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条据书信 > 保证书 / 正文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2020-10-05 20:07:46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班级:地理科学 姓名:
学号:
目       录 一、实习目的……………………………………………………2 二、实习地点及概况……………………………………………2 三、实习时间……………………………………………………2 四、实习路线……………………………………………………2 五、实习内容……………………………………………………3   (一)地貌……………………………………………………3   (二)土壤……………………………………………………5   (三)地质……………………………………………………9   (四)植物……………………………………………………10   (五)气象……………………………………………………14   六、感想与总结………………………………………………15 一、实习目的:1、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拓宽视野,同时培养学生实际学习的能力。

2、了解庐山的基本概况,观察和分析其特殊的地貌类型和地质岩石的形成及结构,观察庐山不同的土壤分布状况和植被的地带分布。

二、实习地点及概况: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东经115°52′,北纬11°8′面积302平方公里,北濒长江,西邻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庐山地处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山高谷深,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均降水1917mm,年平均五日191日,年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多雨、多雾,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庐山地区的自然地理结构和地理环境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被称为“世界地质公园”。

三、实习时间:2010年9月11日——2010年9月17日 四、实习线路 9月11日:街心花园—牯牛岭—月照松林—庐山气象站 9月12日:牯岭街-汉口峡—大月山水库—大校场谷地—庐山博物馆—毛泽东诗词碑园 9月13日:芦林湖-交芦桥-黄龙寺—三宝树-黄龙潭—乌龙潭-小天池—诺娜塔   9月14日:飞来石—如琴湖—花径公园—锦绣谷—险峰—仙人洞—圆佛殿—大天池—龙首崖—白居易草堂 9月15日:天狗洞—五老峰—大月山 9月16日:天狗洞—植物园—含鄱口—天狗洞 9月17日:大月山—三叠泉—庐山东门 五、实习内容:
(一)地貌:
1、地质构造地貌:
(1)褶皱地貌:主要由虎背岭-西谷-牯牛岭-东谷-大月山-七里冲-五老峰背向斜连续构成,呈东北—西南走向。其中虎背岭、牯牛岭、大月山和五老峰为背斜山脊地貌,西谷、东谷和七里冲为向斜山谷地貌。

(2)断裂地貌:锦绣谷,由大林峰与天池山交汇而成。因第四纪冰川作用,锦绣谷这块面向西南的山间凹地,经过冰川的反复刻切,形成了一个平底陡壁的山谷。在锦绣谷小道上观望,悬崖峭壁陡立。

五老峰断层崖地貌:因庐山垄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西北上升,形成断层崖,断层共1300多米,断层崖亦分2~3级,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龙首崖,断层崖,拔地300多米,海拔850米, 新构造运动上升形成,对面为铁船峰,中间为石门涧峡谷。

2、坡地重力地貌:
蠕动:在芦林湖大桥下的树林,我们看到了蠕动地貌,有因土屑移动形成的马刀树,它与滑坡所形成的醉林区别就是较有规律。

崩塌、滑坡:锦绣谷对面山上有部分重力地貌,倒石堆时间久远,已生长树木林立。

3、流水地貌:
坡面径流:由大月山水库至大校场谷底的路上,有坡面流水地貌的发育,有明显的侵蚀纹沟和坡积裙。

河流:
袭夺河:东谷支流穿过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河上游原来向西南流入芦林湖盆地,改为向西北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

瀑布、跌水:由于溯源侵蚀作用,即流水向沟谷源头侵蚀,随着侵蚀作用不断加强,侵蚀面不断后退,转折点坡度变大,水流到次便会形成跌水,形成瀑布,如三叠泉瀑布、乌龙潭的跌水。

如琴湖与芦林湖一样,都是冰窖,也是人工湖,存在着河流袭夺。

4、冰川冰缘地貌:
(1)大校场谷底的岩石为大小混杂、无规律,岩石之间有擦痕且棱角分明,可以此推断为冰蚀冰积地貌,当然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流水地貌,并有朔源侵蚀现象。

