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此心安处是吾乡——写给『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

2023-01-13 19:35:07

◇王海平

每座城市,都有它深刻的历史印记。

每段时光,都有它夺目的历史荣光。

当地理与历史相互交织,当工业与文化相互融合,一个散发着文化气息、挟带着一座城市全部记忆的院子悄无声息地,从历史的最深处——1947 走来,它的出现,惊艳了这座城市。

带着“朝圣”的心态,我站在它的面前,就如同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上,纵观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变迁,历史感与沧桑感扑面而来的同时,厚重的文化又会将你紧紧地裹卷,指尖轻抚,时光凝结。

只看了一眼,我就对它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不禁感其翰藻,体其浏亮,叹其慷慨,吟其流美。

这就是山西省首家“城市记忆”主题场馆——“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

一座水泵厂,半部工业史。

提到阳泉,大约很多人的脑海里最先闪现的,便是煤。你以为阳泉只有煤吗?不,阳泉还有历经岁月磨砺的厚重文化积淀,这其中,还有着工业遗产这座“富矿”。漫步阳泉,每走一段,总能迎头“撞”见些工业遗韵、旧日时光;
每望几眼,便会心醉神驰于文献名邦、红色岁月……

历史无言,却在这里写下恢宏的革命篇章;
岁月无痕,却在这里筑起永恒的红色丰碑。一片土地的历史,说到底,就是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历史,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总有一些深远的事情会成为我们的“集体记忆”。因为这些“集体记忆”的每寸土地下面,都埋藏有好几层故事,其中,就有我们的记忆和乡愁。我们有责任留住和延续这种“集体记忆”,并让这种“集体记忆”变成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文化源动力。

比如,这座“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的前身,就是阳泉水泵厂。

时光简单地叠加、流逝,像一条与高铁平行的河流,将阳泉水泵厂的故事储存于大地的记忆里和每一个阳泉人的脑海里,组成一副工业气质的画卷,无限精彩。

我不止一次行走在这座城市,不止一次走过这条名叫南庄路的街道。这是条再普通不过的街道,因为有个南庄村,因为有个南庄矿。走在这条路上,就像是走在一个音乐家弹奏的长调中。静静地倾听,每一条小巷、每一块壁墙,似乎都在喃喃低语,给你讲述着这座城市历史的沧桑。

每次走过,我都会向这个叫阳泉水泵厂的大院投去深情的目光。一直以来,在我的概念当中,她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水泵厂。当我翻阅她七十多年的历史,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肤浅,竟不识它的高,不知它的重,内心能不自责,能不遗憾吗?

建党百余年以来,阳泉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死保卫祖国、捍卫家园、建设城市。它诞生于这座红色的城市、英雄的城市,成长于此、发展于此、壮大于此,最后也将自己的根深埋这座城市的土壤开花结果、吐露芬芳,即便此时一切归于宁静从容,仍旧掩藏不了那段激情岁月留下的一片火红的印迹。

行走在南庄路上,尽管已看不到昔日的景象,但仍能把我们带入那个时代的遐想:它的原厂名为阳泉裕兴修造厂,生产解放军部队所使用的子弹壳、手榴弹壳等一些军需物资,1947 年5 月阳泉解放后,为适应城市发展由下站迁至现厂址,1951 年更名为阳泉辗铁厂,生产新牙轮式水车产品,1956 年更名为山西省阳泉市国营阳泉机械厂,1959 年正式筹建水泵厂,1962 年正式更名阳泉水泵厂,由市管改为省管,1973 年由省管改回市管,由重工局机械电子工业局管理。2004 年归市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委员会监管,2005 年企业改制成立阳泉水泵厂有限责任公司。七十多年来,它与阳泉一起成长,共同见证了阳泉在近现代山西工业发展史中的成长历程,承载着阳泉人民的美好记忆,是阳泉市的老国企、老字号、老功臣。

在我的心目中,最动听的声音是厂子里发出的声音。工人们的交流声,机器的撞击声……那是土地与工业的变奏,是风雨与雷电的和弦,是人与城市的交响。声声洞穿了岁月,折射在历史的墙壁上,弹跳在每个人火热的心脏上。今天想来,那是我们奔跑在现代化征程上的时间之鸣。那时的工厂,人和机械都在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开创着一代工业文明。每天清晨,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播报响彻厂区,厂大门前车来人往,工人们着装整齐地骑着二八自行车奔向车间,周围居民每天都习惯在工厂各个车间有序的操作声中醒来;
黄昏,穿着统一厂服的工人们涌出工厂大门,直到工人们晚归的身影披上绚丽的晚霞,一天才算接近尾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凡而不寻常。

