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哲学范文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正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发展和精髓要义

2023-02-28 08:40:09

奚洁人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 2012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是因为它“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1]9-10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完成党的历史任务,及时回答时代之问,回应人民期待,战胜严峻挑战,着力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始终保持着生机活力和美妙青春。这就是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总结概括的党百年奋斗形成的“坚持理论创新”这条重要历史经验。[2]66-67坚持这条历史经验,百年大党必定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始终朝气蓬勃、青春永驻。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3]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史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逻辑发展史。这部恢宏的思想理论史的精髓要义,概括地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内在需要。“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2]3但各种救国方案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但未能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也不能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这就迫使先进的中国人继续为救国救民作艰辛的探索。这种探索,表现在政治上,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4]在思想上,正如毛泽东所强调的,“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5]1514历史证明,“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2]4

这种痛苦的经历使先进的中国人终于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就要有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于是有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此影响下,中国发生了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发展到广大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6]497严格地讲,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和逻辑起点。但是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创建阶段,在中国就发生过几次重要的理论争论和思想创新,这也是中国先进分子在探寻马克思主义真理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前奏,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序曲,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史。一次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争和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论战。1919年,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胡适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反对中国走革命道路,主张一点一滴的改良,这实质上是否认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适用性,反对中国人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针对胡适的观点和主张,李大钊在1919年8月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态度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是时代的旗帜,宣传主义和研究问题交相为用,并行不悖。一方面,研究问题必须以主义作指导;
另一方面,主义作为工具,用以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时,“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7]3另一次,是对以张东荪、梁启超为代表,信奉罗素鼓吹的改良主义幻想和本质上同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等两种较具代表性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派别及其思潮的批判。李大钊、陈独秀、李达、蔡和森等人纷纷撰文进行批判。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初步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并在结合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思想,也逐步明确了必须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奋斗目标。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正是在斗争中得到了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者也需要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队伍。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8]700

因此,正是“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9]3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开幕。由于受到暗探注意和法租界巡捕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移至嘉兴南湖举行。党的一大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我们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10]53-54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诞生,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党的一大确定的党的名称和通过的党的纲领就明确: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
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
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
要联合第三国际;
等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日起,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和最高理想,并坚持用革命的手段实现这个目标,从而同崇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主张走议会道路的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划清了界限,体现出与中国社会历史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应该强调,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的国家,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工人阶级的数量又不多,能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建立起共产党组织,这本身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重大创新。从此,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造和实践创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之路,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就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需要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固本强基,是为了更好地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兴党强国,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根和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11]66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方法,必须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是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只有同人民相结合、为人民所掌握,才能具有不竭的动力源泉,并转化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我们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史,首先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和基本含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实际,放眼世界,“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11]65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和基本含义。值得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都具有双重含义。

所谓中国化,一方面,是指使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在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实现具体化,回答和解决中国问题,使之具有中国特点、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而不是空洞抽象的、教条主义式的马克思主义;
另一方面,就是毛泽东强调的“我们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12]374即把中国共产党的丰富实践和历史经验理论化,创造出既包含又超越了中国经验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必须在中国具体化,这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包含的理论要求和逻辑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对于理论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3]248列宁也指出,马克思的理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14]274-275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必然地也不同于它在其他国家的运用,因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15]毛泽东曾用“有的放矢”来形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关系。他强调,我们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16]801“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怎样互相联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16]819谢觉哉曾形象地用“弄到箭、看清靶、学会射”等三件事来比喻理论、任务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其内涵颇为深刻。同时,“有的放矢”的必然要求是不能教条式地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要的是创造性的、活的马克思主义,是能解决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8]534不是空洞抽象的教条,不是脱离中国实际的洋八股,而应该“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17]761941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要分清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和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要“宣传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12]373,374毛泽东在这里所强调的“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就包含了上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具体化和使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化等两个方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而以往我们对使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强调得还不够。《决议》突出强调了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不同历史阶段历史经验的总结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的历史性飞跃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就意味着党把将中国经验上升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的认识和实践水平提升到了崭新的高度。

