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哲学范文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正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艺术观

2023-01-12 17:00:08

李睿琛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在欧洲的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初期,旧的封建制度开始解体,取而代之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内部矛盾与斗争异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满足于目前的社会状况,于是开始向封建阶级进行猛烈进攻和打压,借此想要并要求得到与经济地位相一致的政治地位来巩固自己的势力。这一斗争在历史上称之为“文艺复兴”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正是“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恩格斯曾经说过,艺术的复兴是全人类所见过的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革命,“就文艺复兴在发展文化艺术方面所具有的意义而言,只有以前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繁荣时代可以和它相提并论”。文艺复兴时期所带来的能量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巨大猛烈的,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理论家深受这一时期时代之风的影响与熏陶,与此同时,又接触到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康德、黑格尔等人的美学思想,并从中汲取营养,对一些艺术问题的思考也日渐完善,形成自己的立场。

在马克思关于对艺术的论述中有一篇现已遗失的《论宗教艺术》,他认为艺术起源于古希腊时期自由又和谐的理想社会之中,但在后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步沦为了宗教抑制人们心灵的工具,为宗教而艺术,失去了艺术原本的活力,也逐渐背离了艺术最初的理想,这种理想即是古希腊艺术中所显现出来的现实主义。就像中世纪的基督教艺术,将神学放在一个绝对神圣、不容侵犯的统治地位,以此来禁锢人们的思想、压抑人们的心灵。在建筑上依靠外观上庞大的数量、无定形的材料、夸张变形的建造手法,绘画上依靠绝对平面化的倾向,表现出这时期的艺术对于宗教的绝对服从。不难看出此时的艺术是带有强烈唯心主义色彩的。所以,在这样一个神权独断的社会里,神的至高无上就成了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最高准则,压迫与恐惧、奴役与暴力,对艺术往往非常有害,也使得艺术在这一时期停滞不前。文艺复兴时期则是跳跃式继承了古希腊具有优美形式的现实主义艺术,开始将人们从神的禁锢中解救出来,促进了人的全面觉醒。恩格斯指出,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积极的带有人文色彩的运动,它驱逐了中世纪欧洲国家的迷茫和粗野,打压了唯神论的不容侵犯,打破了过去基督教神学和封建制度的囚牢,重新激活了人们禁锢已久的思想,为艺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体大而思精,德国古典时期的艺术理论也称之为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康德的美学系统的核心即是论述真、善、美之间的关系,美与崇高的关系和纯粹美与依存美的关系。那关于艺术,康德认为的美不在纯粹美而在依存美,依存美中主要是艺术美。到黑格尔这里,他的美学研究可以称得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出现之前美学研究所达成的最高成就,其最突出的贡献在于首次将方法论引入美学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美学研究之中,弥补了康德美学中将感性与理性两个方面绝对独立起来的局限,通过广泛的联系与矛盾的辩证得到了唯心主义的统一。黑格尔的思想理论体系是西方哲学领域的一座顶峰,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

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指明了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在转向历史唯物主义之前,黑格尔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在“艺术生产”理论之前,人们对它的理解是局限单一的。虽然黑格尔在辩证法中剖析了艺术的美的本质问题,既看到了艺术作品是“人的活动的产品”,但又把艺术与美学的活动放置在绝对理念的情境之下,将实践活动视为绝对理念的表现形式,与物质活动完全孤立起来,仅仅封闭在“纯理念”之中。到黑格尔为止,人们对于艺术的思考一直独立于社会实践之外。马克思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将艺术落在一种具体的历史形态的产物来研究,突破了人类对艺术的固化思想。艺术的实质实际上是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在一定意义上更是一种生产形态,它从属于精神领域的范畴。人类的一切历史活动归根结底离不开精神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道:“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明确表示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物质生产重要性和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出发,把生产活动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分成物质生产范畴和与之相对立的精神生产范畴,并着重强调物质占据主导地位,精神依附于物质,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变化而变化。而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则提出了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平衡”的关系,这也实际上肯定了艺术具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特殊的规律性。对于物质生产的价值判断就是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中能否满足人们的某种现实意义和功利性目的,对于生产出的产品的评判来自物品的质量、功能和大众的满意程度;
而艺术作品作为艺术生产的最终成果,渴望摆脱这种评判规则,真正的艺术作品被“生产”出来往往都是无利害关系,是被认为“美”或是“有意义的”。这就从本质上将艺术生产的审美特性与物质生产的社会性区分出来。更进一步说,从产品的艺术消费目的来说,物质生产提供的是物质性的生产资料,注重实用性的使用价值,其生产过程中最终的承担者即是商品。物质生产强调的是使用价值而艺术生产则强调的是审美价值,它有其特有的自律性,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提供的是精神上的消费即产生一种愉悦感和审美享受。美术家创作的绘画作品,主要用途就是提供给观赏者以美的感受和审美体验。这种精神消费没有实在的功利性也没有任何的使用价值,它只作用于人们的情感。人们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活动,提高了审美创造力,使人们在面对艺术作品时,不再是物质世界的人而是审美的主体。