时间,总是由奋斗定义。一个人咬紧牙关的奋斗,是血性;
一群人咬紧牙关的奋斗,是团队力量;
全市人民咬紧牙关的奋斗,就升腾起一种令人仰视的精神。七十多年的厂史也是一部厚重的民族工业奋斗史。它是我国最早专业生产水泵的五厂家之一,是国家水泵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铭刻下太多荣耀的记忆符号:年生产铸铁件5000 吨、铸钢件600 吨,拥有机械加工设备500 余台套、高精尖设备30 余台套。所生产的35 个系列、168个品种、981个规格的水泵,行销全国各地。研制开发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渣浆泵、液下污水泵、DZ 型高压增压等多种系列的水泵新产品,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面对着它创造的辉煌成果,我终于读懂了什么是真正的奋斗:真正的奋斗,从来都是迎难而上;
真正的奋斗,从来都是志向远大;
真正的奋斗,从来都是乘势而上;
真正的奋斗,从来都是矢志不渝。我更深切地感受到:过去七十多年的阳泉工人,虽处于不同年代、不同岗位、不同年龄段,但它们用行动共同点亮了阳泉向前发展的精神灯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阳泉人奋勇前行,他们是有着崇高使命和责任担当的一群人,是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的一群人;
过去七十多年的阳泉工业,既承载了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的命运,也保存了这片土地从屈辱走向辉煌的历史记忆和情感温度,在它七十多年的历史坐标上,镌刻着时代和个人的记忆,它走过的历史,是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相联系的历史,是始终与“中共创建第一城”——阳泉共成长的历史。

后来,查阅资料我才知道,和它同一时代的北京水泵厂正式宣告破产了,武汉水泵厂宣告停产了,沈阳水泵厂被战略重组,厂名消失了,泵的品牌也没保存下来……它是幸运的,因为它矗立于这样一片不曾干涸的、英雄的、红色的土壤。这片土地,只要种下一粒种子,就是满眼希望。因为这片土地,既有文化的力量,更有红色的力量。

它要搬迁了,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我呆呆地盯着报纸上那行字,它模糊得像一个远古的梦,也像一行横流的泪。数十年前,天南地北的年轻人聚集于此,青春跳动与机器轰鸣同频共振,为阳泉注入了“工业基因”,他们的足迹,我们在记录;
我们的未来,他们在期待。得知这一消息,阳泉水泵厂的工人纷纷到现场告别,是的,这一切就像是一种仪式。一群铸铁车间的女工赶过来拍照留下纪念,一家三代也来了,退下来的工程师、技术员也来了,不少市民也来了,他们来寻找属于他们的青春记忆。他们一遍遍抚摸着机床、车床,一遍遍环视着熟悉的厂房、车间、工具……这是一种融在血液中,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归属!亦使得今天的工匠精神多了些感情和温度的内涵。

对这座城市中的人来说,不舍,是因为这城市的记忆中有自己的生命印迹;
舍得,是因为期待着城市的未来会比过去更好。我们不可能留住过往所有的一切。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它的搬迁,是“腾笼换鸟”“专业化重组”的需要,是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需要,是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助力的需要,是这座城市转型发展蹚新路、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这既是时代之新,也是企业之新,更是工业化之新、城市之新。但是,它留下的记忆和文化是丰富而又深刻的,每个人诠释它的方式不一样,比如作家笔下的,画家笔下的,摄影师用相机照下的都不一样。当你从纵向的历史维度,从横行的空间维度,从人文、自然、地理等角度真正走近它,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一座老工厂,它还是一部故事之书,同时它也是一部水泵厂志,是一部具有强烈浩瀚感的知识之书,是一部关于阳泉水泵厂和它的时代的历史之书、现实之书……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段落都会让人读得津津有味,都会埋伏诸多的知识点,都会留有让人思考一下的“余韵”,载我以形,约我以神,会听见空气里飘荡着灵魂拔节的喧响。

当我拿起笔,对着一座七十余年的旧门楼和一排排沧桑的老厂房描述它时,我知道,我是发自内心地在向一个过去的工业时代,致敬。因为,它,用一个国有企业的历史担当,用一个时代的“铁锈斑斑”,给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个极其生动的诠释。

旧址不旧,锈迹变“秀”。

左手都市繁华,右手历史记忆。

从车水马龙的晋东化工厂向南庄路一拐,便踏入了时尚一族“网红打卡”地、摄影师拍照取景地、年轻人休闲娱乐地、老年人抚今追昔地——“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

这个园子有68000 平方米。说真的,我那天来到这园子里,被震撼到了,感觉一种强大的跳动的文脉,这是一种造福后人的文脉,一种开启心智的文脉,一种补钙充血的文脉,一种文化引力的文脉,它化作一丝丝沁润的力量,滋养心田,又如同一束束光亮,折射出这座城市澎湃向前发展的未来图景。

