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演讲范文 > 会议发言 / 正文

读《城乡中国》有感

2020-11-14 16:07:12

 读《城乡中国》有感 时代变迁,科技进步,城市在人类文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城乡二元结构开始显现。周其仁先生在《城乡中国》中有段文字让我印象深刻“中国很大,不过这个很大的国家,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块是城市,另一块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很多,不过这数十亿中国人,也可以说近分为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一部分叫乡下人。这样看,城乡中国、中国城乡,拆开并拢,应该就是一回事”。

 一分为二的城乡两个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使城市和乡村存在着差距,前些年的“孔雀东南飞”、“农民工返乡潮”。近年来体会越来越深刻的每年过年的“大迁徙”,高铁、飞机、自驾等等一系列的方式,经过长距离的搬迁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家,感受着那般“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的戚戚之情,品味着父母亲人“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温暖之情,体会着昔日的小伙伴们“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的感慨之情。寥寥数日,又不得不重新踏上征程,打道回府,回到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城市。

 我向来感觉对城市化这三个字看不清楚,而对土地制度的变迁以及未来的改革出路也所知甚少,看完这本书多少算是给自己扫了下盲,以后对于频繁见于报端的相关问题也不至于完全没有自己的独立判断。

 “城市化”的概念在《城乡中国》这本书里得到了很好的解释。所谓“城市化”就是人口流入城市就业、定居,相应地就有城市户籍人口占比、二三产业占比、建设用地占比等等的数据来衡量一个城市的成长程度。从我的角度看来,关注城市化就是关注城市发展是否让城镇居民、让农民的生活状况变得更好。我在《城乡中国》里面看到两个大的主题:一个是中国工业化过于超前,服务业却停滞不前,中国急需转型升级。二是行政主导的城市化在推动国家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也牺牲了部分的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利益。失地农民补偿不足,城市居民望着房价高歌猛进却无可奈何。背后的原因涉及到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国家重工政策、改革开放等等一系列制度、政策的推行。那些遥远的国家大事,其实离我们很近很近。

 先从农民工说起。为什么还要考虑农民工的生活状况?那是因为城市化离不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城市里的服务业、制造业对用人有大量的需求。农民工也愿意进城务工获得更高的收入。作者在书中提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就是“经济密度高于人口密度”,哪里投资多,哪里就会有产生用工需求自然就会有人前来工作。城市在人口聚集程度越来越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基建,交通更发达,商业医疗教育配套更加丰富,然后又会引发新一轮的人口集聚。因此,人口的自由流动对城市化有极大的意义。从一年一度的“春运”就看出来人口流动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规模是多么地庞大。如果说春运的概念还是太过抽象,那么可以想象一下,当有一天街边的煎饼果子摊位撤走了,去餐厅发现服务员的人影都没有,就连周末来帮你搞卫生的清洁阿姨都联系不上了,相信你会觉得这日子没法过了。之前看过某篇报道提到说低端服务业人口和高端服务业(医疗、金融等)的人口比重是5:1,接近这样的比例才能使城市运作正常。整个大城市就如同生态系统一样,虽然收入、社会地位会去区分高端和低端的职业,但对于维持正常生活来说,低端服务人口如何蜜蜂、真菌是必不可少。因此,刺激农民工进城并保障他们在城市生活的权益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让农民工在城市安居乐业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其次,没有大量的农民工,中国就无法成为世界工厂。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庞大而又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吸引着一批批外商在中国投资设厂,外资工厂在沿海城市遍地开花。可是,除了生产环节,设计、物流、分销、售后等一系列高利润环节都设置在海外,造成国内包括金融、物流等一系列的服务业长期发育不良。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民工无法承担技术要求更高的工作;受教育程度高的大学生们又因为房价太高不断犹豫徘徊,时不时地发出“逃离北上广”的哀嚎。由此造成的服务业发展不足,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表现之一。这里会引出第二个问题:我国应该如何启动转型升级?改变“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的局面。

 想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周其仁认为必须促进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的自由流动。并把重点放在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上,并追溯我国从建国到现在,在这两方面的政策实施和现实变化。

 说到土地资源,可以说中国的土地支撑着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城市基建提供了无法想象的巨额资金。在许多人的潜意识里,土地国有是很自然的事情,可是在农村,土地是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那为什么城市居民没有自己的土地呢?这一切都要从土地国有化的历程说起。

 我国的革命之所以成功是因为通过承认小土地私有权聚集农民力量,一句“打土豪,分田地”让众多中小农民纷纷聚集到共产党身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农村土地属于农民无可厚非。建国后,国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将官僚、资本家、地主的土地收归国有,因为这些是“生产资料”必须公有。那么属于普通小市民的、作为“生活资料”的的住宅用地又该如何处理呢?从1956年后,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条例将“民地国有”。1956年提出将100㎡以上出租的房屋收归政府管理,每月返还20%-30%的租金给原有的业主,原业主失去该房屋的所有权。真正推动土地大规模国有化的还是因为“改革开放”。当时大量外企要求进入城市投资设厂,农村集体土地不允许交易,想租赁只有通过国有化的途径成为“建设用地”,然后在市场上交易。但国家领导层意识到农民对土地要价太高,政府购入地块将耗费大量资金和时间,于是对宪法进行修改,采用“渐进式”的方式推动全国土地国有化,首先对城市土地下手,如何补偿失地农民就成了关注的重点。

 这一系列的阅读,不仅让我对城乡有了更全面的认知,也让我对阅读有了更深的感触。首先,乡村、城中村、城市,这是从乡土文明向城市文明过渡的必然,也是城市化所必经的途径,其中改变的不仅是空间形态和时空距离,还有文化、认知的变迁;其次,就是阅读的四个层次里主题阅读,阅读一些相关的书,找出与某个主题有关的各本书中的观点,或沿历史脉络,认知事物的来龙去脉,或多方探知,读同一事物不同观点甚至相反的书籍,从而通过自己的思考完善自我认知体系。

 

Tags: 有感   中国   城乡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