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哲学范文 > 毛泽东思想概论 / 正文

《西方经济学》习题含答案(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2020-06-21 00:20:14

 导

 论 1. 如何界定西方经济学? 试述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西方经济学的界定。(1)时间上,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理论;(2)地位:流行于西方国家学术界并影响着政府经济政策的理论;(3)立场上: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对立的;(4)内容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5)理论来源:新古典经济学为主的微观经济学,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并立的宏观经济学;(6)方法上:主要以方法论个人主义的方法根据理性与自利假设展开演绎分析。

 研究对象。(1)研究由稀缺性所引起的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2)具体问题有:微观层面的市场运行、价格决定和调节、资源配置问题,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宏观层面的收入与就业决定理论,也就是资源利用理论,包括:经济波动与增长问题、失业问题、通货膨胀问题、宏观经济政策等。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根本研究方法:从方法论个人主义出发对个体行为展开研究,假设个体行为是理性的和自利的,通过研究最优化或均衡实现的条件和特征来对现实进行解释,对未来进行预测。(2)具体研究技术包括:演绎法和归纳法;建立模型;利用数学工具。(3)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而选择不同的技术方法: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边际分析。

  2. 西方经济学是如何产生、发展和演变的? (1)西方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和当代西方经济学四个大的阶段;(2)西方经济学的演变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有关;(3)西方经济学的演变也与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发展有关。

  3. 为什么和如何了解和研究西方经济学?

 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1)西方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的运行,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用成分有助于我们理解、解释和解决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2)西方经济学在分析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3)西方经济学为我们理解世界的运行和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有用的视角,对其他理论至少是一个有用的补充。

 如何了解和研究西方经济学?(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了解和研究,认识到其阶级性和非科学性;(2)吸收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用的成分;(3)根本立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具体方法上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成熟工具,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问题;(4)将对西方经济学的了解与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了解结合起来。

 第一章 1. 你对早餐牛奶的需求是如何决定的?列出决定牛奶需求的诸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讨论需求量与需求变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解答:和对其他商品的需求一样,我们对早餐牛奶的需求也主要是与其价格有关。特别是,随着早餐牛奶价格的下降,我们对它的需求会有所增加,反之亦然。除此之外,我们对早餐牛奶的需求还与我们对它的偏好、收入水平、预期、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以及政府的政策等因素有关。例如,当其他因素不变时,我们对早餐牛奶的需求随我们对它的偏好、收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又例如,如果预期将来的收入会增加(即使目前收入没有增加),我们也会增加对早餐牛奶的需求。为了区别起见,我们把由早餐牛奶价格变动引起的早餐牛奶购买量的变动称为需求量的变动,而把由所有其他因素(包括偏好、收入水平、预期、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以及政府的政策等)变动引起的早餐牛奶购买量的变动称为需求的变动,并用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和需求曲线本身的移动来分别表示它们。

  2. 什么是供给规律?它有没有特例?谈谈你对经济学中经济规律的看法。

 解答:与需求一样,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的数量与价格之间也具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就越大;反之,商品的价格越低,供给量就越小。这一特征被称为供给规律。

 供给规律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的关系,因而生产者对一种商品的供给曲线就向右上方倾斜。

 与需求规律一样,供给规律也存在一些例外。例如,供给曲线可能是一条垂直于数量轴的直线。这类形状的供给曲线表明,无论商品的价格有多高,生产者只提供既定数量的商品。又例如,供给曲线也可能是一条平行于数量轴的直线。这类形状的供给曲线表明,在一个特定的价格下,生产者愿意供给任意数量的商品。

 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生产者对所有商品的供给都满足供给规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经济学中的规律并不像自然科学中那样精确。正如马歇尔所说,经济学中的规律“不过是一种多少是可靠的和明确的一般命题或倾向的叙述而已”。

  3. 均衡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并以此为例说明均衡的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解答:市场均衡是指市场供给等于市场需求的一种状态。当一种商品的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市场价格恰好使得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等于市场供给量,这一价格被称为该商品的市场均衡价格。换句话说,市场处于均衡的条件是,市场需求量等于市场供给量,此时的价格为均衡价格。

 静态分析亦称为均衡分析。它讨论均衡状态是如何决定的。例如,在一种商品或服务的市场上,市场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使得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如果价格太高,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相对于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数量不足,生产者不能实现在该价格下的目标,从而就会降低价格;相反,如果价格太低,消费者的需求量相对于生产者的供给量过剩,消费者就不能购买到想要(且买得起)的数量,从而就会提高价格。当供求力量相抵时,市场价格倾向于保持不变,此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比较静态分析的目的则在于揭示影响均衡的因素发生改变时如何使得均衡状态发生变动,其变动方向如何。例如,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将导致均衡价格提高,该结论即为比较静态分析的结果。

  4. “需求曲线越陡,价格弹性就越小;需求曲线越平缓,价格弹性就越高。”这句话对吗?试举例加以说明。

 解答: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借助如下关于点弹性的公式:

 点EP=- 在上式中,P和Q一起对应着需求曲线上的既定点,而dQ/dP是这一点上需求量关于价格的导数,即需求曲线的斜率,所以上述弹性系数只与需求曲线上该点处的性质有关。

 根据这个公式,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弹性值不仅取决于需求曲线的斜率,而且与需求曲线上的特定点有关系。在P和Q给定的条件下,需求曲线斜率dQ/dP的绝对值越大,即需求曲线相对于价格轴越陡峭、相对于数量轴越平缓,价格弹性值就越大;反之,需求曲线相对于价格轴越平缓、相对于数量轴越陡峭,需求的价格弹性就越小。这适用于对过同一点的两条需求曲线的弹性进行比较。

  5. 某国政府准备在每辆汽车销售时征收1 000美元的税,请问,向购买者和销售者征收后果是否相同?请画图加以说明。

 解答:先来看政府向销售商征税的情况。假定无论现有市场价格有多高,政府对销售商按每单位商品征收固定数额的销售税。参见图1。设征税前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分别为D和S,政府征收的定额销售税为T=1 000美元。那么,政府征税将导致供给曲线向上平行移动到S',在每一个数量上移动的距离都等于T。于是,征税前后市场均衡分别为E和E',而均衡价格则由PE提高到了P'E。对征税前后市场均衡的状况进行比较之后不难发现,从每单位商品的角度来看,征税前市场价格为PE,而在征税后市场价格为P'E,因此在每单位商品上,消费者多支付(P'E-PE),而销售商获得的价格则由PE下降到P''E,减少(PE-P''E)。因此,在每单位商品征收的税收T中,原有的均衡价格PE成为消费者和生产者分摊税收的分界点。基于此,从税收总量来看,政府获得税收总额为TQ'E,在图中为长方形P'' E P'EE'A的面积,其中消费者负担的部分为PEP'EE'B的面积,总额为(P'E-PE)Q'E,而销售商负担的部分为P''PEBA的面积,总额为(PE-P'')Q'E。

 图1 销售税分摊

 再来看政府向消费者征收消费税的效应。参见图2。设对应于任意的现行价格,比如PE,政府向消费者每单位商品征收消费税T=1 000美元,则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为(PE+T),此时消费者的需求量为Q1。也就是说,对于征税前的任意市场价格P,在征税后该价格对应的需求量恰好是(P+T)对应的需求量,即征收消费税T导致需求曲线D向左下方移动T个单位到D'。市场需求D'与市场供给S在E'处形成新的均衡。比较E'与E后发现,每单位商品征收消费税T,导致市场均衡数量由QE减少到Q'E,价格由PE下降到P'E。由于价格下降到了P'E,故销售商承担的税负为(PE-P'E),而消费者承担的税负为剩余的(P''E-PE)。

 由此可见,无论是向销售商征收销售税还是向消费者征收消费税,都是在买者支付的价格与卖者得到的价格之间镶嵌了一枚楔子,这枚楔子被买者和卖者共同分担,且在两种情况下分摊比例相同。

 图2

 消费税分摊

 6. 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供求均衡理论进行分析评论。

 解答: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这里的供求均衡论至少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供求均衡论为了得到均衡的存在性,对市场运行条件和经济当事人施加了若干不切实际的假设。如市场上存在一个可以自由涨落的价格,面对这一价格信号,需求和供给自发变动,买者和卖者相应地调整自身的需求或者供给数量;买者与买者、卖者与卖者之间相互竞争,最终使得需求与供给相一致。这里我们着重指出,在现实经济中某些市场并不总能处于需求等于供给的均衡状态,价格调整也并不总是需求和供给调整的唯一信号。

 其次,供求均衡论并没有真正说明均衡的实现问题。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偏离均衡的状态趋向于均衡的速度,即价格的调整速度。在以静态形式出现的供求均衡模型中,西方经济学通常的处理方式是,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下降,而当供小于求时,价格上升。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市场供求一定趋向于均衡价格,一种可能的情况是,价格在供大于求和供小于求之间变动。

 最后,这里的供求均衡模型是一种局部均衡。在分析某一种商品的价格如何达到均衡时,供求均衡模型假定均衡状态只取决于商品本身的供求状况。而涉及需求或者供给的分析,“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则是必要的前提。这就意味着,除了影响需求量或者供给量的价格因素之外,其他商品或要素的价格以及技术、偏好等因素都保持不变,结果,这些因素就被排除在了决定一个市场均衡状态之外。

 第二章 1.简要说明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

 解答:总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从消费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效用满足总量;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从增加一单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增加量。总效用是消费者在这一时间内所消费的每一单位商品或服务得到的效用加总。很显然,一个消费者消费特定商品获得的总效用取决于消费商品的数量。边际效用是消费者增加的一单位商品消费所产生的增加的效用,消费商品的数量不同,增加的效用也不同,所以边际效用与消费商品的数量密切相关。边际效用表示了总效用的改变率,而每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和构成了这些商品的总效用。

  2.无差异曲线具有哪些特点?试解释其经济意义。

 解答:第一,无差异曲线有无数多条,每一条都代表着消费者消费商品组合可以获得的一个效用水平,并且离原点越远,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就越高。

 第二,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会相交。如果两条无差异曲线相交,就会导致逻辑上的错误。

 第三,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它表明,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增加,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消费者也可以获得与原来相同的满足程度。因此,在效用水平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一种商品数量的增加对另外一种商品产生了替代。所以,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两种商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第四,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凸向原点意味着,随着一种商品数量增加,另外一种商品减少的数量越来越小,即一种商品对另外一种商品的替代能力越来越弱。

  3.什么是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它为什么会出现递减? 解答:一种商品对另外一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定义为:在效用满足程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一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从几何意义上说,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在保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增加1单位该商品的消费而愿意放弃的另外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逐渐减少,即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增加,它对另外一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

 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反映出了两种商品对消费者而言稀缺程度的相对变动,即反映出了它们满足消费者偏好的相对能力的变动。商品之间的替代使得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在保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条件下,随着第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第二种商品的数量随之减少。结果,第一种商品相对充裕,而第二种商品相对稀缺,因而消费者就会更偏爱第二种商品。在这种情况下,增加1单位相对充裕的第一种商品,消费者愿意放弃的相对稀缺的第二种商品数量就会越来越少。

  4.什么是消费者均衡?效用的基数和序数假设所得出的均衡条件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解答:消费者均衡指的是消费者选择的能够使其效用达到最大的商品组合。从几何上说,该均衡是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切点所代表的商品组合。其条件是:在既定的收入约束之下,为了获得最大的满足,消费者所选择的最优商品数量组合应该使得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相应的价格之比。

 借用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上述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可以变换成我们更加熟知的条件,即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或者,消费者每单位货币支出购买任意一种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这也进一步说明,效用的基数度量或者序数表示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二者的实质相同。

  5.正常品的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 解答:正常品价格对正常品的需求有两个方面的影响,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从替代效应来看,正常品价格下降使得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正常品的价格上升使得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因此,正常品价格变动对其本身需求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使得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从收入效应来看,正常品价格下降使得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增加,而伴随着收入增加,消费者对正常物品的最优消费数量也增加。因此,作为正常品的价格下降对该商品需求所产生的收入效应一定使得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正常品的价格上升使得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因此,正常品价格变动对其本身需求所产生的收入效应使得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由于无论从替代效应还是从收入效应上看,正常品价格的下降都会使得对它的需求量增加,故正常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6.何为吉芬物品?其需求曲线形状如何?试利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解答: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对这种低档物品来说,它的需求量与价格是成同方向变动的关系。于是,对吉芬商品来说,其需求曲线不再像通常所见到的那样向右下方倾斜,而是相反,向右上方倾斜。

 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对吉芬商品来说,其价格变化的收入效应对需求量的影响与替代效应刚好相反,且其强度还大于替代效应。例如,在上一章正文中提到的土豆就是这样的一种吉芬商品。的确,当土豆的价格上升之后,人们倾向于用更多的其他商品比如牛肉来替代土豆,即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使得土豆的需求量减少;但由于低收入家庭中土豆的消费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而当土豆价格上升之后,使得这些家庭的收入购买力急剧下降,已无力购买虽相对降价但仍很昂贵的牛肉,转而不得不购买更多的土豆。不仅如此,收入效应的强度远大于替代效应,因而在土豆价格上升之后,这些低收入家庭不仅不会减少而是增加土豆的购买。

  7.以保险市场为例,说明消费者在不确定条件下是如何进行选择的。

 解答:假定消费者考虑为一项价值为a的财产投火灾保险,投保需要支付的数额为Q。为了简单起见,设火灾发生,消费者的损失为b,并且只要火灾发生,保险公司就向投保人支付价值为q的补偿金。于是,消费者购买保险这一行为的结果是:若发生火灾,其财产价值为a1=a–b–Q+q;若没有发生火灾,其财产价值为a2=a –Q。若假定发生火灾的概率是α,则消费者购买保险的期望效用为:

 αU(a1)+(1-α)U(a2) 再定义每获得1单位补偿需要支付的费用为保险的价格,即P=Q/q,并假定它是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一个常数。这样,消费者在既定的价格下,选择适当的Q以便效用为最大。利用Q=Pq,则消费者购买保险的行为可以描述为:

 {αU(a – b – Pq+q)+(1 –α)U(a – Pq)} 根据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上式右面关于q的一阶导数为0,所以有:

 αU'(a1)(1-P)-P(1-α)U'(a2)=0 其中,U'(a1)和U'(a2)分别为消费者在a1和a2处的边际效用。经过整理可以得到:

  上式中,U'(a1)/U'(a2)可以理解为消费a1和a2时的边际替代率,而α和(1-α)分别是发生和不发生火灾的概率,于是,它的左边是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边际替代率,而右边则是购买保险在出现火灾和未出现火灾时的价格之比。

 与确定性条件下的选择一样,上式既是消费者获得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也决定了消费者对保险数量的需求(函数)。因此,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选择只不过是确定性条件下的选择的一个推广。

  8.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效用价值论进行分析评论。

 解答:效用价值论将商品的价值归于效用,即商品的使用价值。效用价值论包括客观效用价值论和主观效用价值论。前者更强调使用价值的客观属性,而后者则强调使用价值的心理测度。

 效用价值论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价值观上存在根本对立。无论是客观效用价值论还是主观效用价值论,都否定价值的客观属性,将价值形成与决定同劳动割裂开来,从而不可能科学地解释价值的内涵和价值的源泉。事实上,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它对不同的消费者或者是同一消费者的不同用途就有不同的功效,以消费者的心理评价给出的“价值”就不会相同。商品交换需要有一个价值尺度。那么,交换价值标准是什么,它由什么因素所决定?显然,效用价值论并没有对这些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因而也就不可能成为科学的价值理论。相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通过区分劳动的二重性,将价值核心归结到了一般的人类劳动之上,从而科学地阐明了价值源泉。

  第三章 1. 企业的经营目标有哪些?如何认识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基本目标? 解答:企业经营的目标包括:第一,利润的最大化。这里,利润指的是经济利润,它等于企业的收益减去成本。第二,销售收益最大化。在很多情况下,判定一个经理是否成功的标志常常是销售额。销售额也是一个标志企业健康状态的晴雨表,经理的薪水、权力和声誉大都直接取决于销售额。这样,销售收入最大化就可能超越利润最大化成为企业占统治地位的目标。第三,增长最大化。有时,管理者寻求的是销售收入或企业资本价值在一定时间内的最大增长。伴随着企业扩张,每个人的晋升机会就会增加,这往往又意味着更高的薪水,更加豪华舒适的办公环境,更加受人瞩目的社会知名度。所以,管理者的利益冲动或许超过了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

 需要指出,虽然企业的经营目标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企业最重要的目标是利润,因为利润是一个企业长期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另外,利润最大化分析也为其他最大化目标下的企业行为理论提供了基础。所以,西方主流经济学在考察企业行为时,仍假定其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2. 什么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这一规律适用的条件有哪些? 解答:所谓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连同其他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之中,随着这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最初每增加1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增的;但当这种可变要素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增加1单位该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简言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可变投入在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它所产生的边际产量递减。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适用的条件有三个方面:第一,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是生产技术水平保持不变。这一规律只能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没有发生重大变革的前提下才可能成立。否则,如果出现技术进步,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可能不再成立。第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只有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才可能成立。如果在增加可变要素投入的同时,增加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那么这一规律也可能不再成立。第三,边际产量递减在可变要素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出现。边际产量并非一开始就会出现递减,原因在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固定不变的要素投入,在可变要素投入数量很低时,不变要素投入相对过剩,增加1单位可变要素投入可以使得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得到更加有效的使用,因而产量的增加也会增加。但随着可变要素投入不断增加,不变要素投入相对不足,从而对产量增加形成制约。在这种情况下,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就会出现递减。因此,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要在可变要素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发挥作用。

  3. 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是如何决定的?

 解答: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及其与平均产量曲线的关系,来确定它的合理区域。

 首先,当劳动量较小时,其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称该阶段为第一阶段。在该阶段,新增加的1单位劳动所获得的产量比现有劳动的平均水平都要高。于是,企业应该雇用这1单位的劳动,即企业不会停止劳动投入量的增加。由此可见,该阶段是不合理投入区——如果把劳动投入确定在第一阶段而不增加,那就是不合理的。

 其次,当劳动量很大时,其边际产量将小于0,即增加投入不仅不增加总产量,反而会使得产量下降。称该阶段为第三阶段。显然,理性的企业也不会把劳动投入确定在这一阶段内。

 最后,当劳动量既不是很小也不是很大时,其边际产量将小于平均产量,但仍然大于零。称该阶段为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是劳动的合理投入区。换句话说,理性的生产者总是把劳动投入选择在第二阶段上。

  4.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之间的联系如何?请给出详细说明。

 解答: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每增加1单位该要素所替代的另外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递减,即一种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随着该要素的增加而递减。

 通过如下公式可以看到边际技术替代率之所以递减的原因:

 MRTSL,K= 在生产要素合理投入区内,所有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都服从递减规律。所以,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另一方面,由于等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所以资本的投入量会相应地减少,资本的边际产量递增。因此,在上式中,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分子递减,而分母递增,所以由此决定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一定递减。这就是说,随着一种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每增加1单位该要素所增加的产量越来越少,从而它对另外一种要素的替代能力越来越弱;同时,被替代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越来越少,其边际产量越来越大,从而它也就越不容易被替代。因此,边际技术替代率服从递减规律,而决定这一规律的直接原因则是更基本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5. 为什么说理性的企业会按照最优组合来安排生产要素投入? 解答:理性企业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而利润最大化要求企业按照最优组合来安排生产要素的投入。例如,假定企业只使用劳动和资本,其价格分别为W和r。于是,企业的利润函数可以表示为:

  π=PQ-C=Pf(L,K)-WL-rK 这里,P为产品价格,Q = f(L,K)为企业的生产函数。

 假定企业在某一要素组合点上考虑是否增加1单位的劳动投入。增加1单位劳动会给企业带来收入的增加,同时也会招致更多的成本。一方面,由于增加1单位劳动的产量,即边际产量为MPL,所以企业所增加的收入等于按现行价格P出售这一边际产量获得的收入,即P·MPL。另一方面,由于劳动的价格为W,所以它增加1单位劳动需要增加的成本就等于W。只有当增加1单位劳动投入所带来的收入增加量恰好等于为此支付的成本时,企业才能获得最大利润,才会停止对该要素的调整。所以,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选择的劳动投入量应满足的条件是:

 P·MPL=W 同样的道理,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最优资本投入量应满足的条件是:

 P·MPK=r 由上两式即得到:

  或

 由此可见,基于利润最大化目标对生产要素投入量做出的选择与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相一致。

  6. 举例说明什么是机会成本。区分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的意义何在? 解答:机会成本是指某项资源用于一种特定用途而不得不放弃掉的其他机会所带来的成本,通常由这项资源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加以衡量。例如,假定企业使用自己拥有的办公大楼,那么在会计人员看来,大楼当期并没有发生实际支出,因而没有成本。但是在经济学家看来,如果将大楼出租,将会带来租金,企业自己使用无疑损失了将大楼出租获取租金的机会。如果在分析期内这栋办公大楼最多可以获得100万元的租金收入,那么这100万元就构成了企业的经济成本。

 区分机会成本和会计成本对于分析企业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会计成本记录的是企业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支出,通常只是被用于对以往经济行为的审核和评价。而经济学家分析成本的目的在于考察企业的决策,并进而分析资源配置的结果及效率,所以经济学中对成本的使用重在衡量稀缺资源配置于不同用途上的代价。这涉及使用一项资源或做出一项选择放弃掉的机会,即机会成本的概念。

  7. 产量曲线与成本曲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解答:成本曲线和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由下图看出。我们知道,边际成本与边际产量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平均可变成本与平均产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关系,并且在平均产量最大值点上,即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相交时,平均可变成本也一定处于最低点,此时,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曲线相交。在图(a)中,当劳动投入为L1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相应的产量为Q1。于是,在图(b)中,对应于产量Q1,平均可变成本最小,此时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也就是说,从图形形式上来看,图(b)恰好是图(a)的一个整体反转。

 成本曲线与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

 总之,短期成本来源于短期生产,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了短期产量曲线的基本特征,所以也就间接决定了企业短期成本曲线变动的规律以及这些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

  8. 什么是生产的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试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西方经济学的生产和成本理论作出评析。

 解答:生产的技术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它强调的是,生产是在特定的技术条件下,通过将人的劳动作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生产人们所需要的各种物品或服务的过程。生产的社会属性是指生产过程中所包含的社会关系。作为社会的生产,生产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的,体现着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例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关系决定了生产过程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属性。

 西方经济学所论及的通常是生产的技术属性,而忽略了其社会属性,因而不能说明社会制度的影响,也不可能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例如,它们把劳动看成与资本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完全类似的生产要素,而完全忽视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所以就无法对利润的来源及性质作出科学的界定。又例如,由于没有涉及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没有涉及劳动与资本的社会属性,所以与工资一样,正常利润被计入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之中。其结果是,资本因所有权而得到的收入与工人的工资没有了本质区别,这就起到了掩盖剥削性质的作用。

 总之,用生产函数表示出来的只能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只能是不同要素的比例关系,而不可能表示按这一比例关系进行的生产活动的社会关系属性。所以说,生产函数以及相应的成本分析只能说明生产的技术属性,而无法揭示生产的社会属性。

 第四章 1. 企业面临的需求和市场需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解答:企业面临的需求是对市场上某个企业的产品的需求,是“企业产品面临的需求”,或者“对企业产品的需求”,有时也简称为“企业的需求”。市场需求指的是对某个市场上全部产品的需求。

 通常,企业面临的需求只是市场需求的一个部分。但在垄断的特殊情况下,企业面临的需求就是整个市场的需求。市场需求取决于消费者的行为,企业面临的需求不仅取决于消费者行为,常常还要取决于同一市场中其他企业的行为。

  2. 划分市场结构的依据有哪些?

 解答:划分市场结构的依据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买卖双方的数量。二是商品的性质。三是市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的程度。四是进出市场的难易程度。

 根据上述四个方面的不同特点,可以划分出各种不同的市场类型。一般来讲,如果在一个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人数很多,买卖的商品完全相同,市场参与者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以至于每个参与者都具有充分的信息,进出该市场又不存在任何的障碍,那么,这就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反之,如果在这个市场上,由于存在着对进出的限制,只有一个卖主或者买主,那就是“垄断市场”。如果卖主和买主都很多,且对进出的限制很少,但买卖的产品却略有差异,则这个市场就是“垄断竞争市场”。最后,如果卖主或者买主不止一个,但也不是很多,而是只有少数几个,就构成一个“寡头市场”。

  3. 为什么说完全竞争企业改变产量的行为不会影响市场价格? 解答:完全竞争企业改变产量的行为之所以不会影响市场价格,是由完全竞争企业的特点特别是它的如下两个特点决定的:一是完全竞争企业的产量相对于整个市场而言微不足道,二是完全竞争企业的产品与同一市场中其他企业的产品毫无区别。

 这两个特点意味着,对完全竞争企业来说,市场价格是一个既定的“参数”,不会因为完全竞争企业的行为而改变,即在现行的市场价格水平上,完全竞争企业可以多生产一点,也可以少生产一点,市场价格不会因此而下降或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完全竞争企业就是所谓的“价格接受者”,只能被动地接受现行的市场价格。

  4. 完全竞争企业在进行短期生产决策时,要解决哪几个相互联系的问题? 解答:完全竞争企业在进行短期生产决策时,要回答如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问题。

 第一,利润最大化产量由什么决定?答案是,利润最大化产量由边际收益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决定。

 第二,在利润最大化产量上是盈是亏?答案是,在利润最大化产量上,如果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成本,则企业盈利,否则就亏损。当平均收益恰好等于平均成本时,企业不亏不盈。

 第三,如果在利润最大化产量上出现亏损,是否应当停产?答案是,在利润最大化产量上,如果平均收益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则即使亏损也要继续生产,否则,就应当停产。当平均收益恰好等于平均可变成本时,企业可以停产,也可以继续生产,结果没有区别。

  5. 完全竞争企业在利润最大化产量上生产是否会亏损?为什么? 解答:完全竞争企业在利润最大化产量上生产也可能会亏损。这是因为,在利润最大化产量上,完全竞争企业的平均成本可能大于平均收益(即产品的市场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完全竞争企业即使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去进行生产,仍然会遭受亏损。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是否达到利润最大化与企业是盈还是亏并不是一回事。前者只是表示,企业在现有的条件下已经做到了最好,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市场需求太低导致价格太低),做到了最好仍然有可能会发生亏损。在发生亏损的情况下,利润最大化意味着,企业已经尽可能地把亏损降到了最小。此时的利润最大化等价于损失的最小化。

  6. 在短期中,完全竞争企业停产会有多大的损失?为什么?

 解答:通常假定,在短期中,完全竞争企业停产的损失就等于全部的固定成本。

 这是因为,在短期中,完全竞争企业(其他企业也同样)存在有所谓的“固定要素”和由此引起的“固定成本”。在存在固定要素和固定成本的情况下,停产会导致固定成本的损失。停产导致的固定成本的损失的大小则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固定要素能否转为它用?能否在市场上“变现”?如果可以的话,变现的难易程度又如何?等等。为简单起见,通常假定所有的固定要素均无法转为它用,也无法在市场上变现。在这种情况下,停产的损失就等于全部的固定成本。

  7. 为什么说在长期均衡状态中,长期利润最大化与最优的短期利润最大化是一致的? 解答:这是因为,一方面,如果短期利润最大化产量不等于长期利润最大化产量,则从长期来看,企业就没有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而,必须进一步调整,直到最后调整到与长期的利润最大化产量相等。这意味着,在长期均衡状态中,企业选定的短期利润最大化产量一定等于长期利润最大化产量。

 另一方面,长期利润最大化产量也必须等于最优的短期利润最大化产量。这是因为,所谓的长期利润最大化产量,就是在所有的短期利润最大化产量中,选择一个利润最大的短期利润最大化产量,而这就是所谓的“最优的短期利润最大化产量”。

  8. 如何正确认识完全竞争假定和在该假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完全竞争理论? 解答:对西方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假定和在该假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完全竞争理论要从两个方面去看。

 一方面,完全竞争是一种为了分析的方便而做出的理论假设。作为一种分析方法,首先建立完全竞争的理论模型,然后再讨论更加现实一些的不完全竞争的各种情况,有一定的合理性,且在很多情况下也是必要的。此外,完全竞争模型本身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可以用来说明某些重要的经济现象,如市场的短期和长期供给曲线。

 另一方面,在西方经济学中,完全竞争又被看成是一个社会的理想状态和应当追求的目标。西方学者普遍认为,现实社会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如效率低下、分配不公等主要都是因为市场的不完全性。这是不正确的。

 我们在分析完全竞争假定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完全竞争理论时,必须注意到如下三点:第一,完全竞争假定不是资本主义现实的反映。第二,完全竞争的政策不能解决现实资本主义经济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第三,完全竞争状态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式。

  第五章 1. 在短期中,垄断企业是否会亏损?为什么?