你见过一个车间一个车间没有缝隙的层层叠叠的岁月痕迹吗?你听过风吹过时满厂的窃窃私语吗?你尝试感受过在市场经济的缝隙间不停攀登的倔强吗?我有过,在各个生命独立成长的雨露下,阳泉水泵厂给过我关于力量的艺术启示,一种真挚的坚韧和希望之光。

你印象中的1947年,是什么样子的?是一张褪色的老照片?还是富有时代感的老火车头?还是一张发黄的粮票……

从高空俯瞰“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它就像阳泉的版画,被版画家用刻刀一刀一刀刻在了这片土地上。在我看来,建筑和文化是相通的,它们殊途同归地丈量时间并把时间装在了岁月的容器里,“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就是以今天的视角来重新诠释1947年以来发生在阳泉土地上的故事,把讲好阳泉故事与讲好今天中国共产党革命初心与为民情怀结合起来,实现了从古贯今的一脉相承,让阳泉历史文化有了时代新意,重新回归市民的生活。

2021 年,阳泉水泵厂修复改造项目正式启动。这是国企改革的创意之“笔”,更是转型发展的点睛之“笔”。对阳泉水泵厂的修复改造,就是采用“绣”、去其“锈”、让其“秀”,从尘封的记忆中走出来,在优雅平静的叙事中,讲述这座城市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故事,焕发老厂房、旧机床的当代价值,更好地带动产业发展,更好地推动阳泉这座老工业城市实现转型。“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的应运而生,使得这里将成为一片催生机遇的沃土、一个孕育时代的摇篮。

在这里,你会意识到,历史文化不单是时代的源脉,更是发展的阶梯,工业遗产不只意味着过去,更是未来的标尺。你看,“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就静谧伫立在街道的一边,园门轻敞,静待人们跟随风的脚步进园闲庭信步、兜兜转转。红砖绿树和工业车间群建筑相互映衬,工业遗址的斑驳锈迹与艺术时尚的斑斓色彩交相辉映,用纪录片的形式把阳泉工业发展的过程一一呈现出来,徜徉其中感觉身处在这个时光的历史片段中。红砖、高墙、机床、铁锈,巨大的厂房、高耸的天车……浓浓的工业风,厚重的历史感,于风中似乎还能嗅到铁石碰撞、石屑飞散的金属味。一台1975 年制造的立式升降台镗床映入眼帘,眼前的这个老物件外形斑驳、气势恢宏、体积庞大,早已冷却了火热的温度,停止了忙碌的运转,不再沸腾和咆哮。那曾经高耸的烟囱、密布的管道,破旧的厂房、生锈的机床、褪色的标语,还有横跨几十吨的行车起重机、垂直的立柱与交叉错落的钢架、数吨的冲天炉、大吨位的沙箱、抛砂机、铁包……无一不是我们的父辈们激情燃烧岁月中的光荣与梦想。它们是历史长河流过而未曾带走的沉淀,是我们的父辈们创造出来而未被埋没的财富。它们恰如脚下的土地一层一层叠压,但只要有这些遗迹,就能够连接起历史与现实,让今天奋斗在新时代的我们得以与先辈穿越时空对话。它们,等着我们去回忆,去品味,然后去传承、去弘扬、去奋斗。

当我的眼睛多维度、多角度眺望这座老厂时,突然感觉到,他如一位世纪老人穿越风雨后正在闭目安神,捻须微笑,时光经久,他将自己站成了一座城市宏伟的雕塑,而我们正虔诚地站在他的下方,仰视着他七十多年的容颜,在与历史对话、与工业对话、与高炉对话等一系列对话中,感觉到一股浩然之气在这座城市的血脉里奔涌,伸出手轻触一下它七十多年的时间肌肤,粗糙下掩藏着坚韧,冰冷中将深情潜藏,站成了城市的雕塑也无妨,无声胜有声。轻轻走近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面墙,每一间厂房、每一扇窗,他们都能说话,都有故事,都在风中灵动,雨中歌唱,阳光下闪耀。

每一座伟大的城市,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时间主轴线。它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时代变迁,折射着这座城市的文明与进步,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崛起和繁荣。“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以历史的沉重感、文化的厚重感、时空的凝重感、光影的庄重感,将这座城市层次分明地呈现人世间。它是阳泉融入世界的形象注脚。1947——1950——1960——1970——1980——1990——2000——2010——2021……城市的年轮在这里荡漾开来,它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创建、发展、改革、转型,如同树木横截面环环增生所蕴含的生命密码。

满载着这座城市近代记忆的老车站、旧铁轨、依旧飘着香气的老字号美食、阳泉饭店、东风剧场、交电大楼、天桥录像厅、兴隆百货大楼、筒子楼,乒乓球台、职工食堂……在线性的、动态的、渐进式的光影阅读之中,一个个年代感强、带有鲜明阳泉印记的地标和建筑展现在人们面前,时光就这样在普通人的悲欢离合间一路向前,在一针一线、一餐一饭中,流淌出人世间的烟火。驻足片刻,你就会意识到,这个“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里有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刻骨铭心的尘封往事,有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刻有生命年轮的深刻印记,历史就这样在这个叫“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的建筑上留存——像一块块精雕细琢的纪念碑。

