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领导讲话 > 人大讲话 / 正文

干部应知基本道理30条

2020-12-25 15:51:22

 目录

 一、有信仰,才会有力量 2

 二、天下之德,莫过于忠 3

 三、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 4

 四、一定要拥有“几把刷子” 5

 五、为政处事,担当务实 6

 六、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 7

 七、心甘情愿地消耗自己 9

 八、政贵有恒 10

 九、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 11

 十、养成深度工作习惯 12

 十一、因时制宜,顺势而为 13

 十二、惟改革者进,惟鼎新者强 14

 十三、廉不言贫,勤不道苦 15

 十四、会思考才有好办法 16

 十五、多接地气才更有底气 17

 十六、奉法者最快乐 18

 十七、作风就是战斗力 20

 十八、多读书,随之而来的必然是“能文” 21

 十九、善于从行政的角度思考理论问题 22

 二十、不可意气用事,凡事保持理智 23

 二十一、思想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人生 24

 二十二、积极思考自己的方向 25

 二十三、战胜和超越自卑,经常正面自我暗示 26

 二十四、万事安为先,保持一颗相对安定的心 27

 二十五、注重营造自身的气场 28

 二十六、经验是一柄双刃剑 29

 二十七、无论多么不擅长,都不要排斥数字 30

 二十八、孝敬老人其实是自己的需要 31

 二十九、不要放过关怀别人的机会 32

 三十、学会等待和积累 33

 干部基本三十条

 所谓基本,是指组成事物的基础性、根本性因素,贯穿事物发展始终,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像我们熟知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就是强调这些都是带有方向性的、非常重要的、管总的东西。世上万事万物都有其基本的规律可循,当干部从政为官更是如此,有很多基本的道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学习总结、严格遵循、创造性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能力和综合素养。结合个人的工作经历和学习思考,我认为,要当称职、优秀、有本事、有前途的干部,以下这些基本的道理和方法应努力掌握。

  一、有信仰,才会有力量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当干部、入了党,首要的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这是党员领导干部不能回避的首要任务。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在“围猎”中被人“捕获”。有信仰才会有定力。志正则众邪不生。坚定的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形成强大的定力,无论面对多少艰难险阻,面对多少诱惑,都能不忘初心、矢志不移,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虽千万人吾往矣”。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也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97年来,我们党正是靠着这种信仰、靠着这种定力,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各项事业的成功,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有信仰才会有动力。物质可以产生力量,精神同样可以产生力量。信仰是人们对美好事物和崇高价值的追求,是精神的最高表现形式,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信仰,就会向前向上向善,促使自己去进取、去奋斗。

  “没有信仰的人,终究要被有信仰的人驱逐到墙角里去的。”对党员干部来说,就是要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者、建设者,凝聚起干事创业的信仰伟力,对党忠诚、向党负责、为党分忧。有信仰才会有幸福。法国作家雨果曾说,“信仰,是人们所必需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一个有信仰的人,是心有所依的,怀着一种美丽的、高尚的信念活着,是真正幸福的。追求信仰的过程,就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就是服务人民的过程、就是锤炼道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党员干部成就了自我、造福了百姓、温暖了人间,可以体会到牺牲小我、换取大我的纯正幸福感。

  二、天下之德,莫过于忠

 “忠”就是将“心”放在正“中”,不上不下、不偏不倚,对自己所坚守的,坚如磐石,稳如泰山。在中国古代,“忠”被看作是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被称为“八德”,而“忠”则位列“八德”之首,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从政为官的根本遵循。靠不住的人要不得,当干部一定要靠得住。忠诚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具体来说,就是说要对党忠诚、对单位忠诚、对人民忠诚。要做到“言忠”,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时刻不忘自己对党应尽的义务,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如实向党组织报告情况,不讲损害党中央权威的话,不讲有损党员形象的话。要做到“行忠”,对党绝对忠诚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不能光喊在嘴上、写在纸上,必须要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到实践中,就是要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

 “四个意识”,切实增强“四个自信”,自觉做到“四个服从”,不折不扣执行好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确保中央政令畅通。要做到“身忠”,以身许党,以身报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在重大关头、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

  三、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

 人一生其实都是生活在责任之中。家长有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的责任,孩子有刻苦学习、增强能力的责任,领导干部肩负的责任就更大了。职务其实就是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领导职务不是一种待遇,不是一种享受,也不是一种炫耀,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职务越高,责任就越大,要求也越高,本事也要越大;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履其职、担其责、成其事,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党的十九大为我国发展的未来擘画了最新最美的蓝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吹响了新的集结号,这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磨砺担当的宽肩膀。具备一种“铁肩担道义”的胆识,把工作当事业,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事不避难、勇于担责,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敢于面对、敢于碰硬,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问题面前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关头挺身而出,面对歪风邪气坚决斗争,始终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要练就成事的真本领。担当需要有本事,有本事才能担当。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始终保持虚怀若谷、如饥似渴的学习状态,既向书本学又向实践学,既向领导和同事学又向专家、基层和群众学,既向传统学又向现代学,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主动投身实践,在基层一线摔打、磨炼自己,让成事的真本领在实践的田野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也在实践的风雨中打磨得更丰满坚实、娴熟练达。