 解答:和完全竞争企业或其他企业一样,在短期中,垄断企业在利润最大化产量上也可能会亏损。造成垄断企业在短期中可能亏损的原因也主要是两个方面:或者,在给定的规模上成本过高,或者,市场的需求过低。在这两种情况下,在利润最大化产量上,垄断企业的平均成本就可能大于平均收益,从而,垄断企业即使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去进行生产,仍然会遭受亏损。

  2. 试比较垄断企业与完全竞争企业的最终均衡。

  解答:在长期的最终均衡中,垄断企业的长期的边际收益等于长期的边际成本、长期的平均收益大于或等于长期的平均成本、短期边际收益等于最优(规模的)短期边际成本、短期平均收益大于或等于最优(规模的)短期平均成本。

 另一方面,在长期的最终均衡中,完全竞争企业的长期的边际收益等于长期的边际成本、长期的平均收益等于长期的平均成本、短期边际收益等于短期边际成本、短期平均收益等于短期平均成本,且它们都等于市场价格。

  3. 谈谈你对自然垄断的看法。

 解答:自然垄断产生于如下常常与规模经济有关的特殊技术:典型企业生产产品的固定成本相当之大,而可变成本从而边际成本又相当之小,结果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不断下降,一直下降到充分大的产量水平上才达到最低点。这里,充分大的产量是指在可盈利价格下能够完全地满足市场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生产该产品,则它们就都无法达到最低的成本。于是,为了减少成本,每个企业都将努力地增加各自的产量,并相应的降低价格。这就是所谓的“价格战”。价格战的结果,活下来的企业就成为市场的垄断者。一旦形成垄断,该垄断企业就可以凭借垄断地位而根据利润最大化的要求来重新决定自己的产量和价格。

  4. 为什么垄断竞争企业可以对价格施加一定的影响? 解答:垄断竞争企业改变产量的行为会对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尽管从整个市场来看,垄断竞争企业的“份额”是“微不足道”的,但它生产的却是“差异产品。对于垄断竞争企业来说,由于其产品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故它提高价格之后,不会失去所有的购买者。于是,垄断竞争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不再像完全竞争时那样为一条水平线,而是向右下方倾斜。当然,由于垄断竞争企业的产品仍然和同一市场中很多其他产品属于同一种类,相互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替代性,故它提高价格之后仍然会失去大量的购买者——与真正的垄断相比,失去的购买者要多很多。因此,垄断竞争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的倾斜程度也不会像完全垄断那样“陡峭”,而是要“平缓”得多。

  5. 试比较垄断竞争企业与完全竞争企业、垄断企业的联系和区别。

 解答:垄断竞争企业、完全竞争企业和垄断企业的产品与同一市场(或不同市场)中其他企业的产品的替代程度大相径庭。在完全竞争场合,产品的替代性趋向于无穷大——因为产品是完全同质的;在垄断场合,替代性为0——因为产品是完全不同质的;在垄断竞争场合,替代性介于前两者之间,既不是大到无穷大,也不是小到等于0——因为产品尽管属于同类,但却有差异。

  6. 为什么同一个垄断竞争企业会面临各种不同的需求曲线? 解答:例如,考虑某个典型的垄断竞争企业。由于垄断竞争企业在整个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微不足道,故它改变价格的行为通常不会引起其他企业也改变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得到一条典型垄断竞争企业的需求曲线,如。

 但是,垄断竞争企业改变价格不会引起其他企业改变价格并不意味着其他企业就不会改变自己的价格——其他企业仅仅只是不会因为典型垄断竞争企业改变价格而改变价格,但完全可以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而改变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典型垄断竞争企业改变价格的结果就不再是如上所说的所示。

 一种极端的情况是:同一市场中的所有其他企业也都类似于典型垄断竞争企业。于是,它们也都将出于自身的原因,同时和同等程度地改变自己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典型垄断竞争企业面临的就是另外一条需求曲线,如。

  7. 寡头企业与其他类型企业(如完全竞争企业、垄断企业、垄断竞争企业)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解答:在寡头市场中,企业行为的最重要的特点是相互依赖。这是因为,寡头是一些相对于市场来说规模极其巨大的企业。一个寡头企业的行为会改变整个市场的状况,从而影响同一市场中的其他企业;这些其他企业因而必定会对寡头企业的行为做出反应;这些其他企业的反应反过来又会再一次地改变市场的状况,从而改变寡头企业最初行动的效果。

 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和垄断企业则不同。一方面,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企业由于规模非常之小,故在决定自己行动的时候,没有必要考虑该行动对其他企业的影响,从而,没有必要考虑其他企业可能因此而有的反应;另一方面,垄断企业由于在市场上“只此一家”,也没有必要考虑自己的行动对其他企业的影响。

  8. 根据西方经济学,在长期中,之所以存在着超额利润或经济利润,是因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进入障碍”。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 这种看法不对。实际上,进入障碍导致的是垄断超额利润而不是一般的超额利润或经济利润。西方经济学之所以把进入障碍看成是长期超额利润或经济利润的必要条件,是因为它实际上假定了企业选择进入或退出的标准是零经济利润或零(经济)利润率。但是,如果我们假定存在有所谓的平均利润率,且平均利润率还大于零,则经济利润的存在就并不一定会导致进入——特别是,如果经济利润低于平均水平,则它反而还会引起退出;另一方面,退出也不足以导致经济利润下降到零,而是导致它下降到平均水平。因此,在长期中,完全竞争企业和垄断竞争企业也可以得到超过正常利润的经济利润,即平均利润,而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则可以得到超过平均利润(不只是超过正常利润)的垄断利润。

  第六章 1. 试说明生产要素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以及整个西方经济学中的地位。

 解答:从商品的角度来看,微观经济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关于“产品”的理论和关于“要素”的理论。前者讨论产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后者讨论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在西方经济学中,产品的理论通常被看成是“价值”理论,要素理论通常被看成是“分配”理论。产品理论加上要素理论,或者,价值理论加上分配理论,构成了整个微观经济学的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要素的理论和产品的理论是相互联系的。特别是,产品理论离不开要素理论。这是因为,首先,产品理论在讨论产品的需求曲线时,假定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为既定,但并未说明收入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其次,在推导产品的供给曲线时,假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为既定,但并未说明要素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这两点都与要素理论有关。因此,要素理论可以看成是产品理论的自然的延伸和发展。

  2. 试述生产者的要素使用原则和消费者的要素供给原则。

 解答:生产者在使用要素时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即要求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例如,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产品价值”(要素的边际产品和产品价格的乘积),而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要素价格”。于是,完全竞争企业使用要素的原则是: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价格。

 消费者在供给要素时遵循的是效用最大化原则,即作为“要素供给”的资源的边际效用要与作为“保留自用”的资源的边际效用相等。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等于要素供给的边际收入与收入的边际效用的乘积。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是效用增量与自用资源增量之比的极限值,即增加一单位自用资源所带来的效用增量。

  3. 利润最大化产量和利润最大化的要素使用量有什么关系? 解答:实际上,这两个问题是一回事。这是因为,在企业的要素需求和产品供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要减少对要素的需求,则产品供给常常就不得不减少;反之,如要增加对产品的供给,则要素的需求常常又不得不增加。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所谓的生产函数。它们通过生产函数而“一一对应”。正是通过生产函数,企业关于使用要素的决策和关于生产产量的决策成为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旦企业决定了购买多少要素,它也就同时决定了应当生产多少产量;同样,一旦企业决定了生产多少产量,它也就同时决定了应当购买多少要素。

  4. 在什么情况下要素的供给曲线会向后弯曲或垂直?为什么? 解答:劳动的供给曲线可能向后弯曲。其理由可以说明如下。第一,劳动供给是闲暇需求的反面;劳动的价格即工资则是闲暇的价格。于是,劳动供给量随工资变化的关系即劳动供给曲线可以用闲暇需求量随闲暇价格变化的关系即闲暇需求曲线来说明:解释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劳动供给量随工资上升而下降)等于解释闲暇需求曲线向前上斜(闲暇需求量随闲暇价格上升而上升)。第二,闲暇价格变化造成闲暇需求量变化有两个原因,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由于替代效应,闲暇需求量与闲暇价格变化方向相反。由于收入效应,闲暇需求量与闲暇价格变化方向相同。第三,当工资即闲暇价格较低时,闲暇价格变化的收入效应较小,而当工资即闲暇价格较高时,闲暇价格变化的收入效应就较大,甚至可能超过替代效应。如果收入效应超过了替代效应,则结果就是:闲暇需求量随闲暇价格上升而上升,亦即劳动供给量随工资上升而下降。

 土地的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土地供给曲线垂直并非因为自然赋予的土地数量为(或假定为)固定不变。第二,土地供给曲线垂直是因为假定土地只有一种用途即生产性用途,而没有自用用途。第三,任意一种资源,如果只能(或假定只能)用于某种用途,而无其它用处,则该资源对该种用途的供给曲线就一定垂直。

  5. 在什么情况下要素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不存在?为什么? 解答:在要素市场上,如果买方是不完全竞争的,则需求曲线不存在,如果卖方是不完全竞争的,则供给曲线不存在。

 例如,下图说明了在要素市场上垄断买方的要素需求曲线不存在。图中,要素供给曲线W(L)和边际要素成本(即增加一单位要素使用所增加的成本)曲线MFC是初始的情况,它们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VMP共同决定了要素价格W0和要素需求量L0。现设要素供给曲线变动到W1。从而边际要素成本曲线变动到MFC1,它与VMP决定了新的要素价格W0和要素需求量L1。由此可见,现在对同一个要素价格W0有两个不同的要素需求量L0和L1。于是垄断买主的要素需求曲线不存在。

  6. 谈谈你对资本市场均衡的看法。

 解答:资本市场的均衡取决于储蓄和折旧的相等。其中,储蓄由利率水平决定,而折旧由资本存量决定。因此,给定一个资本存量以及一个利率水平,该资本存量是否是均衡的,就看与它以及利率水平相应的储蓄和折旧是否相等。一般来说,当资本存量较小时,利率水平通常较高。此时,由较小的资本存量决定的折旧通常也较小,而由较高的利率水平决定的储蓄通常较大,从而有储蓄大于折旧。于是,资本存量将增大。另一方面,如果资本存量较大,从而利率水平较低,则由较大的资本存量决定的折旧通常也较大,而由较低的利率水平决定的储蓄通常较小,从而有储蓄小于折旧。于是,资本存量将减少。只有当资本存量和利率水平恰好使得相应的折旧和储蓄相等时,资本存量才达到(长期)均衡。

  7. 试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对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

 解答: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有一些地方是值得借鉴的,因为它确实解释了市场经济中的一些表面现象,如地租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需求、劳动供给曲线可能会向后弯曲等等。此外,我们也并不一般地反对从量上计算某种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事实上,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也可以计算例如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以便更好地评价和加强资本运用的效果。

 但是,我们更应当看到,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也是整个西方经济学中辩护色彩和庸俗性质最为明显的内容,因为它试图否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剥削。例如,根据这一理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雇佣要素的原则是使用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的价格,其中,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被看成是要素的“贡献”;要素价格则是要素得到的“报酬”。于是,完全竞争企业雇佣要素的原则又可以看成是:要素的报酬等于要素的贡献。如果这里的要素表示劳动,则结果就是:劳动的报酬恰好与其贡献相等。这就完全否认了剥削的存在。

 第七章 1.试比较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又被称作“孤立市场”的分析方法。马歇尔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各种经济现象非常复杂,影响市场运作的因素很多,为使分析简化,应该采取“其他情况不变”的假设,孤立分析某种产品的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动,待到所有的商品价格和供求问题分析完之后,再进行综合分析,便能够得出关于市场均衡的正确结论。在局部均衡分析中,某一市场上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仅仅被看做是它本身价格的函数,其他商品的价格则假定不变,这些不变的价格仅仅影响所研究商品的供求曲线的位置。其结论是,该市场的供求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

 但是,局部均衡分析虽然可以揭示商品均衡价格和数量决定的一般关系,却也显得过于简单化,它不能说明市场经济体系中均衡价格和数量决定的较为复杂的情形。在市场体系中,各种商品的供给、需求及价格是相互影响的。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供求状况,而且也要受到其他与之有关的其他商品的供求状况及价格的影响。所以,根据局部均衡分析不能解决市场经济体系中各种市场同时实现均衡的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决定问题。于是,在西方经济学中又出现了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2.应用埃奇沃斯盒式图解释某一点如何表示两个消费者购买的市场产品组合。

 在埃奇沃斯盒式图中,每一点都代表两个消费者的市场产品的组合。从原点O1沿底部横轴向右和沿左面纵轴向上(如箭头所示)为甲所持有的产品;从原点O2沿上面横轴向左和沿右面纵轴向下(如箭头所示)为乙所持有的产品。例如,A点表示食品和布的初始分配。沿底部横轴从左向右,可以看到甲有7单位食品,沿左面纵轴向上看,又看到他有1单位布。这样,对于甲来说,A点代表他持有的7单位食品(7F)和1单位布(1C),其余的3单位食品(3F)和5单位布(5C)则为乙所持有。从图上查看乙持有产品的情况,则是沿上面的横轴向左看和沿右面的纵轴向下看,同样可以发现在A点乙持有3单位食品和5单位布。

  图7-2

 以埃奇沃斯盒式图表示的交换 我们还可以看到甲和乙之间交换的结果。甲放弃1单位食品以换取1单位布,结果从A点移动到B点;乙放弃1单位布获得1单位食品,结果也从A点移动到B点。这样,B点就代表甲和乙进行互利交换之后两人产品的市场组合。

