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条据书信 > 保证书 / 正文

[谈语文课外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

2019-12-02 07:40:37

[摘要]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善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使学生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在课内外的学习与运用中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

[关键词]课堂教学资源、课外学习资源、学习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日益提高。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教师也有意识地提供给学生大量与课文相关的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就像给学生创建了一个个学习“支点”,如果能有效地发挥它与课堂教学资源在运用、整合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就能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最终目标。可学生面对着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外学习资源,往往茫然不知所措或简单地一读了之。这个沟通课内外的“支点”变得“单一”、“僵化”,无法焕发其勃勃的“生命力”。于是,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对语文课外学习资源的利用加以探索和研究,促使其真正成为提升语文素养;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做人的“支点”,使学生的思维变得灵动而富于活力。

一、课前,课外学习资源的整合——“灵动”的起点

1、整合的前提——明确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关系

摆正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课外学习资源整合的前提。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占主导地位,尤其是教科书应该成为课外学习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和依据;课外资源对课堂教学起到一个辅助、拓宽、引申的作用,它是课内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补充和深化。

这样一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整个语文学习为线索,统筹安排语文学习内容,组织语文学习活动,将课堂引向课外,让课外充实课堂。通过对课外学习资源的内容、方式、组织形式的调整和优化组合,在并不额外增加语文教学时间的情况下,加大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课堂教学的氛围变活了;师生同台“献艺”,平等对话,交融情感,互惠互利,共同提高。

2、整合的过程——教师的疏导,学生积累、体验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外学习资源包括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还包括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教师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课外学习资源时,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的需要和课文的重点进行整合。整合成文字、图片、音像三方面或相互融合的学习资源促使能有效的在课堂上加以利用,促进学生原有体验与课外资料的融合,借以调动学习兴趣。

如对《长江之歌》这篇课文的课外学习资料的整合:

面对着学生课外搜集的大量有关于长江的学习资料,教师可先分门别类把资料分成文字、图片、音像三类;然后,分别整理每一项资料。师生对资料的整理过程,就是对资料的取舍的过程。在整理过程中,对学习课文起帮助或起到补充说明作用的课外学习资料加以整合。如,教师提供给学生一段介绍长江的影片,请学生给它配上一段解说词。在学生提供的图片下,请他们写上一段图片说明,再加以展出。学唱《长江之歌》等一系列课外学习资源的整合活动,促使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提高学习兴趣,更给课堂上的“灵动”提供了认知、情感基础。

3、整合的结果——学生带着体验走进课堂,走向教材

我们不能把教科书理解为文本课程,教材应该是一种体验课,每个学生在阅读中都带有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去体验教材。课外学习资源整合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增强或培植这种特有的体验。

二、课堂,课外学习资源的运用——“灵动”的舞台

如何利用课外学习资料这个有效的“支点”为学文而服务,为积累而服务,为改变学习方式而服务,为提升语文素养而服务呢?如何让它在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变得“灵动”呢?这就要靠教师有效地整合课外学习资料和巧妙地利用课外学习资源为基础之上。

1、利用课外学习资料,创设情境

课外学习资源是对课文的补充,它能给课堂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同时,如果能在对各种课外学习资料加以整合的基础之上,来创设情景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长江之歌》在课前,我给学生一段介绍长江的影片资料,要求学生利用课文学习资料,写上一段于录像相一致的解说词,做到声情并茂,同时加上合适的音乐。这样一来,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课文学习资料加以整理,内化语言,而且给课堂教学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境:图文并茂,音像交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体验、参与学习,学生情不自禁身陷其中。

2、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给一点课外学习资源的“空间”

课内外书籍的结合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往往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为课文中介绍的只可能是该内容的一小部分。不管是写人的《孔繁森》、《梅兰芳学艺》,还有自然风光的《台湾的蝴蝶谷》、《庐山的云雾》,或者通过故事揭示道理的《狐假虎威》、《穿山甲问路》,教师都应以此为契机,加以延伸,并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进行有层次的内涵的提升,并加以指导,使学生理解更为透彻。