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关键在于其提供的审美价值。只有当艺术作品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时,它的艺术价值就会被肯定,从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区别于任何一种精神生产形式其意义是独特的,其独特性在于审美愉悦作用。这种审美愉悦能够带给观赏者一种超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唤起人们心中对于艺术的感知和发现美的潜力,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能带给人“强烈的感动”。更深层次来说,如果要论其“审美”的实质,审美活动实际上是一种个人理想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对于厘清社会存在和人的本质的内在关系问题上比欣赏一件艺术作品的美感更为重要,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对于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的深刻理解。审美是一个个人主观化的活动,在进行审美的过程中,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时,由于个人的审美意识和知识积淀的程度不同,每个人看到的和理解的也就不同。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忠爱凡·高而不是毕加索,喜欢宁静祥和的古希腊艺术而不是沉重黑暗的中世纪艺术的原因。在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群艺术评论家,他们可以把艺术品的精髓和传达出来的主要思想展现给大众,从而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与艺术品进行心灵的互通,产生情感共鸣,实现自己的情感需要。在马克思的艺术理论中,他始终将人的感受放在首位,认为一切的艺术作品都要体现出对“人”的关注,展现“人”的主体意义,这也与思想发展之初的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总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不能仅局限的侧重物质生产而忽略了精神生产的必要性,二者需均衡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艺术生产是马克思主义艺术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生产概念的提出,为之后探讨哲学问题、社会存在方式以及历史进程上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国自宋代以来,文人画以重笔墨、重意境、崇逸气的风格在美术史上占据浓墨重彩的一笔。形成此绘画风格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深受道家思想和禅宗的影响,其二就是与对于乱世的愤懑不平和个人的审美意识有关。因此文人画家群体纷纷自发的选择“避世”来逃避现实社会的压迫和人际关系的往来,拒绝与社会发生联系,一直处于现实社会的彼岸。这个时期艺术也因此作为文人士大夫一种自我消遣,寻找心灵寄托的方式。“大隐隐于市”的超然心态和淡然的画风成为时代的主流。文人画中“隐逸”的思想发展到20世纪,随着西方现实主义思想的传入,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而遭到了抨击,而中国画由文人画所传达出来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耳,聊以自娱耳”“聊写胸中逸气”转变为“开始注重西方的写实精神”,由“避世”“超逸”转为“为人生而艺术”。直至20世纪中期,艺术从属于政治,服从于政治。

从20世纪开始,艺术的功能也从聊表逸气转向力求用艺术来反映社会问题,与儒家思想中“成教化”观点相一致。面对诸如此类的迫切要求,一些学者开始改良中国画的思想,将西方理论引入中国绘画从而使中国画脱离“遁世”的写意风格。在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之下,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对于中国画观念转变的影响尤为重要。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一条解救民族于危亡之际的正确道路,所以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在当时受到了重视。受“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种类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主导,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对经济基础产生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在中国由此确立了经济、政治与艺术的关系。瞿秋白在《文艺的自由与艺术家的不自由》说道,“文艺现象是和一切社会现象联系着的”,“艺术能够回转去影响社会生活,在相当程度之内促进或者阻碍了阶级斗争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知识阶层对于艺术与政治和阶级斗争的关系问题上有了清晰的认识。但是,把艺术当作政治斗争的工具,难免会使艺术带有功利化色彩失去艺术原本的生命活力。当时也出现了并没有把反映社会现实作为首要目标的绘画作品,又因为艺术服务于政治的要求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所有不反映这一要求的都会被称之为异端。在此情形之下,中国画的政治化成为最迫切的唯一的选择。

随着中国阶级矛盾的激烈,艺术成为政治统治的附庸。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在当时看来是大势所趋。到了20世纪70年代,作品的政治意义已经全面覆盖了风格意义,能不能反映政治立场成为批判作品优劣的标志。在社会变革的洪流中,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始终贯穿在历史进程中,历史在冥冥中已然证实了它的合理性。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的发展势必会随时代发展的趋势,而定性的理论则会被时代的洪流所淘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和优良品格所在,它总是能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以此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对于当代文化与艺术的态度上,同样也在新的时代背景中摸索实践,不断创造文化艺术的新境界。对于文艺理论的探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较为重要的一环,是经济基础中最鲜活的上层建筑,其作用不容小觑。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马克思第一次将文化艺术放入唯物论的范畴中,推动人类思想观念的转变。文化艺术因其具有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生动形象和丰富多彩的特点,在马克思主义的百年传播中经久不衰却历久弥新。

在西方资本主义学者看来,一个社会能否的进步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艺术,而不是什么别的或是其他如政治或道德。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艺术的繁荣,文化艺术的繁荣势必会改变人们的文化习性和审美认知方式。在西方社会进入审美的资本主义的同期,我国的文化产业的比重和消费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兴起改变了文化生产的方式,也改变了人的审美趋向和表达情感的形式,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习性;
还有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缩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使得各类小范围的审美共同体得以形成,时尚热点也随之建立起来。

在当代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下,审美资本主义时代的时尚带有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时尚的审美经验来自当代消费主义的某种文化形态。时尚审美,以个性标榜自身,但反映的还是一种集体性的审美价值。这种时尚热点审美的进步性在于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审美的阶级性,消除了一切差别和歧视意味。

总之,对于当代文化和艺术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在当代文化中,与艺术相比,宗教和哲学在一定意义上略显局限,很难在多元的文化形式中呈现出政治的真理性。艺术和审美以一种动态和感觉式的媒介以生动形象的艺术语言从而传达对真理性的认知,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生产艺术 阿宽的生产小组小猕猴智力画刊(2022年4期)2022-05-25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注意注意!吸管来袭学苑创造·B版(2018年7期)2018-08-07纸的艺术读者·校园版(2018年13期)2018-06-192017年农药生产企业新增生产地址备案名单今日农药(2017年7期)2017-08-09因艺术而生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艺术之手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爆笑街头艺术爆笑show(2014年10期)2014-12-18食品与水读者·校园版(2011年14期)2011-05-14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4期)2004-04-22

Tags: 马克思主义   浅谈   艺术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