 3.在应用埃奇沃斯盒式图的交换分析中,为什么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在契约曲线的每一点都相等? 离开初始的产品配置,可以有许多经过互利交换而实现的有效率的产品配置。为了发现甲和乙之间的食品和布的一切可能的有效率配置,我们要观察他们各自的无差异曲线的所有可能的相切点。图7-4描绘了一条通过所有这些有效率产品配置点的曲线,该曲线被称作“交换的契约曲线”。

 交换的契约曲线显示所有的有效率配置,离开这些有效率配置,便不能进行互利交换。这些配置有时又被称为“帕累托效率配置”。帕累托阐述了交换效率概念:如果产品不能进行再分配,不使另外一个人境况恶化,某人的境况便不能改善,这种产品配置就是帕累托效率。在图7-4中,三个标有E、F和G的产品配置点就是帕累托效率,虽然每个配置都包含一个不同的食品和布的组合,因为不使另外的人境况恶化,一个人的境况就不能改善。

  图7-4

 交换的契约曲线

 4.在埃奇沃斯盒式图中,为使产品配置处于契约曲线上必须坚持什么条件?为什么竞争均衡处于契约曲线上? 在埃奇沃斯盒式图中,为使产品配置处于契约曲线上所坚持的条件是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这是实现交换效率的条件,而契约曲线正是所有有效率产品配置的点的集合或连线。竞争均衡体现产品有效率的配置,也满足了消费者间的边际替代率相等的条件,这和契约曲线的有效率的产品配置条件是一致的。

 5.什么是边际转换率?为什么一种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生产两种产品的边际成本的比率? 边际转换率(MRT)测量为增加1单位食品生产必须放弃多少布的生产。例如,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B点,边际转换率为1,因为增加1单位食品的生产必须放弃1单位布的生产。但是在D点边际转换率便为2,因为增加生产1单位食品必须减少生产2单位布。

 需要指出,随着沿生产可能性边界不断增加食品生产,边际转换率不断提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的差别取决于把投入品用于生产较多的食品,还是用于生产较多的布。

 事实上,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即边际转换率相对于其他产品的边际成本测量一种产品的边际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直接表明这样的事实:即相对于生产布的边际成本,生产食品的边际成本递增。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每一点都满足这样的条件:

 MRT= MCF/MCC

  6.如果边际转换率不等于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产品在消费者中间的分配为什么会缺乏效率? 依据西方经济学的分析,布对食品的边际替代率是以减少的布的消费来测量消费者对增加1单位食品消费所愿支付的数额。而边际转换率则是以减少布的生产来测量增加生产1单位食品的成本。对每个消费者来说,只有满足下面等式的要求,这个经济就是有效率的:

 MRS=MRT

  为什么这是经济有效率的条件呢?假定边际转换率等于1,但边际替代率等于2,那么,消费者就将放弃2单位布,以换取1单位食品,但多生产1单位食品的成本恰是少生产1单位布的成本。显然,这是由于所生产的食品太少的缘故。为实现效率,必须增加食品生产,那就是,使边际替代率下降,使边际转换率提高,直到二者相等为止。只有当每对产品都达到MRS=MRT的时候,经济才是有效率的。图7-8描述了这个重要的效率条件。这里,我们把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置于图7-8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需要指出,C点仅仅处于使消费者获得最大化满足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虽然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所有的点都是有效率的,但它们并不都包含从消费者眼光看的最有效率的产品生产。只有在无差异曲线同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的切点(C点),边际替代率(MRS,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边际转换率(MRT,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的时候,所生产的产出组合才有效率。

  图7-8

 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经济效率

 7.为什么一般均衡分析表达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基本含义? 竞争均衡的配置是有效率的,因为均衡点处在两条无差异曲线相切的切点。如果不是这样,其中就有人没有实现最大化的满足,就将通过变动产品配置的比例实现有效率的产品配置,以实现所有人的最大化的满足。在所有的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体系中都将维持这样的结果。它是说明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如何运作的最直接的方法。因为,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表明,个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追求私利的活动最终将实现个人和全社会的经济福利最大化。这正是一般均衡理论的效率分析所表明的结果。重复地说,按照一般均衡理论,如果每个人在市场上进行交换,而且所有的交换都是互补的,那么,所形成的均衡配置就将在经济上是有效率的。这正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确切含义。

 进一步地说,在这里,每个私人经济活动者都将自由地、无障碍地追求其私利的最大化,并且一定能够实现其私利的最大化。不但如此,而且每个人追求私利最大化的活动并不妨碍经济中的其他人进行同样的追求私利最大化的活动,大家都相安无事地实现了其追求私利最大化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把所有个人实现的私利最大化结果加总,便构成整个社会的利益的最大化。换言之,在这种情况下,个量的加总就是总量。

  8.试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一般均衡理论的缺陷。

  一般均衡理论以私有制作为制度前提,假设经济活动当事人是自利的和完全理性的,试图证明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完全可以达到整个市场的均衡和稳定运行,在斯密所谓“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个人追求私利的行为可以实现增进社会福利的社会目的。然而,从马克思主义观点上看,并且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生活也已证明,这是根本做不到的。在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或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使社会化的生产力变成了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的能力,从而使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避免地尖锐化,突出地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使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处在不平衡的运行状态,或者是通货膨胀,或者是经济衰退,并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强制性地使严重失衡的供求关系恢复平衡。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告诉人们,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危机的发生。因此,一般均衡理论所描述的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也根本证明不了“看不见的手”可以使个人追求私利的行为必然导致社会福利的增加和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

 实际上,在任何经济社会中,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供求关系总会因为彼此力量的消长而出现不平衡的情况。问题在于,建筑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只能通过经济危机这样的破坏生产力的方式强制地将已遭破坏的平衡关系恢复到暂时的平衡。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可以通过统筹安排和科学的宏观调控手段而适时、自觉地实现供求关系的平衡。

  第八章 1.比较垄断和竞争两种市场类型的经济效率,分析垄断的低效率。

 西方经济学认为,垄断会造成经济的低效率。认为垄断的低效率是其造成市场失灵的根本表现。可以通过比较垄断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和产量进行比较,来分析垄断的低效率。

 首先回顾一下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和产出的长期均衡。假定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供给曲线为一条水平直线, 如图8-1中的Sc所示。由于是一个成本不变的产业,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供给曲线表示各个产出水平相等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整个市场在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a点达到均衡,价格为P*,产出量为Q*。需求曲线表明消费者从每个产出水平中获得的边际效用。在价格和产出量的均衡水平上,生产最后1单位产出的社会边际成本(如水平的供给曲线所表明的)恰好等于消费者获得的归之于该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如市场需求曲线所表明的)。由于消费者按价格P*能够购买Q*单位的商品(产出),所以,消费者便享有了由三角形adP*所表示的全部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也是全社会的净利益。

  图8-1

 垄断和低效率 下面再看看垄断市场的情形。假定在产业中只有一个企业。市场的需求曲线便是企业的需求曲线。所以,垄断企业可以按照能够销售的数量确定其销售价格。由于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其边际收益曲线便是一条处于需求曲线之下的向下倾斜的曲线,如图8-1中的MRm所示。假定垄断企业和竞争产业都按相同长期不变的平均成本生产,垄断企业在长期通过寻求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企业规模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该企业规模反映于图8-1的平均成本曲线ACm和边际成本曲线MCm。边际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相交于c点(表明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决定垄断企业产出量为Qm,并决定该产量的价格为Pm。

 由于现在消费者按价格Pm消费Qm,所以他们获得的消费者剩余是三角形bdPm。但与此同时,与完全竞争情况下相比,垄断企业获得超额利润,数量为四边形bPmP*c的面积。结果,整个社会的净福利就是消费者剩余与企业超额利润二者之和,恰好为四边形bdP*c的面积。与完全竞争行业相比,社会福利减少了三角形abc的面积。

 上述两种情况相比很容易发现,垄断企业,就产出水平而言,其效率远低于竞争产业,因为其产出量大大低于竞争产业。而且由于减少了产出量,给社会造成净福利损失,如图8-1中的三角形abc(西方经济学称之为福利三角形)所表示。

  2.分析寻租的经济作用。

 在存在垄断的情况下,必然存在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寻租”行为,寻租行为也会严重地影响市场调节的效率,使之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

 所谓寻租,按照经济学定义,是指试图获得一种可以赚取经济利润的垄断的活动。经济学之所以应用“寻租”概念,是因为租金(或者经济租金)是一个包含着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经济利润的一般概念。一个垄断企业可以通过占有一部分消费者剩余而获得经济利润。因此,企业便千方百计谋求和维持垄断地位,以获取经济利润,并为此而花费一定的费用,这就是“寻租活动”。企业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而支出的费用是一种纯粹的浪费:它不是用于生产,没有创造出任何有益的产出,完全是一种非生产性活动的支出。

 如何衡量寻租活动的经济损失呢?就购买垄断权利的单个寻租者而言,它愿意花费在寻租活动上的费用不会超过垄断地位给他带来的经济利润,否则,就不值得进行寻租活动了。但是,寻租活动不会给寻租者带来长久的经济利润。因为进行寻租活动是自由的,寻租类似于完全竞争。如果有经济利润可得,便会有新的寻租者参加进来以取得某些经济利润,寻租者间的竞争抬高了必须对垄断权利支付的价格,结果把垄断权利的价格抬高到只能使寻租者获得正常利润的水平,经济利润完全落入最初拥有垄断权利的人的腰包。

 寻租是浪费资源的有代价的活动。例如,从总量上说,在美国,企业花费数十亿美元来游说国会议员、州议员和地方政府官员,以获得特许权和创造进入壁垒以及确立垄断权的法令。

 由于寻租,垄断造成了一个超过净损失的社会成本,这些社会成本等于净损失加用于寻租的资源的价值,即加整个垄断的经济利润。这表明,在存在垄断因而进行寻租活动的情况下,造成了社会净成本,根本无从实现只有竞争市场方能实现的经济效率,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3.比较没有监管和有监管的自然垄断企业的产量和价格的决定。

 (一)没有监管的自然垄断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图8-2描述了自然垄断企业的需求和成本条件。一个自然垄断企业通常面临巨大的资本成本,例如,铺设铁轨、建设发电厂、安装煤气管道、安装输电线路、提供地方电话服务或有线电视信号等,都面临巨大的资本成本。在图8-2中,自然垄断企业在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利润最大化规则(边际成本曲线LMC与边际收益曲线MR相交)生产产量Q,并确定价格P,赚取由上面的阴影矩形所表示的经济利润。问题在于,自然垄断企业的产量和价格的选择,如果按照社会福利条件衡量是缺乏效率的,因为消费者所支付的价格高于生产产品的边际成本,由于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使得分配于该种产品的资源不足。

  图8-2

 自然垄断的监管 (二)政府监管下的自然垄断企业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政府对自然垄断企业实行监管,可以有按边际成本确定价格和按平均成本确定价格两种定价方式。但前者将使自然垄断企业造成亏损。如图8-2所表明的,由于政府规定垄断企业要同需求相适应生产出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产出水平,自然垄断企业被迫把其产出量扩展到由边际成本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点(e点)决定的产出量Q′,并确定价格P′。消费者喜欢这一结果,因为价格比自然垄断企业自由追求最大化利润时低很多,从而获得较多的福利(因为消费者剩余从三角形abP扩大到aeP′)。但是,这样一来却造成了自然垄断企业的亏损,因为在产出水平Q′,监管价格P′低于自然垄断企业的平均成本,结果造成亏损,如图8-2下面的矩形阴影所显示的。为使自然垄断企业免于亏损,政府修正其监管政策,确定等于平均成本的监管价格。在图8-2中,需求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f点,决定产出量Q″和价格P″。相对于没有监管的情形强化了经济福利,但受到监管的自然垄断企业仅能获得正常利润。消费者支付该产出的边际价值(边际效用价值,亦即自然垄断企业的边际收益)高于自然垄断企业的边际成本,因此,社会福利尚有提高的余地。

 (三)政府对自然垄断企业的补贴。

 政府也可以通过对遭受亏损的自然垄断企业实行补贴来维持其按边际成本确定监管价格,使自然垄断企业维持在赚取正常利润的水平。例如,在美国对地铁和公共汽车确定的收费典型地低于提供服务的平均成本,其差额由政府予以补贴。例如,华盛顿地区的地铁系统每年从联邦政府获得2 000万美元的补贴。补贴所带来的问题是,为了提供补贴,政府必须提高税收或借更多的债,或放弃某些其他领域的支出。

  4.说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区别,如何决定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

 西方经济学所论述的物品主要是私人物品。如食品、衣服、靴鞋、帽子、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轿车以及火车上的铺位、飞机上的座位等,无一不是私人物品。私人物品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竞争性,增加私人物品的供给便包含增加生产的物品的边际成本;二是排他性,消费者一旦在市场上购买了私人物品,他便获得了独享该物品的权力,他不会和其他人共享这种物品。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公共物品。顾名思义,公共物品是许多消费者可以共同消费或享用的物品。一旦把这种公共物品提供给消费者,便难以防止其他人消费或享用。例如,把企业作为应用新技术的消费者看待,若一个企业进行一项没有专利权的新技术研究,只要难以排除其他企业应用这项研究的成果,或者,只要其他企业分享这项研究成果而不增加其边际成本,它就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它就是公共物品。

 概括地说,公共物品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非排他性,二是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意指可以多人共享,一旦提供了某种公共物品,许多消费者便可以共同享用该种物品;非竞争性意指不增加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一旦提供了某种公共物品,其他企业便没有必要也不会再增加成本生产和提供该种公共物品。

 在西方经济学中,把诸如国防、道路、公共图书馆、电视广播、公园等归入公共物品范畴。任何人增加对这些物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达到的消费水平。新增加的人口享受国防提供的安全服务,不会影响原有人口享受的安全服务水平。在达到一定数量的车辆之前,道路上增加一辆汽车不会影响原有汽车的行驶。在公共图书馆还有空闲座位和有大量的图书可供借阅的情况下,增加一个读者或借阅图书的人,不会妨碍其他读者阅读或借阅图书。某个人打开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不会影响其他人收看电视节目。游园的人可以相互无涉地享受游园的快乐。在公共物品中,根据其非排他性的程度,还可以划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所谓纯公共物品是绝对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的物品,在上面的例子中,人们共同享有的国防安全服务,便是典型的纯公共物品例证。所谓准公共物品是有条件地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的物品,即人们需要支付一定费用才能消费的公共物品。在上面的例子中,对道路、公共图书馆、电视广播、公园等需要支付一定费用方可享用,故可称之为准公共物品。

