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关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完整)

2024-01-19 15:09:0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完整),供大家参考。

关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完整)

关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夯实实体经济基础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  许正中

(2023年8月22日)

  党的20D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战略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共产党以人民情怀、天下胸怀,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出中国智慧,展现出世界价值,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20D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2014年5月,A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制造业是实体经济 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也是今后我国经济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主战场。立足国情、立足现实,我国确定了“三步 走”的制造强国战略部署:第一步,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进入制造强国第二方阵,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将位居第二方阵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
第三步,到2045年,中国制造业进入第一方阵,  成为世界领先的制造强国。

  根据党的20D的战略部署,我们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发展实体经济是强国战略之基;
第二,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

一、发展实体经济是强国战略之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A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就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制造强国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提供了根本遵循。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也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

  A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

能脱实向虚。A总书记深刻指出了制造业之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之于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

  A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我们看,河南的农业通过制造业装备,迅速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河南要建设全国重要的预制菜生产基地。

  现在,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逐步形成了共识,赢得全球竞争制高点仍然离不开制造业。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发生前所未有的重大调整,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力图重振制造业。如美国发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德国推出《德国工业4.0战略》,英国颁布《英国工业2050战略》,日本实施“产业振兴”战略,等等。

  什么是“制造强国”?“制造强国”的内涵包括规模和效益并举、科技创新能力强、在国际分工中处于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地位、发展潜力大、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可靠等方面。从这个意义上看,全球制造业国家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是具备全球制造业科技创新中心地位的国家;
第二梯队是在高端制造业领域能够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国家;
第三梯队是中低端制造具有成本优势的新兴和发展中国家;
第四梯队主要是为制造业提供各种基础资源的国家。从发展客观实际来看,当前我国制造业正从第三梯队向第二梯队跃升。

我们回顾一下工业革命发展历程。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化生产蒸汽驱动,即工业1.0。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通过水力和蒸汽机实现的工厂机械化可称为工业1.0。这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经济社会从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转型到了 以工业以及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我们来看18世纪60年代发生的三件 事:一是瓦特改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
二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首次出版;
三是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第二次工业革命,批量流水线生产电力驱动,即工业2.0。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采用电力驱动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可称为工业

2.0。这次工业革命,通过零部件生产与产品装配的成功分离,开创了产品批量生产的新模式。

  第三次工业革命,高自动化柔性生产计算机信息技术驱动,即工业3.0。始于20世纪70年代,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制造过程不断实现自动化,

可称为工业3.0。自此,机器能够逐步替代人类作业,不仅接管了相当比例的“体力劳动”,还接管了一些“脑力劳动”。

  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工厂智能装备及信息通信,即工业4.0。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化,将使人类步入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制造流程的数字化以及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模块集成,将形成一个高度灵活、个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简单来看,工业1.0主要是加工装备和蒸汽机,也就是机械化;
工业2.0主 要是加工装备和电动机,也就是电气化;
工业3.0主要是机床和电脑,也就是按编程操作,但适应能力弱;
工业4.0主要是数控机床和智能控制,这是工艺优化, 能够提升30%甚至是3倍的效率。

  制造业或者叫工业,从诞生到第四个阶段以后就不再往前进步了,到4.0以后它就要被数字文明碾压。什么叫碾压?就以现在我国为例,我国是农业大国, 以现在的技术一个人能耕种56亩,如果用犁地机、联合收割机等大机械一个人 能耕种3000亩到4000亩,如果用数字技术物联网耕种呢?一个人就能种4万到5 万亩。

  新时代数字技术将彻底改变制造业的逻辑依赖。在数字技术之前,工业革 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不变的追求是制造的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高满意度。现在我们追求的是什么?工业互联网支撑制造业新体系的重建:数据驱动、软 件定义、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平台将要取代工业时期的工厂和农 业时代的家庭,成为最重要的市场运行主体,或者叫市场经营主体。如今,制 造业产业体系快速调整,新数字产业体系雏形初现,制造业生态体系正在被重 构。

二、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从第一台计算机发明开始,技术创新的速度就比人们对于技术进步的想象要快。那么在智能化以后,人们关注的是什么?全球的物联网、智能产品、产业互联网等。过去我们应对的是订单,现在应对的是客户。

  企业信息系统的新发展带来了两个一体化:一是纵向一体化,它整合不同层次的各种信息系统,比如执行装置、传感装置、控制、生产管理、制造、执行及企业计划;
二是横向一体化,它整合制造和业务规划流程不同阶段使用的各种信息系统,涉及公司内部(如进出厂物流、生产、营销)和公司外部(价值网络)的材料、能源、信息交换。整合的目标不仅是互联互通,而且要构造