  四、一定要拥有“几把刷子”

 现实中,形容一个人有“几把刷子”,说明这个人有本事、有能力。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不是靠别人,靠的是实力。没有实力,什么也做不了,容易出纰漏。习近平总书记告诫领导干部:很多同志有做好工作的真诚愿望,也有干劲,但由于缺乏本领,结果是虽然做了工作,有时候也很辛苦,不是不对路子,就是事与愿违,甚至搞出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来。心中有点子,手中有刷子,工作才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出新出彩。特别是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日新月异、深刻变化,各种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任务不断涌现,徒有一腔热血不行,必须有过硬的能力水平和有效的工作方法。从事的职业不一样,所需拥有的“刷子”也不一样。领导干部应当拥有哪几把“刷子”?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着力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的本领。

  “八种本领”就是衡量、评判一个干部有没有能力、本事的重要标注、依据、尺度。领导干部必须以“八种本领”为目标,不断提高、努力增强,全面提高个人工作能力。如何使自己成为“有几把刷子”的干部?能力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领导干部要勤于学、敏于思,坚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这其中,“博学之”“慎思之”“笃行之”是基本的,至关重要。

  五、为政处事,担当务实

 担当务实,就是说为政处事要敢于担当,求真务实。“逆境顺境看襟度,大事难事看担当。”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以担当的意识、担当的勇气、担当的能力、担当的胸怀,把主要精力用在工作上,义无反顾地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群众利益去奋斗。勇于担当,既是成事之要,也是共产党人的最大忠诚。实干实绩最重要,反对空谈、崇尚实干、注重落实、务求实效,是我们党一贯保持、倡导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知人识人、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要有敢啃“硬骨头”的担当,一定要有点英雄气概,越在危难时刻,越要敢于担当,保持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应该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应该负的责,冒着风险也敢担。敢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不怕麻烦,敢于向问题聚焦,朝矛盾用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不断在敢于担当中一心为民、历练提高。担当决不能耍“嘴皮”,还得有担当的能力、担当的胸怀,担得起责、担得起难、担得起屈、担得起过,更要为敢于担当的下属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要有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善于抓细抓小,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小处见真功,在细处立标准,把决策部署落实到具体事、具体人上,一件一件事情去做,一点一点去抓,下

 “笨”功夫,不当巧官。始终保持审慎笃实的习惯,从基础、点滴做起,远离浮躁,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审慎思考、笃实干事,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要用担当务实的人,以担当务实为鲜明用人导向,在实干和实绩中检验识别干部,让那些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浮”出水面,走上舞台;让那些信奉“又跑又送提拔重用,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和“吹牛皮”的投机者没有市场、吃闭门羹;让有为者有位、让吃苦者吃香、流汗流血牺牲者流芳,营造担当务实的好风气。

  六、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

 权力是公器,公器就不能私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为官从政,必须祛除私心杂念,杜绝以权谋私。私心乃百病之根,因为私心膨胀,公私天平就会倾斜,党性就会丧失,甚至忘乎所以、为所欲为。公私不分,折射出品位不高、原则性不强、自身要求不严,对党的公信力、组织的公信力杀伤极大。一些领导干部认为用公车办一次私事、花公款请一回朋友、借公权为亲朋安排一份工作都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殊不知个人与公家彼此不分、人情与原则搅和在一起,往往就是走向腐败的开端。公则一致,私则万殊。无私则正,无我则善。公生正,廉生威。因此,公私分明,不仅仅是一种美德和境界,还必须成为党员干部的自律规范。公务和私事要分明。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好公务和私事的关系,为公务和私事划上

 “楚河汉界”,自觉做到不假借公务之名办理私事,不利用公共资源为私事提供便利,切莫公私不分,损公肥私。公权与私利要分明。作为党的干部,手中掌握着或多或少的权力或公共资源,要始终牢记权力是国之公器,只能用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利益上。非己之利,纤毫勿占,非己之益,分寸不取。要秉公用权,清醒用权,依法用权。公恩与私恩要分明。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是哪个人的家臣,决不能把组织的教育、培养、使用看成是某个领导的“恩惠”“赏识”,要感谢组织和人民给了自己干事创业的机会,心怀感恩、心存敬畏,在位一天,“赶考”一天。

  七、心甘情愿地消耗自己

 消耗是指消散损耗,今多指因使用或受损而逐渐减少。领导岗位不是休息场所,领导就是责任、领导就是服务。当干部的确是很苦、很难的事,一点都不轻松,常言说的“无官一身轻”就是这个道理。党的宗旨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旗下的誓言要求党员干部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一切,所以当了干部就要心甘情愿消耗自己,要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牺牲精神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的奉献精神,自觉自愿、心甘情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消耗自己的时间、精力乃至于生命。时下,一些领导干部“当官做老爷”的思想作祟,“消耗自己”意识不强,有的官本位思想抬头,特权意识不断放大,高高在上、颐指气使;有的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更有甚者,贪图享乐,贪污腐化,成为党和人民的罪人。领导干部要时刻铭记公仆身份,心甘情愿消耗自己。要在岗一分钟,战斗六十秒。有一个岗位就有一份责任,有一个职务就有相应的任务。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舍得吃苦、甘于吃苦,少一些懒惰,多一些上进心;少一些粗心,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定力,始终在职在岗在状态。要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要带头弘扬奉献精神,兢兢业业、夙兴夜寐、勤奋工作,不慕虚荣、不计功名、埋头苦干,真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功劳的时候不伸手、有苦劳的时候不计较、有疲劳的时候不抱怨,心甘情愿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做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老黄牛。

