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哲学范文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正文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视域下的校园网格化管理

2023-01-12 17:30:07

◎崔雨童

(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一)必然是自由的前提

关于必然和自由的认识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早期古希腊哲学家们对自由和必然的认识大都是机械的,或从物质的角度来理解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比如,泰勒斯的火本原说,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说,阿那克西米尼的气本原说,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等等,他们都试图从物质出发来说明世界规律的必然性。赫拉克利特曾说:“世间万物不是由任何人或神所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这里所说的“分寸”就是“逻各斯”,逻各斯是客观世界的规律,而规律是不变的,必然存在的。后来,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原子是一切事物的本原,万物的规律来自原子的运动,而原子的运动就是规律的必然性,自由也存在于这样的运动之中。中后期古希腊哲学家们对必然和自由的看法开始向形而上的方向转变,提出想要获得自由就要具有正义、高尚精神和善。由于当时物质水平和经济不发达导致哲学家们只认识到自由的能动性却没有看到必然与自由的真正关系,无视了必然发展的前提,扩大了自由的限度,直接将自由的发展归结于理性意志或上帝,脱离实际和历史将必然进入形而上学的怪圈,必然导致唯心主义。自由与必然的关系在西方哲学史上经历了长期的争论,最终马克思主义站在社会历史和实践中科学的解释了必然作为自由的前提而存在,一切自由发展的事物或行为都离不开必然性的制约。马克思曾说:“自由确实是人的本质,因此就连自由的反对者在反对自由的现实的同时也实现着自由。没有一个人反对自由,如果有的话,最多也是反对别人的自由。”自由是每个人都在思索的课题,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和创新而形成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逻辑起点是从对人的本质分析中展开,最后在对前任批判的基础上形成自由和必然辩证认识的观点。他认为必然是自由的前提,人在解放思想,获得自由之前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即人在进行实践活动之前必须先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而成立的,其一切成果都必然满足历史的发展并推动人类的进步,而自由作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范畴,同时又存在于必然之中,必然是人类追求自由的基础。因此,人类需要生活在社会之中并遵守自然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才能达到自由,才能实现社会的变革和人类的进步。

(二)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对自由的认识具有超乎前人的见解,马克思认为自由不是绝对的,是有限度的、有范围的自由。自由可以理解为在遵循一定的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上人的实践活动的不同方式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人们在做出决定的过程中要遵守一定的规律,在此范围内可以进行一切有可能的自由选择,无范围的自由不是自由,而是无序。人不能生活在无序之中,马克思主张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前提是在社会中有制度和法律的规范,在自然中有客观必然性的制约,在社会中,人只有通过自由去认识必然,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个体,并且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去认识必然发展的规律,才能通过实践活动合理的获得自由,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实现人真正自由的飞跃。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主张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必然是自由的前提。通过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进行实践活动,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最终实现对世界的改造。自由来自客观规律,必然是人自由发展的前提,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必须建立在必然性的基础上,一切实践活动也都遵循必然规律,一切违反客观规律的行为都是反自由的行为,其后果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丧失,甚至有可能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比如,新冠肺炎的爆发,就是人类违反自然规律贪食野生动物的后果,这种贪图个人自由而违反自然客观必然性的行为,最终只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恶性影响。当人们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由观,通过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并合理的利用规律进行改造世界后,才能真正地与自然共存,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自由以实践为基础

自由是人类所追求的长期目标和不朽的话题。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核心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根本观点。实践作为自由的基础,不断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阶级的、历史的和实践的。自由来自社会实践,实践是人自由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通过实践去认识社会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是贴合实际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十分强调人的能动性,认为人可以能动的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这种能动性的根源就在于实践,在实践中能动的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人化,也就使人获得了自身的自由,这种自由就是在实践中对自然和社会的必然能动性的认识和改造,因而在实践的基础上使人获得了自由。这里所说的实践活动并不是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进行的有秩序的活动,坚持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自由与必然的统一,才能在实践的基础上正确的认识自由。个人就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来获得自由,这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通过实践不断地发展自由,而自由的发展又在不断地被实践。所以,实现真正人类的解放,离不开实践也离不开自由。

(一)网格化管理

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在政府管理部门中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当前部分高校在校园管理工作中也逐渐开展这种模式的应用,并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创新,以便快速应对突发事件,更好的完善校园内学生的管理工作。所谓网格化管理,首先是在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建立起“一对一”“一对多”的管理关系;
其次是利用计算机网格管理思维,将管理对象细化为若干个网格单元,并对分配于各个网格单元的管理主体给予责任固化,形成责任到人的管理格局;
最后,不同的网格单元之间既有管理信息交互,管理资源共享,又有管理决策与行为互联,管理层面实现了区域互动、整体协同,从而提升管理的稳定性。在校园管理工作中利用好网格化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稳定性,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从而实现校园的长治久安。

