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哲学范文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正文

新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问题分析和路径架构——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视角

2023-05-09 17:00:27

沈春梅

(1.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南京 210023;
2.江苏海洋大学 江苏连云港 222005)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全体人民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有力保障。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新时代大学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力量,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要把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首要价值目标,深入分析大学生信仰教育存在的不足,构建完善的信仰教育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信仰教育具有相同的价值目标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在革命、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在大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过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深入理解和认同,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实践准则,转化为人民开展实践活动的有力武器。“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目标在于引导大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认同,将马克思主义升华为信仰,在其指引下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在民族复兴伟业中实现自身价值。

信仰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思想根基和推动力量。因为信仰教育不仅是个体超越生命有限性的价值追求,也是集体增强团结凝聚力的价值需求。所以,信仰教育既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价值需要,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2]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要依靠新时代的大学生,大学生的教育尤其信仰教育事关国家和民族发展。信仰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精神坐标和实践指南,坚守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综上,在高校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具有相同的价值目标,都是为了引导大学生在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引领,坚守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齐心协力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大学生信仰教育提供思想导向

马克思主义不仅科学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还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科学指导。“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3]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大学生信仰教育提供思想导向。

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不仅需要青年大学生掌握先进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仰,坚持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信仰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关键环节和首要任务,因为信仰教育是大学生个人成长的价值需求,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求。当下,各种思潮的交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信仰的困惑,对大学生信仰教育提出了极大挑战,甚至对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产生消极影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主体信仰和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发展的思想基础,它能够引导大学生形成统一的价值认同,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和向心力,引导大学生共同致力于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高校信仰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因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4]大学生信仰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导向,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思想特点,使马克思主义为大学生所理解和信仰,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坐标和实践指南。

(三)大学生信仰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一直高度重视对年青一代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并将其放在我国教育的首要位置。早在1958年毛泽东就指出要使学生全面发展,拥有比较完全的和比较广博的知识、健全的身体、共产主义的道德。后来,邓小平曾强调要大力加强革命秩序和革命纪律,造就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

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价值目标就是使其更加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由认知、认同到信任,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践行。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质是使大学生的信仰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优化,日益走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个人信仰的价值内涵不断丰富,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使马克思主义由国家宏观指导思想拓展为每个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大学生在接受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也必然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发展。

(一)信仰教育侧重理论讲授,实践教育环节薄弱。

大学生信仰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侧重于概念化、理论化讲授,教育内容和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缺乏生动鲜活的教学案例,无法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从而导致大学生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当作普通课程学习,不能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自己个人品质修养及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从而造成理论脱离实际的尴尬局面。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多数高校开展信仰教育的主要路径,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让大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有了深入了解,并在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信仰。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不断提升,思政课改革创新成果显著,但仍有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学忽略了理论教学与社会热点的结合,与社会实际联系不够深入,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相脱节,教学效果仍待提高。此外,高校的信仰教育活动大多没有具体详实的教育规划,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不能联系大学生的成长实际及其专业需求开展信仰教育,不能对其遇到的问题提出建设性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这种脱离实际的教育必然影响信仰教育的最终实效,不能让大学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不能真正理解其科学性和价值性。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好大学生信仰教育,使其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其确立为自己的实践指南,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深入探索。

(二)信仰教育方式单一,学生主体意识淡薄。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个人品德修养的关键因素,也是其成长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才能使大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其作为自己努力奋斗的价值目标。新时代大学生处在一个改革创新的时代,他们敢于表达自己对新生事物的理解,对教学方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对传统的满堂灌教育方式已不感兴趣,这就需要高校要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创新信仰教育方式。

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教育方式单一,一些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信仰教育时,通常采用大班教学方式,主要通过传统的满堂灌教育方式照本宣科地进行理论宣传,课堂教育方式呆板单调,理论教学严重脱离具体实际,不能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网络媒体进行教学,对大学生缺乏差异化的需求关注和人文关怀,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大学生的思想现实和成长需要。这种教条化的信仰教育难以引起大学生的思想共鸣,不能引导大学生真正理解信仰教育对其人生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此外,在高校的信仰教育中主要依靠教师的主导性,没有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导致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严重脱离。在信仰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环节不充分,学生们大多都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内容,导致大学生对信仰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成效。