伴随着这座城市年轮走过去的不仅是时间,还有这座城市七十多年里的奋斗成长,在一代代建设者们肩挑手刨中,阳泉不仅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煤炭、钢铁、水泵、阀门等产品,而且成长为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这个英雄的、红色的城市,昭示的是一种艰苦奋斗精神。脚下的1947 到2021的时光通道,只需几步就走过去了,可它却浓缩了建市的艰辛、建厂的故事、精神的溯源、员工的坚守、产品研制的艰难、先进人物的成长、改革开放的春风、市场的大浪淘沙、转型发展的实践……这些,不仅让我认识了工厂的历史、精神的意义、初心的宝贵、使命的艰巨、奋斗的内涵,再一次从内心加深了我对这句话的思索——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就这样,一段段奋斗的历史,一位位奋斗的劳模,一双双奋斗的双手,凝聚起这座城市之魂——“中共创建第一城”。

在这个新时代的“大熔炉、大学校”里,脚步要走得缓慢,为的是更好地凝思。阳泉钢铁厂走过去了、娘子关发电厂走过去了、阳泉纺织厂走过去了、阳泉水泥厂走过去了、阳泉中药厂走过去了……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阳泉人接续奋斗,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八大工业体系,到1987 年,市属企业109 家,县区企业295 家。它们见证了城市的成长,留存了阳泉工业文明的印记。那时的阳泉工业,将无尽的骄傲写在每一位产业工人脸上,写在所有阳泉人的脸上:工业城市、“煤铁之乡”、小上海。那时的一个企业就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一个独立的圈子,厂房、办公楼、宿舍楼、食堂、校舍、医院等一应俱全。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但所有的职工和家属有一句共同的口头禅“我们厂”,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邹韬奋曾说:“这伟大时代的洪炉,陶冶了多少中国现代的青年战士,陶冶了多少中国未来的青年战士。”那些天南海北的年轻人,因为工作而留在了这座城市,留在了这些工厂,把一腔腔青春热血化成钢水、铁水,浇铸出坚不可摧的钢铁柱石。这些工厂,像镌刻在每一代工人心中的“文化图腾”,成为一代代阳泉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赓续传承、勇往直前的“精神符号”。

无论是现在畅销驰名的维尔康饮料,还是阳泉水泵厂生产的多级离心泵,还是人们记忆中的春泉洗衣膏……这些都是阳泉工业化进程中的知名品牌,也是阳泉工业化进程中的灿烂瑰宝。这些知名品牌的背后都蕴藏着一段段阳泉工业艰苦的创业史和成长史。虽然它们的生长基因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是企业职工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结果。矿有脉、树有根、水有源。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每一个领域都会有模范。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们不会遗忘,正是一支又一支优秀的工人队伍给予了这座城市发展有劲的推力;
我们更不会遗忘,正是一位又一位杰出的技能工人为城市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他们,让工匠精神代代相传,让工匠精神照耀阳泉大地。他们的后来者,既是阳泉千万劳动者的榜样,也是各行各业的技术领头人,更是建功新时代的奋斗者。他们用一份专注历练出岁月的品质,用一份坚持雕琢出情怀的精致,他们让平凡的岗位有了梦想的温度,也让“工匠精神”有了新时代的厚度。这样一些企业和品牌,这样一群人物,或许他们从未想过,他们的命运与时代、与这座城市会如此紧紧相连,自己会在历史上扮演一个如此重要的角色,但他们凝结成一个影子,向世界展示着“咱们阳泉工人有力量”。

阳泉建市的70多年,正是这样一段英雄模范辈出、工业星光熠熠的激情岁月。我们要记住阳泉工业发展历程中不能遗忘的人和事,让忠诚、奉献、拼搏、奋斗、无私、实干、担当……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价值共识,传承工业先驱辛勤奋斗凝结的“工业之魂”,因为是他们用汗水、勤劳,是它们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点燃了属于我们的烟火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地指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这为新时代推动实业兴国,建设制造强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日月其迈,岁律更新。如今,阳泉水泵厂矗立于阳泉经济技术开发区驼岭头装备制造工业园,建成新工厂、配套新管理、激发新精神,为助力阳泉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

来“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看看,仿佛回到了一个火热的年代。新时代,注定是一个更加火红的年代。

昔日老厂房,今日新气象。

桃河水奔腾,狮脑山叠嶂,伟力正在积蓄,凝心聚力前行。

大地如画,盛世万千。铺开阳泉的地图,那些星罗棋布般的文化建筑,包括每一座文化礼堂,每一间书店书屋,每一处文物古迹,每一寸绿水青山,每一段红色记忆……都激扬着阳泉的文化自信,都映照出“中共创建第一城”城市品牌的声誉日隆,都积蓄着“中共创建第一城”的深厚底蕴,就像一颗颗明珠,让这方沃土熠熠生辉。