这么好的契机,要充分在课前加以利用,才能点石成金。如教《把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在校图书馆找到一本名为《肖邦日记》的课外读物,其中介绍了许多与课文相关内容的资料。在该生通读全书的基础上,把全文中给他留下最深影响的话抄写在小黑板上。

他写道“当听到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后,我悲痛欲绝。我恨不得插上翅膀马上飞回自己的祖国,可我却什么也不能做。我就像一只漂泊在外的孤雁,只能发出悲鸣的涕哭。我渴望做一个用音乐作武器的战士,召唤起波兰人民反抗的灵魂。告诉全世界:波兰永远不会灭亡”等一系列的话。

这一句句富于激情的话语,有机地在课堂上加以利用,成为了燃起学生内心爱国情怀的星星之火,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内外于生活结合

有些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置之度外的,教学前有意地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从而在实际观察中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如教《学会合作》这篇课文之前,我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有哪些是合作?并把它写下来,学生带这问题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等我教学时,每个学生都写了满满的一张纸,而且他们还说有很多事例没写进去。同时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对合作的理解加以引申和例证。这样使课堂与生活,课堂与课外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给课堂拓宽了“空间”。使得课内外的结合演绎成平等、开放,不断生成创新火花的对话过程。这一切都缘于课外学习资源有效利用的效果,因为资源不仅仅是现成的,更来自于学生亲身体验的生活。而生活资源的丰富性,又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灵动”。

3、寻找教材与课外学习资源的“交叉点”和“融合点”

“交叉点”和“融合点”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课外学习资源与教材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借鉴,相互共通的“交融点”。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个“交融点”,就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使教学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学习方式更为灵动,学生的思维变得更为活跃。

如执教《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课时,课文中讲到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在他即将出国时,把波兰的泥土当作礼物送给了他。我就抓住“泥土”作为教材与课外学习资源的“交融点”,请学生利用课前的时间搜集还有谁也曾把泥土作为礼物送给别人的。课堂上,学生相互交流有的介绍郑成功在成功登上台湾后,高山族人就把“泥土”作为礼物送给了他。有的介绍了来中国大陆探亲的台湾同胞,常常也把收到家乡的“泥土”,作为最好的礼物。还有的介绍邓小平也曾收到香港的“泥土”,那是香港人民希望早日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这样一来,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丰富了学生的对“泥土”独特含义的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更领悟到了肖邦的老师把波兰“泥土”作为礼物送给他的良苦用心。

教师有效地捕捉到教材与课外学习资料的“交融点”,正是具有独特个性教学活动的体现。师生的共同投入,更是一种良性的双向互动,绝不是单向的给予。“交融点”的创设,给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之间建立了内在的联系,使新内容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的理解,这也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三、课后,课外学习资源的展示——“灵动”的延续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结束。在课堂之外,开设教材与课外学习资料相互结合的多种展示形式,更能使学生从中受益匪浅。

课本剧表演

别看这一小小的课文剧,它对学生训练的内容可多了。对课文内容的温故知新,在熟悉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创意,以及有效的利用课外学习资源的利用;对口语交际训练的深化,学生对自己是否充满自信,表演时是否自然、大方,语言表达是否清楚明白,能否做到绘声绘色,一些动作做得是否贴切到位;对合作精神的渗透体现,一个课本剧表演是否成功,最终决定于表演的所有成员是否关系融洽,配合默契。所有的种种,都使得课本剧表演成为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试刀石”,更成了教材与课外学习资料有效展示的形式之一。

小小作品的展示会

教师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把经过整理或整合的课外学习资料,进行展示。给学生一个合作交流的机会。同时,利用班队课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搜集资料,整合资源过程中的种种体验,使得体验可以共享、互利。

课外学习资源的展示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使他们在“勤学、好学、乐学”的沃土上茁壮成长。

总之,语文课外资源的搜集、运用、整合的过程,正是给学生创建了一个崭新的交流的“支点”,学习的“平台”,如有效的利用,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原有学习方式,形成团结合作、优势互补、畅所欲言的学习氛围,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让我们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使课外学习资源真正的“灵动”起来!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