  八、政贵有恒

 《尚书》有言:政贵有恒,大意是为政贵在长久,反对朝令夕改、瞎折腾。为官一任、为政一方,既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又要注意保持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抓落实之所以成效不佳,往往与缺乏经常抓、反复抓、持久抓有关。如果抓一阵子松一阵子,热一阵子冷一阵子,不能一抓到底,那怎么能把工作落实好呢?抓落实,一定要防止虎头蛇尾。

  ”现实中,少数领导干部政绩观不正,事无恒心、人无毅力,不愿做打基础、利长远的铺垫性工作;有的乐于今天一个“思路”、明天一个“战略”,目标一任比一任高,缺少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有的考虑“显绩”多、谋划“潜绩”少,乐做吹糠见米、短期显效的事情,不愿做见效慢、显效持久的事情,甚至不惜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言多变则不信,令频改则难从。”制定政策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在继承中创新,从源头、根本、长远上拿出治本之策,新官也要理旧账,以思路的连续、措施的配套、方法的对接,为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狠抓落实要久久为功,坚持抓“常”和抓“长”,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使事有专管之人、人有专管之责、时有限定之期,一锤接着一锤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追求实效要“功成不必在我”,甘于做铺垫性的工作,甘于抓未成之事,多做打基础、管根本、利长远的为民之事,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真正为人民群众带来长远的福祉。

  九、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理论上是否清醒、政治上是否坚定,是一个前提性和基础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有政治上清醒,只有理论上坚定才能有政治上坚定。”领导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到,只有增强理论自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攻坚克难、砥砺前行,走好新时期长征路。当下,有的领导干部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是非不分、行为不当,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问题就出在放松了世界观改造,理论上不清醒,思想认识模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论上加强学习,思想上才能坚信不疑,意志上才可坚忍不拔,行动上才会坚定不移。要学而信。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密、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领导干部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器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辨明真假,分清是非,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划清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才能在政治风浪中站稳立场、把握方向,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强大的政治定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要学而思。思考是学习的深化,是将学习认知转化为自我感悟、内化于心的重要一环。只有学懂弄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要学而用。必须紧密结合地方实际、部门实际、行业实际、岗位实际,干中学、学中干,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

  十、养成深度工作习惯

 深度工作与浅度工作相对应,指的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的职业活动,从而使人的认识能力达到极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专心致志和心无旁骛的精神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坚定信心,练好内功,坚守实业,弘扬‘工匠精神’,把实业做实、把产品做专、把质量做精、把品牌做强,就一定能抓住机遇,化危为机。”弘扬“工匠精神”,就是提倡“深度工作”,要追求卓越、臻于极致,从而创造出更高价值,培养更高技能。从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到屠呦呦发明青蒿素,再到袁隆平培育新稻种,靠的都是深度工作。从事领导工作,也必须全身心投入,努力养成深度工作的习惯。要保持专心致志的状态。行之专则悟之深。认真对待工作、对待事业,用心用情用力做事,静下心来、摒弃浮躁,远离喧嚣、不厌其烦,始终保持专注状态。这样我们才能在专心致志的研究中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过去、当前和长远,才能处理好个体与整体、局部和全局的关系。要追求精益求精的标准。强化精品意识、细节意识、精准意识,绝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力求把工作做到精致、极致、细致乃至卓越,做成样板,争创一流,努力使自己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成为内行领导。要提升挑战超越的勇气。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既要给自己订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敢于自我加压,朝着更高目标去迈进、去超越;又要放平心态、避免急躁,对工作进行详细规划,量化分解成一个个阶段性任务,积少成多、积小成大。千万不能制定无法实现的目标,否则会因为极度压力而失去信心,反而违背了深度工作的初衷。

  十一、因时制宜,顺势而为

 “时”是事物发展所处的当前状态,“势”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一种趋势。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因时制宜,顺势而为,就是在全面熟悉掌握当前情况的基础上,顺应时势开展工作,如同顺水推舟,自然省时省力,事半功倍;不合时宜,逆势而为则如同逆水行舟,劳神费心,往往不进反退。当前,有的领导干部工作打不开局面、干不成事,其根源就在于抓不住“时”,看不清“势”,身体已进入新时代,脑袋还停留在过去不可自拔,仅凭主观意愿一意孤行、逆势而为,结果徒劳无功、一事无成。“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进入新时代,领导干部只有审时度势,因时制宜,顺势而为,才能事半功倍,干出新业绩,实现新作为。要把握历史的趋势,自觉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去谋划,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对过去有清醒深刻的认识,对未来有全面客观的分析和预测。要把握当前的形势,立足当下,知变、应变,找准努力的方向,增强现实紧迫感,迎头赶上,在时代巨变中抢占先机、搭上“快车”,冲在前、争作为。要把握发现、发掘本地区本单位的资源禀赋、人文遗产、传统文化等天然优势,将区位和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实现最快发展,完成既定目标,如果一味缘木求鱼、无中生有,这山望着那山高,则只会事倍而功半。要把握民心的走势,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了解群众所需所求,供给更多丰富优质的公共服务,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来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十二、惟改革者进,惟鼎新者强

