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总结汇报 > 述廉报告 / 正文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2020-10-09 11:42:10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

 地球

 第一课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 形状

 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二、 大小

 1、 地球的极半径:6357千米

 2、 赤道半径:6378千米

 3、 平均半径:6371千米

 4、 赤道周长:40000千米

 5、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课

 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

 一、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 北极:地轴北端与地球仪表面的交点

 2、 南极:地轴南端与地球仪表面的交点

 3、 赤道:从地球表面到南北极点的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二、 纬线与维度

 1、 纬线的定义:

  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叫做纬线

 2、 纬度的定义:

  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不同的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叫做纬度

 3、 纬度的判读:

  (1) 赤道是0°纬度,是划分纬度的起点。赤道以北是北纬,赤道以南是南纬。

  (2) 北纬,用符号“N”表示。越往北度数越大。

  (3) 南纬,用符号“S”表示。越往南度数越大。

  (4) 在没有标示纬度符号的经纬网图中,越往北度数越大的是北纬,越往南度数越大的是南纬。

  三、 经线和经度

 1、 经线的定义:

  在地球以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半圆,叫经线,也称子午线。

  2、 经度的定义:

  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人们给不同的经线标上了不同的度数,叫做经度。

  3、 经度的判读:

  (1)国际上规定,已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2)以0°经线为界,往东为东经度,用符号“E”表示,0°经线向东至180°E是东经度的范围

 (3)以0°经线为界,往西为西经度,用符号“W”表示,0°经线向西至180°W是西经度的范围(注意:180°E和180°W是同一条经线,他们是重合的。)

 (4)在没有标示经度符号的经纬网图中,越往东度数越大的是东经度,越往西度数越大的是西经度

 四、半球的划分

 1、南北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2、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从20°W往东至160°E以西的范围为东半球,从20°W往西至160°E以东的范围为西半球

 四、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1、 低纬度:0°——30°

 2、 中纬度:30°——60°

 3、 高纬度:60°——90°

 第三课

 地球的自传

 一、 自传

 1、 自传定义:

  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传。

  2、 方向和周期: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天(24小时)

 二、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一) 昼夜更替

 (注意:昼夜交替产生的三个条件:

  1、 地球不停的自传

 2、 地球本身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3、 太阳系中只有一颗恒星——太阳)

 (二) 时间的差异——地方时

 1、地方时的定义:

  在东西方向上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2、时刻的判读

 (1)将昼半球等分的经线其地方时为正午12:00;与其相对的经线其地方时为0:00(24:00)

 (2)在赤道上,晨线与赤道相交的地方其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相交的地方其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如图1所示A处18:00,B处为6:00)

 3、地方时计算的原则:

  (1)东加西减

 (2)东早西晚

 第四课

 地球的公转

 一、 公转

 1、 公转的定义:

  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称为地球的公转

 2、 周期与方向:

  周期:一年(约365日)

  方向:自西向东

 二、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一) 四季的变化

 (二) 五带的划分

 (三)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带来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 极昼极夜现象的产生

 三、 四季的产生

 由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公转时是倾斜的,且倾斜角度为66.5°,所以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季节对应太阳直射点的地方差异,太阳直射点在23.5°N和23.5°S之间产生季节性移动。春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春分日前后的3、4、5这几个月是春季;夏至日时太阳直射23.5°N,在夏至日前后的6、7、8三个月为夏季;秋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在秋分日前后的9、10、11这几个月为秋季;冬至日时太阳直射23.5°S,冬至日前后的12、1、2三个月为冬季。

  四、 五带的划分

 热带:23.5°N(北回归线)至23.5°S(南回归线)之间

 北温带:23.5°N(北回归线)至66.5°N(北极圈)之间

 北寒带:66.5°N(北极圈)至90°N(北极点)之间

 南温带:23.5°S(南回归线)至66.5°S(南极圈)之间

 南寒带:66.5°S(南极圈)至90°S(南极点)之间

 五、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节气段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状况

  昼夜长短状况

 从春分到夏至

 从赤道(0°)逐渐移向北回归线(23.5°N)

 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从夏至到秋分

 从北回归线(23.5°N)逐渐移向赤道(0°)

