留下什么?从殡葬与生命文化教育的溯源上看,认识生命、研究生命、服务生命是殡葬人的重要使命,比其他行业拥有更高的生命文化素养是对殡葬人的当然要求。

一、当今时代的呼唤。

二、生命个体的需求。

三、社会发展的要求。

实践维度

生命文化教育怎么做

  通过调研发现,在当下殡葬行业开展生命文化教育,存在“三无”现象:一是“无视”。根本没看过,没想过,对生命文化教育漠视、忽视,视而不见。二是“无法”。看过,想过,但因为生命文化教育涉及面太广,内容太多,所以没有头绪,无法落地,无法派上用场。三是“无畏”。深入思考、付诸行动、联系实际、大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形成了一批优秀的文化品牌。

  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生命文化教育的发展也应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的大背景下,落实共享理念。

篇3:

殡葬转型到生命文化的意义

现在多位殡葬学者们把殡葬叫做生命文化,这一概念引领了中国殡葬改革的潮流发展,在一次培训会上根据中国殡葬协会秘书长孙树仁教授的概念,把殡葬即生命文化的传承总结出来了,殡,葬,祭,传这几个概念,每年的12月3日都会举办生命文化研讨会,这个日子的来源是道家思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生命文化改革的意义是什么呢?

(一)生命文化促进和丰富对相关哲学问题的深刻思辨

促进辩证唯物主义对生命的文化属性的深度思辨

2.有助于生存与死亡哲学的丰富与发展

(二)生命文化在于使人们正确地理解生命和善待生命。

1.有助于抑制“生命荒芜”扩充“生命绿洲”

2.有助于帮助人们树立生命文化的快乐幸福观,抑制病态的物欲快乐幸福观。

(三)生命文化将提升人们死亡的品质和殡葬服务的品质

1.提升生命死亡的品质

2.提升殡葬服务的品质

(1)生命文化的生死观,可以为殡葬事业大发展和进步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

(2)生命文化可以提升殡葬人和殡葬事业的文化自信。

(3)生命文化将丰富殡葬服务的内涵,使得人类生命得到尊重,死亡达到止于至善。

篇4:

浅论殡葬行业应重视生命文化教育功能 

殡葬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文化。殡葬是围绕遗体处理进行的有丰富内涵、多重功能的生命文化活动,通过追忆逝者的美好德行,使生者获得一种直面生死、超越生死的生命智慧,获得对生命的终极关怀,进而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殡葬与生命文化教育的天然渊源来看,认识生命、研究生命、服务生命是殡葬人的重要使命,比其他行业从业者拥有更高的生命文化素养是对殡葬人的必然要求。

我国古代典籍中有大量关于殡葬活动的生命文化教育功能的论述和记载。《礼记祭统》云: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孔子曰: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荀子曰: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又曰:故丧礼者,无他焉,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也。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司马光:孝子不忍其亲暴露,故殓而葬之。

未知生,焉知死?我们还可以反其道而用之,未知死,焉知生?生死的紧密联系,赋予了殡葬行业开展生命文化教育的优势。死亡是生命的必要组成部分,如果对死亡存而不论,人们就会失去人生的紧迫感,乃至失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殡葬活动不仅让逝者得以善终,而且在教化民众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第一,让人们获得向死而生的生命智慧;
第二,弘扬尊重生命的人文精神;

三,让人生有所敬畏。

生命文化教育包含了纵向与横向的教育。从纵向看,生命文化教育即个体生命的终身教育,它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生存与生活、成长与发展、本性与价值等各个方面。从横向看,生命文化教育即全人教育,涉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各个方面。

从生者角度讲,教育人们在生命存在阶段里要好好地活,也就是善生善待自己的生命,善待他人的生命。

从逝者角度讲,教育人们在临终时保有一份坦然、从容,也就是善终帮助人们缓解对于死亡的恐惧以及终有一别的悲伤,冷静、泰然、庄严甚至幸福地离去。

从丧属角度讲,据统计,2017年我国死亡人口986万人,若以逝者人均有直系亲属和次亲朋友30人次计,则每年有2.9亿左右人次面对生死之痛问题。他们是开展生命文化教育的对象之一。一是引导人们正视亲人的离去,学会接受,学会结束悲伤,在内心安置逝者,并继续努力去学习、工作、生活。二是引导人们树立厚养薄葬、文明治丧、文明祭扫、节俭环保的殡葬新理念。

从殡葬工作者角度讲,提升殡葬工作者的文化素养,将生命文化教育融入服务中,拓展殡葬服务功能。殡仪馆可以从服务逝者,到服务丧属,再到服务公众,完成由殡葬工作者向生命传承师的转型,也就是善传,构筑生命文化传承事业。

Tags: (4篇)关于殡葬生命文化价值探索材料   殡葬   探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