(2)芦林湖:李四光先生认为这是一个冰窖,二、三百万年前,庐山处于第四纪冰期时形成,是当年庐山最大的屯积冰雪的谷地。同时,芦林湖所蓄水目前为庐山牯岭镇居民的主要水源。

5、小天池的“久旱不枯,滥洪不溢” 小天池小天池位于庐山牯岭东北小天池山顶,于殿堂前可见一圆形水池,即小天池。池水清澈,久旱不涸,久雨不溢,自古蔚为奇观。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也离不开这里的地貌地形,主要原因有三:
(1) 该地区植被丰富,岩层中含水量高。

(2)较四周地势相对低洼,大旱时水沿岩石裂缝汇集于此,大雨时因积水区域小,大水可沿裂隙排出。

(3)有地下水的补给,排泄较好。

在小天池畔是我国藏传佛教密宗宁玛派在江南地区仅有的道场-----庐山诺那塔院。

6、飞来石的形成:
位于西谷上端庐山中学旁的飞来石,有两块叠置的巨石,小的横架大的面上,似天外飞来,故称为飞来石。产生于更新世时期,一直以来,它的形成原因众说纷纭。

分析:(1)流水作用? 观察其外形,体积大,周围也没有碎石,因此不是流水作用形成。

(2)冰川作用? 冰川作用较大且高,故有可能是冰川作用从别处搬来的。但它没有冰川作用的u型谷,冰川作用也是有限的,所以冰川作用形成也存在着疑点。

(3)重力地貌? 可能是受冻融交替作用沿着坡面下滚,又因长期干湿变化而形成。但这也存在着种种疑点。

(2) 其他?如人工搬运等。

(二)土壤 1、土壤的形成 形成实质: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矛盾统一。

岩石风化的四阶段:碎屑阶段(物理风化为主)→钙积阶段(钾、钠有流失)→酸性硅铝阶段(钙、钾、镁、钠等盐基离子有淋失)→富铝化阶段(盐基物质全部淋失,硅释放)。

四大肥力因素:水分、养分、空气、热量。

五大自然成土因素: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

生物作用:最重要的因素,合成有机物质,将太阳能引进成土过程;
富集矿质养分,改变了地表物质循环的方向;
产生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
影响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促进风化,活化土壤养分;
固氮作用,增加土壤氮素;
分解和转化物质,释放矿质养分,促进土壤物质循环;
影响成土过程和土壤分布 气候作用:(1)影响岩石矿物的风化和物质淋溶 、影响土壤成土过程、影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植物群社。

地形作用:地形影响母质的重新分布、影响水热的重新分配、影响土壤发育与地理分布、影响土壤侵蚀。

时间作用:随时间推移,土壤发育程度和成土过程加深,非地带性土壤向地带性土壤演化,土壤与母质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同时,土壤也有一定的年龄。

2、说明:
(1)庐山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
  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庐山沿着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米的山地,为土壤垂直地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庐山在气候上处于中亚热带的北缘,这决定了本区植被土壤垂直带谱的性质;
地貌和水文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到局部地区土壤发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带性的土壤。

(2)挖土注意事项:所挖土坑观察面向阳,观察面对面挖成阶梯状,底部至少能容一人,挖到基岩为止,表层的土对堆放到一边,下面的土放在另一边,以便合理填埋。

(3)测土壤质地:a、手搓法:先选出杂质,再加少量水,用手揉搓。砂土不成球,沙壤土成球易散,轻壤土不成条,中壤土成条且可以提起来,但圈起来易断,重壤土弯成小环不易断裂。

b、手刮法:用拇指和食指相互下刮,砂土不成面,沙壤土粗糙,轻壤土呈鱼鳞状,中壤土刮面边缘有裂纹,重壤土刮面完整且无裂缝,但无反光,粘土还有反光。

(4)测pH值:取部分土壤,滴加指示剂,浸片刻,观察浸出溶液颜色,与比色卡对照读出数值。若为碱性时还需检查石灰反应。马尾松、杜鹃生长于酸性土。

(5)砾石情况:含砾石量(重量比)<10%为轻砾石,10%—30%为中砾石,>30%为重砾石。

3、庐山主要土壤类型:
(1)、山地棕壤   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母质主要为砂岩,板岩的坡积物,局部地区以风积物为主。庐山的棕壤因垂直分布的地带性规律而存在。