一个企业级的智能物理系统工程生态,即一个智能化、自动化、人机物一体化 的大系统,一个企业信息系统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一个企业的“产业互联网”。从制造业持续发展指数的国际比较看,美国的可持续指数是33.06%,日本是32.68%,德国是27.65%,我国是16.72%。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企业在国际上的发展。首先来看GE,它积极转型,布局 智能制造产业生态。GE主要以Predix平台为核心,布局工业互联网生态,通过 构建平台聚集各行业力量。再来看西门子,它是全球智能制造软硬件整合提供 商。在进行生态化过程中,首先是开拓了生态系统,包括制作过程、车间优化、工艺规划、工业控制、工业传感等;
其次,扩展了生态系统。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的制造中心,不仅是全球的制造中心,也是世界的主要 经济引擎。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在2021年将近30%,是美国的将近两倍, 日本的4.5倍。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显著,全球占比从1980年的0.8%升至2021年的19.5%。同期,美国从12%降至6.3%,德国从14.8%降至8.5%,日本从11.2%降 至4.4%。

这引起了美国人的思考。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加里·皮萨诺和威利·史在

《制造繁荣—美国为什么需要制造业复兴》一书中说,制造本身就是创新过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制造环节的过度外包首先会引起产业链外移,最终可能导致创新链的迁移。制造能力的缺失会使产业创新出现断层,创新成为无源之水。当今世界,美国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和经济挑战:工资停滞不前、失业率上升、膨胀的财政赤字以及对未来的深深焦虑。悲观主义者认为美国的全盛时代已经过去,这个国家现在已经进入漫长的经济衰退时期。这本书给美国的决策者和商业领袖敲响了警钟,于是再工业化成了美国的战略选择, 美国重新将焦点转移到制造业上。

  美国为了回迁制造业,构建了国家制造创新网络,目的是填补制造技术基 础研究和商业化生产之间的空缺。制造创新过程可分为:基础研究、概念验证、实验室试制、原型制造能力、生产条件下能力、生产效率示范等6个阶段。高校等学术机构研究聚焦在第1-2阶段,企业重点在第5-6阶段,其中3-4阶段空缺, 国家制造创新网络填补了这个空缺。

(一)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挑战

  我国制造业传统发展模式也面临外在的问题,和美国对比又面临着“三个关卡”。第一,“卡脖子”问题,即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如芯片)没有掌握在

我们手里。大多数产业链在全球产业链条中占据中低端位置,前端设计、关键 工艺、关键原材料及关键设备由欧美发达国家掌控,关键核心技术未完全掌握, 核心零部件未能完全“国产化”,对关键环节缺乏自主权和控制权,随时存在 “断链”的风险,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亟待完善。第二,“卡脑子”问题, 像Google Scholar中的百科全书(电子版)的形式,放在GoogleScholar里,但美国政府对我们实行封锁,导致我们在知识信息检索方面遇到很大的障碍。第三,“卡嗓子”问题,我们要提升国际话语权,话语权很重要,它是我们构建未来美好世界的关键抓手。现在来看,对制造业发展而言,技术的贡献很大;
 比技术起更大作用的,是管理;
比管理更能发挥作用的,是制度;
比制度还重 要的,是文化,即向善的文化、激励的文化,文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认知功能。能够穿透技术、管理、制度和文化之上的,则是标准。现在很多人很关注关键 技术“卡脖子”问题,但“卡脑子”、“卡嗓子”问题也同样不可轻视。

(二)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机遇

  中国制造业发展机遇是数实融合,即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融合。数字技 术可以逆向整合生产要素,推动数字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设计、生产和 运营、服务能力,不仅是技术创新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整合,而且可以促进商业 模式的重塑或重构。如众包设计、众筹模式、用户群体的设计开发。数实融合 是技术产品运营和服务体系的总协同,这里有四个层面,从材料、能源、数据、系统、逻辑到装备、工艺、设计、零部件生产线,再到网络处理、感知、软件 和显示,最后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也就是说, 通过这套体系,横向可以实现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相结合,纵向可以实现系统 集成和协同发力相结合。

  从“数实融合”的新特征来看:一是跨界融合;
二是创新驱动,用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革命,也更能发挥创新的力量;
三是重塑结构,互联网业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
四是尊重人性;
五是开放生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
六是连接一切,连接是有层次的, 可连接性是有差异的,连接的价值是相差很大的,但是连接一切是“互联网+” 的目标。

  举个例子,波音777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典范,研发周期缩短40%,工程返工减少50%,成本降低25%,实现100%整机数字化设计。数字技术促进和提升制造技术水平,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相融合,将进一步给设计与制造技术带来

深刻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可以更好、更快、更省、更可靠地制造出创新产品。我想再次强调的是,制造业生态体系正在被重构。

三、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

  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改造传统产业,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 促进实体经济的繁荣发展,要全面实施数实融合战略,坚定地走绿色制造之路, 积极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引领培育制造业全球创新体系。

