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多重维度解析

2023-01-15 10:10:07

左 锦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1]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天下情怀,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推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坚定立场与鲜明态度。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始终坚持胸怀天下,将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为人类谋幸福,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注入强大的正能量。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情怀,从不同维度解析“胸怀天下”,有助于科学理解和深刻把握其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2]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蕴含着对人类的深切关怀,并以“人类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的宽广视野来观察世界,这是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依然焕发夺目光彩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深刻地意识到中国的前途命运与世界紧密相连,并坚定地树立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解放全人类的使命,坚持胸怀天下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的自觉担当。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谋解放的价值追求

关心人类的前途命运,谋求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以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诉求。早在马克思青年时期,他就树立了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17岁时,马克思在他的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3]这些观点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将人生价值与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的崇高情怀,事实也证明了马克思始终践行着他为人类谋解放的初心。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马克思都矢志不渝地追寻和探求着人类解放的道路,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追求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奉献一生。正是秉持着为人类谋解放的初心,马克思和恩格斯才能在不懈探索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创立对人类社会具有深远影响、指明了人类社会前进方向的马克思主义,并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为了找寻人类解放的出路,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把研究的立足点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移到“现实的人”本身,将人视为社会实践的主体,从而科学地揭示了实践的本质和特点,得出了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的结论,实现了对唯心史观的批判和超越。在分析劳动人民受剥削和压迫的根源的过程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分析,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真相,指明了无产阶级肩负的历史使命。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提出了未来的社会将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设想,并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将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压迫,取而代之的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人人都能得到自由且全面的发展,人类将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最终使自身得到解放。由此可见,为人类谋解放的理想蕴含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之中,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2]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胸怀天下,践行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谋解放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不仅关注本国的发展进步,而且也致力于推动世界各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并以胸怀天下的行动,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断增添正能量、作出新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4]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不仅仅为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努力奋斗,而且也为开创人类更加光明的未来上下求索。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的宽广视野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重要体现之一就在于其用宽广的视野观察世界,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欧洲中心观”,把世界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来看待。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5]168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普遍交往的不断扩大,各国之间的联系将愈加紧密,民族历史将逐渐转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这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中有着充分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从整体的视野出发,打破了民族、国别、阶级之间的界限,展现了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未来图景。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共产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5]166的观点出发,深刻分析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原因及表现,强调由于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国家之间相互隔绝和孤立的状态逐渐被打破。在生产力发展和普遍交往达到特定的程度时,各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最终将实现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整个世界将联结为统一的整体。马克思、恩格斯还特别指出,共产主义最终实现是建立在世界历史完成的基础上,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世界历史的主体只能是无产阶级,因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 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5]166-167。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虽未明确就世界历史进行阐述,但其中的相关论述实际上表明了世界各国正普遍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现实。例如,在关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5]413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在推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肯定,但他们基于唯物史观考察了资本主义内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后又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0]。资本主义由于其自身固有的、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最终将走向灭亡,人类最终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民族历史将转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此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等相关著作中,对世界历史理论作了更为具体的阐发。在马克思晚年,他将视野转向世界的东方,将目光聚焦在俄国、印度等国家上,提出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认为俄国存在着“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从而免除资本主义的种种不幸和弊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20世纪初,列宁在继承“跨越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实际和俄国具体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胜利论”,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习近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的宽广视野,对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变化有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中国共产党正因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的宽广视野,才能够以整体的眼光看待世界、认识世界,始终做到胸怀天下,不仅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且始终关注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并用实际行动为建设美好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文化源泉。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情怀,正是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一方面,表现在对中国传统“天下观”的传承和发展;
另一方面,体现为对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情怀,根植于以“天下一家”“民胞物与”等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一脉相承和赓续发展。

(一)对中国传统“天下观”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天下观”意蕴丰富、内涵深远,主要包括追求“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秉持“天下一家”的整体视野、厚植“造福天下”的崇高情怀等方面。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追求世界大同的愿望在我国古代就早已显现。《礼记》曾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同”等思想,描绘了一个和谐相处的美好世界,反映了古人追求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追求“天下大同”, 是中国传统“天下观”的终极指向,在“大同”世界里,“天下”是公有的,没有了战争与各种剥削、压迫,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天下大同”的美好理想与马克思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和契合性,这也为中国共产党实现“两个结合”提供了文化支撑。

具有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天下一家”的宏大视野。“天下观”具有“天下一家”的整体视野和天行有常的自然意蕴,如“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等等。《吕氏春秋》中,“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
甘露时雨,不私一物;
万民之主,不阿一人”[7]的论述,也是对这种观点的鲜明映现。正是在这种天下情怀的观照下,中华民族才能始终秉持一种宇宙万物皆为整体的视角来观察世界。