 北半球依然昼长夜短,只是昼渐短夜渐长

 从秋分到冬至

 从赤道(0°)逐渐移向南回归线(23.5°S)

 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从冬至到春分

 从南回归线(23.5°S)逐渐移向赤道(0°)

 北半球依然昼短夜长,只是昼渐长夜渐短

 两分日

 直射赤道(0°)

 昼夜平分

 两至日

 夏至直射北回归线(23.5°N);冬至直射南回归线(23.5°S)

 夏至日是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是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第二单元

 地图

 第一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

 一、 地图三要素:比例尺

 指向标

  图例和注记

 二、 地图上方向的判断

 1、 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 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确定方位

 3、 经纬网地图上,根据经纬线确定方位(经线指示正南正北方向,纬线指示正东正西方向)

 三、 比例尺

 1、 概念:比例尺是指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

 2、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 表示方法:

  (1)线段式:0_____50千米

 (2)数字式:1:5000000或1∕5000000

 (3)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4、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细程度的关系

 相同图幅的两幅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地域范围越小,所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比例尺越小的表示的地域范围越大,所表示的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如下图)

 1:20万

  1:500万

 第二课

 地形图的判读

 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1、海拔:是指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称绝对高度。

  2、相对高度:是指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垂直距离。

  二、五种常见的地形类型

 1、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2、特征:

  地形类型

 海拔特征

 地表形态特征

 平原

 200m以下

 地面广阔平坦

 高原

 500m以上

 地面起伏和缓

 山地

 500m以上

 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丘陵

 不超过500m

 相对高度小、坡度和缓

 盆地

 \

 四周高中间低

 三、 等高线地形图

 1、 等高线的概念:

  在地形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高线

 2、 等高线地形图:

  用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3、 六种常见地貌类型的等高线地形图

 地形部位

 地形部位特征

 等高线特征

 图示

 山峰(山顶)

 中间高四周低

 等高线闭合,等高线由外向内递增。

  鞍部

 两个相邻山峰之间的凹地

 山谷线的最高点就是鞍部

 山谷

 两山脊之间低洼的部分

 山谷两边高,中间低,等高线是低值凸向高值

 山脊

 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高耸的部位

 山脊中部高,两边低,等高线是高值向低值凸起

 陡崖

 近似垂直的山坡或地形倒置

 几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陡坡于缓坡

 陡坡坡度较陡,缓坡坡度较缓

 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第三单元

 海洋与陆地

 第一课

 海陆的分布

 一、海陆分布

 海洋占地表总面积的71%,陆地占地表总面积的21%

 二、七大洲

 1、由小到大(按面积):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各大洲的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红海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南美洲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

 三、四大洋

 按面积由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第二课

 海陆的面貌

 一、七大洲的地形特征

 大洲

 地形特征

 亚洲

 中部高、四周低,山地面积广,地形复杂。

  非洲

 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

 欧洲

 以平原为主,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南、北美洲

 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大洋洲

 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南极洲

 冰雪覆盖,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第三课

 海陆变迁

 一、沧海桑田

 1、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

  (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海平面的升降)

 (2)外力作用(人类的活动,流水、风力、海浪侵蚀)

 二、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

 (一)、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

 (二)、板块构造学说

 1、全球分为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3、 板块运动形成的不同地表形态:

  (1) 张烈(生长边界)在张力作用的影响下形成裂谷和海洋

 (2) 挤压(消亡边界)在挤压力的作用下形成高山、岛弧链和海沟

 四、 世界的主要火山地震带

 1、 火山活动和地震出现在地壳活跃的地带(板块交界地带)

 2、 世界最大的两大火山地震带

 (1)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2)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 五、陆地地形之最

  ①里海是最大的湖泊。②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位于北极地区,属于北美洲,在美洲版块,是丹麦的属地。③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撞形成的。④尼罗河是世界第一长河,位于非洲。⑤七大洲中,南极洲平均海拔最高,欧洲平均海拔最低,最热非洲,最冷南极洲。

  第四单元

 天气与气候

 第一课

 天气与生活

 一、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1、概念: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状况。是多变的。

  2、特征:

  (1)、短时间的

 (2)、具有多变性

 3、描述方式:

  (1)、阴晴

 (2)、气温高低

 (3)、风力大小

 (二)、气候

 1、概念

 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2、特征

 (1)长时间的(多年的)

 (2)、相对稳定,有规律可循(平均状况)

 二、看图识天气

 (一)获取天气信息的途径

 网络、电视、电话、报纸、短信

 (二)、卫星云图的判读

 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为云区。白色的程度越浓,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为阴雨区。

  (三)、大气污染的危害

 1、危害人体健康

 2、影响动植物的生长

 3、腐蚀建筑物

 第二课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一、 气温的变化

 1、 气温的日变化:

  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2、 气温的年变化:

  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3、气温曲线图

 气温年变化图:

  气温日变化图:

  由气温年变化图判别半球

 (1) 在气温年变化图中七八月份气温最高,图示所代表的地区一定是北半球

 (2) 在气温年变化图中七八月份气温最低,图示所代表的地区一定是南半球

 二、气温的分布

 (一)、等温线

 1、概念:

  等温线是指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的平滑曲线

 2、 特征:

  (1)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上的气温相等。

  (2)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固定的。

  (3)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4)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

  (5)等温线成闭合状态,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

  (6)等温线成闭合状态,中心气温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

  3、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1)纬度位置: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2)海陆分布: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3)地形:在山地,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C

 第三课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一、 降水的变化

 (一)、降水的形成

 1、陆地水蒸发形成水汽

 2、空气中有凝结核

 3、水汽随气流上升遇凝结核冷凝

 4、小水滴达到过饱和

 (二)、降水的表现形式

 雨、雪、冰雹等

 (三)、降水的变化

 1、不同地区年降水量不同(地域差异)

 2、同一地区,不同年份降水量不一样

 (时间差异)

 3、一年内不同季节、不同月份降水量也存在差异

 (四)降水量的表示方法——降水量柱状图

 二、 降水的分布

 (一) 等降水量线

  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

 (二) 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1)赤道——多雨,两极——少雨

 (2)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多雨,大陆西岸——少雨

 (3)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多雨,内陆地区——少雨

 第四课

 世界气候类型

 一、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图

 二、 各温度带的气候类型、分布及特点

 温度带

 气候类型

 特征

 分布规律

 热

 带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南北纬10°之间的赤道附近。

  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

  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分雨旱两季。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高温少雨。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温

 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南北纬25°—35°的大陆东岸。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南北纬35°—55°的大陆东岸

 温带海洋气候

 全年温和湿润。

  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冬寒夏热,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

  冬长寒,夏短暖。

  中纬度的大陆内部。

  极圈附近

 寒

 带

 苔原气候

 长冬无夏

 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北部边缘

 冰原气候

 全年酷寒

 极地附近

 其他

 高原山地气候

 海拔高,终年低温。

  高大的山地和高原

 三、 几种主要气候类型的气候资料图

 四、 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第一步,根据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判定南北半球。

  最热月出现在七月或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呈峰形,则该地位于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一月或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呈谷形,则该地位于南半球。

  第二步,根据最高和最低气温的数值判断热量带。

  最冷月均温>15°C为热带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C以上为亚热带气候(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以及温带海洋气候;

 最冷月气温<0°C,属温带和寒带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C以下,且最热月气温都在15°以下的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最热月气温在0°C—10°C的为苔原气候;终年气温都在0°C以下的为冰原气候。

  第三步,根据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及降水总量确定气候类型。

  夏雨型:所有的季风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和热带草原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年雨型:热带雨林、温带海洋

  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2000mm,月降水量>100mm。

  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1800mm,夏月降水量陡然超过400mm。

  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在1000mm—1200mm左右,夏月降水量>100mm。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稀少。

  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800mm,夏月降水量在100mm以上。

  地中海气候:全年降水量在500mm—1000mm左右,冬月降水丰沛。

  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400mm,夏月降水量>100mm

 温带海洋气候:年降水量>700mm,全年降水均匀。

  (总的判定方法是一看气温,二看降水,三看季节变化。记住:“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第五课

