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哲学范文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正文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1-03-27 11:18:55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很荣幸入选成为今年新生的助导, 一个月来的深入接触发现了新生们有许多 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在为他们解决这方面困难的同时也在自我提高。

 以下是一 个月来的工作总结,包括新生的问题,也包括自己生活中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1、大一刚开学:

 <1>、环境、角度的变化导致难以适应新生活的焦虑心理。

 离开了长期依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 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 家长的过 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 一旦从中学到大学的环境发生了改变, 赖的家长和老师,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一些学生出现 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

 有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 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较大, 会 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等等。

 离开了长期依

 <2>、自我认知失调。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 “是 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

 ”作为象牙塔的骄子--当代大学生, 在中学是学习尖子, 老师表扬,家长夸奖,同学羡慕, 常常体验的是成功的喜悦, 优越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但到了大学,人才荟萃,高手如林,有些学生学习方 法不适应, 失去了原来的学习尖子地位, 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少数大学生由自 傲走向自卑,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

 <3>、人际关系障碍。人际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敏感的问题,不少人 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有些大学生一方面不愿敞开心扉,自我封闭;另一方面,又 迫切希望社交,得到友谊,显示自己的力量,这对于沟通不良、有性格缺陷的大 学生必然产生难以解除的矛盾。

 大学里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可以说成是一个小 的社会群体。进入大学以后, 人际交往是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

 而有的大学生可 能性格上比较内向、 孤僻,或不擅言谈, 不知道怎么样来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 情。这样就会不可避免地与同学产生矛盾,甚至导致疏离的结果

 2、大二适应生活后的问题:

 <1>、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压力是无形的,是工作本身、人际关系、环境因素给我们造成的紧张感。有

 些同学很勤奋,但是成绩可能总是不如人意,就很容易在学习上感到些微压力, 更不用说预备考研, 参加各类证书考试等等带来的应试压力了。

 目前,我国高校 在校生中约有 15%是贫困生,而这其中 5%左右是特困生。对金钱压力的切身感受,

 让他们感到自卑,更加深了在学习上的压力。

 <2>、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心理。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上, 大学生们对未来的生活虽有向往和迎接挑战 的兴奋,但在没有丝毫社会经验和对未来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没有他人的引导, 反而更易产生迷茫的心理。在受挫之后,更加容易采取被动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徘徊不前。在还没有确立人生目标前,对未来的迷茫,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3>、生活上的挫折。一些偶然的因素,带给某些大学生生活挫折,影响他们

 心理情绪的稳定,诸如失恋、失去朋友、家庭的重大变故、经济困难等。由于绝

 大多数大学生是在家长和教师的保护下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的, 很少遭到过严重 的挫折,更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因而,遇到挫折就束手无策,耐受性 比较差,从而造成他们焦虑、烦恼、自卑、痛苦、嫉妒。

 三、大三大四就要结束大学生活是面临的心理问题:

 择业的难题。

 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一方面市场带给大学 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 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择业难度, 加重了大学 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

 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 性别、专业以及社会关系等又 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 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 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

 这一变化 对受“进入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就可以端铁饭碗吃皇粮”的传统观念影响,性 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 心理适应力弱的大学毕业生来说, 是难以解决的现实

 矛盾。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心绪抑郁,使他们对生活缺乏 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1、学生自己的原因

 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 不能正确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 展,并影响与他人的交往;性的成熟带来性心理的变化,由于经验不足,阅历太

 浅,理智性差,出现感情与荣誉之间强烈的心理失调等等。

 2、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原因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1、父母对子女管教严格,强迫

 2

 2、

 命令、批评指责多,子女性格上虽表现出诚实、礼貌、细心、负责,但往往缺乏

 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羞怯、自卑、敏感,唯唯诺诺; 父母过分满足、过分保护,唯恐孩子受挫折。这种学生依赖性强,遇事退缩,自 制能力和自信心差; 3、父母对其行为放任,很少约束。这种大学生很可能以自

 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唯我独尊,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3、社会的原因

 社会因素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引入竞争机制, 人们充分施展才能, 展开平等 竞争,大学生平静的心理自然会受到冲击, 当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面对这种挑战

