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哲学范文 > 邓小平理论 / 正文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谈如何唤醒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2023-01-15 16:10:06

◎ 黎 强(广东省东莞市南城中学,东莞 523007)

孩子小的时候就像一辆婴儿车,靠父母等外界力量推拉着前行。当孩子渐渐长大,他更像一辆汽车,如果不点燃发动机,发挥出内驱力的作用,而仅仅依靠父母和老师等外力推拉的话,行驶起来是很困难的。这就是目前很多孩子在学习上缺乏内驱力的写照。他们往往表现为上课不认真,作业不想写,做事消极被动,甚至显出一副“躺平”“摆烂”的样子。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特别焦虑、无助,家长多么希望孩子能够自动自发。事实是“每个孩子天生都是爱学习的”,为什么到后来,孩子就没了学习动力呢?家长要如何做才能重新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呢?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弗拉斯特[1]经过40 余年的研究,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指出内驱力需要满足三大基本心理需求,即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如果家长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孩子的内驱力就会削弱;
相反,如果满足了孩子的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孩子的内驱力就会被唤醒。下面我就如何满足这三种心理需求,来谈谈家长该具体如何做,来唤醒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孩子天生是有自主感的,比如两三岁的孩子经常说“让我来!”这就是在表达自主感。孩子的自主感表现为,孩子能够积极主动地为自己做决定,能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对于学习这件事,是“我要学”“我想学”,而非“要我学”。自主的孩子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要对学习负责任。有些父母担心孩子太小会出错,会制造麻烦,于是选择过度控制、干涉、包办等不恰当的方式,渐渐削弱了孩子的自主能力。那么家长要具体怎么做,才能满足孩子的自主感呢?

(一)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

英国诗人纪伯伦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生命的缔造者,但并不意味着孩子是父母生命的附属品或实现父母自身理想的工具。孩子在年龄小的时候,需要父母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不给他饭吃,他就很难存活下去。于是很多家长习惯于悉心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教他做这做那,要他“听话”,试图“掌控”孩子的人生。然而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对自己的人生寻找一种掌控感,他的自我意识逐步形成,渴望独立。

(二)家长要有界限感

家长要有边界意识,和孩子分清责任,区分“你的事”“我的事”和“老天的事”。孩子的学习明明是孩子的事,家长却要揽在自己身上,这就是越界了。比如,当孩子作业拖拉磨蹭的时候,家长老是催,越是催,孩子就越烦,结果越催越慢。孩子觉得自己长大了,不想父母插手自己的事。若父母插手,孩子会认为“谁急就是谁的事”。平时特别喜欢“好为人师”的家长要注意,在孩子面前要适当地“示弱”“装傻”、不唠叨。孩子需要家长的指点,但不需要家长的“指指点点”。何不试着让孩子自己做主,让他去承担他的行为而导致的自然后果呢?

(三)尊重孩子的兴趣和自主选择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某个科目感兴趣,那么他就会主动去学这一科。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兴趣,而不去逼迫孩子做选择。比如,在给孩子报兴趣班这个事上,孩子喜欢的是篮球,家长偏要给孩子报美术,理由是爸爸喜欢画画,要不是当初家庭条件不好,爸爸肯定能考上某某美院,认为打篮球容易受伤,学美术能圆家长的梦。对于孩子不感兴趣的科目,家长要耐心地引导和给予建议,让他明白偏科的危害,而不能替孩子做主或逼迫孩子,以免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一旦孩子感受到学习是被强制的,失去了自主性,孩子就会感觉学习是件不愉快的事,从而内心会抗拒学习。

(四)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孩子天生有饱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孩子们日益忙于应对众多科目的学习和作业,渐渐变得焦虑、麻木、消极和被动。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孩子认知领域中两个重要的助推器,是横跨在孩子最近发展区上的两座桥梁。家长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在唤醒孩子的认知内驱力,让孩子在求知路上动力十足、勇往直前[2]。

孩子的胜任感表现为,孩子通过积极地参与某项活动,能获得成功的经验和自我价值感[3]。对于学习,孩子相信“我有能力”“我能学好”。对于学习中的挑战,孩子愿意去尝试,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它。当孩子的胜任感不足时,往往表现为不自信,逃避退缩。家长要具体怎么做,才能满足孩子的胜任感呢?

(一)指导和训练孩子的能力

面对学习中的挑战,当孩子的学习能力不足时,会产生“我不行”“我没用”等心理。此时,家长要做的不是指责和训斥孩子,而是给予方法指导和能力训练。心理学研究发现,影响孩子学习的五大能力分别为工作记忆能力、表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思维转换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3]。家长要结合孩子的情况,分析需要强化哪项能力,并有意识地安排孩子进行能力训练。当孩子的学习能力提升了,潜能就容易得到开发。

(二)培养孩子的心流体验

“心流之父”米哈里[4]说:“当你心中的目标对你来说有一定难度,而你的技能可以初步胜任这个目标的时候,便容易进入心流。”家长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拔苗助长,不急于求成,不提过高的要求。当家长放下过高的期待,和孩子一起制订合理的目标和实施方案,孩子感到自己的能力能够胜任学习中的挑战时,孩子会变得自信。当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任务中时,家长要鼓励他的专注力和胜任感。如果孩子的学习能够进入“心流”状态,达到最优的学习体验,那么孩子的学习便能自动自发了。

