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公文写作 > 规章制度 / 正文

网络舆情应对初探

2020-04-27 13:05:45

  应对网络舆情初探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网络已经成为继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之后的第四大媒体,网络以其自身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特殊优势,越来越多地发挥了畅通民意、舆论监督、参政议政、表达诉求的作用。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和纽带。关注和研究网络舆情有助于**区委、政府及时地了解民情、掌握民意、集中民智,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和执政能力,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1、      网络舆情的现状

    1.网络舆论情绪化。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行之有效地监督,有些人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会产生焦虑、困惑、不满的情绪,从而把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作为不良情绪的宣泄空间,针对一些事件发表和散布一些不合实际、不负责任、片面、偏激、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言论。值得注意的是,情绪化言论很容易得到众人的响应,从而引发有害舆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例如人们把生活中经历或耳闻的有关官员腐败、渎职行为传播上网,揭露问题的同时,可能会讲个人局限性的认识经验与未经证实信息相联系,并使之绝对化。加之缺乏理性、负责任的舆论分析和疏导,会动摇更多人对社会公正的信心。而一些不负责任的话语极度虚夸,甚至妨碍了社会秩序。

 2.网络谣言与虚假报道。网络监管缺失导致网络虚假信息泛滥。一些人出于某种动机,发表或者转载虚假信息,像“**新城康巴什楼市全面崩盘”“疯狂楼市坠‘冰河时代’开发商梦碎**”等负面网络信息,有的直接发源于网络社区论坛、聊天室、贴吧,有的通过电子邮件、手机、博客等传播,信息掺杂多元观点,极易造成歪曲,失真。同时网络“开放性”以及“无边界性”,“网络谣言”比“现实社会”中的谣言传播速度更快,社会影响范围更大,引起社会“恐慌”程度也更大,往往会造成群体的盲从欲冲动。

 3.“意见领袖”的恶意引导引发“蝴蝶效应”。“意见领袖”是直接使网络本身成为“放大”事件的最佳载体。一些“民运”分子以及

 “蒙独”“藏独”“疆独”等分裂势力在网络上以各种面目出现,对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恶意攻击我国政治制度、歪曲领导人形象、抹杀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同时不遗余力地美化、渲染西方文明和制度,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领域制造事端,形成了更大的舆论威胁。

 2、      网络舆情认识的误区

 网络舆情具有极强的延展力和渗透力,但是部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面对作为信息时代新兴产物的网络舆情时,尚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主要表现在:

 一是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官员在应对公共事件时,采取管制思维下的堵、捂、盖、删,在信息不透明情况下,部分官员想到的首先是封锁信息源,控制时间传播范围,经过内部处理后,再把“安全”的事件信息部分的、有选择的公之于众,结果公众的合理诉求通道被人为堵塞,一些公共事件背后的民意和民意诉求被忽略和漠视,从而致使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小事件变成了大事件。

 二是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不够,不愿意接受来自“虚拟世界”的声音,与其看到或听到不那么顺眼的“恶意”攻击,不如不看不听“眼不见”为净,信奉“沉默是金”“真相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身正不怕影子斜”“谣言止于智者”等信条。

 三是直面网络舆情的信心不够,内心怕网络、主观躲网络,“不怕通报,就怕网报”。一旦出现“负面情况”唯恐避之不及,不是下达“封口令”就是摆起“鸿门宴”,以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求有福,但求无祸”,有意与网络保持一定的距离。

 3、      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

 1.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强化网络舆论引导。

 一是建设三支队伍,实行综合管理。建设一支论坛管理队伍,主要负责解决论坛事务、问题解答、对外交流、系统公告及审核帖子、设置权限等工作;建设一支网络评论员队伍,通过网上发表评论文章、新闻跟帖、博客等,用正确的思想、准确的事实、客观的态度,正确解读国家政策,冷静阐释社会热点,理性分析新闻事件,以达到为群众解惑释疑、澄清事实、舒缓情绪、化解矛盾、批驳谣言的目的;建设一支舆论引导员队伍,通过主动导贴、积极跟帖等方式对出现在互联网上的过激言论、消极思想进行引导,牢牢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

 二是加强网络舆情分析。网络环境下的舆论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聊天室、博客等。要建立排查机制,定期排查各大网站,汇总各方面信息,科学梳理,分别报送不同领导和部门,各级领导和部门通过网络舆情分析作出相应的决策,以便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

 三是培养和善用“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以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宽的视野和较强烈的社会关怀,在网络舆情生成、发展历程中发挥着启动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其观点往往能够左右网民的判断并最终引导网络舆论的走向。政府应找到恰当的方式与这些“意见领袖”沟通,让“意见领袖”多一些建设性意见,少一些破环性意见。

 2.加快网络危机事件处置速度,采用第一时间法则。

 伴随着关涉政府负面信息的大量披露和传播,网民意见和情绪的宣泄也趋于强烈,并形成强大的舆论场,使政府频频遭遇形象和信任危机。因此,地方政府要在第一时间发现危机信息,必须着重做好识别、控制、处理危机信息和消解错误信息的工作。第一时间发布准确信息,从政府的决策层到操作层两端入手,切实解决好调查、授权和发布的各种环节,坚持尽早发布、主动发布、准确发布和动态发布。第一时间进行权威评论,以纠正网上的错误言论、非理性的观点和偏颇的情绪表达。第一时间落实不同层级的责任主体,合理界定各自所要承担的责任,对于成功处置危机事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极为重要。

 3.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法规管理体系,严管舆论。一方面政府出台了多种相关网络管理法规,构成了我国网络信息内容限制和监管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法规有效实施,建立起了一支高水平电脑警察队伍,及时有效地防范网络信息失范行为,打击网络犯罪。 

  二是多管齐下,职能部门的交叉管理与协作。我国对于互联网从市场发展到信息内容等不同层面的管理,多部门多方位积极介入。目前网站的主管部门包括宣传部门、信息产业部门等,除宏观指导外,定期检查网站内容、布置工作重点也是长期的一项重要工作。新闻发言人制度,也成为网络媒体把握信息管理动态的重要渠道。

 三是积极建设主流媒体网站,强化舆论引导。我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扶持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建设。目前已形成的主流媒体网站群,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在所谓“民间借贷”“房地产金融政策”等社会热点问题方面,要积极引导舆论,成为减少非主流言论和有害言论破坏力的重要实践力量。

 总之,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为各级党委、政府的行政提供了一个治理平台,网络媒体内容丰富、高效、快捷、互动性强,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速,日益凸显网络的重要性,其优势是传统的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个载体,加强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互动沟通,引入有利于社会民主的发展,树立政府的形象门户,实现政府形象的塑造。

 /

Tags: 舆情   初探   应对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