地点:大月山水库附近山坡 时间:2010年9月12日 天气:晴 分类:山地棕壤土类,山地棕壤亚类,坡积大月山石英砂岩山地棕壤,厚层坡积大月山石英砂岩山地棕壤土种。

形成过程:(1)淋溶过程,棕壤一般为酸性,剖面无石灰反应。

(2)黏化过程,粘粒的移动使得某一层粘粒含量高,分为淀积粘化(粘粒来自别处)和残积粘化(粘粒就地形成),棕壤以淀积粘化为主。

(3)生物富集过程,棕壤有较强的生物富集能力,腐殖质层明显,腐殖质含量高。

棕壤性质:呈微酸性至中性,全剖面无石灰反应,质地较粘重,腐殖质含量高,因此肥力高矿物风化较弱,以2:1型水云母为主,含有少量的蛭石和高岭石,棕色新土层(铁、锰移动电解),CEC>15,BPS>70% 枯枝落叶层(o) 腐殖质层(A) 过渡层(AB) 新土层(B) 厚度(cm) 79—71(8) 71—44(27) 44—33(11) 33—0(33) 质地 轻壤 轻壤 中壤 pH 5.4 5.6 6.0 结构 团粒状 碎块状 块状 颜色 黑色5Y 2/1 黑棕7.5YR 2/2 棕色7.5YR 4/4 (2)山地黄棕壤 分布于海拔800(900)~1200米地带的各种母质上,植被为常绿、落叶混交林,或灌木、草本。

地点:天狗洞附近 时间:2010年9月16日 天气:晴 分类:湿暖淋溶土亚纲,山地暗黄棕壤亚类,坡积大月山石英砂岩山地暗黄棕壤亚类,厚层大月山石英砂岩山地暗黄棕壤土种。

形成过程:黏化过程(新土层粘化程度较高,粘粒含量>30%)——脱硅富铝化过程 黄棕壤基本性质:腐殖质含量为2%—4%,从表层向下粘性增加,酸性到微酸性反应,BPS较高>30%,CEC为7—20cmol/kg,粘土矿物含水云母、高岭石、蛭石,2:1型、1:1型皆有,为过渡类型。在利用上要多施有机肥改善黏度,种植生长期长、抗涝能力强的植物,如柳杉、松树。

枯枝落叶层(o) 腐殖质层(A) 新土层(B) 母质层(C) 厚度(cm) 83—79(4) 79—55(24) 55—0(55) 0以下 结构 团块 棱块状 颜色 黒棕(7.5YR2/2) 棕色(7.5YR4/4) 硬度(mm) 15.5 23 质地 轻壤 重壤 石块与土壤混杂 PH 5.0 6.2 根系度 10% 少量 (3)山地黄壤 黄壤分布于山麓地形比较低平的部位,或发育在粘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质上,山地黄壤分布在900或800米以下的地带,局部地区可达1000米左右。二者母质大都为花岗岩、砂岩、混合岩及第四纪风积物。

地点一:芦林水库下山坡 海拔:857米 气压:910帕 时间:2010年9月13日 天气:阴转多云 分类:坡积砂岩山地黄壤土属,中层坡积砂岩山地黄壤土种,山地黄壤土类 形成过程:富铝化过程→黄化过程,降雨多,湿度大氧化铁水化,形成黄色。