从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今日的“生活秀带”。从“锈”到“秀”,一字之变,变得则是擦去产业的“铁锈”,重拾青山绿水的资源优势,在“比”中增动力、在“学”中强本领、在“创”中强弱项、在“赶”中争一流、在“超”中谱新篇,争做转型发展蹚新路的“排头兵”、争当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
不变的,是留住了这些独特的城市记忆和传承其背后的历史文脉,守牢了属于阳泉人民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对一座城市、一个老厂而言,七十多年,不过是地方志上薄薄的一个篇章,但它背后的承载,却饱满而厚重。“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从“小物件”入手、从“大时代”落笔,不仅把人人都知道却又不完全知道的城市写清楚了、写活了、写好看了,而且首次完整地将一座城市记忆浓缩于此,既有面向历史纵深的宏大叙事——国企国资改革,也有解剖时代断面的微观横向透析——“三大件”、粮票、磁带、照相机等一件件代表不同时代的老物件呈现在眼前,更有切入文化肌理的深情吟唱——“筒子楼”里的家长里短,引导我们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更丰富的思想滋养,耕耘文化、耕耘未来,给奋进向未来的“中共创建第一城”注入更强大的文化力量。

它以文铸魂,为阳泉激活了一种“红色基因”。红色资源是最好的“教科书”“营养剂”。因为这座红色的城市,让“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有了鲜红的底色,特别是一进大门“阳泉记忆·1947”那几个红色的大字,把阳泉的历史记忆鲜明坚固地重新镌刻在大地上,一下子激活蕴含其中的红色历史和革命精神,特别是站在中共创建第一城旧址面前,深刻地感受到,伟大的建党精神薪火相传,早已融入阳泉的城市血脉。站在阳泉旧火车站,耳畔似有百年前的汽笛响起。它使其化为可看、可听、可读、可续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把人们带到历史情境、历史结构、历史叙事中去认知和感受红色基因,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传承精神谱系的历史主动、政治自觉和践行“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引发这座城市里生活的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红色环境熏陶、红色活动锻造、红色课程承载、红色交流补充,红色文化点亮信念明灯,让每一朵生命之花多彩绽放;
红色基因补钙壮骨,促红色基因转化为当代人的行动自觉,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从当年风展红旗如画到今天的红色领航战略,时刻提醒着我们:历史文物并不只是时间的沉淀、岁月的陈酿,不只是一个静止的存在,更传承着文化血脉,知其所来,才能明其所往,要不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它以文立心、为阳泉增添了一份“发展底气”。工业遗产是一座文化富矿,它属于城市文化的摇篮,是城市中的“乡愁”记忆,记录了国家工业化进程不同阶段的重要信息,承载了特定时代人们的精神内涵,既是过去工业发展和辉煌的见证者,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又是接续城市精神的标志,勾连起对未来的憧憬。“旧厂房、大烟囱、铝饭盒、蓝制服……”每一个阳泉人心中,多多少少都有一份关于阳泉水泵厂的记忆。虽然曾经纵深130 米、高16 米铸造车间没有了机器轰鸣声,高高的烟囱也不再冒烟,老旧的机器结上了一层斑驳,早晚高峰的自行车大军变成了滚滚车流,但是,每一个走进来的人,都仿佛投入了阳泉工业发展奔腾的巨流之中,唤起了刻骨铭心的往事,历久弥新,撬动记忆,亲切如初,深藏体内的情感能量、历史能量,再度爆发出来。阳泉仪表厂,阳泉家具厂,阳泉无线电一厂、二厂……它们的前世今生,都在这里找到了叙述路径和产业密码。它刻画了一代代阳泉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拼搏、砥砺奋进的成长足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更好构筑起一种精神、价值、力量,把“中共创建第一城”的故事“讲清楚、塑起来、传开来”,让“中共创建第一城”红色文化更好地凝聚力。

它以文培元、为阳泉擦亮了一扇“文化天窗”。如果说想找一条认识阳泉的捷径,那毋庸置疑,“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就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关于这座城市的秘密,关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关于这座城市的灵魂,关于这座城市的……你都能够在这里找到答案。“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从时代之变、文化之美、人民之呼中脱颖而出,既从阳泉城市地理景观来把握,又从新时代新征程这一历史方位来思考,描绘新时代图景、塑造新时代形象、传递新时代价值,实现了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与现代理念的深度融合和高度统一,揭示了江山与人民的内在联系,表明了人民是建设美丽江山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蕴含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的道理,显示出一种更为深刻的思想上的大格局、境界上的大气象。