 时,一遇到挫折,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他们的 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和实用化。

 社会上出现的追求享受, 腐化堕落现象也影响了 一些大学生的心灵, 主要表现为对政治不感兴趣, 冷漠马列主义、 共产主义理想 和信念,道德出现滑坡。

 或用4、健康教育制度的原因

 或用

 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 主要表现为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

 就应取消思想政在开展思想政治只是把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认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 治教育;二是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 教育的同时,就不应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就应取消思想政

 在开展思想政治

 只是把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

 当前,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 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 在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前, 教育的内容只是在各个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作为一章或一节来讲解。

 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网络空白” 。在大学生中,主要有网络恐怖、网络依 赖(上瘾) 、网恋、人际关系淡漠、厌学逃课等,有的学生甚至因上网成瘾而精神 失常、自杀。

 这些新问题已引起了学校和家庭的关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疑应 认真研究网络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占领网络阵地,让网络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方法、渠道单一。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 一线辅 导员更多的被视为“消防员” ,常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教育方式上,方法 单一,手段落后,轻视对重点群体心理危机的主动介入疏导。

 队伍不齐且缺乏专业化。

 当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由非专业 人员兼任的。

 由于他们心理学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不足, 又没有经过专业

 训练,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 有的误导了该工作的发 展方向,甚至, 有的还给学生增加了心理负担。

 在未来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中,心理健康教师需要逐步实现专业化。

 三、如何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完善教育制度,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高校应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 课的重要地位, 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

 建议高校系统地开设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避免出现挤占或挪用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时的现象, 充分 保障课程的学时和学分,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开设提供必要的软硬件设施。

 另一方面加快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软件进入课堂, 可缓解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提高了教学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水平。

 另一方面

 学生可以可以构建校园心理咨询网络和其他心理咨询网站可以更便捷地为学生提供指导; 实现远程心理求助或专家求助; 可以在网上实现与其他同学沟通聊天; 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家系统, 会诊疑难病症, 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实 现资源共享;在网络上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学生可以

 可以构建

 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

 高校系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并不意味 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孤立出来, 而是要更好地体现二者的互补和 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社会、家庭、学 校等各方面因素有机结合,共同加强学生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注重专业化师资培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取决于教师的素质。

 心理 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并系统地 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

 家庭在学生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 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 让家长学会如

 何正确引导孩子们是解决学生心理健康的高校的办法。

 <三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阶段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 人生观、世界观、 价值观也基本上是 在此时形成。

 掌握心理学知识、 预防心理疾病。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 理学知识的掌握,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 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 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 自觉调节控制情绪, 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重要措 施。适当增加心理学课程, 如开设“大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使大学生丰富这方面的知识, 正确认识自己, 增强自我心理调剂能力, 明确方向,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对于大学生缩短心理适应期,及时调整心态,适应大学环境,加快人格成熟,将 起到积极作用。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大学生充分了解有关心理上的专业知 识,在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时, 可以通过有效途径解决。

 学校也可以开展并提倡

 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让大学生了解情况,找到倾诉的对象,受到正确的引导,及 时走出心理误区。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有科学家认为,环境对

 人的心理影响很大, 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

 因此, 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 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校园文化是指发生在 “校园” 这一特定空间的文化形态,是指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 和,具体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心理文化等文化形态。物态文化 包括学校的环境美化, 建筑设施, 仪器设备的设置等。

 制度文化则是学校在办学 实践中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的, 有利于学生德、 智、体全面发展的各项严格的管理 制度,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等。

 物态文化和制度文化能共同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 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活 动文化则是指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管理活动、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课 外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有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如读书报告会、 演讲会、 辩 论会、学术报告会、 艺术节、 体育节、科普节、 社团节、书画展、模拟法庭等等。

 活动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心理文化 则是指沉淀于师生员工思想深层次的体现学校特色的用以维系学校优良校风、 学 风和人才培养的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 道德观念等的总和。

 心理文化会潜移默化 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优良的校风、 学风是建设文明校园的关键, 它有利于陶 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 增强集体主义意识, 使大学生心灵 得到净化,同时有利于学生协调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Tags: 存在问题   对策   大学生心理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