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哲学范文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正文

空间性:中国哲学的基本维度

2023-02-03 13:30:08

赵 异

(中共延边州委党校,吉林 延吉 133002)

所谓中国哲学的基本维度是空间性的,是指在中国哲学的空间与时间关系中,空间维度优先于时间维度,时间维度处于从属地位。关于中国哲学的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主次关系的问题,目前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是主张空间维度为主,认为中国哲学是空间性的。如杨时春指出:“中国哲学不是时间性的 ——‘天不变道亦不变’,而是空间性的”[1];
一种观点主张以时间维度为主,认为中国哲学是时间性的。如朱良志指出:“中国传统的形而上学 …… 以时间统空间,世间的一切都在时间的流动中活了”[2];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哲学最初是空间性的,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转向时间性。但总的来看,关于中国哲学空间与时间的地位的各种主张的论证很少,很不充分。本文主张中国哲学的基本维度是空间性的,准备从中国哲学的基本构成要素、认知方式角度论证这一观点,并分析中国哲学这一特征的深远影响。

所谓中国哲学的基本维度是空间性的这一观点,是在中西哲学比较这一重大背景中展开的。西方哲学的基本维度正与中国哲学相反,是以时间性维度为主的。

1.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维度是时间性的

西方哲学的基本维度是时间性的,这一特点最集中的体现是在现代辩证法大师黑格尔的哲学中。在“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和诞生地”的《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倾力描述绝对精神的历史性存在。该著作从感性确定性开始,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地描述绝对精神扬弃感性确定性达到知性,又扬弃知性达到理性,再扬弃理性……最后,绝对精神历经无数次扬弃回复到自身,此时的绝对精神是一个全体的自由的绝对。

虽然西方哲学不乏强调空间性的认识方式,如莱布尼茨通过上帝实现的单子间的和谐理论。但就总体来看,西方哲学更加注重时间性、自由性。为什么西方哲学以时间性为其基本向度呢?

从直接原因来看,西方哲学在思维上到达绝对、达到极致,思维的这一特点规定时间性是西方哲学的首要维度。许多古希腊哲学例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主张绝对理念与感性认识之间有严格的界限,这种思想就已经包含着思维上的绝对性。到亚里士多德,他把前人这一认知特征通过形式逻辑给予了经典的总结,即思维遵循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规则。同一律讲“甲=非甲”,不矛盾律从相反方面阐释同一律,排中律讲“甲”与“非甲”之间不存在任何的联系、环节,即“甲”与“非甲”在思维中都是绝对的。形式逻辑使西方人在思维中达到绝对,找到思维自身安身立命的原点。而绝对思维作为一个活的存在,就必然会显现出一维的时间性,进而通过一维的时间性构建出多维的空间性。关于思维通过一维的时间性构建出多维的空间性思想,在康德哲学中已包含此意。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先天理智论”部分中,康德把时间图型作为认识由感性向理智过渡的桥梁,而没有再提出空间图型问题,其原因就是一维的时间可以构建出多维的空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思维中,时间性居于主导地位,空间维度是时间维度派生的,居于次要、从属地位。因而,我们认为西方哲学是时间性的。

时间是绝对的,因而是自由的。并由于它具有不停息的流动性,因而以时间性为基本维度的西方哲学强调斗争、扬弃、对立性、独立性、个体自由等价值取向。与之相反,以空间性为基本维度的中国哲学则推重秩序性、稳定性、整体利益等价值。

从根本原因看,古希腊商品经济催生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时间性特征。古希腊人生活的希腊半岛,多山、物产匮乏,陆路交通极为困难,他们主要靠非常便利的海上交通生存,并发展出高度的文明。其物质文明主要包括发达的商品经济。以个体私有为前提的商品经济又催生古希腊人独立、自由的个性,并为他们划时代地提出自由、民主这些永放光辉的理念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些思想观念在哲学上最初的典型表达形式就是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则。因而,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自由、民主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并统一于时间性中。以时间性为基本维度的西方哲学推重自由、民主,推重对立、斗争等价值。与之相反,建立在以农耕文明为主要生产形态基础上的中国哲学更加推重统一、和谐等价值。