(三)信仰教育机制不健全,育人实效亟待提升。

大学生信仰教育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一是有些高校对信仰教育的顶层设计不足,没能结合本校信仰教育的实际情况加强顶层设计,没能为信仰教育提供明确指导;
二是高校没能有效整合信仰教育资源,信仰教育的相关主体基本都是在各自岗位上开展工作,教育主体之间、教育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机制;
三是信仰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缺乏制度保障,导致信仰教育协同育人实效不高。

目前,在大多数高校中主要通过思政课教学开展信仰教育,另外通过学生党员教育、党团活动、网络思政教育活动等途径进行信仰教育,但由于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党团活动形式单一、教学内容单一,加上相关部门职责不清,导致大学生参与此类活动的主动性不强,不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效果。信仰教育的科学机制尚未形成,高校党团部门工作人员、辅导员、基层党组织等群体的育人机制尚未完善。

此外,长期以来高校的信仰教育主要依靠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团部门的工作人员,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他教职工的育人职责,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育人意识还比较淡薄,他们只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训,没有发挥育人职责。总体上看,目前一些高校“三全育人”理念才初步形成,“大思政”格局也未形成,信仰教育机制还不健全,信仰教育的实效亟待提高。

(一)完善信仰教育内容,联系实际开展信仰教育。

首先,信仰教育要深入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要把具体理论讲授与马列经典著作学习、国内外时事热点等结合起来,这样使信仰教育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底蕴,还能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品格。二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斗争的理论武器,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相通性。所以,在信仰教育中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大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自身的文化涵养,增强自己对国家的热爱之情,为民族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理论联系实际开展信仰教育,一要结合社会实际,让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取得的光辉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新时代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学生的历史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引导大学生把个人成才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坚定信仰。二要坚持以生为本,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信仰教育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开展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准确把握其科学立场和方法。三要走近学生,用大学生喜爱并接受的话语和方式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和认同信仰教育内容,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信仰,并将其转化为自己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武器。

总之,信仰教育必须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二)创新信仰教育方式,调动大学生学习主动性。

首先,要改变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需要有意识地从外部进行教育和引导,适当的理论灌输和理论传授是必要的,但理论灌输不等于满堂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加强研讨式教学。

其次,要不断丰富信仰教育活动的形式。在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等丰富多样的信仰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明使命,担大任,建立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6]从而使其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另外,要加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仰教育。科技的迅速发展使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大学生信仰教育要以网络信息平台为载体,打破现实空间及教育时间的限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大学生信仰教育实现空间拓展和时间延伸,增强信仰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三)健全信仰教育机制,不断提升信仰教育实效。

要健全信仰教育机制,应构建大思政格局。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落实学校团委、学工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协调各个部门育人的合力,整合各门课程协同育人合力,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基础、党团活动为基础、相关思政教育工作为拓展的教育常态化机制。

高校健全信仰教育机制,重点在于强化“三全育人”理念,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这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我国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要坚持党的领导,构建全员育人机制、衔接育人、协同育人机制,系统协调育人要素,尤其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职员工的育人职责,调动全员育人积极性,注重全过程育人,实现全方位育人。通过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可以扩大育人范围,拓展育人时空纬度,增强育人成效的全面性。

总之,信仰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新时代,高校要在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遵循螺旋上升规律构建和完善信仰教育机制,不断加强对信仰教育的探索和创新,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价值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大众化信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与信仰同行黄河之声(2021年19期)2021-02-24信仰之光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广东蚕业(2019年3期)2019-05-14论信仰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铁的信仰军营文化天地(2018年2期)2018-12-15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学习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Tags: 大众   马克思主义   新时代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