所谓时代化,就是既要回应时代,又要引领时代。中国共产党强调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时代性、实践性理论品格,强调“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思想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18]14所以,要“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11]66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回答时代课题,解决时代问题,在推动理论创新中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华;
同时还要“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9]13观察时代,就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认清时代发展的大潮流和大趋势;
把握时代,就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透视镜”方法论功能分析时代,准确把握时代进步的大逻辑和时代脉动的节奏;
引领时代,就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勇气和胆魄,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以“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豪迈气概,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时代进步和世界发展。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明确指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22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19]显而易见,这一重要论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所谓大众化,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党善于吸收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丰富经验和思想智慧,坚持做到每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20]20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强调“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21]“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强大的战斗力”,[11]67坚持用党的理论教育和引导群众,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22]因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可以转变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道理,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理论之源,同时,理论一经产生,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和推动实践取得新的发展,以彰显其真理的威力、思想的伟力,并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和获得理论发展新的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正是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向互动中开辟道路、不断前进的。毛泽东强调“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17]42的理论。习近平指出:“我们党一贯重视理论工作,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23]他还强调:“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1]11同时“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3]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深刻改变中国,中国之所以能丰富马克思主义,都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了三次伟大的结合,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多次伟大历史性飞跃,也迎来了中华民族在实现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一次又一次伟大飞跃。应该强调,中华民族在复兴道路上迎来的伟大飞跃,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来源和实践基础,更是在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三次相结合及其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创新成果的指导和指引下取得的伟大实践成果,两者之间具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第一次结合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的理论概括和“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2]7,12,13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和基础。《决议》强调:“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2]13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百折不挠的浴血奋战和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长期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先后“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和“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2]8,14“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13

第二次结合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是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围绕着社会主义、党的建设和科学发展等根本问题和重大课题,“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15,1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成功开创、坚持、捍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24]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推动“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2]22,23“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13

第三次结合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23-24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26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9]6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9]7“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4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19]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18]13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之所以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指导和引领中华民族从赶上时代步伐到走在时代前列,迎来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就在于党能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3]不断开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显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活力和理论伟力。历史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飞跃,这也是一个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逻辑发展过程。首先,我们强调其共性,就是强调其连续性和一脉相承。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最核心、最关键的是“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25]8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根本原则不动摇,因为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2]66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基本历史经验之一。其次,我们强调其个性,就是强调其阶段性和与时俱进。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不同阶段,党所处的具体客观环境、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有所不同,决定了具体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成果也不同。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与时俱进,也形成了不同的逻辑发展阶段。每一个逻辑发展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和每一次理论创新的历史性飞跃,都有其个性。我们之所以要突出其个性,就是强调每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都有自己面临的现实问题和要解决的课题,他们也正是在履行自己的使命职责和回答时代问题、解决现实课题中推进实践和理论的创新,并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最具原创性、代表性,富有时代特色的理论贡献,从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我们强调其个性,就是为了展现每一逻辑发展阶段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独特的理论贡献,充分肯定每一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当前,我们强调这个问题,就是要强调应该结合学习领会《决议》的有关精神,“特别是要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进程,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3]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说过,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1]26-2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独创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机制。

一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机制。首先,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践第一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因为“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26]其次,强调认识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知与行是辩证统一的。习近平指出:“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实践如果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也容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23]毛泽东指出:“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是一个永无完结的历史过程,因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27]296-297再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是理论同人民的关系,理论创新的认识论路线同党的群众路线也是统一的。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6]899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1]9最后,理论要接受实践和群众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认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27]296