 顺便指出,政府提供的诸如养老金、失业补助、邮政服务以及由政府经营的企业生产的某些和私人企业生产的相同的产品,不能算作公共物品,这些物品或服务在消费上也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本质上是私人物品。

 正如私人物品可以确定最优数量一样,公共物品也可以确定最优数量。这里先简要说明一下私人物品的最优数量决定的问题。为使问题简化,假定社会上只有甲和乙两个消费者。如图8-3(a)所示,其各自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分别为DA和DB。将消费者甲和乙的需求曲线DA和DB水平相加,便得到市场需求曲线D。市场需求曲线D与供给曲线S相交于H点,决定该私人物品供求数量为Q0,均衡价格为P0。在这个产量水平上,消费者甲和乙的边际利益恰好与生产该物品的边际成本相等,如图8-3的子图(a)所示,生产Q0时的边际成本为Q0H,消费者甲和乙的需求量分别为C和F,根据其各自的需求曲线DA和DB,相应的边际利益分别是CE和FG。这表明CE=FG=Q0H,所以,均衡数量Q0是该私人产品的最优数量。

  图8-3

 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 而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又是如何决定的呢?参考图8-3(b),由于假定经济中仍然有两个消费者甲和乙,图中的DA和DB仍分别为两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公共物品的供给曲线为S。和私人物品市场不同的是,在公共物品市场上为从个人需求曲线求得市场需求曲线,不是将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而是将它们垂直相加,因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因此,每个消费者都消费一个相同总量的公共物品,而对公共物品支付的价格却是两个消费者各自支付的价格的总和。图8-3(b)表明,公共物品供给曲线S与由两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垂直相加所形成的市场需求曲线D相交,决定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和所支付的价格。

  5.分析正外部性负外部性对经济的影响。

 在存在外部性影响的情况下,必然引起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即使是正外部性,也将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一般而言,在存在正外部性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要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至于在存在负外部性的情况下,例如,在存在生产的负外部性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造成产品生产过多,超过了帕累托效率所要求的水平。总之,无论是存在正外部性还是存在负外部性,都不能实现帕累托效率,因此,必然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一)正外部性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教育是造成正外部性的典型例证,教育的正外部性影响在于那些获得较多教育的人给社会带来良好的社会影响,换言之,教育的利益向社会的其他人溢出。如果我们把教育的这种正外部性,或者教育的边际外部利益,加到教育的边际私人利益上去,我们就得到了教育的边际社会利益。教育的边际社会利益包含增加教育的边际私人利益和其向社会溢出的边际利益的全部增加的利益。

 图8-4表明,边际社会利益曲线高于边际私人利益曲线,二者的差额是增加一单位教育所产生的边际外部利益。

  图8-4

 教育的外部经济 如果提供多少教育是一种严格的私人决策,教育的供给量决定于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e。教育供给曲线反映教育部门提供每单位教育的边际成本,其与私人边际收益曲线相交,表明教育的边际成本等于私人边际收益,像一般企业一样,这个利润最大化规则,决定其所提供的教育水平。

 但从社会的观点上看,E点并不是最优化的教育水平,因为增加一单位教育的边际社会利益高于边际成本,所以,当教育的供给量超过E的时候,社会福利便增加。只要增加教育的边际社会利益超过边际成本,便可通过扩大教育而增加社会福利。在图8-4中的e′点代表最大化的社会福利,该点所提供的教育量为E′单位,边际社会利益等于由供给曲线反映的边际成本。三角形fee′表明当把教育数量从E增加到E′时所形成的社会净福利的增加。

 在政府不加干预的情况下,当存在正外部性的时候,基于私人利益的决策所形成的均衡数量必少于社会最优化的数量。这意味着,在存在正外部性的情况下,市场调解不能实现最优化效率,所实现的效率必是低效率。

 (二)负外部性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对负外部性造成资源配置低效率的分析,可以借助于对私人企业提供一定的产出量的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的比较。假定某地区对电的需求用需求曲线D来描述。需求曲线反映消费者每个消费水平的边际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其面临的需求曲线D也反映其在每个销售水平的边际收益。在图8-5中居于下面的水平直线反映电厂生产的边际私人成本。水平的边际私人成本曲线与反映其边际收益的需求曲线D相交决定电厂的利润最大化产出为5 000万千瓦·  时,在该需求水平上所确定的价格为0.10美元/千瓦·时。

 但是,燃煤发电厂在电力生产期间所排放方的二氧化硫同潮湿的空气结合而形成酸雨,再被风一吹便在各地降下了酸雨,因而毁坏了湖泊、森林,腐蚀了建筑物、桥梁和其他资本设施。因此,电力生产不仅包含私人边际成本而且还包含其负外部性所造成的外部成本。假定由于发电而加之于环境的外部成本为0.04美元/千瓦·时,这反映在图8-5中的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间的垂直距离上。边际社会成本包括边际私人成本和该电力生产加之于社会的边际外部成本。由于假定边际外部成本是不变的,所以边际社会成本曲线是一条居于边际私人成本曲线之上且与之平行的曲线。

  图8-5

 负外部性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电力市场 燃煤发电厂按照其边际私人成本同边际收益相等的利润最大化规则所确定的电力产出量5 000万千瓦·时,为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外部成本,其数额为200万美元(0.04美元×5 000万),为了减少其外部成本,或者政府按照燃煤发电厂造成的外部成本对其征税,或者燃煤发电厂按照社会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规则确定其电力产出量。图8-5中的cba三角形代表因减少电力产出量而减少的外部成本总量。但c点所表示的产出量并没有消除污染(污染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除非燃煤发电厂不再发电,即电力产出量为零),只是企业承担了由于电力生产所造成的外部成本。这个出产量低于其利润最大化的产出量,因而其资源配置是低效率的。

 6. 分析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对市场活动的影响。

 当那些处于市场信息灵通方面的人以一种损害市场信息迟钝方面的人的方式进行自我选择时,这便是一种逆向选择。

 例如,在二手汽车市场中,二手汽车的销售者对于其所出售的汽车有多方面的了解,包括损坏的记录、发生过的事故、每英里耗油量、车速等。而一个可能的购买者只能基于汽车的外表对这些做出猜测,或者进行驾驶的试验。购买者不经过几个月时间的驾驶,便不能真正了解这辆汽车是好是坏。所以,二手车的购买者要比销售者的信息少得多。一般而论,当销售者比购买者对于产品质量具有更多信息的时候,劣质产品便趋向于支配市场。

 逆向选择也给保险市场造成了问题。例如,从一个保险公司的观点上看,理想的健康保险候选者是那些健康长寿、最后在睡眠中安稳辞世的人。但由于隐蔽的性质(不良的遗传)或隐蔽的活动(过度吸烟和饮酒),许多健康状况差的人申请保险。在保险市场,是购买者而不是销售者对于性质和活动具有更多的信息,并能预见未来他们可能对保险的需要。

 一般地说,当那些处于交易一方的人因另一方无法注意其行为而怀有一种推卸责任动机的时候,便会造成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在保险市场上有较为典型的表现。

 保险市场的道德风险问题是由于这样的情形而发生的,即一旦人们购买了保险,他们的行为就可能改变,就是说,他们会有新的不同的要求。一些进行了健康保险的人可能比没有进行健康保险的人更不注意自己的健康。这个同样的行为问题也影响到其他类型的保险,例如火灾、汽车事故、盗窃等的保险。例如,在购买了盗窃保险之后,人们可能就不太注意对其财产的保护。这种动机问题被归结于道德风险。当一个人的行为改变使发生不利后果的可能性增加的时候,便产生道德风险。

  7.分析西方微观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借鉴意义。

 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政策,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性质上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但作为市场经济,两种不同性质的市场经济又具有某种共性,西方国家的市场调节或市场机制,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单纯从作为经济调节手段的市场来看,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失灵和市场调节弊端所造成的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此,西方国家旨在解决微观经济问题所规定的一些微观经济政策,也为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提供了借鉴。诸如经济监管政策、收入再分配政策、价格政策(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治理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等,对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借鉴意义。

 必须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实行的微观经济政策要服从发展生产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基本要求。为此,既要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效率,同时,又要避免贫富两极分化,使人民共同富裕,共同享有经济发展的利益和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实行的微观经济政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的,这些政策不但要代表人民的眼前利益,造福于当代,也要代表人民的长远利益,造福于子孙后代,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8.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说明为什么西方经济学的收入分配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西方国家的贫富两极分化问题。

 收入再分配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富裕中的贫困”的问题。尽管例如累进所得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富人收入提高的比率,但是富人也有各种逃税、避税的对策,结果并没使他们的收入受到多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经济制度,资本家是靠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而实现其最大化利润的目标的。而微观经济学所能提出的缓解收入分配差距的经济政策是以维持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为前提的,这就决定资本主义必然存在“富裕中的贫困”。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所做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造成一极是财富的积累,一极是贫困的积累的论断 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43-744页。

 ,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写照。

  9.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说明为什么资本主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面的可持续发展必然由于利润驱动而受到限制。由于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高额利润的驱动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制的增长将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破坏,并进而导致环境的恶化。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农业的情况而做出的如下论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地力的榨取和滥用……代替了对土地这个人类世世代代共同的永久的财产,即他们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所进行的自觉的合理的经营”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18页。

 。在资本主义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79-580页。

 ,而且,地力的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19页。

 。因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质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源。西方国家面对环境方面的日益严重的问题也采取了一些治理环境的措施,并强调可持续发展。但是,这些尝试和调节的主要思路是试图以经济逻辑调整价格,而实践证明,这样做通常是无效的。迄今为止,它们仅仅在资本主义体系内运作,狭窄地集中于市场交换领域,不理解全部相关的现象(竞争和外部性等)都深深植根于资本主义生产本身。

 Liodakis G: The People-Nature Rel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 Capital and Class, Spring 2000, p73.

 第九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1.何为GDP?如何理解GDP? 答案要点: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对于GDP的理解,以下几点要注意:

 (1)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为了解决经济中不同产品和服务的实物量一般不能加总的问题,人们转而研究它们的货币价值,这就意味着,GDP一般是用某种货币单位来表示的。

 (2) 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入GDP。最终产品和服务是指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的那些产品和服务,而中间产品和服务是指由一家企业生产来被另一家企业当作投入品的那些服务和产品。

 (3) 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在指定的国家和地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才被计算到该国或该地区的GDP中。

 (4) 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这意味着GDP属于流量,而不是存量。

  2.说明核算GDP的支出法。

 答案要点:支出法核算GDP的基本依据是:对于整个经济体来说,收入必定等于支出。具体说来,该方法将一国经济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划分为了四个部门,即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国际部门。对家庭部门而言,其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称为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对企业部门而言,其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用字母I表示;对政府部门而言,将各级政府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定义为政府购买,用字母G表示;对于国际部门,引入净出口NX来衡量其支出,净出口被定义为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额。将上述四部门支出项目加总,用Y表示GDP,则支出法核算GDP的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为:

 Y=C+I+G+NX。

  3.说明GDP这一指标的缺陷。

 答案要点:(1)GDP并不能反映经济中的收入分配状况。GDP高低或人均GDP高低并不能说明一个经济体中的收入分配状况是否理想或良好。

 (2)由于GDP只涉及与市场活动有关的那些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因此它忽略了家庭劳动和地下经济因素。

 (3)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

 (4)GDP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

  4.何为通货膨胀?怎样描述它? 答案要点:通货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水平持续地上升的情况。通货膨胀的程度是用通货膨胀率来反映的,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如果以表示t时期的价格水平,表示(t-1)时期的价格水平,表示t时期的通货膨胀率,则有:,这里,价格水平P既可以用GDP平减指数表示,也可以用CPI表示。

 5.失业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案要点:失业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具体说来,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正常的劳动力周转所造成的失业,摩擦性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失业人员和有职位空缺的雇主之间的信息在相互搜寻过程中需要花费一些时间;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技术或经济结构变化导致工作所需技能或工作地域变化带来的失业,结构性失业的原因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某特定地区,劳动力市场上所需要的技能与劳动者实际供给的技能之间出现了不匹配的现象,二是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在不同地区之间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季节性的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一个经济周期内随着经济衰退而上升,随着经济扩张而下降的波动性失业,当一个经济体中的总需求下降,进而引起劳动力需求下降时,周期性失业就出现了。

  6.有人认为,自然失业率这一概念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答案要点:自然失业率是指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率。充分就业(即自然失业率存在时的状态)是西方市场经济运行的不容置疑的趋向。当这一结果存在时,即使存在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那也是与社会制度无关的。前者是不可避免的自然形成的事实,而后者来源于自然的原因。因为,正是自然所形成的偏好才使得那些嫌工资太低的人处于失业的行列,因而有人认为自然失业率具有一定意识形态色彩。

 西方经济学(下册)第十、十一、十二章 习题答案参考要点 (2011、7、19)

 第十章 短期经济波动模型:产品市场的均衡 1.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定为0? 答案要点:当计划供给与计划需求一致,计划需求与实际需求也恰好相等时,计划存货投资可以为0,计划存货投资必定为0。但由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企业往往不会将其计划存货投资安排为0,因此,宏观上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会为0。至于非计划存货投资,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的非计划存货投资往往不为0,所以,宏观上的非计划存货投资也往往不为0。

 2.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是否总是大于0小于1? 答案要点:由于边际消费倾向是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因此,它至多等于1,而无论如何不能大于1;如果不消费也只能等于0,而不会小于0。平均消费倾向则在短期内有可能大于1,因为可以借贷消费(如购买耐用消费品或自己住居住的住宅);但也不会小于0,因为人们至少需要基本的生活花费。

 3.按照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增加储蓄对于均衡国民收入有什么影响? 答案要点:首先是减少了消费需求,其次是增加的消费能否全部转变为投资很难确定。所以,增加储蓄的直接作用是减少了总需求,进而降低了均衡国民收入。