  影响气候的因素

 一、 纬度因素

 (一) 对气温的影响

 受地球形状的形状的影响,不同纬度地带接受太阳热量的多少不同,导致高低纬度之间的气温存在明显差异。(如图所示:三束直径一样的光线,照射在高、中、低三个不同的纬度地带,其所辐射的能量是相等的。但由于照射的角度不同,照射的面积不同,S3>S2>S1。所以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温度也就不一样了,T1>T2>T3。

  (二) 对降水的影响

 1、 赤道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充沛。

  2、 两极地区常年酷寒,蒸发弱,降水稀少。

  二、 海陆因素

 (一)影响降水

  受距海远近因素的影响,离海洋近且能受到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的地区降水丰富;远离海洋的内陆,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二)影响气温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海水吸热慢,放热也慢;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因此,同纬度地区,夏季陆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三、 地形因素

 (一) 海拔对气温的影响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0.6°C∕100m)

 (二) 山脉走向对气温的影响

 迎风坡降水充沛,背风坡降水稀少。(以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的萨米恩托和艾森港为例)

 第六课

 人类活动与气候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一) 有利影响

 改善局地气候,促进农业生产。

  (二) 不利影响

 导致气候恶化,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1、臭氧层空洞

 表现:

 2、全球气候变暖

 3、酸雨

 第五单元

  世界的居民

 第一课

 世界的人口

 一、 人口的增长

 (一)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1、决定性因素:

  出生率与死亡率

 3、 其他影响因素:

  (1)生活水平

  (2)医疗条件

 (3)人口文化素质

 (二)人口增长的度量: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三) 人口增长的地域差异:

  1、 欧洲、北美、大洋洲等发达国家增长缓慢

 2、 非洲、南美、亚洲等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

 二、 人口的分布:

  (一)、人口分布的疏密

 表示方法: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三) 人口的具体分布

 总体状况:分布很不均匀

 1、 稠密区: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2、 稀疏区:

  极端干旱的热带沙漠去、过于潮湿的雨林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和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等环境恶劣的地区。

  三、 人口问题

 (一) 总体上看:

  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严重制约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 对策:

  控制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三) 人口问题的差异:

  1、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导致的问题:(1)劳动力短缺(2)老年人口增多。

  2、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问题(1)劳动力过剩(2)就业困难(3)交通拥挤(4)环境污染(5)社会不稳定

 第二课

  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一、三大人种

   人种

 肤色

 头发

 面部

 体毛

 分布地区

 白种人

 白色、浅棕色

 金黄、波状

 鼻子高、嘴唇薄

 多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黄种人

 黄或黄棕色

 黑直

 扁平

 中等

 亚洲东部、东南部

 黑种人

 黑色、黑棕色

 卷曲

 嘴唇厚

 少

 非洲、大洋洲、美国境内

 二、 多种语言

 语言

 主要分布区

 英语(最广)

 欧洲西部、亚洲的南部和北美洲

 汉语(最多)

 中国及东南亚等地

 俄语

 欧洲东部、亚洲的西部及北部,主要是俄罗斯

 法语

 欧洲的法国以及非洲的一些国家

 西班牙语

 欧洲西班牙及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的许多国家

 三、 宗教文化

 宗教

 产生地区

 创始人

 经典

 分布区

 基督教(信徒最多)

 西亚

 耶稣

 《圣经》

 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伊斯兰教

 阿拉伯半岛

 穆罕穆德

 《古兰经》

 亚洲西部、东南亚、非洲北部、东部

 佛教

 古印度

 释迦牟利

 《金刚经》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第三课

 人类居住地

 一、 聚落

 1、 概念: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

 2、 分类: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二、 聚落与环境

 (一) 影响聚落的自然地理环境:

  1、 地形:地形平坦

 2、 气候:气温适中,降水适当,气候适宜

 3、 资源:自然资源丰富

 4、 水文:水源充沛(河流及绿洲区)

 (二)影响聚落的社会经济环境:

  1、交通:交通便利

 2、政治:政策的影响

 3、科技:

  4、旅游:

  三、保护聚落文化

 意义:

  1、 一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2、 另一方面作为特殊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Tags: 知识点   归纳   星球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