2.中国哲学认知方式以空间性为主要维度

第一,中国哲学如《周易》把天、地、人三才确定为三个不可被其他要素吞噬的一方。天、地代表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人代表具有主体能动性的存在者。三者不可被其他方吞噬,但人可以通过自己活动在一定限度内改变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天、地、人三才是三界性、三元性的存在,因而是多维的空间性存在,并包含着一维的时间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条件基础上,空间性三才思想促进我国以多元一体的空间性为突出特征的民族关系的形成。从具体的微观层面看,《周易》八卦图由乾坤震巽坎离艮巽等八种自然事物构成,以及六十四卦、阴爻阳爻的多义性、多维性都昭示《周易》、中国传统文化鲜明的空间性。也就是说,思维是一维的,表征人们生活生活的《周易》的意义是三维的。

第二,作为体认这种认知方式的身体本身自在就是空间性的,这就决定空间性是体认的基本维度,是中国哲学的特征。由于古希腊人发现了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思维规则,特别是排中律,从而使他们在思维上达到“安身立命”的“绝对”。因此,一维的思维就成西方哲学的基本认知“主体”。应当说,古希腊人在把思维作为根本认知方式之前,也和中国先民一样,都使用直接脱胎于动物本能的体认认知方式来认知世界的。但中国人没有提出形式逻辑的排中律,没能使自己的思维达到绝对点,思维没能冲破物质的“纠缠”成为“绝对”、没能成为中国人稳固、根本的认知方式,中国先民继续沿用并大大发展体认认知方式。所谓体认认知方式就是用包括感知觉、思维、想象在内的整个人体来认知世界的认识形式。这种认识形式不同于西方以思维为基本工具的思维方式,而是以多维的身体为基本工具来认知世界。身体作为一个活动在天地间的人体,当然是空间时间的统一体,但身体首先是、本身就是多维的空间性存在者,一维的时间不过包含在多维的空间之中。在空间时间的关系中,空间才是能准确表现物我一体世界的第一维度。

在思维中,一维的思维以时间性为起点并构建出空间性。在物质生活以及感性认识中,多维的空间以自身为起点并显现出时间性。这一点在康德哲学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部分,康德首先讨论空间形式,然后才讨论时间形式。采取这种讨论顺序的原因是因为康德确信认识形成的第一种形式是直观,而直观是首先是整体性、空间性的。并且,《纯粹理性批判》中含有时间图型可以构建出空间图型的意义。也就是说,在思维中,一维的时间性占优势;
在多维的体认中,空间性占优势。康德还曾举例说,我们比较两个茶杯的区别,我们起码发现它们最后的区别是空间位置是不同的,而不是它们的时间顺序不同。中国人的认知活动是在思维存在未曾分离的统一体中开展的,或者说是在前思维活动中开展的。

从社会存在层面看,中国传统文化以空间性为主要维度,是由于农耕文明更加注重集体利益、整体价值。我国先民生活在受季风影响巨大、土地肥沃辽阔、水源充足的黄河中下游平原。在这片土地上,勤劳勇敢的先民创造了大量财富。但这片土地又有两个巨大缺陷,一是易攻难守,平原地区保卫劳动成果难度大;
二是因季风带来的雨水有的年份过多、有的年份过少而造成的水旱灾害。这种情况决定先民们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活得更好些。于是,在中华先民中渐渐形成了重整体利益的价值观念。农耕活动本身首先是空间性的,因而以空间为基本维度的中华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关系、秩序、整体。

1.中国传统文化推重整体和秩序

由于空间是多维的、多元的存在,因此相互关系成为影响每一个维度、每一个元素存在的至关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如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指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关系下才成为资本。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又提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著名观点。这些理论都强调关系之于人、物的决定性作用。中国哲学的空间性特征对中国文化重视道德、民族关系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等历史文化发挥极为重要作用。所谓道德,不过是以善为假设、要求人对别人好的社会规范,这种向往和谐、友善社会关系思想是对社会整体利益、社会有序化等价值追求的一种体现。天下一家的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本身就是典型的空间性的存在方式,它们与空间性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文化相互呼应。