它以文弘业、为阳泉打造了一座“城市客厅”。阳泉水泵厂,这个见证了阳泉工业化辉煌的地方,又承载起了“中共创建第一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梦想,它弘扬“工匠精神”,大格局谋划、全覆盖整治、高境界提升、深层次推动,将老厂房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把继往开来、努力奋斗的精神,刻入历史的根脉中,融入子孙的骨血里,带着薪火相传的匠心,修复改造成为传承城市文化脉络、展示历史底蕴、丰富文化活动的“城市客厅”,既守正又创新,让从各地来到这座城市的人,都能找到归属感,而这种文化上的海纳百川,也培育了这座城市开放兼容的胸襟,为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增添了一份文化自信。

机械无声、建筑无声、草木无声,透过时光的薄雾,它终能沟通阳泉人民的情感,传递这座城市的精神与信念。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早在1938 年,美国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就曾这样说。

在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秘书长斯蒂芬·修斯看来,工业遗存的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场区、建筑体等躯壳的保护,更重要的是要留下工业的记忆,只有流程和工艺留下来的才是故事,留下的是历史。

这是一片饱含城市现代工业记忆的地带,从“地理空间”跃升为“文旅空间”,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更重要的是它还蕴藏着未来发展“密码”。

我的目光再一次停留在“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上,思绪始终因城市的发展脉搏跳动而跳动,情感始终因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厚重而激动,因为,我深刻感受到,城市之强,强在文化自信。我看到,每一个阳泉人在古今连线之间,人己思辨之中,以历史资料之宝藏、深厚文化之积淀不断丰富着时代文化,不断升级着个人的精神内存,在昨天、今天的贯通之中连接明天,努力升华对家乡、对人民的情感,循名责实,闻鸡起舞,为实现中国梦写下浓墨重彩的阳泉篇章。

站在历史的云端俯瞰它,它就躲藏在这座城市的一个角落里,我突然想到,它不就是一个见证阳泉七十多年沧桑巨变的“好望角”吗?

“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是历史与现实相融合的红色教育新航标,既展示了阳泉“我是谁”“从哪里来”,也清楚指引了“将要到哪里去”,它告诉我们曾经唱过什么歌,跳过什么舞,点过什么灯,吃过什么饭,住过什么房,做过什么梦……它告诉我们,那时的阳泉是何景象,那时的阳泉有多繁华……它告诉我们,红色记忆是什么、城市记忆是什么、工业记忆是什么、童年记忆是什么、生活记忆是什么……它让人们承载历史、能回望得到过去,关怀当下、能触摸得到现在,展望未来、能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阳泉七十余载的征程就是一部听党话、跟党走的发展史,一颗颗热血红心拓荒僻壤、白手起家,用铮铮铁骨垒砌起了阳泉人民的精神高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了第一座人民城市。在“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里,那些曾经是阳泉蓬勃发展的参与者,也是阳泉辉煌征程的见证者,在这里它们被赋予新生,创造新时代新奇迹,展现现代化新气象,成为百年党史的传颂者。

“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是传统与现代交汇的文旅融合新地标,对一座城市的基本认知,往往从其标志性地点开始。城市没有地标,就没有辨识度,没有生命力。城市地标不仅是城市的“代言人”,也散发着城市的当下魅力,宣示着城市的未来走向。“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不仅保留了七十多年历史的老厂房、老设备,也融入了现代的艺术设计元素,文化创意让这片象征着阳泉工业辉煌与过去的老厂区浴火重生,成为工业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不仅是用来收藏这座城市的发展记忆和人民的情感记忆,更展现了城市的无限活力和美好未来。一个优质的文旅项目,往往可以给一座城市带来天翻地覆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提升了阳泉的文化投资吸引力。它像一杆旗帜,招纳着各类文化产业元素前来阳泉汇聚。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时代见证者,成为建设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先行示范、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城乡一体共同富裕的市域样板、拱卫首都的生态走廊、红色引领的文化高地的重要讲述者,成为阳泉干部群众树立“大格局”、奋力赶超蹚新路,拿出“大魄力”、奋勇争先开新局,厚植“大情怀”,切实为民增福祉,狠抓“大落实”、推动蓝图变现实,营造“好氛围”、形成合力促转型的有力传播者。

“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邂逅的工业遗产新坐标,曾经暗灰色的厂房,锈迹斑斑的机器,因为细心的修缮,灯光的陪伴,才有了满眼望去的复古怀旧感,体现出工业美学价值。它们身上所负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也因此绵延传承,并成为我们后人向着未来前行的精神动力和文化自信。阳泉这座老工业城市并不缺乏工业旅游资源,只是其蕴藏的巨大旅游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挖掘,而它们最能“标识”阳泉。保护是前提,开发是趋势,活化是核心。在建设文化强国的今天,如何将丰富的工业资源、众多的工业遗产遗迹等工业元素与旅游相结合,使工业遗产遗迹在开发利用的同时还能得到更好保护,将唤起的个体记忆汇集成群体记忆,完成对工业文化记忆的再塑造,再重构,这是一篇值得做深、做透的大文章,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一个时代的美丽图景,文化是最厚重的底色。