(二)校园网格化管理下的自由

网格化管理在实践中具有高效化、精细化的管理优势,是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一大创新之举,如今在校园管理中也表现出了卓越的成就。校园实行网格化管理制度,将整个校区进行了划分,形成多个网格单元,每个单元都对应专门的老师,从而开展针对性的管理工作,进而保障学生和老师的稳定生活。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实际相结合取得成功,也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成果。在校园网格化管理下对自由的把控也是目前值得探讨和完善的问题,在管理中,或许暂时锁住了学生的自由,但锁不住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情感与希望,因而根据网格化校园内的自由,本文得出了以下四个观点。

1.保全生命维护自由

目前,我国防控管理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在后疫情时代的校园内还需要继续进行封闭式管理,这样对学生来说虽然失去了一定的自由度,但是却保全了生命。如果说在高于生命的信仰、正义面前可以牺牲生命的话,那么在自然灾害面前,保存生命才是最重要的,没有生命,谈何自由。因此,在如今的社会形势下,不能只因表象上的封闭管理而认定失去了自由,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站在公民的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去认识问题并解释问题。有学者提出,在抗疫期间,逆行者们追求自我价值、甘于奉献,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存在的最高境界,而后疫情时代生命教育要以培养生命自由为终极目标。保全生命是实现一切活动的基础,生命自由是个体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但在过去物质短缺的社会条件下,获得人类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才是最根本的目标,只有在当前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人类才会思考精神追求。所以,对自由的思考往往来自和平富足的年代。而如今,在全球疫情肆虐的时代,自然灾害频发,人类应当首先思考自我生存问题,保全生命必须成为第一要义。

2.个体自由不能妨碍他人自由

每个人都向往的自由,而自由是相对的,马克思追求人的解放,即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是社会政治制度的解放,而社会自由是在完善的社会制度保障下所实现的。人类自由的主体是人,个体都生活在一个整体之中,个体不得妨碍他人,并且个体自由也不得妨碍他人自由。在当今时代下,社会政治权利得到全面的改善,人人都享有同等的权利,但是单独个体的自由却不同,这不是由社会制度所决定的,而是由自身的认识和实践所决定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人不能离开社会和集体组织,每个人的自由总是离不开他人自由,个人自由离不开社会和集体自由。因此,只有在社会中人才能实现自由,而个体想要实现自由就不能妨碍他人自由,个体自由是不能凌驾于他人自由之上的。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状况下,个体自由度减少了,生活空间变小了,从而使人感觉失去自由了。其实,个体自由和他人自由是相对的,个体自由和他人自由都存在于同一个社会之中,个体在追求自由的同时必须要承担社会责任,自由是个体努力和他人合作发展的产物,想要获得自身自由就要保证不伤害他人自由,这样每个人才能真正的获得自由。

3.自由范围的限度

马克思曾说:“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所以马克思所理解的自由是有范围的自由,每个人都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实现自由。而在网格化管理工作中,实际上就是通过限制个体行为自由的方式实现群体更大程度和范围的自由。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自由而平等的,每个公民都需要守道德,遵法律,不可以在违反道德和法律的基础上追求自由。同时,也要尊重自然规律,大自然是人类的发源地,人从自然中走来,形成文明社会,无论如何都不可以破坏自然的发展规律。所以,人类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自由的范围也是有限度的,跟西方国家所追求的个人自由不同,马克思主义所说的自由是有条件的。尤其在后疫情期间,最有效防止灾难发生的解决办法就是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样人们感觉自身的自由减少了,并且无法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以及被剥夺了实现自由的可能,此时“不自由”感油然而生。实际上,在个人自由范围减少的同时,社会的自由范围会增加,从更广泛的角度分析,人类生活得以保障,个体才能看到自由的真谛。

4.人人参与共创自由

防控管理实际上构建了一个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目前人类面临着世界性的重大危机,整个地球村都受到了威胁,西方国家所崇尚的个人自由主义所带来的后果更是显而易见,每天越来越多群众的游行示威,伴随着不断增长的死亡病例,这冰冷的数字下代表着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面对如此情形,面对生命的流逝,面对危险的预警,作为共同生活在地球的人类,倡导全球共同防控,应对灾难刻不容缓。防控管理需要人民的力量,只有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实现社会乃至全球的自由。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在当前严峻的形势面前,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不能仅仅着眼于中国人民,更要促进世界人民的共同发展,从而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世界价值。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指引着社会不断前进。目前,社会性的发展必须要扩大到世界性的发展,社会进步也要推动世界进步,从历史经验出发,人类每一次阶段性的成功都不是单独的历史人物发挥的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人民的力量。因此,面对这次灾难,人类已然成为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人类才能打赢战役,共创自由,恢复世界秩序,实现全人类解放和共同发展。