基本性质:山地土壤具有粗滑性(土与岩石混杂),颜色深,湿度大,土层薄且变化大;
层次分异较平地不明显。

枯枝落叶层(o) 腐殖质层(A) 过渡层(AB) 新土层(B) 新土向母质过渡(BC) 厚度(cm) 3 0—7(7) 7—22(15) 22—59(37) 59以下 结构 团粒状 碎块状 块状 细块状 颜色 黒棕 (7.5YR 2/2) 暗灰棕 (5YR 4/2) 淡黄橙 (7.5YR 6/8) 淡棕 (7.5YR 5/6) 硬度(mm) 12 16.6 20.4 18 质地 轻壤 轻壤 中壤 中壤 PH 4.2 5.2 5.6 6.0 地点二:仙人洞附近 时间:2010年9月14日 天气:阴 分类:山地黄壤土层,山地黄壤亚类,残积长石砂岩山地黄壤土属,中层残积长石砂岩山地黄壤土种 枯枝落叶层(o) 腐殖质层(A) 过渡层(AB) 新土层(B) 母质层(C) 厚度(cm) 0—3.5(3.5) 3.5—9(5.5) 9—17(8) 17—26(9) 26以下 颜色 黒棕 (7.5YR 2/2) 暗棕 (7.5YR 3/4) 棕 (7.5YR 4/4) 淡黄 (2.5YR 8/3) 硬度(mm) 12.6 16.9 17.8 24.6 质地 轻壤 中壤 中壤 PH 4.0 4.4 4.8 (4) 红壤 广泛分布于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以及灌丛草本。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石英砂岩等残积和残积坡积物。从红壤的颗粒组成来看,各层次间质地相当均匀,说明成土过程中有红壤化的性质。

地点:庐山东门附近 时间:2010年9月17日 分类:铁铝土纲,湿热土亚纲,红壤,坡积长石砂岩山原红壤土属,中层坡积长石砂岩山原红壤土种 形成:a、脱硅富铝化过程:高温高湿,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硅和盐基强烈淋失,铁铝氧化物相对富集,使BPS降低,CEC小。酸性到强酸性的反应,铁的游离度高。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还有磁铁矿以1:1型为主。

b、生物富集过程:水热充沛,生物活动旺盛,生物富集过程强烈,形成的腐殖质多,但由于分解也高,腐殖质含量并不高。

改良利用:a、酸性的改良:撒生石灰,种植茶、松。

b、肥力的提高:施肥。

枯枝落叶层(o) 腐殖质层(A) 过渡层(AB) 新土层(B) 母质层(C) 厚度(cm) 46—43(3) 43—36(7) 36—18(18) 18—0(18) 0以下 硬度(mm) 15.5 21 23.5 颜色 棕色() 红棕() 暗棕红() PH 4.4 5.0 5.2 结构 粒状 碎块状 块状 质地 轻壤 轻壤 中壤 4、其它:
(1)女儿城对面山坡:树木生长有向水性、向光性的特征,环境恶劣时会放慢生长速度。

(2)芦林湖及飞来石有原始成土过程:a、漆皮阶段:原始风化过程,微生物附着在岩石表面,对岩石矿物进行风化,而且分泌物质分解岩石形成腐殖质。b、地衣阶段:腐殖质吸收水分,有养分物质,地衣生长。c、苔藓阶段:矿质养分增加,苔藓植物生长。d、把CO2转化为养分,草本植物生长→灌木→乔木。

(3)乌龙潭:冲积母质:经常性流水冲击后沉积下来的岩石,其磨圆度较好,且向下游越来越好,水平分布于河流两岸,越近河中心颗粒越大,垂直方向上层次非常明显,粗细相间分布,多雨年份以粗颗粒沉积为主,旱季、少雨年份沉积颗粒较小。

(三)地质 1、庐山的演变 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庐山地区曾经历过三大不同的地质发展阶段。

(1)大陆地壳形成的海洋发展阶段(2500—800百万年) 2500—800百万年,本区是一个海槽,在1800百万年前海槽受到挤压而封闭,是其中的沉积岩、火山岩产生强烈变形变质,构成了陆壳结晶基地。1800—1000百万年,本区再度拉开变成大海。1000—850百万年演化成“太平洋型”活动大路边缘,由内向外依次为:大陆斜坡、边缘海、火山岛弧、深海沟、大洋、庐山地区位于边缘海中。在850—800百万年,火山岛弧与大陆产生板块碰撞造山,使海水中的沉积岩产生强烈的变形变质,构成大陆褶皱基底。在板块碰撞造山过程中,伴有大规模花岗岩侵入及火山喷发。