 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中华民族历来注重革故鼎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改革创新是活力之源。我们党一路走来,从胜利走向胜利,靠的就是改革创新。历史也反复证明,什么时候注重改革创新,经济社会进步得就快;什么时候封闭保守,经济社会就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升级、脱贫攻坚、对外开放等等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老思路已经不管用,老办法已经行不通,唯有改革创新才有希望。对领导干部来说,能不能做出实实在在的政绩,能不能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的改革创新能力。要敢为人先,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拿出一股想创新、敢创新的勇气和闯劲,打破思想保守、思路封闭、视野不宽、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等靠要”等思维束缚,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闯大胆试。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首创精神的一致性,相信基层干部群众,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善于从基层干部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要统筹推进,既要有决心和勇气,也要有智慧和技巧,要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抓住关键问题、热点问题、制约工作发展的难点问题等进行改革创新,从而实现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实效导向的统一。

  十三、廉不言贫,勤不道苦

 “廉不言贫,勤不言苦”,是悬于河南内乡县衙内的一副楹联,意思是说,真正廉洁自律的人不会谈自己多么清贫,真正勤于政事的人不会抱怨自己如何辛苦,深刻道出了一种“廉而勤政”的为官境界。廉、勤自古以来都是对为官从政者的要求,二者缺一不可。“有勤无廉,政失于公;有廉无勤,政失于慵”。勤政必须以廉政为前提,否则,本事越大危害越大;离开勤政讲廉政,廉政就会成为空谈,失去实效。对党的领导干部而言,廉洁意味着清白干净,但绝不至于贫困;勤政虽然要多一些奉献和牺牲,但在为民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和幸福。现实中那些说“廉”就言“贫”、谈“勤”就道“苦”的干部,都不会是好干部。南宋词人吕本中曾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古人尚且有这样的认识,当代干部更要把“廉不言贫,勤不道苦”作为本分。要做耐得住清贫的“廉官”。当官就不要想着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官。贿随权集。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自觉净化朋友圈,远离和抵制各种诱惑;要洁身自好,严守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经常自检自省、自我约束,做到淡泊名利;要从善如流,自觉接受监督,让手中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严格教育管理和监督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防止

 “后院起火”。要做吃得了苦中苦的“勤官”。天道酬勤。曾国藩认为“身心俱勤”才是真勤,并细化提出“勤之道有五”:“一曰身勤,二曰眼勤,三曰手勤,四曰口勤,五曰心勤。”领导干部要朝这个标准来努力,撸起袖子、甩开膀子、扑下身子,苦干实干、夙夜在公,像“老黄牛”一样躬耕不倦,像“拓荒牛”一样进取不息,像“孺子牛”一样奉献不止,用自己的勤奋程度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十四、会思考才有好办法

 思考是指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的活动,是一个认知和积累的过程,决定着一个人的能力素质和境界情操。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告诫我们学习与思考要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为我所用,在遇到问题时,才能拿出真正管用的方法来,不至于“纸上谈兵”。领导工作的实质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思考不研究问题,就无法成长,更无法指导工作。实践证明,谁能更好发现问题、把握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谁就能赢得发展的先机和主动,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靠思考,只有主动思考,才能主动作为,主动出好思路、好方法来解决问题。领导干部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坚持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时时处处事事以研究的心态去对待问题,逐步使自己成为一名思考型、研究型和实干家式的好干部。要有问题意识,敢于正视事情的真相,直面工作中的困难、现实中的矛盾和群众的不满,冷静科学地分析原因,深思熟虑地提出办法,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循环往复,从而推动问题解决,推进事业发展。要有哲学思维,善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超前思维、辩证思维、求实思维、系统思维等科学的思维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以求产生新的思想,找到新办法,开创新局面,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撑。要会总结反思,敢于质疑否定,积极批判探索,通过总结反思认识不足,让自己的眼界更加宽广,谋略更加深远,方法更加丰富,尽快适应工作、提升水平、创新方法、缩短成长周期。要付诸实践,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在思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用思考的成果来指导工作、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提高工作效能。

  十五、多接地气才更有底气

 底气是发自内心的一股正气、才气和豪气。底气足,则刚强正直、顶天立地,做人昂扬向上;底气不足则心虚胆怯、气馁势弱,让人不可信、不放心,无法担起责任。领导干部是“少数关键”,说话办事、一举一动都影响重大,底气尤为重要。底气从哪里来?从接地气中来,从基层的实践和人民群众的满意中来。然而有的领导干部走不出文山会海,无暇深入基层;有的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坐在办公室关起门来做决策;有的调研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了解不到真正的社情民意。结果必然是见到群众心里发虚,遇到难事心里发急,没有底气。底气并非与生俱来,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要深入基层接地气。广阔的基层蕴藏着充足的