同时,中国传统“天下观”在追求“天下大同”“天下一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涵养“造福天下”的博大情怀。以“造福天下”为己任并作为自身修养的最高目标,是中国历代有识之士、杰出人物的理想抱负和不懈追求。《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张载“横渠四句”的使命担当、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等等,无不是广阔胸襟和高尚情怀的生动体现。这种“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气度,深刻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形成了中华民族“造福天下”的责任与担当,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充分汲取其中的养分,使其在新的历史时空下焕发蓬勃生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8]中国共产党对传统“天下观”进行了传承和发展,坚持胸怀天下,把中国视为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致力于推动人类的共同进步和世界的共同繁荣,彰显了世界第一大党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特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更是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情怀,是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新时代诠释和现实写照。

(二)对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明的核心观念之一。“和”强调的是和平与和谐,“合”强调的是合作与融合,“和合”指的就是在承认和尊重事物差异性的前提下,包容互鉴,和睦相处,从而达到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状态。

“和合”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9],意为商契能使五教协调融合从而使百姓能够安身立命、安居乐业,体现了协调、调和的方法论。此后,“和合”这一概念为诸子百家所肯认和发展,并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和合文化。《尚书·尧典》记载有“百姓昭明,协和万邦”[10]的重要观点,这里的“协和万邦”表达了对和平的追求和向往,实质上也是和合文化的体现。《中庸》中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11],强调要通过“和”的方法来培养品德高尚的人。在和合文化的熏陶和浸润下,中华民族形成了兼容并包、和而不同、与人为善、崇德尚和等民族基因。

和合文化具有厚重的历史渊源,爱好和平、追求和平、维护和平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求同存异、和睦相处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亮丽底色。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践行者,自成立以来,积极汲取和合文化的精华,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创新发展,使其在新的时空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新时代以来,面对变幻莫测的国内外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充分汲取和合文化养分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两个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处理国际关系的新理念、新战略,使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使和合文化的当代价值得以充分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12]他还多次在重要场合用和合文化表明了中国爱好和平、珍视和平的态度和立场,展现了一个爱好和平的中国形象。例如,在2014年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13]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为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处理对外关系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始终秉持的基本观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不懈追求。从历史维度看,无论处在哪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始终以全球视野关注着人类命运,并以实际行动为世界和平发展不断作出新的贡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天下情怀。

(一)以全球视野关注人类前途命运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坚持以胸怀天下的视野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始终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认识世界,强调中国与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整体。将中国的前途命运与人类的发展进步联系起来,积极关注世界格局变化和全球发展走向。

坚持胸怀天下的全球视野体现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的认知和人类命运的关怀之中。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将人生目标与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1917年,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与同学谈及“人不仅要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还应有‘吾人理想之世界主义’”[14]的价值追求;
在1935年长征即将到达陕北之际,面对中国革命的风雨历程,毛泽东联想到世界,不禁发出了“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15]的感慨,这些都突出体现了他胸怀天下的全球视野。毛泽东怀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想与抱负,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28年披荆斩棘的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沉重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也有力地鼓舞了世界上受压迫民族奋起反抗外来侵略,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正能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表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6]这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致力于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以造福中国人民,还致力于为世界造福、为人类作贡献。

改革开放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邓小平深刻分析世界局势,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17]105在提出“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强调要抓住机遇,“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17]3,从而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在1979年,邓小平就传递了中国致力于促进人类共同进步的愿望,他指出:“所谓四个现代化,就是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不但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也要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够恢复符合自己情况的地位,对人类作出比较多一点的贡献。”[18]同时,邓小平还强调领导干部看问题要着眼长远,要有开阔的胸襟,“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17]300。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如既往地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社会发展。江泽民指出,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9],这就把中国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深远的天下情怀。跨入21世纪,面对国际格局的深刻演变和复杂变化,胡锦涛坚定地向世界宣告中国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他指出:“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建设好自己的国家,也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20]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从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出发,进一步发扬胸怀天下的担当精神,汇聚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共建美好未来的共识,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决议》特别指出,新时代外交工作要以“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1]为主线,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为人类造福的广阔胸襟。坚持胸怀天下的担当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百年历程,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始终如一的追求。

(二)以实际行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坚持胸怀天下不仅体现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理念中,也反映在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进步事业付出的实际行动上。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奋斗的征程中,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也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广泛且深刻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就肩负起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以为人类造福、为世界奉献为己任,将眼光从本国本党延伸到全世界,以实际行动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力量。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悲惨命运,使中华民族摆脱了屈辱,增强了世界和平的力量,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共产党造福世界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个拥有几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得以确立,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贡献。在处理对外关系的过程中,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广泛赞誉。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还积极援助发展中国家,包括经济、技术、交通、医疗等领域,并逐步扩大援助范围。这种胸怀天下的实际行动,为他们恢复本国经济、反抗帝国主义压迫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受援国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工业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无论中国国内形势如何,这种充满国际主义精神的援助一直都没有中断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继续用行动为世界的和平发展而努力奋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裁减军队员额400余万。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扩散进程,反对军备竞赛,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中国签署或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20个多边军控、裁军和防扩散条约。”[21]“1979年至2018年,中国经济以年均9.4%的速度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 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至9.7%、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21]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判断世界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积极推动这一理念的落实。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还为全球抗疫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累计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20亿剂新冠疫苗”[22]。中国支持全球抗疫的有力行动,展现了负责担当的大国形象,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正式开幕,成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性体育盛会,兑现了中国向国际社会的承诺,为世界奉献了一场安全简约却又精彩纷呈的冬奥盛会。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有序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力所能及地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有力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价值理念。