 4.简单的凯恩斯消费函数有何不足之处? 答案要点:简单的凯恩斯消费函数仅仅考虑了最直观的短期情况,忽略了消费也要有长期考虑,也忽视了不同社会收入层次对总体消费的影响,以及社会消费与居民消费、企业消费、政府消费的情况。凯恩斯的消费倾向概念强调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有一定的道理,但太笼统,局限性不小,忽视了它在不同层次中的作用。有关消费的内容可以参看教材p75-77的内容。

 5.投资是如何决定的?怎样看待其决定因素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要点:投资决定的原则是收益大于成本,在考虑边际成本的情况下,至少要使投资的收益等于成本。影响投资成本和收益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都是在进行实际投资决策时需要考虑的。

 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除投资所直接使用的实际成本规模和风险成本外,从融资成本角度看,主要是利率水平和还贷期限。在投资预期收益和风险既定情况下,利率高低直接牵涉投资的成本,最终影响投资的利润。所以,利率始终是影响投资的最重要决定性因素之一。

 在影响投资的收益方面,主要是预期的利润率水平和投资风险收益状况。前者涉及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这既要求大于投资同期利率,又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不确定。因此,在凯恩斯理论中,它是影响投资最重要的因素,起着远大于利率的关键性作用。

 6.怎样理解资本边际效率和投资边际效率的区别? 答案要点:资本边际效率是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的底线,它意味着投资的成本(资本的重置成本或供给价格)与收益的相等。而投资边际效率则指实际实施投资过程中,随投资的增加而导致资本品价格上涨,在投资期限不变情况下,如果初期的资产价格和最终预期收益不变,则贴现率必须下降。于是,就产生了低于最初资本边际效率的投资边际效率。

 7.可否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一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 答案要点: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消费不足现象首先要从其基本的经济矛盾中寻找,即从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寻找。一方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通过大量销售其产品和服务来获取利润,这就要求有非常大的消费需求。而消费需求的大部分要靠绝大多数民众来提供,这又要求他们有相应的可支配收入。但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为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榨取剩余价值),会将绝大多数雇佣劳动者的工资压低到尽可能低的水平,是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受到极大的限制。在获取大部分社会收入但只占人口少数的资本家阶级那里,其消费就其个人来说也许是很大的,但在社会消费的比重,却显得很低。这就造成了社会生产力与社会消费力之间的巨大矛盾,产生生产相对过剩或消费相对不足的矛盾。尽管事实上消费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但和上述基本矛盾相比,都是相对次要的。凯恩斯在其著作中,却将并不重要的作为心理因素的消费倾向作为重点加以分析。尽管他也谈到食利者阶级的消费倾向较低问题,但其食利者的范围是极其狭隘的,而且未能将上述基本矛盾提出作为根本性矛盾加以对待。其他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很少提出马克思那样深刻的分析。所以,凯恩斯以及其他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消费不足理论都是极其肤浅的。

 8.应该怎样看待凯恩斯以心理因素说明社会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的理论? 答案要点:个人心理因素的确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特别是对于那些并不迫切的消费和投资。但是,个人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会首先受到客观条件与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不是相反。事实上,绝没有脱离社会条件的纯粹心理问题。将客观的经济问题主要归结为心理因素和规律的作用,在通的情况下是偏颇的,而在一般情况下则是错误的。

 另外,个人心理如何与社会心理相一致?如何综合为具有同一指向的社会心理,却是非常复杂和带有不确定性的问题。因为许多个人之间千差万别的心理状态无法统一,其不同心理状态下出现的经济行为很可能被相互抵消。所以,以心理因素来说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的不确定性,也许会比以之说明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要好一些。即便如此,心理因素也只是许多影响因素之一,而且并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第十二章 短期经济波动模型:总需求-总供给分析 1. 总需求曲线为何向右下方倾斜? 答案要点:总需求会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或者随着价格水平的下降而提高。这也就是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财富效应(实际余额效应)。所以,总需求曲线会向右下方倾斜。

 2. 财政政策对增加均衡国民收入效果较好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要点:从总供求模型来说,总供给曲线越平坦,即物价水平变动很小或几乎不变动,总需求曲线越陡直,即总需求对于价格不敏感,财政政策对增加均衡国民收入的效果就越好。当然,经济中也必须有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的具体项目。

 3. 货币政策对增加均衡国民收入效果较好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要点:从总供求模型来说,总供给曲线越陡直,即物价水平变动很大也不会影响总供给,总需求曲线越平坦,即总需求对于价格很敏感,货币政策对增加均衡国民收入的效果就越好。当然,经济中也必须有货币政策可以发挥作用的企业投资的重要具体项目。

 4. 以财政政策促进经济恢复或增长的局限性和副作用各是什么? 答案要点:如果是以增加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恢复经济或促进经济增长,必须有好的项目,同时也不能因此引起利率上涨。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就会产生局限性和副作用:因利率上涨而导致原本可由社会进行的投资被放弃,即产生“挤出效应”,或者因缺乏适当的投资支出的对象,而无法达到目的。

 如果以减税的财政政策恢复经济或促进经济增长,也有局限性,即,企业找不到可以盈利的投资项目,就不会因减税而增加投资,从而无法达到预定的目的。

 5. 以货币政策促进经济恢复或增长的局限性和副作用各是什么? 答案要点:一是受限于经济中是否存在可盈利的投资项目,二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6. 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要点:可以互相弥补单独使用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时存在的局限性和缺陷,避免或降低副作用。

  第十一章 短期经济波动模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 1. 决定总需求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要点:收入水平和结构、供求水平的结构对应、消费、投资、净出口的大小、物价水平、利率水平、政府支出 2. 为什么价格水平的上升会提高利率? 答案要点: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价格水平上升意味着货币需求增大和实际货币存量的减少,为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就必须提高利率来抑制货币需求的增长。

 3. 为什么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答案要点:在投资的预期收益不变情况下,利率下降意味着投资成本的减少和利润的增加,所以,企业会增加投资。而增加投资需求就会增加产出和均衡收入。这样,IS曲线就会表现出向右下方倾斜。

 4. 为什么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答案要点:均衡收入提高增加了货币的交易需求,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为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必须上升,以便抑制货币的投机需求。于是,LM曲线就会表现出向右上方倾斜。

 5. 减少政府支出为什么会降低利率? 答案要点:这会降低货币需求,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为维持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必须降低。

 6. 增加货币供给为什么会降低利率? 答案要点:货币供给增加会使货币市场失去原来的均衡,要恢复均衡就需要相应增大货币需求,为此,利率就会降低。

 7.IS曲线和LM曲线为什么不能各自独立地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均衡的利率? 答案要点:IS曲线涉及的利率是外生变量,必须由货币市场决定;LM曲线涉及的收入也是外生变量,必须由产品市场决定,所以他们都无法各自独立地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均衡的利率。

 8.你认为IS▬ LM模型是说明总需求的好模型吗? 答案要点:该模型具有较简洁、直观、能大致说明宏观经济中总需求的优点和特征。但其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一是两条曲线的交点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严重影响其说服力。二是模型无法反映消费需求的情况。三是该模型受限于其静态表现。四是没有表现出凯恩斯所强调的投资需求的不确定性,表现的却是投资与利率的确定性关系。参见教材p113▬115的内容。

  第十三章 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

 1. 西方经济学是如何解释失业的? 失业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西方经济学家对失业的原因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主要有:

 (1)古典经济学失业理论以“萨伊定律”为核心,认为供给能够创造需求,不会出现生产过剩,且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理性的,都会尽力扩大生产、销售,这样社会的生产、销售就能达到最高水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

 (2)凯恩斯提出了“非自愿失业”理论,认为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构成的,它是决定社会总就业量的关键性因素。当“有效需求”不足时充分就业就无法实现。凯恩斯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使得经济中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从而导致非自愿失业。

 (3)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为前提,通过论证工资和价格黏性进而解释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原因,认为工资在短期内具有黏性,失业率并不会随劳动需求的变动做出充分调整。对存在工资黏性的解释主要有劳动工资合同论、隐含合同论、“局内人-局外人”理论和效率工资理论。

 (4)现代货币主义的失业理论可以简单归结为“自然失业率”假说,其否认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如果政府用增加货币量来刺激就业,而雇员没有预见到实际收入下降时,就愿意增加劳动供给。但从长期看,不仅失业没有减少反而物价会持续上涨。

 失业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主要有:

 一是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物质和精神的负面影响; 二是影响社会稳定; 三是增加经济运行成本,带来产出损失以及影响社会经济的信心从而加重整个经济的不景气,对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2.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如何解释工资黏性的? 【参考答案】 西方经济学对于工资黏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解释:

 (1)劳动工资合同论。在一些行业中,由于工会的力量,往往可能签订较有利于雇员的工资合同。这些合同通常附加工资随生活费上涨而增加,而当经济衰退时工资率并不随之削减的条款。

 (2)隐含合同论。除正式合同外,雇主与雇员之间可能达成工资率相对固定、不随经济波动调整的默契。隐含合同意味着工资率将不随劳动市场供求的波动而变化。在经济不景气时,企业可能支付给雇员高于市场一般水平的工资。作为回报,在经济高涨时,雇员也只能留在该企业,接受低于其他企业的工资率。

 (3)“局内人-局外人”理论。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在较高失业率情形下企业不降低新雇员薪酬的现象。该理论认为,每个企业对新雇员(局外人)的培训通常是由在职雇员(局内人)来完成的。在职雇员担心这会影响他们与企业讨价还价的地位或者分量而不愿培训新雇员。如果企业支付新雇员的工资低,经培训掌握了技能的雇员就可能被出高薪的企业“挖走”。因此,企业只能通过向新、老雇员支付相同的报酬来解决这一矛盾。

 (4)效率工资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一定限度内,企业通过支付给雇员比劳动市场出清时更高的工资率,可以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获得更多的利润。一般地说,效率工资取决于其他企业支付的工资与失业率水平。社会上没有哪个企业愿意率先降低工资,这样做只会降低雇员的劳动积极性,而且最好的雇员可能会被其他企业吸引走。因此,效率工资的调整过程是缓慢的。

  3. 通货膨胀有哪几种类型? 西方经济学是如何解释通货膨胀成因的? 【参考答案】 根据不同的标准,通货膨胀有不同的分类。按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爬行的通货膨胀、加速的通货膨胀和超速的通缩膨胀;按照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和结构型通货膨胀。

 对于通货膨胀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解释。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认为通货膨胀是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是“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的现象。凯恩斯学派认为,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后,由于总产出已经达到最大化,这时货币供给量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会形成过度需求,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比例上升,产生“真正的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其从供给方面来解释通货膨胀,认为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具体又可分为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和进口型通货膨胀。

 (3)结构型通货膨胀,其认为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性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物价普遍持续的上涨。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具体表现为需求结构的变动和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差异。

 (4)货币主义学派的解释。货币主义学派强调货币是影响总需求的主要因素,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是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

  4. 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 三种形状菲利普斯曲线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 【参考答案】 菲利普斯曲线是表达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

 (1)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又称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最先提出的一种表达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逆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它表明失业率减少时,货币工资增长速度趋向上升;失业率增加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就趋于减少。

 (2)修改的菲利普斯曲线,又称为“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一菲利普斯曲线形式是用物价上升代替工资上升,它用来表示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这条曲线表明: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

 (3)引申的“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用来表明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这种菲利普斯曲线以经济增长率代替了修改后的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失业率。这一代替是通过“奥肯定律”实现的。这样,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便呈现出同向的变动关系。

 以上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美国、英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情况。它们分别表明了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逆向变动关系、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同向变动关系。

  5. 乘数-加速数模型是如何解释经济周期的? 【参考答案】 凯恩斯主义用乘数原理来解释私人经济部门的不稳定性和以财政政策为主导的宏观需求管理的有效性。当投资变动时将会引起收入的变动,收入的变化量与引起这一变化量的投资变化量的比值即为投资乘数。,边际储蓄倾向越小,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则投资乘数越大,一定的投资变动引起的收入变动就越大。加速数原理说明当收入变动时将会引起投资支出的变动。其基本模型表示为:,,,,若边际消费倾向和加速数已知,就可以推算出本期的国民收入的值,进而说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了。

 乘数-加速数原理说明经济周期中波动的根源在于经济体内部,乘数与加速数相互作用强化了经济波动的趋势;从总体看,宏观经济波动的幅度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和加速数的大小,如果这两个参数较小,则经济的波动幅度较小。由于投资和收入之间的不稳定的关系使经济体系形成了周期性波动,因此,政府可以通过经济干预政策来缓解经济周期的波动。

  6. 什么是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它有哪些基本的理论特征? 【参考答案】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是实际因素,其中特别是技术冲击。由于货币是中性的,所以宏观经济经常会受到一些实际因素的冲击而发生波动,如资源的不利变化,战争、政治动荡或人口增减,能源价格变化和技术革新等。同时,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中存在着资本积累、替代效应和不同类型的调整滞后等三种传导机制随着时间的推移把初始的冲击进行放大和传递,最终形成整个经济的波动。

 实际经济周期有五个典型的理论特征:(1)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模型采用代表性经济主体框架,考虑代表性企业和家庭的行为。经济主体在现行资源约束条件下使其效用或者利润最大化。(2)经济当事人具有理性预期,价格能自由伸缩以确保持续市场出清。(3)经济波动的刺激机制源于生产技术等外生冲击,各种传导机制使这种最初刺激的影响扩散开来。(4)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假设货币是中性的,就是货币政策对实际变量没有影响。(5)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打破了宏观经济分析中的长期和短期的二分法,将短期波动与经济增长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之中。

  7.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审视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成因的各种解释。

 【参考答案】 与西方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比较,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无论是方法论还是在解释经济周期的内在根源上,都存在鲜明的理论差别。

  (1)马克思认为周期循环是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的经济现象。马克思指出,“大工业本身刚刚脱离幼年时期;大工业只是从1825年的危机才开始它的现代生活的周期循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种周期循环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的经济现象。

 (2)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把经济周期归因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认为经济周期或者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现象,其总根源是生产力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2)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看作是资本再生产过程,一般将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 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资本主义社会充满矛盾的运动的,是现代工业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各个变动,而这种变动的顶点就是普遍危机。”

 第十四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1.说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案要点: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各个不同方面的总体进步。总之,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体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2.西方经济学家如何认识经济增长的源泉?