 “地气”,只有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掌握丰富的事实根据,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说话干事才会有底气,群众才会服气,工作才会充满生气。要服务群众聚人气。群众是一切工作的根本,领导干部要树立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学习群众工作方法,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以良好的形象为群众所接纳和欢迎。要攻坚克难振士气。越是攻坚克难的特殊时期,领导干部就越要发挥“关键少数”作用,更加自觉地与人民群众一起苦、一起过、一起干,积极营造“领导带着干、干部抢着干、群众跟着干”的良好氛围,增强信心,提振士气。

  十六、奉法者最快乐

 “天下何人最快乐?”明太祖朱元璋曾以此问手下群臣,有人说“金榜题名者快活”,有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有人说“富甲天下者快活”,朱元璋都不以为然,唯独当听到万钢说“畏法度者最快乐”时频频点头,夸其见解“甚独”。法度是治国理政的依据,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奉法、畏法是为人处世的底线,在这个范围内,人们可以“从心所欲”,是最自由、最快乐的。一旦越过这个红线,即使身处高位、身家亿万,成天生活在忐忑不安和疑神疑鬼之中,又何来快乐而言。领导干部唯有涵养奉法守法的理念才能心中有戒,心中有戒才能适时而止,知止之人最快乐。要强化法治思维。心中有法,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自觉加强宪法和法律学习,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心中尚法,清醒地认识到法律是科学的、管用的,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的原则、原理、价值精神,自觉把遵纪守法当作人生智慧去实践,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心中明法,清楚地想明白为谁执政、如何执政的问题,恪守好宪法和法律原则,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维护法治权威。内心遵法、由衷畏法,自觉把法律当作高悬的利剑,始终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时时处处以宪法法律为准绳;虔诚护法,清醒地认识到法律的神圣,自觉捍卫法律的尊严,维护好制度权威,对各种危害法治、破坏法治、践踏法治的行为要挺身而出、坚决斗争;带头执法,树立依法行政观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落实,不断规范自己的行政行为,带头

 “厉行法治、依法办事”。要提升法治能力。自觉按党纪国法办事、按政策制度办事、按规矩程序办事,善于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把法治贯穿于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思考问题、谋划工作、部署任务都能依法守法,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带动全社会形成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气。

  十七、作风就是战斗力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要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相比“党部成了衙门,党员成了官僚

 ”“精神堕落,只知道做官”的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以良好的党风带动政风、军风、民风,被外国观察家评价为“中国的希望”。这充分说明了优良作风蕴含的强大战斗力。看一个领导干部有没有战斗力,关键就看其作风如何。没有扎实过硬的作风,就不能攻坚克难,再好的机遇也会失之交臂。作风好不好,关键看领导。领导干部的作风直接关系党内风气和政治生态,关系民心向背,决定着党的群众基础。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越到紧要关头,越到困难时刻,越不能有丝毫松懈。优良作风体现在真抓实干上。干部就得“干”字当头,要克服“等、靠、要”的惯性思维和“怕、僵、满、木、私、浮”的懈怠情绪,撸起袖子加油干。应该干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应该负的责,冒着风险也要担,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竭尽全力把各项工作向前推,争当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的中流砥柱。优良作风体现在严于律己上。没有严于律己的作风,最终会自己打倒自己。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化作自觉行动,持之以恒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久久为功祛除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心存敬畏,做到心有所戒、行有所止,洁身自好,守住底线、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优良作风体现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拜人民为师,真心实意向人民学习,拓展工作视野、丰富工作经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提高工作能力,以优良作风赢得民心。

  十八、多读书,随之而来的必然是“能文”

 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是智慧的结晶。读书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和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不管多大的官,不读书便不过是一介俗吏。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更快、周期更短,只有持续、快速地学习才能跟得上形势,这也是我们能否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各级领导干部,承担着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重要职责,肩负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要使命,多读书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多读书可以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的书籍可以净化灵魂、造就人格,读书多的人内心就会充实,灵魂就会得以安宁,自然也就会鄙视并自觉地远离那些低级趣味,抵制一切腐朽事物的侵蚀,以天下为己任,在自己的职位上清正干事,当好公仆,用出色的政绩来报效国家和人民。多读书可以提高工作能力。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书是翅膀,让人心游万仞。马克思阅读了1500多种书籍才写成《资本论》。习近平总书记爱读书可追溯到他的七年知青岁月,他带一箱子书下乡,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任何工作要干出彩,都离不开学习。一个干部本领的提高,也离不开学习。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多读书更要会读书。为政之人,不仅要读书,而且要多读书、读好书。既要读“有字之书

 ”,也要读“无字之书”。要自觉地系统地深入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哲学、历史、文学、经济、科技、法律等书籍;要加强调查研究,积极主动地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学会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学中干、干中学;要学会挤时间学,减少吃请、减少人情世故,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读书上。