(2)地台陆表海发展阶段(800—200百万年) 800—200百万年本区地壳活动明显减弱,昔日的山脉风蚀已尽,变成了广阔的表陆浅海,海水中出现了大量动物群。200百万年前,地壳受到挤压伤身成为陆地,海水一去不返。

(3)盆岭构造发展阶段(200百万年至今) 200百万年以来,地壳活动性又再次明显增强,断裂、岩浆活动增强、盆地山岭相岩为主要特征。96—65百万年,本区地壳处于强烈伸展拉伸状态,缠身了一条巨大的低角度拆离断层,将古鄱湖底下15—21千米处的深变质岩撕拉到地表,形成了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古鄱湖盆地。65—23.3百万年,产生了庐山断块山的雏形,四周下陷成湖。23.3—3百万年,庐山断块山快速上升,当3百万年第四纪大冰期到来之时,庐山已是一座雄伟高大的断块山。

2、庐山的地质构造 (1)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主要由虎背岭-西谷-牯牛岭-东谷-大月山-七里冲-五老峰背向斜连续构成,呈东北—西南走向。其中虎背岭、牯牛岭、大月山和五老峰为背斜山脊地貌,西谷、东谷和七里冲为向斜山谷地貌。还有三叠泉向斜。

(2)断裂:①锦绣谷,由大林峰与天池山交汇而成。因第四纪冰川作用,锦绣谷这块面向西南的山间凹地,经过冰川的反复刻切,形成了一个平底陡壁的山谷。在锦绣谷小道上观望,悬崖峭壁陡立。

②五老峰断层崖地貌:因庐山垄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西北上升,形成断层崖,断层共1300多米,断层崖亦分2~3级,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③龙首崖,断层崖,拔地300多米,海拔850米, 新构造运动上升形成,对面为铁船峰,中间为石门涧峡谷。

3、矿物岩石种类 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其中庐山主要以沉积岩为主。此次实习进一步学习和实践了岩石的鉴定首先区分三大类,然后进行细的划分。

(1)岩石鉴定 ①日照松林:肉眼鉴定岩石种类,为沉积岩中的砂岩,大颗粒为砾石,岩石中夹杂的白色物质为石英,含有部分长石,岩石为含砾石英砂岩。(没有橄榄石、黑云母等,他们不可能在沉积层里存在。) 附:松树生长在岩石缝中,是生物风化作用的体现。(风化作用有生物风化,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化学风化。) ②女儿城:首先判定为沉积岩→砾砂岩(含长石、石英),岩石为长石石英含砾砂岩。岩石上有纹路,是由流水形成的。

(2)博物馆岩石欣赏 庐山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芦林湖畔,占地面积10000余平方米,原为毛泽东同志旧居,建于1960年。庐山博物馆融地方历史、自然、人文景观为一体,是庐山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之一。

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类型有冰川刨蚀遗迹及冰川泥砾堆碛物组成。

如:形成于110—90万年的大姑期冰碛泥砾、冰川压坑及冰川擦口环痕石冰川漂砾;

形成于354—295百万年陆表海中的珊瑚礁石灰岩;

冰川条痕石、大姑期网纹石等。

(四)植物 1.庐山植被的垂直分带 由于庐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典型的山地地貌,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条件,因此发育了多种多样的土壤,以及比较典型的山地植被。根据庐山植被垂直分布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垂直带。

⑴ 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是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为水平地带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向山地的延伸部分。分布于海拔700m(西北坡)或800m(东南坡)以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幅度。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植物群落主要由壳斗科、山茶科和樟科等科的常绿阔叶林组成,由于本带所处海拔低,人类活动频繁,常绿阔叶林破坏十分严重,仅保存在寺院、沟谷以及陡峭的山坡上。

⑵ 山地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分布在海拔700m或800m至1000m(西北坡)或1100m(东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两植被型垂直带之间的过渡带。这里属亚热带气候向暖温带气候的过渡类型。