2.塑造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的致思理路

任何文明都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只不过西方哲学通过抽象的思维形式总结历史,而中国人则通过对经验的归纳、通过具象形式直接对经验进行总结。西方哲学以时间性为主要特征,而在中国文化中空间性特征明显。以空间性为主要特征的中国文化主要以整体与部分、分类、具象等具形式来表现。

对《周易》的理解,人们多是从时间、历史发展顺序角度来解读。这种解读的确有一定的效力,但却又存在很大局限性,很多地方无法解释清楚。我们认为,从中国哲学内在的致思理路看,存在这种解读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周易》认知方式是空间性为主、时间性为次的逻辑形式。例如,对于总结英雄成长经验的乾卦的解读,以时间性为主要维度的解读方式对九二爻、九三爻、九四爻之间关系的解读存在一些困难。为什么初九、九二都讲龙,到九三怎么讲君子呢?而九四爻、九五爻、九六爻又讲龙的活动,显得很乱。原来,空间性是多维、多元存在者的共同存在。由于存在者数量可能十分庞大、繁杂,为了提高认识的效率,提高对经验总结的概括力、描述力,人们往往会将这庞大、繁杂的对象分类,如乾代表富有活力的一类事物,富有活力是共性,龙、君子等具象是个性。因此,从初九、九二的龙的活动到九三的君子的行为,从具象看难以连贯起来,而从富有活力这一共性来看是完全可以联系起来的,并继续和九四、九五、九六关于龙的描述联系起来。在这里,《周易》是在共性个性不断相互转换中总结经验的。

《周易》六十四卦分别描述天地间六十四类现象。在每一卦中,又根据空间性逻辑,或从不同方面、情形或按不同方位、不同活动顺利对历史实践进行总结。如坤卦主要讲“顺从”这类情况,用时间、历史顺序方式难以完全讲通它,但从一个整体的不同方面角度讲就容易理解。初六“履霜,坚冰至”是从时间顺序方面讲要顺从规律;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按孔子的解释是说由于自己没有某方面的天赋,因而不学习从事这方面的活动没有什么不利,是从客观条件角度讲我们应顺应实际条件;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讲的是顺从政治规律行事;
六四“括囊,无誉无咎”,讲的是说话方面应遵从的规律;
六五“黄裳,元吉”,以衣裳为喻讲顺从;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讲如若人们个个逞强好胜、互不相让会产生什么样的不幸后果。坤卦六爻围绕顺从这类主题,从六个或更多方面总结人们的实践经验,这几个方面大致可以看作是并列关系,其中也带有并不浓的层层递进色彩。再如,咸卦是按照从下到上的方位顺序总结实践经验的。初六讲“拇”、六二讲“腓”、九三讲“股”、九五讲“脢”、九六讲“辅”等。描述的顺序具有明显的空间性。九四没有讲人体部位,估计或是在传抄时被人丢失或是有意被省略,按照空间顺序来分析,这一爻应是讲腰部的情况。