  十九、善于从行政的角度思考理论问题

 理论是要指导实践的,我们行政的目的就是要解决问题。从行政的角度思考理论问题,是一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以实践成果寻找理论支撑,以实践加深对理论的认识理解,以新的实践创造新的理论,同时从理论上对实践进行阐释,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整个思维过程的出发点和着力点,集中体现领导干部的认知能力和工作水平。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要么习惯于就事论事、见子打子、不学习不研究;要么就理论谈理论,找不到与实践的结合点,空对空;要么夸夸其谈,抓不住问题的本质,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就会变成盲目的行动;没有实践的检验,理论就会变成空洞的说辞,这对推进事业、干部成长都十分有害。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及时转变思维方式,善于从行政的角度思考理论问题。要坚持务实管用。“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制定政策、出台文件要以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为目标,从可能性、可操作性的角度来考虑,不讲虚的空的无用的,坚持在理论的指导下来解决现实问题,从现实的角度来解决理论问题。要坚持知行合一。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找到实践背后的理论支撑和理论问题对应的具体实践。既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又强化实践对理论的印证,形成认识

 -实践-认识的闭环,在比较、实践、反复中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心智渐高、眼界渐宽、胸襟渐广,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推动工作落地生根。

  二十、不可意气用事,凡事保持理智

 “意气用事”是指缺乏理智,只凭一时的想法和情绪办事。意气用事往往和鲁莽、冲动联系在一起。冲动是魔鬼。人在冲动之下往往会做出后悔之事。刘备为关羽报仇一意孤行,夷陵之战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成为著名的贰臣。这些都是意气用事、不理智所致。如今有的领导干部头脑发热,冲动蛮干,盲目决策,有的因喜而轻诺,有的违背客观规律,涸泽而渔,不考虑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干部虽然只是少数,但一条臭鱼足以腥掉一锅好汤,长此以往,将会极大损害党的形象,损害政府的公信力,给群众也造成巨大损失。亚里士多德指出,“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智让每个人认知自我,控制自我,从而以较客观合理的方式观察、分析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为官从政,由于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性,凡事保持理智更显得尤为重要。领导干部要审慎笃实,“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要保持干事的理智头脑,冷静客观,卓有远见,以理性驾驭自己的激情,把求真务实和开拓创新相结合,高昂的斗志和理性的思维相结合,饱满的激情和务实的态度相结合。要忍耐克制,小不忍则乱大谋,面对人际矛盾,要学会忍耐退让,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得意时不骄狂,失意时不自弃,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感情用事、不莽撞冲动。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久久为功,不空谈,不浮夸,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伟大实践中展现作为、彰显价值。

  二十一、思想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人生

 古话说:“积思成言,积言成行,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这句话道出了一个人的思想、习惯、性格与人生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行为心理学中,一个人的想法或行为,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放眼历史,无数杰出人物,即使才智相近,境遇相似,但因性格各自不同,人生结局的差异极大。由此可见,正确的思想,能够形成好的习惯,涵养好的性格,好的性格决定好的人生。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凭借自己的勇敢和能力,把握时机,创立霸业,随之英才聚集,抢先占据了夺取天下的绝对优势,但是他刚愎自用,引起了一系列失误——失察、失人、失态、失信,狂妄自负,错失杀刘邦的良机,谋士英才又反被刘邦所用,最终英雄末路,自刎乌江。反观刘邦,劣势下忍辱负重,保全自己,知人善任,谋臣从容定计,将士见危受命,将帅齐心,成就开国大业。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正确的思想、良好的习惯就是性格的源头。好的性格是可以修炼而成的。作为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不断重复正确的信念和想法,直至形成习惯,这样才能以良好的习惯涵养好的性格,最终决定人生的高度。

  二十二、积极思考自己的方向

 方向本意是东西南北中这些具体方位。对人来讲,就是一定要有理想、有追求。方向问题是每个人在人生道路选择时都要面临思考的重要问题。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方向的选择则取决于一个人看问题的态度。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保持积极思维,正面思考至关重要。期待什么,往往就得到什么。一个人只有保持乐观的心态去积极思考,才会找到自己正确的人生方向,才会走向事业发展的成功之路。在现实工作中,有的领导干部或“初心”淡漠,“使命”松懈,浑浑噩噩;或信念缺失,方向不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大局清则方向明,方向明则思路清,领导干部要积极思考自己的方向。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牢记初心使命。忘记初心,就会失去人心,就会赢在起点,输在转折点,无法胜利到达终点。所以,党员干部只有保持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无论走得多远,才不忘走过的路,无论走到多么光辉的未来,都不忘为什么出发。要知道自己现在“在哪里”,找准现在的位置。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立足岗位、找准定位、精准发力。要知道自己“到哪里去”,看清未来的方向。将个人的人生方向同向并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将个人的发展全面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过程中把准自我正确的人生方向,实现自我真正的人生价值。