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乔木层代表有青冈栎、小叶青冈栎、甜槠、天竺桂等常绿乔木种类以及茅栗、化香、四照花、灯台树、枫香等落叶种类。灌木层代表种有柃木、马银花、天台乌药、杨桐、厚皮香、油茶、等常绿种类以及映山红、山胡椒、钓樟、蜡瓣花等落叶种类。目前,受人为影响,本地带多为人工栽种的黄山松林、日本柳杉林、柳杉林、扁柏林等针叶林,或为次生灌丛和草丛所占据。

⑶ 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分布在海拔1000m或1100m以上。

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目前大片成林不多,以牧马场至铁船峰一带保存较好。组成落叶阔叶林乔木层的主要树种有四照花、灯台树、短柄枹树、锥栗、茅栗、小叶白辛树、庐山椴、糯米椴、青榨槭、石灰树、山槐等。灌木层的主要树种有映山红、满山红、中华腊瓣花、山橿、小叶石楠、美丽胡枝子、野珠兰等。草本层则以大油芒、刺芒野古草、芒等为主。

本地带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还分布着面积较大的黄山松林,以及日本柳杉林、柳杉林等针叶林。在森林植被遭受破坏的地段,则为次生山地灌丛或草甸所占据。

2、植物园 (1)大果卫矛:卫矛科 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用途:供药、橡胶 我国特有 (2)、浙江新木姜子:樟科 分布于华东地区。

用途:供芳香、绿化 我国特有 (3)、野黄桂:樟科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

用途:供芳香、药用 (4)、鹅掌楸:木兰科 分布于江南、越南地区。

用途:观赏、木材 国家保护植物 (5)喜树:
蓝果树科 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南方各地区,我国特有 用途:供药用、行道树、木材 (6)华南五针松:
松科 产地:中国特有种。产湖南、贵州、广东、海南 用途:工业用材 (7)鸡爪槭:槭树科 分布于江南,原产日本。

用途:供观赏 (8)石虎 芸香科 分布于中部、南部、中南部、我国特有 用途:供药用 (9)四照花 山茱萸科 分布于长江流域、陕西、山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 用途:供观赏 (10)构桔 芸香科 分布于中部,我国特有 用途:供药用、砧木 (11)普陀鹅耳枥:桦木科 分布于浙江。

用途:材用 我国特有 国家保护植物 (12)天目铁木:桦木科 分布于浙江天目山。

用途:优良木材 (13)三尖杉:三尖杉科 分布于闽、浙、皖、晋、甘,华中、西南、华南。

用途:药用、油脂、木材。

我国特有 (14)糯米条:忍冬科 分布于江南。

用途:药用、观赏。

我国特有 (15)油茶 山茶科 分布于江南,我国特有 用途:供食用油,药用,蜜源 (16)银木荷 山茶科 分布于江南、湖南、广西、西南,我国特有 用途:材用 (17)中华蜡瓣花 金缕梅科 分布于华南、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贵州 用途:供观赏 我国特有 (18)野鸭椿 省沽油科 分布于除东北、西北外各省、区,朝鲜、日本也有 用途:供药用、油料 (19)秃蜡瓣花 金缕梅科 产地:特产庐山 用途:供观赏 (20)湖北马鞍树:豆科 分布于陕、皖、浙、晋、赣。

用途:药用 我国特有 (21)豆梨:蔷薇科 分布于华东、中南、台湾、越南。

用途:药用、食用 (22)小蜡:木犀科 分布于江南 用途:油料 我国特有 (23)庐山忍冬:忍冬科 分布于浙、晋、皖、鄂、湘 用途:芳香、观赏 我国特有 (24)青榨槭:槭树科 分布于华中、西南、华南、中南。

用途:纤维、有糖 我国特有 (25)白豆杉 红豆杉科 分布于浙江、江西、华南,我国特有 用途:供油脂、观赏 (26)黄衫 松科 分布于西南、湖北、湖南,我国特有,国家保护植物 用途:材用 (27)红皮糙果茶 山茶科 分布于福建、浙江、江西、华南、我国特有。国家保护植物。

用途:供观赏,油料 (28)假地枫皮 木兰科 分布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 用途:供观赏、木材 (29)海通 马鞭草科 分布于江西、湖南 我国特有 用途:供药用 (30)具柄冬青 冬青科 分布于辽宁、安徽、江西、浙江、湖南、湖北,我国特有 用途:供药用 (31)海南粗榧:三尖杉科 分布于海南。

