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公文写作 > 调研报告 / 正文

城乡环境整治中垃圾治理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2020-07-27 12:41:10

 城乡环境整治中垃圾治理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垃圾处理是城乡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镇创“七好”乡村达“四好”中占重要地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活垃圾的产量也在不断增加,其造成的危害也日益显现,垃圾污染严重影响我县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这种垃圾围城的现象和我们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极不和谐,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并影响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的贯彻实行。生活垃圾对城乡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城乡生活垃圾的处理是令各级政府十分头痛的事情,垃圾处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刻不容缓。

  一、我县垃圾处理的现状

 (一)垃圾处理工作任务重。按日产垃圾每人每天生产垃圾1公斤,我县每日垃圾日产出量约1000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一次性消费品的大量使用,我县城乡生活垃圾还将不断增加。

      (二)垃圾没有实行分类管理,不便于处理。垃圾分类收集的目的在于提高废品回收率和便于分类处理。目前我县还未推行垃圾的分类收集,垃圾的混合收集、运输仍是我县采用的垃圾收运方式。垃圾未分类收集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公众的环境意识不高,为方便起见,随手乱仍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分类收集设施不足,在设计上缺乏分类引导;三是分类运输的设施不足,即使已分类的垃圾,又混合运输。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大多数村庄既没有垃圾池,也没有垃圾桶,垃圾无法集中堆放,村民往往习惯就近将垃圾乱倾倒。即使村民对垃圾进行处理,也较为随意,不分类处理,如焚烧,能烧和不能烧的都堆在一起烧掉。

  (三)现全县推行的农村垃圾“一户一坑”掩埋垃圾处理模式也存在诸多利弊。看起来掩埋垃圾处理解决了垃圾乱堆、乱放的问题,但在掩埋的时候,由于一般农户都只是简单的挖坑掩埋,没有任何垃圾防渗与渗滤液收集处理方式,容易造成地下水源的二次污染。

  (四)垃圾处置工作严重滞后。由于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相对滞后,城乡结合部尤其是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日益凸显。目前,全县除了县城有专门的环卫所以外,其他绝大多数乡镇无环卫部门,农村无清扫保洁员。大部分农村垃圾仍处于乱倾倒状态,垃圾一般散落于公路边、河边、村边、池塘边,污染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严重威胁着居民的身体健康。

  (五)财力薄弱,垃圾处理资金保障不到位。垃圾处理费用主要来自于政府,金额有限,而建垃圾处理场需大量资金,从而造成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差。而在广大的农村,垃圾处理更是难以保障。一是环卫工作未能覆盖广大农村,尚未能实现城乡统筹。农村的经济十分薄弱,各村基本无法单独承担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用于垃圾清运处理的资金。二是农村居民点分散,垃圾处理成本高。在一些山区农村,居民点大多为“小而散”的分布状态,组织垃圾统一清运、统一处理困难,运作成本高。

  二、垃圾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高度重视,垃圾治理好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施垃圾治理,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动发展的具体体现。

  (二)积极做好宣传,全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垃圾的有序治理,涉及传统习惯的问题和矛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一是由政府统一组织,邀请专业人士或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用身边的事为素材,编印宣传材料,深入细致地宣传垃圾对身体及农业生产的危害性,提高对垃圾危害性的认识,教育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使垃圾处理成为自觉行为。二是利用有线广播、宣传栏等宣传方式和中小学校宣传阵地,不断加强对环境保护教育,引导正确处理垃圾,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加强领导,建立队伍,夯实基础

 要切实把解决“脏、乱、差”及垃圾处理的问题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有领导分管,有机构专抓,有清扫(运)队伍运作,有完善管理制度。要夯实垃圾处理的硬件设施。县城、乡镇要建立垃圾场,村庄要建立垃圾池,设立专门的生活垃圾处理点,雇用专门的垃圾清理员,由垃圾清理员负责辖区的卫生工作,进行卫生清洁,视垃圾数量而定,每周或适当的时间,再由专门的垃圾清理车统一回收到垃圾场统一处理。

  (四)构建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投入保障机制。垃圾收集处理经费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县里补一点、镇里贴一点、村(户)和企事业单位出一点”的办法筹集。各村委会负责垃圾收集点建设和垃圾收集清运,各镇负责辖区内垃圾中转站建设。二是统筹规划。根据垃圾产生源头分布广,集中处理难的实际,坚持“最低投入,最佳效果”的治理思路,统筹规划县、乡镇、村庄的垃圾三级联运处理系统,形成以垃圾处理能力、建设运行规模为标准,以垃圾处理场所为核心,以垃圾中转站运距为服务半径,以垃圾收集点为基础单元的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网络系统。更应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设施共建、服务共享”的原则,突破现有乡镇、行政村等行政区域限制,建立跨镇域、村域的“收集—运输—处理”环卫作业链,达到优化配置垃圾处理资源,减少环卫运行成本,提高环境治理的最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是运行管理机制。主要是加强垃圾收集清运管理。各乡镇要制订出台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建立垃圾清扫、收集、转运保洁管理责任制,以村为单位,做到定人员、定任务、定报酬,不留空白。四是督查考核机制。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并将其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充分发挥各级组织、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作用,使督查呈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特点。针对重点部位、薄弱环节开展经常性的督查,及时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各新闻媒体在加强动态报道、典型宣传的同时,对各地存在的问题进行曝光,从而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

  (五)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建议

    基本模式:以村为基础、镇为枢纽、县为中心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即“村庄收集——乡镇中转——县城处置”模式,形成村、镇、县三级垃圾处理作业链。

     一是建立垃圾收集站,由村里负责将各家农户产生的垃圾进行定时定点集中收集,并运输至乡镇中转站。对瓜皮、菜叶等易腐烂的生活垃圾由当地经简易堆肥后农用。村里环卫保洁、环卫设施建设、环卫设备配置、垃圾运输处理费用等主要由村集体资金解决。

     二是建立乡镇垃圾中转站,由镇一级负责周边若干个村的垃圾中转处理,并运输至县城垃圾处理中心。对纸类、塑料、废金属等可回收物由当地废品回收站处理。垃圾中转设施建设、垃圾转运设备配置、环卫作业人员主要由乡镇政府解决,垃圾中转费用向各村收取。

 三是建立县级垃圾处理中心,根据我县实际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主要由县通过财政投入或引进民资解决,日常垃圾处理费用由相关各乡、镇、村,按垃圾处理量支付。

  对一些距离县、乡镇比较远、农村住户比较分散的地区或地处偏远的山村的生活垃圾,难以形成统一集中处理,应因地制宜,最大限度的采用就地处理利用方法,在对垃圾进行了有效的分类以后,可以采用有机垃圾堆肥、沼气发酵、“一户一坑”掩埋等方式处理。但在“一户一坑”处理中应注意:一是要做好防渗处理。防渗处理是生活垃圾填埋防止渗滤液污染地下水所采取的基本手段。在填埋坑基底没有天然隔水层的情况下,为防止垃圾渗滤液污染填埋坑及其周围的地下水,需要对填埋坑采用防渗处理。填埋坑的防渗处理应采用平防渗。填埋坑水平防渗人工衬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粘土村层,另一类是人工合成衬层。二是渗滤液处理(主要适用于大型的填埋场)。

 

Tags: 城乡   对策   现状及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