  答案要点:西方经济学家将经济增长的源泉分为直接原因和基本原因。一方面,直接原因与经济中的投入要素,如与资本和劳动的积累有关,还与能够影响这些生产要素生产率的变量,如规模经济与技术变化有关;另一方面,基本原因是那些对一国积累生产要素的能力以及投资于知识生产的能力产生影响的变量,如人口增长、金融部门的影响力、一般宏观经济环境、贸易制度、政府规模、收入分配、地理的影响以及政治、社会的环境等。

  3.什么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它有什么含义?

  答案要点: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为:,其中k表示人均资本,,f(k)为人均生产函数,n为人口增长率,s为储蓄率,为折旧率。这一关系式表明,人均资本变化等于人均储蓄减去项,表达式可理解为“必要的”或是“临界的”投资,它是保持人均资本k不变的必需的投资。为了阻止人均资本k下降,需要一部分投资来抵消折旧,这部分投资就是项。同时还需要一些投资,因为劳动数量以n的速率在增长,这部分投资就是nk项。因此,资本存量必需以的速度增长,以维持k不变。总计为的储蓄(或投资)被称为资本的广化。当人均储蓄(投资)大于临界投资所必须的数量时,k将上升,这时,经济社会经历着资本深化。根据以上解释,新古典增长模型可表述为:

 资本深化=人均储蓄(投资)▬资本广化

 4.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口增长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答案要点: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假定人口增长率从n增加到n’,则图14▬7中的(n+k)线移动到(n’+k)线,这时新的稳态为A’点,该点与A点相比,人口增长率的增加降低了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西方学者进一步指出,随着人口增长率上升产生的人均产量下降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两个有着相同储蓄率的国家仅仅由于其中一个国家比另一个国家人口增长率高,就可以有非常不同的人均收入水平。对于人口增长率进行比较静态分析的另一个重要结论是,人口增长率的上升增加了总产量的稳态增长率。

  5.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有哪些? 答案要点:政府政策主要有以下三点, (1)鼓励技术进步:新古典增长模型表明,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来自于技术进步。虽然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理解技术进步的决定作用,但许多公共政策的目的仍在鼓励技术进步。政府在促进技术进步方面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教育投资,因为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研究与开发团队是改善技术进步的一个关键因素。

 (2)鼓励资本形成:根据增长核算方程式,资本存量的上升会促进经济增长。此外,AK模型也显示,储蓄率的提高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从直观的角度看,由于资本是被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因此一个社会可以改变它所拥有的资本量;另一方面,资本存量的增长是储蓄和投资推动的,因此,鼓励资本形成便应鼓励储蓄和投资。这是政府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方法,而且在长期中,这也是提高一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一种方法。

 (3)增加劳动供给:增长核算方程表明,增加劳动供给会引起经济增长。与劳动供给相关的一个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是指劳动者通过教育和培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与物质资本一样,人力资本也提高了一国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能力。人力资本越多,其创造的产出就越多,创造的新的人力资本就越多。因此,政府政策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提供良好的教育、培训体系,并鼓励人们利用这样的体系。

  6.在经济发展战略方面,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哪些战略?如何看待这些战略? 答案要点:(1)满足基本需要的发展战略:这种战略认为,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消除贫困,提高生活水平,而解决的方法一是直接向穷人提供适当的营养、保健服务、教育、卫生和供水设施;二是加速经济增长,提高穷人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由于这种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际援助,所以,发展中国家担心对本国主权造成侵害,为转变经济结构、实现工业化增加难度。这种发展战略可能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 提供基本需要将导致资源从投资领域转向消费领域,妨碍经济增长, 使得满足基本需要战略难以长期推行; 另一方面,提供基本需要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它和工业投资一样是生产性的。不过,满足基本需要与工业化和加速结构变化之间,存在着重要的互补性关系。满足基本需要战略和工业化战略之间有必要,也能够同步实行。因此, 满足基本需要战略推行的程度,取决于它与促进增长战略的彼此协调程度。如果在可承受的基础上满足基本需要,那么对进行必要的有利于工业发展的生产结构转变将有所帮助; 如果安排恰当的基本需要战略实现更平等的收入分配,那么也有助于工业化的发展。

 (2)工业化优先战略:工业化优先战略, 是依据工业化和人均实际收入增长之间、工业化与总产量增长之间存在密切正向联系而提出的, 即所谓“制造业作为增长的发动机”原理。由于重工业是对于整个工业化装备的支持, 实行工业化优先战略的国家, 往往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种发展战略在工业化初期和以后的一段时期内, 需要农业部门付出较大的成本代价, 将农业的积累转移给工业部门。这种情况能否维持, 能够在多长时期内维持, 在各国是有差别的。

 (3)平衡增长战略:讷克斯和罗森斯坦-罗丹等提出一种平衡增长战略。该战略认为, 一个国家如果要成功地获得经济持续增长的局面, 就必须使各种工业同时得到发展。因为工业的发展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或消费情况。而供给方面的平衡增长又需要同时建立相应的工业来防止供给短缺现象。从整体化的角度来看, 还需要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平衡。否则, 两个部门间的贸易条件就会急剧变化而不利于工业, 导致经济增长的停顿。“平衡增长战略”有两重性: 一方面, 它承认供给的不可分性和需求的互补性;另一方面, 它强调达到工业和农业部门之间、资本品和消费品产业之间以及社会资本和直接生产活动之间的平衡的重要性。

 (4)不平衡增长战略:赫希曼是不平衡增长模式和观点的代表。他认为, 所有国家不可能按照同一个模式去发展, 各国应该有不同的工业发展模式。在发展初期,某些国家可以集中精力着重发展某一些工业, 而另一些国家则可以致力于另一些工业的发展。不过, 赫希曼的观点也强调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 “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 指出尽管同时全面进行的“大推进”模式缺乏现实性, 但在某系列工业部门中也的确存在同时发展或相继先后发展的客观可能性。赫希曼主张, 经济发展中应该首先挑选出相对于其成本来说对发展贡献最大的项目进行投资, 因为发展中国家真正缺乏的不是资源本身, 而是资源投入使用的方法和能力。因而, 应该优先考虑那些能够最大限度地“引致”决策的项目。实际上, 赫希曼主张通过“连续适应”过程来实现发展。这一过程与价格机制的运行很相似, 它通过发展, 发现发展过程中的“瓶颈”, 然后着手克服它们。不平衡增长战略的主要魅力之一就在于, 它实际上不放弃市场机制, 对物质资源的利用比较经济和有效率。

 (5)进口替代战略:经济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利用关税或其他手段限制外国产品或技术的进口, 借以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战略, 就是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分许多阶段。第一个阶段, 也是最容易的阶段, 是以国内的产品来替代非耐用消费品, 如服装、鞋帽、皮革制品、木材制品等。工业化初期的国家适合生产这些产品, 而且劳动成本也相对较低。这时并不需要太多的保护。第二阶段是对钢材、机械等耐用品的替代。这时, 就需要有较高的保护, 因为这时的生产规模很大。但是, 这时的保护却可能带来低生产效率和高成本、高价格、高汇价的状况或这种状况进一步恶化, 而且收入分配和国际收支状况也会恶化。此外, 这也会扩大工、农业产品价 格之间的“剪刀差”。同时, 由于进口替代战略鼓励资本集约型的生产和投资, 也会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多数拉美国家和东欧国家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结果是, 工业品出口遇到障碍, 贸易条件不利于农业, 这又反过来影响了对工业品的国内需求。

 (6)出口导向战略:这种战略是采取各种办法积极推动本国商品的生产, 鼓励它们到国际市场去竞争, 从而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都先后采用过这种战略, 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这种战略下, 政府给予出口补贴、对产出和投入免除间接税、进口投入品免除关税、出口利润免除所得税、规定出口免税期等相关政策优惠。通过促进出口, 解除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外汇约束和储蓄约束, 借助于世界经济的互利关系, 还解决了资源短缺和技术落后的问题。

 7.请结合中国的实际,谈谈你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认识。

 答案要点:西方经济增长理论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但这些学术成果从一个侧面又构成了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的一个部分, 仍有不少可为我们借鉴之处。

 其一, 本章论述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可以使人们更形象、更直观地认识 一些问题, 并能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图14-4 中可以看出, 要想提高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 从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应使该图中的A 点向右移动。可采用的方法有: (1) 可以提高整个f(k) 曲线, 这意味着使用新技术, 在一定k 值下提高劳动生产率。

 (2) 可以提高sf(k) 曲线, 这意味着增加积累或储蓄。

 (3) 可以压低线, 这意味着控制人口增长率。

 一般来说, 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 其k值通常较低。以上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的确值得发展中国家考虑, 而该图可以形象地对此进行说明。

 其二, 本章关于经济增长源泉的分析表明, 教育的加强、知识的增进以及知识的应用等, 对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结论已经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它们表明, 要想取得经济的迅速发展, 必须增加对科学技术事业以及与此相关的教育事业的投资。这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论断的正确性。

 其三, 根据内生增长理论, 一个经济体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研究开发是理解经济增长的关键。这又一次强调了教育作为基础的重要性。

 总之, 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如何促进我国的经济迅速而平稳地向前发展, 是一个需要认真研讨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调查、分析和研究我国经济建设实际情况的同时, 吸收包括经济增长理论在内的国外一切有用的东西, 为我所用, 以推动我国的经济和经济科学的建设。

  西方发展经济学家根据不同国家的情况提出了不少经济发展的战略,这对我们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也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鉴别, 以避免在认识上和借鉴中发生误解和误用。

 满足基本需要的战略和工业化优先战略实际上都属于国内经济优先发展的战略。应该说, 这种战略比较符合实际要求。但是, 采取这种战略的国家, 一般都非常贫困, 有时连启动经济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也就是说, 无力打破经济发展的起步障碍, 只有靠外来的援助才有希望获得起步的初始条件。很多相对落后的国家, 很难获得必要的初始启动资金和外来的援助, 或者本国完全不具备进行工业化起步的基础, 因此, 就无法实行国内经济优先发展的战略。平衡发展战略主要是兼顾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不可分性”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 由于资本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 在增加供给时, 就必须同时进行相关各方面的投资, 以保证各种外部规模经济的好处。而需求方面的“不可分性”是指由市场规模所造成的对经济活动的盈利性及可行性的限制。所以, 应该各方面齐头并进地发展经济, 通过使各部门的产出增长与各种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相一致, 来达到供求相等;同时, 也要防止各个部门之间的不平衡所导致的相互制约。另外, 平衡发展战略也会克服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间的偏差。应该说, 平衡发展战略的构想还是不错的, 与计划经济的设想有一致性, 它主张供求均衡也是符合市场经济下经济发展要求的。但是, 平衡发展也有二重性: 一方面, 它承认供给的不可分性和需求的互补性; 另一方面, 它又强调达到工业和农业部门之间、资本品和消费品产业之间以及社会资本和直接生产活动之间的平衡的重要性。具体来说, 平衡发展战略所要求的条件, 在客观上和现实中很难达到。这种战略以经济中不存在资源和要素条件的短缺和瓶颈、信息充分及时、在进行大规模平衡投资和发展之前各部门和供求之间原本处于均衡状态为条件。它对各方面条件的要求极高, 一般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实中根本无法达到。如果发展中国家真的拥有平衡发展战略所要求的条件的话, 那么它们也就不会是贫困的发展中国家了。

 不平衡发展战略与平衡发展战略不同, 它认为, 从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不足的实际情况出发, 通过比较和选择, 对发展中国家现有资源条件下可进行的项目加以排序, 应该有重点地优先发展那些对经济与社会发展贡献最大和“引致效应冶最大的项目。可以说, 这种发展战略比起平衡发展战略来, 更具现实感和可行性。这是其最大优点。但如何对可行性项目进行评估, 如何估计一些项目的“引致效应冶, 在发展中国家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缺乏经济活动间的相互依存性。如果说可以发展某些项目, 那么也往往是出于偶然性的条件。另外, 不平衡发展的一个很大问题在于, 个别项目或部门的发展也许会导致更大的经济失衡或通货膨胀。

 实际上, 平衡发展战略和不平衡发展战略在不同程度上是可以结合起来实施的。因为二者都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和互补的性质。从各国经济的发展实践来看, 也一定是平衡发展与不平衡发展交织、交替进行的。我们在讨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时, 可以灵活掌握二者的结合程度。

 进口替代战略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可能是适合的, 不过这一般只能发生在初级加工产品方面, 短期内无法适用于高技术产品。所以, 采用该战略的发展中国家, 只能利用该战略达到较低的发展水平, 而无法继续向更高水平发展。这是发展中国家采用该种战略所必须注意的。所以, 尽管进口替代战略的确可以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 但它只是一种相对短期的、有较大局限性的发展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对于一些经济规模较小的发展中国家, 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是可行的。它需要两个前提条件: 其一, 该国准备生产并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对稳定的需求, 并且少有竞争者; 其二, 该国基本具有生产该种出口商品的能力, 比如技术、设备、生产原材料、有适当工作能力的工人, 而且其产品成本相对较低。当这些条件具备时, 就可以通过出口导向的产品生产, 逐步组织起与之配套的其他生产和服务系统, 最终达到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目的。这里应该注意的是, 尽管出口导向战略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但完全依赖出口导向战略或较大程度上依赖出口导向战略, 在某些情况下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并且过分强调出口导向战略也容易忽视内需不足问题, 造成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此外,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取决于多种具体因素, 而且社会制度、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国际经济秩序等重要因素也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所以说, 已有的发展战略固然有其可取之处, 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要具体分析、慎重使用。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 我们始终是根据自己的国情, 在借鉴各种发展战略优势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各种发展战略, 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实践证明, 经济发展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 必须根据实际条件的变化, 进行适时适地调整。只有如此, 才能使我国的经济向着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第十五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1.什么是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 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表示? 【参考答案】 名义汇率是两个国家(或地区)货币的相对价格,即一种货币能兑换成另一种货币的数量,用表示。名义汇率有两种不同的标价方法,一种是直接标价法,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国外货币的价格,另一种是间接标价法,用国外货币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