用途:观赏 我国特有 (32) 天目紫荆 山茶科 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我国特有 用途:供观赏 (33)山桐子:大凤子科 分布于秦岭以南,横断山脉以东,山西,朝鲜,日本。

用途:观赏、油料 (34)银鹊树:省沽油科 分布于西南、华东、中南。

用途:药用、观赏 我国特有,速生树种。

国家保护植物 (35)蝴蝶荚蒾 忍冬科 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和河南、陕西,朝鲜、日本 用途:供观赏 (36)大理罗汉松:罗汉松科 分布于与云南 用途:观赏 我国特有 (37)巴东栎:壳斗科 分布于湘、鄂、赣 用途:淀粉、单宁、木材 (38)刺叶栎:壳斗科 分布于甘、陕、川、云、湘、赣 用途:淀粉、单宁、薪柴 (39)黄檀(不知春):豆科 分布于苏、浙、皖、赣 用途:材用 (40)乌饭树:杜鹃花科 分布于江南、朝鲜、日本、越南、泰国。

用途:小水果、药用 (41)连香树:连香树科 分布于甘、陕、川、赣、晋、皖、浙、鄂、豫。

用途:观赏、木材 国家保护植物 (42)银钟花:野茉莉科 分布于浙、晋、湘、闽,华南。

用途:观赏 我国特有 国家保护植物 (43)拟赤杨:野茉莉科 分布于黔、云、台,华东,中南。

用途:木材、纤维 我国特有 (44)单穗山柳:山柳科 分布于赣、华中。

用途:观赏 (45)红花木莲:木兰科 分布于湘、桂、黔、云、藏。

用途:观赏 我国特有 国家保护植物 (46)枸骨:冬青科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 用途:药用、观赏 我国特有 国家保护植物 (47)凹叶厚朴:木兰科 分布于闽、浙、皖、赣、湘。

用途:药用 我国特有 国家保护植物 (48)天女木兰:木兰科 分布于闽、浙、皖、赣、辽。

用途:观赏、药用 我国特有 国家保护植物 (49)云南拟单性木兰:木兰科 分布于云南 用途:观赏 我国特有 国家保护植物 (50)紫薇:千屈菜科 分布于赣、闽、粤 用途:药用、观赏 (51)多花泡花树 清风藤科 用途:供观赏 (52)七子花 忍冬科 分布于浙江、安徽、湖北,我国特有,国家保护植物 用途:供观赏 3、植物样方调查 (1)调查步骤 ①选取植被类型相对丰富的地区作为样地,用皮尺划出样方 ②测量乔木的种类、高度、胸径、株数。

③ 测量灌木的种类、盖度、丛径、株数、平均高度。

④在样方中划出20*20㎡的样方测量草本层的植物种类、平均高度、重量、多度、盖度。

⑤统计数据结果。

(2)调查结果 样方编号 1 群落类型 混交林 样方面积 20*20㎡ 调查地点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风景区天狗洞附近 坡度 30° 地形 ( √ )山地 ( )洼地 ( )丘陵 ( )平原 ( )高原 垂直结构 数量(株)平均高度m 坡位 ( )谷地 ( )下部 ( )中下部 ( √ )中部 乔木层 114 9 ( √ )中上部 ( )山顶 ( )山脊 灌木层 32 1.44 森林起源 ( )原始林 ( √ )次生林 ( )人工林 草本层 43 干扰程度 ( )无干扰 ( √ )轻微 ( )中度 ( )强度 注:苔藓层6种,平均高度1.52cm 。