(一)在自然灾害面前生命高于自由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获得自由,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独立于人的角度思考自由的问题。作为个体的现实自由,是生命欲望的满足,自由的前提是生命,或者说,保全生命是最基本的自由。但有时候,自由与生命的关系却又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比如在大义,信仰面前,有人牺牲生命也要成全他人的自由,此时自由高于生命;
但在自然灾害面前,保全生命才是最高任务,此时生命要高于自由。例如,学校坚持以学生安全为中心,实行网格化管理政策,虽然让学生暂时失去了一定的自由,但是却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校园环境,保障了学生和老师的生命。在自然灾害面前,保全生命是实现一切自由行为的基础,我们要坚持以保全生命为最高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在特殊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承载着不同程度的自由,虽然自由度都不同,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即保障追求自由的前提—生命。而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视域下对自由与生命关系的新理解主要体现在当前的环境下,固然有不顾生命安危的英勇人士争当逆行者,奋身于抗疫前线,他们追求的是更高境界的自由,是他人自由、社会自由、国家自由,他们的目的是保障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时代造英雄,每个参与抗疫工作的医护人员、志愿者甚至居家隔离的群众,大家都为了美好的自由而努力,生命是享受一切美好自由的承载体,珍惜生命保全自身是实现自由的基本途径。

(二)个人自由需要尊重他人自由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的形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的理论前提。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反对西方自由主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我们宁可牺牲小我也要保全社会和国家的行为,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无私奉献,一心为公。我们践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因为我们知道任何自由必须建立在个体生命健康的基础之上。在西方高度宣扬的个人自由面前,带走了无数人的生命。他们获得了自由吗?没有!他们失去了永久的自由。所以,追求个人自由需要有范围和限度,也需要尊重他人自由。在如今后疫情时代更能体现出这种自由观,比如,有人不愿在公共场所内戴口罩,如若此人身体不佳传染给他人就会危害到整个城市的安全。当下如果任意释放个人自由,最后影响的不仅仅是他人自由,有可能会涉及整个社会和国家的自由。所以,个人自由需要建立在不威胁他人自由的前提上,要尊重他人自由,恢复社会和谐和国家稳定,是每一个个体所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三)自由需要受自然环境、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但在历史上人类却在不断的对自然进行“自由”的摄取。正是如此,由于某些人类不遵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任意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海啸、洪水、地震、泥石流、火山爆发以及新冠疫情等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这些都在警示人类,不可任意妄为,自由受自然环境的约束。并且有学者认为自由是与法律、道德等行为规范联系在一起的。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的产物,在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都要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在规定的范围内,个体可以自由地发挥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即使是马克思所畅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在人人都可以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条件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之中,人民道德水平高度提升,此时可能不需要法律的约束,但也需要有道德规范的存在。总而言之,人类生活在文明社会之中离不开道德和法律,所以人类想要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得不需要道德和法律的制约,同时在自然环境之下,也要遵守客观规律,从而达到人类生命自由的理想之境地。

(四)实现自由需要人民群众的力量

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都得到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中国的大国地位也获得了认可。中国在面对目前世界性的危机时,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灾区人民可以做到居家不外出,其他各地人民不断的前往重灾区支援,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志愿者们,他们不顾自身的安危,奋不顾身的拼搏在最前线。伟大的医护人员、外卖小哥、滴滴司机等,都自发地组织起来,为这个城市、社会、国家牺牲个人自由,保全社会的安全。在重大的灾难面前,只有中国人民才能做到如此无私的奉献,因此才能用最短的时间一次次的解脱危机,保护整个世界的安全。有学者指出自由实现的主体是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能带领社会进行变革实现最终的解放。自由的实现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个体自由还是社会自由都离不开主体人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主张从人的本质出发认识世界,人是一切实践活动的主体,主体通过劳动实现所渴望的一切物质和精神需求,人民群众正是个体力量的集合,自由的追求不是个体能解决的活动,只有靠群体力量才能达到真正自由的世界。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追求已经不单单停留在物质层面了,精神需要越来越居于人们追求的主体地位。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此看来,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还在不断地上升,自由作为人类精神的最高价值实现,必然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视角下理解和认识校园网格化管理制度,进而感受到自由的真谛,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在特定条件下有范围的自由。由此也得出了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新看法:在自然灾害面前生命高于自由,个人自由需要尊重他人的自由,自由需要自然环境、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实现自由需要人民群众的力量。马克思主义自由观顺应时代的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由观,指导中国人民认真审视自由,追求自由。社会管理秩序为自由提供保障,同时也会限制自由,人们获取自由同时又推动社会秩序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总是在不断的追求自由,马克思一生也都致力于人类的解放问题,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一直都指引着中国人民去寻求自由,在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对自由的思考。如今,只有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将其运用到实践之中,与时俱进,人们才能早日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猜你喜欢 网格化个体马克思主义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中学生学习报(2022年7期)2022-03-21智慧社区视野下网格化社会服务客体研究时代人物(2020年2期)2020-06-19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及启示知识文库(2018年9期)2018-10-20河北发力网格化监管信息化中国信息化周报(2016年45期)2016-12-27How Cats See the World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农村网格化建设专题党员生活(2014年10期)2014-10-27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4期)2004-04-22

Tags: 视域   网格   马克思主义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