二是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有机结合的政治保障机制。党的理论创新,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创新直接相关、不可分割。一方面,党的创新理论指导着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创新发展,同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创新也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内容和体现。另一方面,党的路线体系是党的理论创新、理论武装的重要保障机制。首先,正确的思想路线是理论创新的前提。党的每一次重大理论创新都是以确立思想路线为开端的。比如,毛泽东早在1930年就提出了“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27]116的论断。在延安时期,他科学地阐述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内涵,为党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比如,1978年邓小平发表的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既是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标志,又是创立邓小平理论的宣言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28]11其次,党的政治路线、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总路线、总方针、总战略,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内容。对其重要性,毛泽东曾强调:“如果真正忘记了我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我们就将是一个盲目的不完全的不清醒的革命者”,[5]1316因为“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29]316邓小平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历史任务和战略重点,制定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30]370-371党的十九大号召:“全党同志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20]26习近平高度重视战略问题,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战略,并深刻指出:“我们是一个大党,领导的是一个大国,进行的是伟大的事业,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19]再次,党的组织路线是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和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重要保证。毛泽东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8]526邓小平明确指出:“不进一步解决党的组织路线问题,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就得不到可靠的保证。”[31]275习近平提出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对党的组织路线体系作出完整表述,完善和拓展了包括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在内的党的路线体系的丰富内涵和相互关系,强调组织路线是实现其他路线的重要保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相融通的开放品格和守正创新的文化机制。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具有守正创新和文化自觉相统一的开放机制。毛泽东把它精辟地概括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习近平指出:“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32]首先,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历史及其丰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党的理论创新的丰厚资源和肥沃土壤。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33]所以,《决议》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2]26其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1]9的优秀品格。毛泽东早就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8]706“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17]41习近平强调,要“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1]27再次,要努力实现中外文化资源有机的结合和融通。毛泽东强调,中国的和外国的东西要有机地结合,“应该是在中国的基础上面,吸取外国的东西。应该交配起来,有机地结合”。[17]83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18]16“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32]使之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四是党领导的社会革命与党的自我革命相互促进的社会动力机制。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肩负着双重革命任务,即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和开展党的自身建设的自我革命。在一定意义上,党的全部理论创新成果,可以归结为党的社会革命理论和党的自我革命理论。这两大革命的实践和理论创新,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社会动力机制。“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来推进,是我们党的一大创举,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法宝。”[34]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第一次把党的自身建设比喻为伟大工程,强调它是同“党所负的任务”相促进的,指出:“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8]605-606他用这“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阐明了党领导社会革命和进行自我革命的辩证关系。习近平站在时代和历史新的高度,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入论证了两大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他强调,首先,“打铁必须自身硬”,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35]即在两大革命中,党的自我革命具有决定性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既是党领导伟大社会革命、践行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党自身建设的内在需要、历史经验和自觉认识。因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3]习近平强调:“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这既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内在需要”。[34]这就是习近平关于“两个革命相互促进”理论的主要内涵。两个伟大革命相互促进的理论,既是对党领导伟大社会革命动力机制的创造性阐发,也是对党的自我革命理论的创新性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动力机制原创性的深刻论述。因此,《决议》将“坚持自我革命”列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推进自我革命的历史经验作了全面总结,这也是“贯穿全会决议的一个重要内容”。[19]其次,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与党的自我革命相互促进,具有内在的精神动力机制,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两种精神的相互激荡和促进的辩证关系。这两种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集中体现为不怕牺牲的革命斗争精神与批评和自我批评精神;
在新时代,集中体现为改革创新精神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充分发挥这两种精神的相互促进作用,将两种精神辩证地统一起来,以有效推动两个革命的持续发展,是推动党的理论创新的强大精神动力机制。

四大理论创新机制是一个相互联系渗透、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涵。当前,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坚持和用好党的宝贵历史经验,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党的理论创新机制。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2]67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3]与时俱进,就是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一脉相承,就是强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其贯穿始终、绵延不断的精神血脉。这里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角度,谈谈对一脉相承的理解。