狮脑山下,阳泉水泵厂旧址,用自身的变迁讲述着阳泉的发展,从地理上标志着城市的定位,在精神上锚定着城市的文脉。

在这里,我更愿关注和寻找另一样东西,那就是这座城市的诗和远方。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建筑在解决功能问题的同时,也应接续文化根脉,给人们以亲切的文化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标识,城市也只不过是一座让人迷失方向的水泥钢筋丛林。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从十四五规划中第九条“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可以看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六个“更”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告诉我们——文化的作用至关重要,文化是治国方略和国家昌盛的最基本因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的地位不可替代,文化的作用更加凸显。

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在保持原有外观风貌、典型构件的基础上,通过加建、改建和添加设施等方式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在阳泉,还有好多工业遗址,凝聚了大量科学技术信息和知识,记载了当时的自然物理特征和人文历史故事,保护好他们,就会留住城市的文化根脉,就会让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看见城市乡愁、看见时代芳华。

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鲜明指出,山西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的自信之源。“形于内”才能“发于外”,文化不仅是城市的“软实力”,也可以成为城市发展的“源动力”,只有秉持高度文化自信,才能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

物质塑形增进福祉,文化铸魂行稳致远。在坚定的文化自信中,阳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14510”总体思路和部署,展现了目标与方略、历史与蓝图、奋斗与情怀。在“14510”的总体思路和部署中,“四个坚持”之一就是坚持以文化兴市为魂;
“十大战略”之一就是要实施红色领航战略,铸就文化特质鲜明的新高地。以理论武装铸魂,以红色文化聚力,以新闻宣传塑形,以品质文化惠民,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丰润文化滋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设文化繁荣之城,在提升城市软实力上迈上新台阶。这些都是要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民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拥有一份文化上的家园感,保留一份乡愁,走好共富路,迈向新征程。

在我看来,在奔向“诗和远方”的路上,“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不仅传递着阳泉文化血脉,打通了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成为城市一道多姿多彩的人文风景,更是赋能城市未来发展的文化符号。它将是这座城市的文化腹地,现代建筑之美、自然景观之美、历史文化之美融合,打开围墙,与商区、街区、社区、城区相融,居住在这条路上的人们,出门遛弯儿一抬脚的工夫,就能和“青春时尚”撞个满怀。无论外面多么喧嚣,进入园内瞬间安静、被围合起来,它是生活本真的样子,于安静中听到的是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是时代向前发展的脉搏。可以在“时光隧道”中触摸城市工业历史、可以在城市客厅里畅享阅读时光……它将是这座城市的文化高地,掬一汪漾泉水,盛一盏好春光,在追寻先辈足迹、追溯红色历史、穿越历史烟云、倾听历史回响的慢时光里恍然惊觉生命深处对文化的渴望。它将是这座城市的文化“氧吧”,传承历史、激活文脉,点点文化元素汇集于此,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源源不断地向着四周输送着和释放着清新的文化“氧气”,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实现文化深呼吸。岁月向西,流水向东,透过阳泉文脉,我听到了或粗犷、或雄劲的车床转动的声音,看到了昔日“燕赵秦蜀往来之道”的盛景。阳泉的公园很多,湿地公园、主题公园、矿山公园,今天我们生活的美丽城市又多了一个工业风文化园,必将成为最具阳泉辨识度、最富阳泉文化味的展示区!“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就像黑夜中一双明亮的眼睛,在向后来人诉说着一座城的历史,讲述着一城人的故事。

推开1947 这扇历史之门,我欣喜地看到,它就是这座城市的一座精神堡垒。它是镌刻在每个阳泉人骨血当中的基因,是外来者对于阳泉的第一认知,是离乡者思念故乡时的地标,是整个阳泉城市最具备标志性和象征性的文化地点,更重要的,它是这个城市最弥足珍贵的精神堡垒和精神原乡。这不,娘子关跑马排春节习俗入选国家级非遗,藏山祠列入国宝级文物保护利用试点,《遇见·阳泉》《遇见娘子关》正在紧张排练当中,《铁血阳泉》《铸城》等文艺作品,塑造灵魂、凝聚力量、增强自信,把这座城市一些珍贵、留有时代感的东西用文字和影像保存下来……一批最具魅力、最吸引人、最具阳泉辨识度的标识的文化IP 大放异彩,做优文化产品,做活文化市场,做亮文化品牌,文化“软实力”成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文化自信已成为阳泉建设现代产业之城、活力涌流之城、融合发展之城、秀美宜居之城、文化繁荣之城、和谐幸福之城的文化根脉。