3.对中国人民接受、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至关重要前提

中国传统哲学以空间性为主要维度,为中国人接受、传播、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直接前提。这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空间维度也优先于时间维度。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刻剖析自己哲学与唯心主义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根本分歧。在该著作中马克思通过自己与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辩证法对话、斗争,扬弃这些哲学,并提出自己的辩证法,即实践的感性人的对象性活动。他指出,黑格尔辩证法一再讲否定、讲对立,但他的否定是虚假的否定,只是思维之中的假设,是不真实的。对象性活动扬弃这一仅仅存在于思维中的虚幻对立统一,开显出人类历史的本来面目。对象性活动能够真实地描述人类历史的根本条件是人、自然、人三个存在者之间具有不可被其他存在者吞噬的特点,即三者间具有异质性。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指出:“一个存在物如果本身不是第三者的对象,就没有任何存在物作为自己的对象,也就是说,它没有对象性的关系,它的存在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3]也就是说,在黑格尔辩证法中,无论绝对精神的活动形式多么复杂,而本质上都是在绝对精神自身之中,在抽象的思维中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维、一元的,是时间性优先于空间性的理论。而马克思对象性活动原则中,人与自然、人三者之间是异质性关系,因而是三维、多维的空间性存在。从空间时间关系来看,马克思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谁以一维的时间性为主导,谁以多维的空间性为主导。以一维的时间性为主导的黑格尔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以多维的空间性为主导的马克思辩证法是实践唯物主义的。由于马克思哲学扬弃黑格尔时间维度为主的辩证法,因而以空间为基本维度的马克思辩证法也包含时间维度的精华,因此,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人类解放的历史道路。但是,也由于马克思哲学中有大量的时间维度因素,特别是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关于“辩证法在其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观点,以至于许多人误以为马克思的哲学也是时间性,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读。马克思哲学中的时间维度是从属于空间维度的时间维度,这一哲学的出发点是人与自然、人三者的异质性的空间性的统一,在共产主义阶段这一哲学一以贯之地坚持其空间维度这一基本维度,把个体人的存在作为其前提,强调共产主义是物质性的空间性的“自由人联合体”。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空间转向是有一定依据的。

马克思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在强调空间性主导方面是一致的,但二者之间又有重大区别。在中国哲学如《周易》中,构成世界的不可被互相吞噬的是天、地、人三元,自然占两份,人占一份。而在马克思对象性活动中,人占两份,自然占一份,形成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马克思认为,人之为人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而且人还必须是社会关系中的人,还必须是被另一个人承认的人。这其中根本的原因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人的实践的作用地位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历史发展到人类可以通过实践实现自身彻底解放,同时与可以通过科学的认识来自觉它的本来面目的历史时期。马克思对象性活动是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中国传统哲学中既有优秀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精华,也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糟粕。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注重社会发展的空间维度,积极吸收中国哲学有益成分,高度注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并在此前提下,自觉变革,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解放人、发展人的自由,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释放社会活力,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积极统一,使中国既实现快速发展,又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4.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有家园,本身自在具有鲜明的空间性特征,而这一点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空间性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空间性具有内在一致性。这也是中国人能够首先提出这一理念并积极推动它重要原因。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空间性为主导的一个理念。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从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哲学中获取有益的思想资源、思想指导。空间性注重秩序性、注重多元一体、注重整体利益,这种价值取向启示我们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应多寻找当今世界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共同价值理念,并以此为旗帜,号召各国人民为共同利益而团结奋斗,建设一个和谐有序而又繁荣美丽的共同家园。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讨论中国哲学空间性的积极意义。当然,不可避免地,中国哲学的空间性也具有其消极的一面。对这方面问题如不能正确把握,就会产生如片面强调空间性忽视时间性,片面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片面强调纪律忽视自由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继承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既要注重社会发展的空间维度,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纪律建设,又要坚定推进改革开放,不断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解放社会活力,不断解放人。

猜你喜欢 空间性时间性西方哲学 最有思想的句子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2021年13期)2021-06-15中国西方哲学研究70年社会观察(2019年12期)2019-11-17《哈莱姆二重奏》的空间性探微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年2期)2019-08-24改革开放40年来西方哲学研究的反思社会观察(2018年11期)2018-11-17智珠二则领导文萃(2018年14期)2018-07-31借助汉语的“空间性”特质 有效突破英语的“时间性”难点黑龙江教育·中学(2017年3期)2017-03-15西方哲学史上的争辩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商情(2016年50期)2017-02-28舞蹈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审美鉴赏能力戏剧之家(2017年1期)2017-02-05论存在与非存在求知导刊(2016年24期)2016-10-14时间性:桃花源之审美问津戏剧之家(2016年13期)2016-07-07

Tags: 维度   中国   哲学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