(三)敢于让孩子尝试错误和失败

孩子是发展中的人,具有不成熟性。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失败。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经常对孩子批评、指责、打击、否定,渐渐地就会削弱孩子的胜任感。要知道,孩子不会因为家长的打骂而变得自律,打骂只会让他变得叛逆或是越来越不自信,甚至自卑、自暴自弃。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次对错误和失败的尝试都是人生宝贵的体验。在体验中,孩子的能力和意志品质得到锻炼,为下次的尝试积蓄能量。

(四)多鼓励、信任、肯定和欣赏孩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何况是孩子。家长总盯着孩子的不足,就是在不断负向强化,相当于给孩子贴了一个坏的标签。心理学有一个效应叫“自我实现的预言”,指人们会努力使自己的预期变成事实。这个效应同样适用于孩子,孩子对自我的认识基于父母等重要他人对他的评价。当父母对他评价为“你是一个拖拉的孩子”,孩子会不断朝着家长评价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真正拖拉的孩子[5]。因此,家长要多一些谅解和宽容,不要总盯着孩子的缺点和不足。相反,家长应该拿着放大镜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要做孩子的支持者、同盟军,而不是坑他的猪队友。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被看见、被理解、被认同,孩子也一样。当家长不断鼓励、信任、肯定、欣赏孩子时,他的自我价值感和胜任感会不断得到确认。

马斯洛[6]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当人满足了生理和安全感的需求后,会追求归属感的需求。孩子的归属感表现为,孩子能够感受到家人的爱和支持,能够与老师、同学等建立温暖而积极的关系[3]。对于学习而言,不论成绩好与坏,他都能感受到家人是爱他的、支持他的。现代社会,对绝大多数家庭,温饱问题早已得到解决,然而面对孩子“不听话”“成绩差”时,家长往往本能地情绪化,采取对孩子情感勒索或语言暴力等伤害关系的方式宣泄。当孩子的归属感缺失时,往往会表现出自卑、抑郁、颓废、愤世嫉俗等状态,会觉得自己“我不好”“我不可爱”。家长要具体怎么做才能满足孩子的归属感呢?

(一)营造好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

21世纪初,哈佛大学公布了一项研究时长达75年之久的关于幸福的调查报告。研究表明,影响幸福最重要的一项指标是关系,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有调查研究表明,在学校喜欢打架的学生往往家里有一个喜欢打骂孩子的家长。在学校与老师、同学等的关系,是在家与父母关系的投射。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家长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经营好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孩子才会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二)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

在大多数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爱往往是有条件的。比如家长常说,你要听妈妈的话,否则我就不爱你了;
你要考班级前10 名,我才给你买生日蛋糕。当家长对孩子的爱附加上条件时,孩子的归属感会遭到破坏。爱孩子就该“爱他所是,而非如己所愿”。当家长无条件接纳孩子,无条件给予孩子足够的爱时,孩子的内在才会丰盈,孩子会“爱满则溢”,他会将爱反馈给父母,给周围的人,包括老师和同学。

(三)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和陪伴者

心理学有一个规律叫“目标感染”,指的是个体可以自动从他人的行为信息中推测其目标并无意识地追求这一目标。由此可见,在家庭里孩子会无意识地模仿家长的言行举止等,所以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自己天天拿着手机刷视频、玩游戏,却要求孩子好好读书,孩子服吗?肯定不服。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如果想要孩子看书,方法很简单,家长自己先拿本书看,此时孩子大脑里的镜像神经元就会起作用,模仿家长的行为,也读起书来。在一个家庭里,父母长期的陪伴和榜样作用,会让孩子感到“我很重要”“我很可爱”。

(四)家长懂沟通,多倾听孩子

很多家长抱怨说,“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想和我说话呢?真是越大越难管!”亲子沟通是一门学问。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提出,在人际沟通当中,说话的态度、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动作等起的作用占到55%,说话的语气、语调起的作用占38%,说话的内容所起的作用仅占7%[7]。这就意味着,家长在跟孩子说话时,重要的不是家长说了什么话,而是孩子接收到什么信息。懂沟通的家长是擅于倾听的家长,是擅于用智慧语言的家长。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尊重他,以朋友的姿态和他沟通。如果家长采取的是命令、唠叨、说教等方式,那么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当孩子学习动力不足,厌学了,甚至休学时,家长要接纳孩子,给足孩子心理营养,尽量去满足孩子的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多一些耐心,相信孩子的内驱力将重新被唤醒。

猜你喜欢 内驱力胜任归属感 人生需要『内驱力』政工学刊(2022年3期)2022-03-15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44期)2021-04-13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20年1期)2020-02-16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新班主任(2019年6期)2019-07-11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动机与物理成绩的相关性调查研究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9年2期)2019-06-11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发布学生归属感报告甘肃教育(2018年15期)2018-10-09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年1期)2018-05-10浅析中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影响因素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45期)2018-01-25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奥秘(2016年5期)2016-05-24胜任力模型的“过度现代化”误区人力资源管理(2009年11期)2009-11-17

Tags: 唤醒   自我   理论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