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哲学范文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正文

基于百年学习史视角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反思

2023-02-02 13:50:08

孙 彦 李 理 许 音

(1.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0;
2.中国人民解放军93303部队 辽宁沈阳 110000)

在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回顾我们党的理论源泉,《共产党宣言》已经出版了174年,马克思也已经离开我们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当下的世界现实是马克思未曾见过的,但这一切并没有使得马克思主义学说过时,它依然是最有洞察力和远见的哲学。我们党作为一个学习型政党,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发展壮大,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学习前行,用行动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依然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为进步的理论体系。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依然在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历史规律之中。面对新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依然需要不断的解读和实践,从中寻找进步的动力。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党明确把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步和发展,这本身就体现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理念,也是我们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真谛的必然途径。正如马克思本人所说的那样:“对真理的探讨应当符合真理,符合真理的探讨本身就是扩展了的真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我们党的百年学习史,我们有必要通过时代性的反思擦去真理表面的灰尘,重新让马克思主义换发新的时代光彩。

随着21世纪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进程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不断加深,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使我国已经高度融入于全球化市场经济。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的,资本主义打破了国家间的隔阂与封闭,带来了世界历史。但在世界历史展开的过程中,文明的碰撞与资本主义天然弊病也带来了各种危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讨论和研究开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种思潮观点层出不穷。如何审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是当下纪念建党百年历程和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必须回答的问题。

回顾历史,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实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上世纪90年代,苏联的突然解体让许多人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路径是否正确,有很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再具有指导实践的生命力。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面对苏联解体的现实,撰写了《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认为苏联的解体代表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宣称历史已经就此终结,马克思主义已经失去了魅力,资本主义将拥有人类的未来。然而很多学者也对此发表了不同意见。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发表了题为“马克思的幽灵”的著名文章,他虽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却同样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敬意。他说:“地球上所有的人,不管我们愿意与否、喜欢与否,不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有一种什么样的认识,我们某种程度上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我们不能没有马克思,如果世界上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我们也就没有未来。”同样,美国学者乔姆斯基、詹姆逊等人也表达了类似的态度,认为苏联的解体恰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胜利,正是苏联的错误实践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导致了解体的后果。

面对新的时代问题,马克思同样没有缺席,依然在为人类提供着宝贵的智慧财富。在2008年,西方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之后,西方的学者和机构也开始纷纷把找寻答案的目光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了欧美专业学界的一门显学,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论文引用率持续攀升,面对当前资本主义的危机,人们纷纷把眼光重新聚焦于马克思来寻找答案。在西方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中,马克思被无可置疑的评为了第一人。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就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评价马克思:“很少有思想家能够改变历史的进程,而《共产党宣言》的作者恰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此前长期掩盖在繁荣背后的资本主义危机再次成为民众质疑的话题。马克思彻底改变着人类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即使在当代社会也是如此,西方社会的经济危机和各种社会病症恰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

与此同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有力的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指导实践的伟大力量。面对纷乱的意识形态之争,我们无须为马克思辩护,马克思始终活在当下。当我们用时代眼光审视马克思主义的时候,马克思主义依然是解读当代社会现实的重要思想武器。在中国走进新时代的历史节点上,我们仍然处于马克思所阐述的历史规律之中,我们依然需要从马克思的学说中,得到最重要的、最有根本意义的哲学思维启发。

习主席曾多次指出:“中国共产党要有世界眼光。”党的十九大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其赋予了更高的历史定位和时代定位,这是当代中国开创马克思主义新的实践成果,更加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所应担当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使命。特别是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各国都难以独善其身,中国同样难以脱离世界独立发展,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已经越来越紧密的同人类共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带来的世界眼光只会越来越宽广。同样,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性,不仅仅是中国化的特例,更是回答整个人类文明发展问题的普遍规律。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经验,我们能够认识到,世界视角本身就是一种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方法。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放眼看世界得来的,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就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从而体察到了一种宽广的世界眼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访问延安之后,认为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同样,访问延安的美国记者安娜·斯特朗也惊讶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所具备的世界视角,是一群思想深刻、头脑敏锐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随后在新中国发展建设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得失充分说明,世界眼光是党和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故步自封只会换来停滞不前,开放视野才能推动发展进步。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认识到,世界视角与中国视角是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世界视角面向全球化的必然方向,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寻求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的真理性。中国视角则立足于中国发展阶段的现状,作出解答现实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国视角和世界视角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没有前者就失去了基本的方向目标,没有后者就会缺乏足够的理论说服力和普遍真理性。恩格斯说:“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在中国不断融入世界文明的当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新认识和创新发展,既离不开中华文明的自我定位,更离不开包容各个国家民族文明精华的世界视野。

马克思理论创新发展的世界视野,既包含马克思主义一百七十多年来推动共产国际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也包括当代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之所以强大,就在于它是一个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普遍适用的理论。我们应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的传播广泛性,2008年金融危机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对当下资本主义发展弊病的反思,很多成果同样值得我们借鉴。2017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就以“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其影响”为主题进行了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纲挈领的指出:“学习研究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积极作用。”离开了世界视野,就难以正确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论断。

中华民族承载着坚持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使命,同时中华民族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唯一一个未曾中断时代脉络的古老文明,中华民族的文明土壤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遇,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更为深厚的文化根基,为今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阐述提供了充分的文化基础。正如马克思本人所阐述的,人们无法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作为中华民族必须自己创造自我的历史,只有基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吸取养分才能创造未来的民族命运。

回顾中国近代史,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之时,五四运动推动的西学东渐, 中华文明面对外敌的入侵,头一次从文化上不再自信,西方的各种思潮纷纷涌入,最终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遇,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之源。然而,它也有其历史局限,突出地表现为对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否定,没有将封建礼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区别开来,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民族文化理所应当的让步了。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中西方文明不断交汇融合,也在不断冲突竞争,虽然人类解放的最终归宿是同一的,但不同的民族在通往自由王国的道路上都不尽相同,西方民族的文化价值趋向永远成为不了中国人未来发展的价值标准。特别是历史的当下,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之后,需要遵循“返本开新”的中国传统哲学思维,补齐文明建设的短板。

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既来自于现代化后的生活实践,也来自于不断继承至今的中华文明。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正是来自于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交汇后,对文化根基、本质和理想的深刻总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阐明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只有深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才能为文化自信的树立提供充分的哲学滋养,也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文化自信。

从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未来道路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也存在着本质理念上的相通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事情是完成了哲学革命,从西方的纯理性哲学传统中走了出来。正如毛泽东《实践论》中所论述的:“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而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同样也是将感性作为认识事物的前提,讲求格物致知,将感性认识先于理性认识来看待。二者都聚焦于社会生活实践,揭示实践本身所蕴含的方向目标,在这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沃土中开花结果的思维共鸣。这也正是来源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东方这片古老国度上生根发芽的内在原因。

“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哲学首先是通过人脑和世界相联系,然后才用双脚站在地上。”一百多年前,马克思用这样的话语指出了哲学的时代性与人民性。作为马克思的追随者,我们有理由因此感到光荣和骄傲。在建党百年的当下,重新反思马克思主义,根本上是在反思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必须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当下的现实生活依旧在马克思所阐述的理论之中,我们离不开马克思,新时代需要并且一定能够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践的、开放的和发展的,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高成果和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正在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新时代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像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少先队活动(2021年6期)2021-07-22论马克思的存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0年2期)2020-07-21菱的哲学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人大建设(2019年2期)2019-07-13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当代陕西(2018年9期)2018-08-29小包哲学意林·全彩Color(2018年7期)2018-08-13

Tags: 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   视角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