首先,习近平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18]1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始终渗透和贯穿着这个精髓和活的灵魂。恩格斯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6]742-743毛泽东反复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12]408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37]290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立场方法和活的灵魂,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用中国语言作出了精辟概括。习近平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15]这一活的灵魂和根本思想武器,始终熔铸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心中,贯穿于党的百年理论创新的全过程及其伟大成果中。同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创新成果,又推动着这个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科学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创新发展的独特贡献。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创造性地对“实事求是”的古语作了具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意义的界定和阐释,使“实事求是”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思想之源。邓小平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原则的同时,强调“首先是解放思想”,并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地统一起来,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江泽民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整体性地作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提出来。胡锦涛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辩证统一性。习近平赋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新的丰富内涵,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对“解放思想”,突出了坚持和推进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实践的理念;
对“实事求是”,强调了实事求是要成为领导干部的信念和本领的要求;
对“与时俱进”,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时代性、开放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特征。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和理论精髓作出了新的精辟概括,突出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19]守正,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精华,就是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基本内涵;
创新,就是要与时俱进地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及其活的灵魂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强大生命力,以更好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从而“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19]

其次,应该强调,贯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百年历史发展的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而且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的,“也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境界、作风操守的要求”。[38]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他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9]8诚然,“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即坚持党的信仰和信念,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旗帜,是党在百年征途上踏遍千山万水、穿越林海雪原的精神罗盘,是党无惧泰山压顶、哪怕风狂雨骤,披荆斩棘、勇毅前行的精神源泉;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这是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确立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自觉要求和政治任务,是党永远牢记、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的目标和责任;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这是共产党人的意志、气概和风骨,是支撑共产党人在前进道路上百折不挠、高歌猛进的精神脊梁;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是共产党人的立命之基、生存之本,是共产党人永远不变的政治本色和价值情怀。所以,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品格、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自然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精神谱系构建、党的政治品格熔炼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是党的红色基因的精神胚胎,是党的生命体新陈代谢的精神营养,是贯穿党百年奋斗历程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逻辑演进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我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新的伟大征程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9]8

最后,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决议》将这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提炼概括为“十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这十条历史经验“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揭示了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揭示了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2]89是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这十条历史经验,不仅自身是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同时,也贯通了中国共产党和我们国家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即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和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了起来,是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根本遵循;
贯通了党领导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的历史经验和政治智慧;
贯通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围绕“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深刻命题”,坚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揭示了党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成功奥秘,对于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对于正处于百年大变局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和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形态的创新发展,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39]这十条历史经验,不仅贯通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也传承和贯通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重视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历史自觉。这十条历史经验,从方法论角度看,一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思考,着眼于把握历史大势、揭示历史规律、启迪思想智慧,由此不断抽象凝练,大大超越了对具体经验的一般性归纳总结。二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思考,聚焦于提炼成功之道的本质核心和根本要求,旨在搞清楚“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2]72这个根本问题。三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思考,立足于统一思想、达到新的团结,因为“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3]四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思考,着力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探索把握百年大变局下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的兴旺之道。“十个坚持”蕴含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治党治国的思想旗帜、价值追求、战略方针、根本道路、文化血脉、奋斗精神、品格风范、思想方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因此,《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不仅在思想内涵上,而且在理解、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总结历史经验的杰出范例,具有普遍和深远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饱含着继往开来的历史启迪和政治智慧。总之,“十个坚持”是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和重大成就的精神熔炼,是党的历史经验积淀的思想结晶,是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是贯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百年发展的理论精髓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格的鲜明标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现代版最简明的“资治通鉴”,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厦和中华文明的思想宝库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和重大贡献。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革命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少先队活动(2021年6期)2021-07-22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中国的出行革命21世纪商业评论(2018年6期)2018-07-06粉红革命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掀起秋冬潮流革命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当代贵州(2012年34期)2012-02-27

Tags: 要义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