 实际汇率是用两国(或地区)价格水平对名义汇率加以调整后的汇率,用表示。与名义汇率相比,实际汇率更能说明一国(或地区)货币的真实购买力。如果本国产品的价格用本币表示为,某一国外产品的价格用外币表示为,国内居民持有本国货币要购买国外商品,在国外生产商只接受外币来交换其商品的条件下,本国居民应该先用本币以名义汇率购买该外币,然后用该外币以的价格购买国外产品,这样,一单位国外商品用本币单位数量来表示就等于。由此可见,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2. 实际汇率与净出口关系如何表达? 【参考答案】 实际汇率的变化会影响一国的净出口。一般来说,影响进出口的主要因素是一国的国民收入、进出口的商品相对价格、关税、进出口商品量限额等因素。

 由于实际汇率是本国商品和服务相对于国外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它的变化直接影响出口和进口。对于进口来说,如果本币升值,国外商品和服务就变得相对便宜,故进口正向地取决于本币升值。对于出口来说,如果本币升值,本国出口商品会变得相对昂贵,从而抑制了出口,故出口反向地取决于汇率变动。

 由于净出口是出口与进口的差额,从总体上来看,净出口反向地取决于本币升值。用图形表示:

 3.在固定汇率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里,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在固定汇率制下,中央银行必须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维持汇率的固定水平。以下我们用图形具体分析固定汇率制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首先,分析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在资本完全流动下,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当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比如增加政府支出或者减少税收,那么将引起总需求的扩大,结果导致曲线向右移动,见下图。曲线由移至,曲线向右移动使得名义汇率面临上升的压力,此时,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汇率不变,增加本币供给,使得曲线右移,即由移至降低均衡汇率,直至均衡汇率降低到固定汇率水平。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使得小国经济的汇率水平固定在所承诺的水平上,但产出水平提高,即从增加到的水平。

  其次,分析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假如中央银行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那么曲线将向右移动至,见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这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似乎使得产出Y有所增加,但事实上,在资本完全流动下,这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得利率有微小的变化就会引起资本流出,从而形成名义汇率下降的压力。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央行不得不缩减货币供给,使得曲线又会到原来曲线的位置。因此,在固定汇率制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没有影响。

 4. 在浮动汇率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里, 紧缩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会随着外汇市场供求的变化自由浮动,一国货币当局没有维持汇率波动幅度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分析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首先,紧缩性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当政府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时,比如减少政府支出或者增加税收,那么将引起总需求的减小,结果导致曲线向左移动,见下图。曲线由移至,曲线向右移动使得名义汇率下降,但是产出没有变化。

  在小国的开放经济中,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会使得汇率下降,汇率下降使得国内商品相对于国外商品变得更加便宜,净出口增加,紧缩性财政政策的紧缩效果被本币贬值抵消了。

 其次,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当央行减少货币供给时,曲线会向左移动。见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曲线左移至的位置,形成新的均衡点。此时,名义汇率由上升到,产出由减少到。

  5. 在浮动汇率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里, 政府的关税或者非关税贸易壁垒对国民收入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在浮动汇率制下,当政府采取关税或者非关税贸易壁垒的措施来限制进口时,将使得曲线向右移动,从而使得曲线向右移动,但是由于曲线是垂直的,其结果使得汇率上升,由于汇率上升反过来会限制净出口增加,所以最终使得产出保持不变。详见下图。

  6. 如何运用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

 【参考答案】 马克思把国际经济学作为完整理论体系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曾把国际经济学列入他的六册著作写作计划中。

 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商品价值是商品交换的依据。随着商品越出国境,进入世界市场,一国商品的国别价值就转化为国际价值。但它仍然必须遵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这一基本原理。可见,只有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之上的开放经济理论才能揭示国际经济的本质关系。

  当今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范围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趋势。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信息网络经济的兴起、国际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等,这些都经济全球化出现的经济现象。

 尽管在经济全球化的下,经济关系更加复杂多样,但是,在国际市场上交换的商品,其价值不是以该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而是由反映世界水平的“世界劳动平均单位”来决定。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发展越充分,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就会发挥得越充分,而国际价值与国内价值的差异成为贸易商的利润源泉与贸易动力,成为世界各国及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无形之手”。国际价值的形成,国际价值规律的充分作用,使得参与世界市场的各国发挥优势,合理配置资源,节约社会劳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当前,我国正在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大国,外部环境变化对我国的影响进一步加深,我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明显增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将使得国内经济更多地与国际经济融于一体。我们必须用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条件、变化趋势,并且充分利用国际价值规律来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哪些?如何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和冲突关系? 【参考答案】 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项。其中,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它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的状态或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的状态。物价稳定是指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使某一时期内的一般物价水平保持相对稳定。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内一国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国际收支平衡目标是指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之趋于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但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一致性主要是指对某一目标的追求或某一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够促进或影响其他目标实现。互补关系主要表现在:一国经济能长期持续均衡增长,就业率就高,失业率就低,反之亦然。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矛盾和冲突来看,任何一种政策手段都有其副作用,对其他目标的实现产业不利的影响。著名的“米德冲突”说明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处理国际收支逆差与国内经济疲软并存或是国际收支顺差与国内同伙膨胀并存的情况时左右为难;而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目标之间也经常发生冲突。

  2.如何用IS-LM模型解释财政政策效应? 【参考答案】 财政政策效应是政府变动收支后对社会经济活动如就业、产出等产生的有效作用以及相应的反应。

 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应是指IS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这里考察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情况,紧缩性财政政策与之相反变动。如图所示,当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于E0点时,决定均衡的利率水平r0和均衡收入水平Y0。假定利率水平保持不变,政府支出增加提高总需求水平,促使IS曲线右移至IS1的位置,均衡收入增加到Y2,产品市场实现新的均衡E2。但是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使货币需求增加,在原来利率水平上存在着货币的过度需求。在保持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从r0上升至r1的水平。企业的计划投资支出下降,总需求相应降低,即产生“挤出效应”,收入水平从Y2下降到Y1。这一过程持续到两个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即达到E1点,两个市场同时实现新的均衡。此时,均衡收入增加,利率水平上升。

 财政政策效应

 财政政策效应的大小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

 (1)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不同的财政政策效果。如图所示,LM曲线斜率相同,(a)图中IS曲线更为平坦,斜率较小;(b)图中IS曲线斜率更为陡峭,斜率较大。假定初始均衡位置所对应的均衡利率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都相同,即E点。政府实行同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支出,引起IS曲线右移至IS1,但因IS曲线的斜率不同,IS曲线移动引起的收入水平的变动也不同。图(a)中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均衡收入增加较少,图(b)中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均衡收入增加较大。这是因为IS曲线的倾斜程度反映着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IS曲线斜率越大,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即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越弱,利率上升对投资的“挤出效应”越小,均衡收入增加越多,因而财政政策效应越大。

 IS曲线斜率与财政政策效应

 (2)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不同的财政政策效果。如图3所示,IS曲线斜率相同,(a)图中LM1曲线更为平坦,斜率较小;(b)图中LM2曲线斜率更为陡峭,斜率较大。假定初始均衡位置所对应的均衡利率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都相同,即E0点。政府实行同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IS曲线右移至IS1,但因LM曲线的斜率不同,IS曲线移动引起的收入水平的变动也不同。图(a)中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均衡收入增加较少,图(b)中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均衡收入增加较大。

 造成这一区别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种:一是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不同。此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小,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增加得较少。在货币供给既定的前提下,这意味着不需要为减少投机性货币需求而大幅度提高利率,从而意味着投资减少不多,因而均衡收入增加较多,财政政策效应较大;反之,亦然。二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不同。此时,LM曲线越陡峭,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随着收入的增加,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增加。在货币供给量既定的前提下,投机性货币需求应相应减少。但由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小,为减少投机性货币需求,利率上升的幅度比较大,由此导致投资减少较多,因而均衡收入增加较少,财政政策效应较小;反之,亦然。

  图3

 LM曲线斜率与财政政策效应

 3.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如何用IS-LM模型解释货币政策的效应?

 【参考答案】 货币政策目标市通过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的,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间接调控市场的三大货币工具。其中,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来调节货币供给量。法定准备金率是银行法(或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存款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所吸收的存款中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准备金比例。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在对商业银行办理贴现贷款时所收取的利率。

 货币政策效应是指货币当局改变货币供应量对均衡收入的影响程度。从IS-LM模型看,货币政策效应是指LM曲线移动(即货币政策的扩张或收缩)对均衡国名收入水平的影响。如图4所示,当实际货币供给量发生变化后,首先形成资产组合的非均衡而引致利率的变化。在初始均衡点E0,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使LM曲线移至LM1,产生了过度货币供给,即在现行利率和收入水平上,人们持有了超过他们意愿的货币量,居民将试图通过购买其他资产来减少已持有的货币,从而资产价格上升而收益下降,均衡点迅速向下移动至E′点,此时货币市场出清,居民因利率已充分下降而愿意持有较多货币。这时,产品市场存在着过度需求,企业增加投资,使得产出和收入增加。因而均衡点沿LM1曲线向上移动到E1,两个市场同时实现新的均衡。此时,均衡收入增加,利率水平下降。

 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的大小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

 (1)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不同的货币政策效果。如图5所示,LM曲线斜率相同,(a)图中IS曲线更为平坦,斜率较小;(b)图中IS曲线斜率更为陡峭,斜率较大。假定初始均衡位置所对应的均衡利率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都相同,即E0点。中央银行实行同样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LM曲线右移至LM1,但因IS曲线的斜率不同,LM曲线移动引起的收入水平的变动也不同。图(a)中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均衡收入增加较多,图(b)中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均衡收入增加较少。这是因为IS曲线的倾斜程度反映着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IS曲线斜率越大,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当中央银行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时,随着利率的下降,投资需求增加越少,均衡收入增加越少,因而货币政策效应越小。

 IS曲线斜率与货币政策效应

  (2)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不同的货币政策效果。如图6所示,IS曲线的斜率相同,(a)图中LM曲线更为平坦,斜率较小,货币政策效应较小;(b)图中LM曲线斜率更为陡峭,斜率较大,货币政策效应较大。这是因为LM曲线较平坦,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大,即货币供给的较大变动只能引起利率、从而投资的较小变动,从而国民收入增加较少,货币政策效应较小;反之,亦然。

  LM曲线的斜率与货币政策效应

  考虑LM曲线的极端情况:水平线或垂直线。此时货币政策表现出两种极端情况:“流动性陷阱”或古典情况。如图7所示,(a)表示“流动性陷阱”的情况,此时LM曲线为一条水平线,货币供给量的任何变动都不会使LM曲线移动,也就是说货币供给量的任何增加或减少都不会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从而货币政策没有任何效应。利率为零时即这种情况,因利率为零,货币供给量的任何增加都不会引起居民购买债券,也不会使利率降低到零以下,从而不会引起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变动,货币政策无效。(b)表示古典情况,此时LM曲线为一条垂直线,货币数量的一定变化对收入水平的影响达到最大限度。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LM曲线右移至LM1,均衡收入从Y0增加到Y2。

  “流动性陷阱”与古典主义极端 4.如何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相机抉择”和“规则”的争论? 【参考答案】

 “相机抉择”与“规则”这两种货币政策孰优孰劣的争论由来已久,并在不同的时期都曾成为政府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

 (1)“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是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它是指中央银行依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未达成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权衡性措施。20世纪50-6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据主导地位,西方国家货币当局多采用“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即权衡性货币政策。具体而言,当社会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的产量,即失业扩大时,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以刺激需求、消除失业;当社会总需求高于充分就业的产量,即发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以抑制需求、消除通胀。

 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出现失业与通胀并存的“滞胀”局面。“相机抉择”政策无法解决这一难题,从而受到其他学派的批评。他们认为“相机抉择”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对宏观经济环境造成了干扰;认为由于经济状况在政策实施前后的改变以及政府迫于居民预期对政策的修订,使得经济政策与实际经济运行之间存在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因而,“规则”比“相机抉择”更重要。

 (2)单一货币规则是指调控不是对经济变化做出反应,而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有固定规则的政策对实施,如规定货币增长率政策。这一规则首先由现代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提出。他认为,货币当局应宣布一个稳定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以避免对价格膨胀和紧缩造成人为的扰动。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联储基本上接受了货币主义的“单一货币规则”,确定货币供应量作为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手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又提出了其他货币政策规则,如泰勒规则。泰勒规则是斯坦福大学的泰勒于1993年根据美国货币政策的实际经验而确定的一种短期利率调整的规则。即当实际GDP大于潜在GDP,或者当GDP缺口为正数,或者当通货膨胀率大于目标通货膨胀率时,中央银行应选择提高名义利率r,即调整利率应成为货币当局的主要操作方式。

 总之,“相机抉择”与“规则”均是西方经济学者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环境提出的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规则。当经济环境发生改变,相应地货币政策策略也将发生变化。

  5.西方供给管理政策主要包括哪些? 【参考答案】 西方供给管理政策主要包括人力政策、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等。其中,人力政策是指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其主要措施包括人力资本投资、完善劳动力市场以及协助劳动力流动等。收入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某种行政措施强制性或非强制性地限制工资和价格的政策,又称为工资与物价控制政策,其目的是制止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主要包括工资—物价指导线、工资—物价冻结、对特定工资或物价进行“权威性劝说”或施加政府压力以及以税收政策对工资增长率进行调整四类。指数化政策是政府根据通货膨胀率调整名义变量,以保持实际变量值不变,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的政策,其主要手段有工资指数化、税收指数化以及利率指数化三种。

  6.何认识西方宏观经济政策主张的局限性? 【参考答案】 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有关宏观经济政策分歧最多、争论最为激烈,这也说明了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在客观上存在局限性。

 (1)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以稳定经济运行的目标难以实现。一些西方经济学者认为通过逆风向而动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会实现稳定生产与就业的政策目标。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因为时滞的存在、政治因素的干扰以及人们经济预测能力的局限,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实施可能使经济运行更不稳定。

 (2)关于政府是否应平衡其预算存在争论。一些学者认为政府债务会增加未来纳税人的负担,因而预算赤字会造成居民储蓄减少,平衡预算则意味着更大的居民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但是另一些学者认为通过控制债务占国民经济的比率或增加速度,可以保证预算赤字不影响经济。

 这些争论与分歧不仅说明了宏观经济理论自身的缺陷,而且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客观存在的内在不稳定性,不可能通过政府宏观经济干预加以消除。因为政府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只能在短期内起到缓解经济危机和熨平经济波动的效果,但未能解决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基本矛盾,也就不能消除诸如高失业率等宏观经济问题。

 

Tags: 复习资料   习题   期末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