  二十三、战胜和超越自卑,经常正面自我暗示

 自卑是一种对自己缺乏正确认知和评价,进而导致的主观低落、悲伤软弱等负面心理状态。人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自卑心理,经常进行自我否定,碰到机会不敢去和强者竞争,想到好的建议不敢去和领导提,遇到困难险阻总认为自己不行,出了问题都觉得是自己的原因。长期如此,就会从“我不能”“我不行”变成真的不能、真的不行,最终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过一生。古希腊著名的政治家和雄辩家德摩斯梯尼,天生口吃,讲话时还有挤眼、跺脚等缺陷,但他没有怨天尤人、自卑气馁,而是经常正面暗示自我,激励自我,经过坚持不懈地训练发音,他最终战胜了自己的软弱和自卑,成为雅典最具雄辩的演说家。实践反复证明,强者不是天生的,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在于他善于经常自我肯定,能够战胜和超越自卑,从而走向成功和卓越。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做内心强大的人,悦纳自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积极乐观的阳光心态对待周围的事物,发挥自己的长处,挖掘自己的潜能,锐意进取、敢想敢干,以舍我其谁的气概创造经得起历史检验、对人民有益的业绩。要有不到最后不罢休的精神,凡事不做则已,做必做到最后、做到最好,坚持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命,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逐步成长为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和作风过硬的领导干部。

  二十四、万事安为先,保持一颗相对安定的心

 安定、安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愿望和追求。北京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都有一个安字,寓意“安邦治国,国泰民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安身、安心、安业,多为老百姓造福。保持一颗相对安定的心,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题中应有之义。相同的处境,不同的心态,会有不同的结局。时下,一些领导干部心浮气躁、急于“进步”,这山望着那山高,三年不动就有失落感,不安分、不安定的思想严重,小则心态失衡,大则走上贪污腐化、违法犯罪的不归路。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一颗相对安定的心,正确认识权力、地位、政绩,始终保持公仆情怀,把“平常心”和“英雄气”完美融合,进可建功立业,退则慎独修身。要活在当下。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当下的事、当下的人、当下的时间,不要陷入昨天的懊恼悔恨,也不要整天盲目希冀明天的美好日子,安下心来,敢于吃苦、愿意吃亏,多些“予”、少些“取”,不好高骛远,不急于求成,不浮躁、不急躁、不粗糙,专心致志把手头的事做好、把现在的事做好。要积极主动。凡事既尽力而为,又顺其自然,敢于接受缺陷,不苛求事事完美,涵养坦然面对成败得失的豁达心态,经得起各种风险和诱惑的考验,感恩组织,敬畏法纪,在忠诚履职中感受快乐,在为民服务中收获内心安定的幸福感。

  二十五、注重营造自身的气场

 气场是一个人精神风貌、言谈举止、道德情操的外在集中反映,是个体独一无二的精神名片,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场强的人,往往可以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发挥影响力,感染人鼓舞人带动人,可以直接帮助领导干部提升领导力。现实中,不少优秀的领导干部,能把干部群众紧紧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靠的不是手中权力,而是自身宛如磁铁一般的气场。气场是可以塑造的,从事领导工作,除了依靠法律、纪律、规定等强制性的权力进行管理外,还要努力营造自身气场,形成一种权力之外的影响力感染力凝聚力。要以才聚人。把学习当做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使自己的能力与担任的领导职责相匹配,面对危机不慌乱,问题拦路有办法,在危机中找转机,在矛盾中求突破,把职业当事业,把困难当机会,以最大热情投入到本职岗位,做到才华令人景仰、才干令人佩服,从而以自身“气场”带动部属把心思放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上,充分凝聚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快干事、干成事的正能量。要以德服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个人的人格是平等的,人们对具有高尚品格的领导者具有敬爱感,领导干部公道正派,敢于奉献,以身作则,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筑牢思想防线,保持清醒头脑,摒弃人身依附关系,秉公处事,则清气自生,“气场”自然彰显,也就自然赢得同事和下属真心实意地认可。

  二十六、经验是一柄双刃剑

 经验是从长期的工作、生活实践中通过总结提炼得出来的知识或技能,既可以是通过他人的传授、间接掌握的,也可以是经过亲身体验、直接获得的。它蕴含着许多科学性、哲理性的认识,对认识问题、理清思路、推动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毛泽东同志就曾说过:“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一语道破了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但形势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新情况层出不穷、新任务日益繁重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习惯于用老经验、老办法办事,盲目套用经验,甚至唯经验论,就会思维僵化、固执己见,这是一种低水平的认知,甚至会陷入“经验主义”的窠臼,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走不少弯路,撞得“头破血流”,我们党在这方面是吃过大亏的。为官从政既要正确认识经验,更要善于运用经验,切实把经验学好、用活。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切实做到与时俱进;还应勇于创新,打破常规思维,适应新形势要求。要杜绝“刻舟求剑”思维。实践是常新常青的,从实践总结中得来的经验,也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要注意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提炼新认识、新观点,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使经验更好地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要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要落实精准要求,实事求是、具体深入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准其中的差异,对症下药破解难题,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十七、无论多么不擅长,都不要排斥数字

 数字最早是从古人结绳记事演变过来的,它直观反映了数目的增减变化,是衡量工作进展、成效的重要指标,可以了解过去和现在,预测未来和发展趋势,还能实现智能决策、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运行效率。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两种认识事物的方式,一种是定性分析,一种是定量分析,定性分析要依托定量分析,而定量分析的关键是对数字的分析。可以说,数字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可或缺,数字里面有乾坤。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云计算方兴未艾,数字的作用更加凸显。所以,不管工作情况再怎么熟悉、工作经验再怎么丰富,不管对数字多么不擅长,都不能忽视数字、排斥数字,要接纳数字,利用好数字,避免“数字鸿沟”。要精准量化工作指标。0.99本来非常接近1,可它的1000次方却接近于0。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工作,如果每项工作、每个工作环节都不那么精准,看起来不过“失之毫厘”,可最终往往会“谬以千里”,甚至铸成大错。数字代表着精准,通过数字能把一般化的工作标准化、具体化,从而破解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的工作习惯。要树立大数据思维。增强数据意识,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思维和理念,注重逻辑分析和数据决策,借用大数据从更全面、更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把握规律、抓主要矛盾。要善于综合分析。用好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把握好质与量的关系,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真正掌握事物的规律,把握事物的本质。将“精准