(一)实行数实融合,推动制造业数字化

  数实融合的关键在于将数字技术应用到实体产业中,提高实体产业的效率、质量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产业数字化的发展。数实融合是实体产业数字化转 型的关键环节,能够促进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转型,提 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数实融合发展到现在,已经处于第三个阶段,即智 能驱动。制造业可能会成为第一个广泛采用元宇宙的行业。元宇宙实际上是三 种:数字原生、数字孪生和虚实互动。

  那么,什么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共事,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比如,“黑灯工厂”,可以释放出更多人,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投入其他产业。智能制造本质是基于“信息物理系统”实现智能工厂,核心是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关键是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结合,愿景是解决能源环境消费等社会问题。

  增材制造(3D打印)让数实融合成为可能。从传统制造与增材制造的对比来看。其一,传统制造是大量制造,以量制价;
增材制造是小量生产,成本均一。其二,传统制造是规格化;
增材制造是定制化。其三,传统制造是减法制造,产品设计受模具限制;
增材制造是加法制造,能实现任何设计。其四,传统制造是手工制造;
增材制造是数字化制造。其五,传统制造是劳动密集型;
 增材制造是脑力密集型。其六,传统制造的设计和生产线距离遥远;
增材制造是设计即生产,随时回应市场需求。

  构建数字孪生。元宇宙是数字制造的高端产物,实现制造各个环节、各个 部件的物理实体和数字虚体并存,诞生制造的可复制基因。第四次工业革命需 要基因再造,这些变化绝不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延续。数字化主要是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最重要的是云(云计算)、物(物联网)、大(大数据)、智(人工 智能)、区块链以及3D打印。这么丰富的内容会出现问题吗?不会的,这是因 为区块链具有可溯源、不可更改、程序即合约、交割即清算这四大特征。从以 下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速度来看,和前几次工业革命不同,本次革命呈现 出幂数(指数)级而非线性的发展速度(高度互联的世界、新技术不断催生更 新);
其次,从广度与深度来看,第四次工业革命建立在数字革命的基础之上, 结合了各种各样的技术,这些技术正给我们的经济、商业、社会和个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
再次,从系统性影响来看,我们强调数据生产力、数字社会、数字产业、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治理等方面。建立智能制造需要一整套技术体系,这套技术体系有四个特征:一是模块化,二是自动化,三是数字化,四是智能化。

(二)坚定地走绿色制造之路

  绿色制造是绿色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具有环境意识的制造,或称考虑环境的制造。绿色制造是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是面向材料、设计制造、运行维护、循环再利用等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提高资源效率与减少环境影响的现代产品开发、制造模式和制造技术的出发点,是创新高效、节能、环保和可循环的新型制造工艺的重要技术内容。它也改变了产品的各种交付方式和运行模式,形成了竞争合作的模式。

  工业绿色化发展首先应从狭义的绿色发展做起,具体与节能减排、末端治理、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工业生态链和绿色制造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循环发展就是绿色发展。循环经济是以“3R”为基本原则,在一定条件下将物质、能量、时间、空间、资金等“五要素”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循环经济是有循环能耗、有循环过程(时间、空间)、有循环成本、有资金流动增值内涵、利于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再生”的再生循环发展模式,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同发展的经济模式。

(三)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强国的基石

  21世纪以来,世界数字科技生态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类脑特征,由此形成的类脑复杂巨系统,我们称为数字大脑模型。诸多数字技术的出现都与互联网大脑的各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关。我们要加强需求侧管理,配置生产资源从线性决

定论走向平台融合论。在工业互联网前的流程包括研发、生产计划、采购,而在工业互联网后,研发、采购相互融合,这为服务业的发展、工业服务化和服务型制造业的形成产生方便。比如,3D打印、无人机配送和分析预测之间相互打通。

(四)引领培育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我国产业创新体系亟需实现三个深刻的转变,推动产品、产业链和产业生 态建设,探索技术产生、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的机制。一是打造新型创新链, 实现由引进技术为主向自主创新的转变,解决技术自主可控、自主供给的问题;
 二是打造新型产业链,实现由单项技术产品攻关向全要素汇聚的产业链转变, 解决资源分散重复封闭交叉的问题;
三是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实现由关注单一企业局部创新环境改善向重视营造产业跨界协同创新环境转变,解决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要争做世界产业链“链长”,打造世界级战略高技术产业 集群。

  引领培育0-1-100-10000数字产业格局,打造世界级数字高技术产业集群融合体。努力营造引育全球的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取得了较大的技术进步,但是还没有形成促进 创新的文化和制度环境。要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走出一条创新链、产 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路子。

  锻造国际制造业中心,有以下几个着力点。第一,创建公共平台,推进成果转化和重大基础研究;
第二,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力推中小企业;
第三,注重劳动力市场和人力资源;
第四,抢占标准规范先导权,拥有标准就有市场优势;
第五,构建法治和公共治理框架;
第六,加强国际合作和资源利用。

Tags: 关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夯实实体经济基础   夯实   经济基础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