综上所述,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关系时始终秉持的基本立场。党和人民百年接续奋斗开辟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创造出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也丰富了世界文明格局,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基于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期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的宽广视野出发,思考人类未来的发展,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博大的人类情怀和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同时,中国共产党还为应对全球挑战、破解人类共同难题,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各种难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多次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破解困局的重要理念。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3]2015年,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他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4]此后,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开辟人类美好未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涉及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其核心目标是要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具体来说,就是在政治上倡导国与国之间相互尊重和平等协商,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在安全上倡导以对话和协商形式化解矛盾和分歧,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在经济上倡导和衷共济、合作共赢,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好地促进各国发展;
在文化上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超越文明隔阂、文明冲突、文明优越;
在生态上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保护好人类地球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一家”“协和万邦”等理念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胸怀在新时代的集中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系统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有力地破解了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与永续发展的难题,指明了人类历史向光明未来前进的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对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生动诠释和深刻阐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特别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和创造未来的征途中,“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5]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向世界的坚定昭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将继续以胸怀天下的担当为人类文明进步而不懈奋斗的决心。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关联,日益成为一个命运相连的共同体,这就需要各国守望相助。在各种全球性挑战面前,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更加凸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因其观照世界的情怀和命运与共的意识,回应了人类对建设美好世界的期待与诉求,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反响和高度关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倡议越来越得到各国广泛共识,汇聚起各国人民一道建设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成为引领时代发展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着眼于全人类前途命运的理念一经提出,便成为促进各国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重要指引。

(二)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天下情怀,继续为维护和实现人类社会共同利益而不懈奋斗,持之以恒地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为人类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些贡献反映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人权、生态等各个领域,集中体现在包括消除贫困、实现现代化、促进人权事业发展、为全球抗疫提供支持与帮助等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各个方面。

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和重大挑战。由贫困问题带来的一系列隐患,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世界的和谐稳定,摆脱和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夙愿与理想。面对贫困这一世界难题,中国共产党以人民至上的高度负责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科学脱贫方略。全党全国人民发扬团结奋斗的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性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绝对贫困问题在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得到全面消除和彻底解决,意味着《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在中国提前10年得以实现,不仅书写了中国减贫史上的奇迹,也为世界的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在脱贫工作方面取得的宝贵经验,为世界消除贫困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对于中国减贫的伟大成就,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这一重大成就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描绘的更加美好和繁荣的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26]

现代化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国家走向繁荣富强、人民获得幸福安康的必由之路。面对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成功开辟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世界现代化的共性,又具有中国独特的个性,主要体现在人口规模大、追求共同富裕、提倡协调发展、坚持和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多个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破除了现代化的西方神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意味着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已经昂首阔步向现代化迈进,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拓宽了现代化发展路径,为世界现代化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在人权事业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将人权的普遍性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且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中国在发展好自身人权事业的同时,也积极推进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中国不仅为完善全球人权治理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和倡议,而且大力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人才培养、人道主义等方面的援助,对国际人权体系朝着公平合理方向迈进意义重大。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和肆虐之际,党在领导人民有效控制国内疫情的同时,主动积极地向世界各国分享疫情防控的成功经验,加强抗疫国际合作和人类卫生共同体建设,并向各国提供了大批疫苗药物和防疫物资,为全球抗疫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在全球经济受疫情严重冲击而陷入低迷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在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继续保持正增长,并且在2020年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展现了经济发展强大的韧性,这对全球经济的恢复与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有着多重维度的呈现。从理论维度看,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崇高价值目标的追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的方法的继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的自觉担当;
从文化维度看,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发展,是在充分汲取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思想智慧,以及继承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进行的转化与发展;
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树立了为人类谋解放的信念,并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作出新的贡献,坚持胸怀天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追求;
从现实维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事业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是对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现实印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期盼。上述四重维度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成长壮大的实践历程之中。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厚重底蕴,坚持胸怀天下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之中,同时也照进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进步与发展所作的贡献的现实中。

猜你喜欢 胸怀命运马克思主义 2021年中国外交:秉持天下胸怀,践行为国为民重庆与世界(2022年1期)2022-01-16海归程倩云:热心如火红 胸怀似海阔华人时刊(2021年13期)2021-11-27命运的更迭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命运秀海峡姐妹(2018年12期)2018-12-23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当代陕西(2018年12期)2018-08-04宽阔的胸襟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7年10期)2017-10-28命运诗选刊(2015年6期)2015-10-26斤斤计较的家庭难以教出胸怀博大的孩子人生十六七(2015年26期)2015-08-22

Tags: 中国共产党   维度   胸怀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