 ”刻在心中,树立精准发力的意识,在工作中努力做到细致精致极致,找准问题所在以及问题产生的根源。

  二十八、孝敬老人其实是自己的需要

 “修齐治平、以孝为本”,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和做人的底线。一个人如果不孝顺,就不是一个好人,更遑论做一个好干部,指望他担负起其他的社会责任也是不可能的。凡是没有孝心的干部都不应提拔重用。孝敬老人是领导干部修身齐家之需。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自觉践行孝道,让父母身心安康,既是老人的需要,更是我们良心的需要,也是家庭和睦、营造良好家风的应有之意。老百姓是以吏为师的,领导干部要继承和弘扬养亲与敬亲、立身和立功等孝道文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引领以孝敬为美、以孝敬为荣的社会风尚,以好的家风引领好的党风、政风、民风。孝敬老人是领导干部勤政为民之需。要把自己的责任尽好,把担子挑好,为人民谋福利,为社会作贡献,为党的事业谋发展,无怨无悔地投身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使家中老人因自己的德行而欣慰,因自己的贡献而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仰慕。孝敬老人是领导干部清正廉洁之需。“贪官无孝子”,贪污腐败、贻害社会,不仅使自己身负骂名,更让父母蒙受痛苦,即使尽到为人子女的义务,也是彻彻底底的伪孝,“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选贤臣举孝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始终清正廉洁、勤政为民,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守规矩,才能不让家中老人担心,不因自己的错误而让家庭蒙羞。

  二十九、不要放过关怀别人的机会

 关怀是每个人所必需的情感需要,是密切人群关系,有效解决现代社会中人际分离、关系淡漠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一枝一叶总关情。然而现实中,一些干部随着职位的升迁,自身的优越感、权势感便开始作祟,高高在上,目中无人,一味发号施令要求他人干事,只顾自己当官做老爷,不懂关心爱护干部职工,不会关心体恤百姓疾苦,这种不良现象势必会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有时甚至引发恶性群体性事件。当然也不能刻意追求关心爱护,一味迁就、盲目顺从他人。不放过关怀别人的机会,就是要与人为善,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能够换位思考。关怀别人要真情实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做人要善良,真心希望别人好,大力弘扬关怀友善的精神,用“春天般的温暖”对待人民、以亲人般的关心爱护身边每一位同志,助人为乐,不求回报,以此赢得人民的信任、尊重和友善,拉近党和人民群众间的距离。严管干部是关心厚爱。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要把严格管理干部和热情关心干部结合起来,越是管得严,越是对干部的保护,对干部身上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发现提醒,让“咬耳朵、扯袖子、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不放过任何一个关怀、保护干部的机会。

  三十、学会等待和积累

 “等待”是指等着所希望的人和事物的出现,是量变到质变过程;“积累”是指事物的逐渐聚集,是量变的增加过程。在质变未到时,要学会等待和积累,否则,欲速则不达。人生成长需要学会等待和积累。要等待生理成长的积累,常言说

 “女大十八变”,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生就是一个随年龄增长逐步提高境界的成熟过程。要等待心性历练的积累,积善成德,围绕目标,向上向善向前,在坚持不懈的等待中磨炼积累、净化升华,方使心性从容而淡定、厚德而载物。要等待经历学习的积累,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行而知之。学习实践是成才成功的必由之路,只有活到老学到老,不断用知识和智慧武装自己、感受快乐、享受幸福,才能成就精彩人生。事业成就需要学会等待和积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干部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口吃不成胖子,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从实事干起,积微成著,厚积薄发。各个阶段有各个阶段的事业,无论什么任务,大胆地去做,认真地去做,高高兴兴地去做,学会在消耗中等待、在奉献中等待。要按规律办事,把远大目标和干事创业、担当实干结合起来,锁定目标,脚踏实地,接续用力,一任接一任干、一锤接一锤敲,久久为功,方得始终。干部进步需要学会等待和积累。干部成长进步是一步一个脚印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就是知识能力的提高、经验政绩的积累、职务资历的“墩墩苗”,是射出成功之箭的张弓蓄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要在个人努力与组织培养中学会等待和积累、切忌官欲熏心、急功近利,设计升迁路径,千方百计往上爬、削尖脑袋四处钻、患得患失不担当。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实践是人生的大课堂,基层是干部成长的最好老师,要在等待和积累的内因上下功夫,主动适应外因环境需要、组织需要和事业需要,奋发向上,顺势而变,把握新时代新机遇,努力交出一份新气象新作为的合格答卷。

 

Tags: 应知   道理   干部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