推开1947 这扇时间之门,我欣喜地看到,它就是这座城市的一节时空列车。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个文化园,组团打卡、凝神听讲、庄严宣誓,追寻初心的人潮中,不少是年轻人的身影。孩子们走进来了,它是孩子们眼中的魔法车站,将孩子们一站一站运送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世界。而这将成为埋藏在他们记忆深处的胶卷底片,在漫长的一生中逐渐显影,让生命呈现出超越寻常的层次感,更加直观地感受阳泉文化空间的静穆,油然而生知我阳泉、敬我阳泉、爱我阳泉的情愫。外地返乡的大学生走进了“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开始了跨越时空的对话,这里是他们追寻初心的地方,是“梦开始的地方”,他们把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装进了行囊中,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故乡都将给予他们不竭的精神动力,都将见证他们砥砺前行的坚实步履。艺术家走进来了,我曾见过武大明先生带着学生,用画笔留住城市的根,让文化在这方时代沃野上繁盛生长!外地的人走进来了,在建筑里,他们窥见阳泉最经典的文化元素,在载体里,他们看到了属于阳泉的现代的、本土的、国际化的文化大餐即将轮番上演。

推开1947 这扇文化之门,我欣喜地看到,它就是这座城市的一幅奋斗长卷。思想的火炬,照亮着崭新的时代。这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已化作理想之光、信仰之力,为提升城市软实力筑牢精神内核。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昂扬奋进的城市精神,也正滋养着这座城市中的人们,以不懈的追求、澎湃的活力、宽广的胸怀,创造新时代新奇迹,展现现代化新气象。作为“中共创建第一城”的建设者、书写者和奋斗者,“第一”就要有“第一”的样子、“第一”的担当、“第一”的作为,把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厚植于文化自信之上,以文铸魂、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把文化自信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内生动力,滋养着城市的生命力、激发着城市凝聚力、提高着城市的竞争力,为转型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钙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在文化的驱动下,阳泉端稳“老饭碗”,积极推进传统煤电产业智能化绿色改造;
加快打造“新饭碗”,真正让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低碳蝶变,成为创新的主场,产业结构从“一煤独大”向“多元支撑”转变,“煤城”蝶变“智车城”。今天的阳泉,不仅是山西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还是全国首个全域开放自动驾驶的城市,是国家支持的智能物联网应用基地试点城市。

如果把时间比喻为一条河流,它会带来一些东西,也将带走一些东西。在这场双向奔赴中,我想,这也是一场新叙事的开始。把最深的记忆带走,把年轻的人流带来。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带走,把时尚品质的生活带来。把阳泉的美景带走,把干事创业、创新求变的方法和手段带来。

如果城市是一本书,打开它,就可以看见它的文化抱负,文化挺起了这座城市的脊梁,阳泉故事被重新讲述,带给人们继往开来的力量,也让一座城市的发展由“源远”走向“流长”。而“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就好像是书中精美的书签,展页之时,我们在文化发展之路上愈走愈远,转型发展之路愈来愈宽广。

某天,夜游“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时,偌大的文化园和周围的环境全都走进一场灯光秀中,变幻无穷、魅力无限。我想如果此时从高空俯瞰,它应该就是这座城市最美丽的一朵“窗花”。街上的路灯亮了,园内的景观灯亮了,狮脑山上祭奠英烈的灯亮了,凌云阁上的灯亮了,乡村振兴的灯亮了,生活在这座幸福城市里的人们心亮了,这是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开篇。

文化点亮了这座城市,这文化,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用生命和忠诚、牺牲和奉献、实干和创新浇灌而成的,它根植于基因,深埋于心底,流淌于血液,它让阳泉的过去壮怀激烈,让阳泉的今天化茧成蝶,也必将让阳泉的明天云蒸霞蔚、一片辉煌。

历史如潮,不忘来时路;
大道如砥,奋进新征程。

相信,每一个走出“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的人,都会读懂并记住这座城市:中共创建第一城,好一座文化厚重之城!

猜你喜欢 文化园阳泉记忆 阳泉农业 开辟“硒”望富路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山西农大共建阳泉富硒机构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新时代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路径探索看世界·学术上半月(2020年10期)2020-09-10电影《铁血阳泉》首映式娘子关(2019年6期)2019-12-23惠和石文化园快乐作文(1.2年级)(2019年4期)2019-09-10泉阳泉,你听我说参花(下)(2019年1期)2019-06-11儿时的记忆(四)新湘评论·下半月(2016年4期)2016-05-05儿时的记忆(四)新湘评论·下半月(2016年4期)2016-05-05记忆翻新海外文摘(2016年4期)2016-04-15历史文脉及渠源文化的引入与表现居业(2015年2期)2015-07-21

Tags: 阳泉   心安   写给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