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新文科背景下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

2023-01-15 19:00:07

叶福兰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大数据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随着新一轮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深入开展,需要应用科学技术引领创新驱动,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日益深度渗透文科各领域,并作为新文科建设过程中用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核心技术。新文科建设是“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传统文科而言,新文科建设更注重多学科协同,与现代社会需求契合及信息技术融入。数字时代下的新文科,信息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强化信息技能的培养是确保学生有效利用现代技术工具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基本保障。

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最直接载体,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思维能力、跨领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四新”战略的提出,愈多学者展开对计算机通识课程改革的研究。韩作生[1]等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提出财经类高校学生计算机通识课的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白玥[2]等从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案探索等方面提升文科学生的信息素养与社会竞争力;
皱宝玲[3]等从培养方法的创新、培养资源的协同等方面探索文科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1.1 培养新文科复合型人才,需要多维度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4]

从学科维度看,新文科的“新”体现在多学科交叉融合,而新文科与信息新技术的融合是重中之重。新文科建设与新技术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思维拓展,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文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渗透。其融合的核心在于强调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应用计算机思维主动拥抱新技术变革,注重学生应用计算机思维认识和解决专业问题。

传统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重统一讲授,轻专业及个性差异,教学内容主要倾向于传统理论知识讲授与基本技能训练,与时代脱节,与专业需求无法接轨,计算思维没有得到有效构建,学生缺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文科背景下的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为目标,强化应用能力提升,构建“思维培养+能力培养+应用牵引”的三体系目标,提高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的“有用性”,改变课程教学的“无用”状态。

1.2 智能时代,教学模式需转变

现有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受地域影响,学生原有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授课模式“一刀切”,削弱了学生原有动力与积极性;
授课模式单一,影响学生个性发展。面向新文科背景下的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金课”的建设有助于突破时空限制,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性,强化课程内涵建设,有效提升课程的难度。“金课”建设要求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前沿,教学模式要能有效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满足课堂互动及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组织教学,构建充分应用线上教学平台优势,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通过发布习题、问卷、讨论、公告、分组练习等模式,真正实现“学生忙起来、教学活起来、管理严起来”的成效。通过“课前基于任务的自主学习→课内实时课堂深化指导学习→课后固化和评价”三步骤螺旋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借助大数据实时监测教学质量,全面采集教学过程数据、及时跟踪课后互动与反馈,构建“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敏捷响应→有效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闭环体系。

2.1 需求为导向,打造“宽+专+融”模式课程体系

新技术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受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的限制,将专业所需的新技术课程如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课程单列纳入人才培养可实施性不强,一般采取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嵌入所涉及的新技术内组织实施。为使新技术能有效嵌入到专业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作为铺垫,而这一教学环节主要取决于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通过在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中融入专业领域相关案例,为后续专业课程较好嵌入新技术内容做铺垫,如经管类专业需要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数据分析手段解决专业问题,具备挖掘专业问题的敏锐嗅觉以及解决专业问题的敏捷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在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中融入数据挖掘基础理论知识及工具的普及[1]。

2.2 赋能专业学习,打造虚拟教研室

虚拟教研室是充分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教学活动,运用网络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打破传统教研室在时空维度上不足,为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探讨提供了全新的平台。面向教师群体的跨学科虚拟教研室是保障新文科建设质量的关键,将对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团队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由专业负责人或名师等具有号召力、较大影响力的人员引领,提升虚拟教研室的凝聚力,依托虚拟教研室构建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教师与专业教师融通的教学团队,教师依托虚拟教研室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跨界学习。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本领域的优势,将专业需求以项目形式融入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过程,形成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体系,提高课程教学的专业针对性。依托虚拟教研室,实施“一课多师”制度,实现教师优势互补[5],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师还应反哺于专业课程教学,促进专业教师计算机技能提升,满足新文科背景下对教师信息技能的要求。

2.3 融合课程思政,赋能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发力点,其本质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契合了新文科建设对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育人思维要求,是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范畴。新文科背景下对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的课程思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立足新文科人才培养要求,对课程教学实际与专业特点进行探究,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重构课程教学内容,重新设计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授课全过程,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引入课程思政后,应同步优化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将课程思政教育纳入评价体系与考核范畴,激发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

2.4 丰富课程实施方式,激励个性发展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基于移动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得到普遍推广。移动平台学习资源的交互性和趣味性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专注力,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为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良好土壤[6]。

学科竞赛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对本专业领域知识的兴趣与热度。通过开展计算机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激发学生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钻研与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用计算机技能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为新文科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为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打开了新思路,重构教学内容,拓展课程设计,结合具有专业背景的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3.1 计算机通识教育改革

学校高度重视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出台了《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教学发展中心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根本、深化专业融合”的改革思路,本着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的原则,对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进行全面改革研究与探索,通过对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教学方式、课程考核、成绩认定与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提高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实现课程多元化、模块化、网络化、差异化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学生用计算机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适应新文科背景下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新要求。

3.2 “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特色塑造

为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对新文科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挑战,全面推动人才培养提质增效,学校出台了《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关于进一步彰显“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特色的实施方案》,着力构建文工协同、文工渗透的交互、共享、开放、协作、高效的人才培养综合体。将“信息技术+”元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信息技术与专业能力的融合,构建“信息技术+”课程群,大幅度提高“信息技术+”专业交叉融合的课程比例;
开设“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实现所有学科门类全覆盖;
以实验班为抓手,深化“信息技术+”复合培养。

3.3 强化教师跨学科能力提升,打造“信息技术+”教科研团队

学校强化信息技术师资储备,加大具有大数据分析和挖掘、人工智能等教育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精准定位教师职业发展方向,建设主线明晰、特色突出、合力强劲的教科研团队,开展系列信息技能提升培训,信息技术赋能,助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与工科交叉融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新文科建设,建设一流课程、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等方面的一批教学团队。学校建设了一批校级跨学科、跨学院、跨校际、动态开放的虚拟教研室,突破常规边界,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建设学科交叉、跨领域试点“一课多师”制,有效推进课程同研、课程同授、课程同评。

3.4 构筑融通平台,促进跨学科协作

强化实践育人,推进“信息技术+平台”建设,投入1610万元建设大数据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中心,拓展数字物流、数字金融、智能管理、数字媒体、数字文创等专业内涵,搭建跨学科实验实践平台。依托大数据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中心,打破学科际、专业际、系际、教师际壁垒,融通课程资源、实验资源,共建融通课程体系,共享优质师资,共用实验实践设施设备,充分发挥多元平台、多方资源叠加与耦合效应,实现专业间资源优势互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有抓手、有项目、有进度、有成效,打造接地气、能落地的“大数据+专业”集成攻关、协同创新大平台,真正实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协同共进、集群发展。

培养新技术文科技术型人才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任务。结合“学科融合-信息素养-实践为重”的育人思路,融合新技术,赋能新文科建设,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实现技术科学与文科教育的融合创新,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创新能力、科学素养。改革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满足新文科建设的共融互通需求,将新技术与新文科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助力培养具备融合创新能力、契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文科人才,促进人才培养由单一化向多学科融合型发展。

猜你喜欢 通识文科计算机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33期)2021-04-13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13期)2021-04-13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中国计算机报(2020年7期)2020-09-10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中学生博览·文艺憩(2020年3期)2020-08-14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求学·文科版(2019年6期)2019-06-12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期)2019-02-07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知识文库(2018年9期)2018-10-20中国古代的“计算机”学苑创造·A版(2018年6期)2018-09-18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求学·文科版(2018年7期)2018-05-14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8年4期)2018-04-09

Tags: 福州   为例   课程改革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