枯枝落叶层平均厚度4.22cm。

乔木层 植物名称 桑树 樟树 合欢 马尾松 柳杉 柏树 厚朴 杜仲 榆树 盖度 80% 数量(株) 1 2 1 69 23 14 1 1 2 灌木层 栎树幼苗 山茶 菝葜 槭树 草本层 巴茅 薇菜 蕨类 4、三宝树 三宝树相传为千年古柯,树下有块石碑上镌有“晋僧昙诜手值”六个大字,据说是晋时僧人昙诜和尚从西域带来树苗亲手栽种在这里的。三棵参天古树凌空耸立,二棵是柳杉,各高40余米,一棵为银杏,高约30米,主干数人合抱不拢,形同宝塔,故称“宝树”。又因银杏是佛教瑞祥的象征,在佛教词典中亦称“宝树”,所以人们就把这三株古树统称为“三宝树”。

银杏:距今1600多年,我国广栽银杏,但只有一个科。

柳杉:距今1000多年,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上。有化学他感作用。

(五)气象 1、气象站 地理位置:115°59′E , 29°35′N 海拔:1164.5米 概况: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它的气候具有鲜明的季风气候特征。庐山是一座中山,受海拔高度因素的影响,山上与山下与纬度平原地区相比较,它又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色。

1954年底,江西省气象部门在牯牛岭最高点(1165米)设立气象观测站,进行系统的气象观测,记录有完整的气象观测资料,为研究庐山气候提供了科学的基本数据。1956年,中国科学院在庐山设立了云雾研究所。

选址:此地离牯岭街高约60米,环境安静优美,地处1000米以上,视野开阔,气流畅通,是环境观测的理想之所。

2、庐山多云多雾的原因 庐山在江西省北部,北临长江,东濒鄱阳湖,处于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宜人,盛夏季节是高悬于长江中下游“热海中”的“凉岛”。庐山的年降水量可达1950—2000毫米,而山下的九江则为1400毫米左右,故山中温差大。北部以褶曲构造为主要特征,形成一系列谷岭地貌;
南部和西北部则为一系列断层崖,形成高峻的山峰。山地中分布着宽谷和峡谷,外围则发育为阶地和谷阶。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与山下的九江市相比差异较大。人们是这样形容庐山四季的: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庐山年平均气温11.6℃,最高气温32.1℃,最低气温在—16.8℃;
6—9月的气温在20℃左右;
年平均雾日196天;
夏季相对湿度在80%—84%之间;
降雪期自11月上旬至次年4月中旬,年平均出现雨淞雾淞62天;
年平均气压为885.4百帕。

3、庐山成为避暑胜地的原因 庐山正处于我国夏热中心之一的长江中下游河谷与鄱阳湖盆地之间,却与上述各地形成鲜明对照:山上7月平均气温比山下九江、星子低7℃。山上牯岭早晚气温只有20℃左右,很少超过25℃,极端最高气温只有32℃。同时,还由于山上空气密度较小,空气与地面热量交换过程较快,云雾多,植被茂盛以及环绕庐山的长江、鄱阳湖源源不断地输送具有冷却功能的水汽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庐山的气候显得凉爽宜人,成为避暑胜地。

六、感想与总结 从大一开始,就从不同渠道听说了这个本专业传承下来的庐山实习惯例,从开始的好奇到此次真切的实践,多多少少都会有些自己的感受。对我来说,以前基本未曾爬过山,因而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而这次的实习一连几天的爬山都非常顺利,从而也证明我的体质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差,也给了自己极大的鼓励和信心!同时几天来大家的互帮互助更是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有一些原本连话都没讲过几句的人这次相互熟悉起来,人与人之间的交集有时候只需要一个相互了解的机会,而这次的实习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机会!实习结束,听到最多的就是留恋,留恋那里凉爽的天气,留恋大家在一起欢快的日子,也留恋庐山秀美的风景和穿山越岭的新奇! 当然,在这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实地验证了很多理论上的知识,让我们感受到那些看似抽象和遥不可及的东西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不远处发生和存在着,只要我们仔细留心周围的环境,会发现处处都有一些或大或小的学问和知识与我们所学理论有一定的联系。

总之,此次在庐山的野外实地实习,时间不长,但在这为期一周的时间中我们对野外地貌、土壤、地质及气候的考察和研究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实践认识,很好地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同时,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也有利于学生增强体魄和磨练意志。此次实习也让我们领略了庐山这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的无限风光,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

   

Tags: 庐山   实习报告   地理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