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体医融合视域下青少年体态异常防治的现实路径

2023-01-16 10:30:08

魏 铭,牛雪松,吴 昊

(1.首都体育学院 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北京 100191;
2.沈阳体育学院 运动训练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身体健康水平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1]。世界卫生组织将青少年定义为10~19 岁的人[2]。2019年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发现6~22 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仅为23.8%,且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3];
优良率较高的地区为东部经济发达和沿海地区,较2014年仅增长2.9%[4-5]。青少年常见体态异常包括扁平足、上交叉综合征、膝内翻和膝外翻、脊柱侧弯等。我国常见足型问题为拇外翻和扁平足,且低龄化严重,中学生健康足型率仅20%[6]。扁平足时常伴有运动足痛,无法合理缓冲足部接触地面时的冲击力,力线不正确也会使落地稳定性下降,增加损伤几率[7]。上交叉综合征(Upper Cross Symdrome,UCS)是指由肩颈肌肉张力失衡导致关节功能紊乱而造成的特定姿势变化,包括探头、颈椎后凸和前凸、耸肩、圆肩、驼背、翼状肩胛等姿态[8]。北京市体质调查发现超过85%的学生存在体态异常,UCS 占比接近50%[9]。UCS 导致慢性肩颈疼痛、头晕、头痛、呼吸不畅、胸闷,长此以往还会导致颈椎、胸椎后凸,骨骼畸形[10]。膝内翻俗称“O”型腿,膝外翻俗称“X”型腿,由长期不对称机械性施压所致。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平均年龄(14.8 ± 0.8)岁,“O”型腿占比76.3%[11],导致股骨与胫腓骨力线错误,引发半月板、内外侧副韧带、髂胫束摩擦和髌骨错位等损伤。脊柱侧弯是危害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重要疾病之一,多发于10 岁左右,患病率为1.06%,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弯占脊柱侧弯患病者的87.5%,轻中度脊柱侧弯的男女比例为1:1.67,中度脊柱侧弯男女比例为1:2.57[12],会造成心肺功能异常、脊柱退变、疼痛躯干不平衡等。青少年时期是人类潜能发展的关键阶段,成年时期的体态异常或伤病通常形成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13],体态异常不仅关系到自身外貌形象问题,而且对其健康也有重大影响。

2016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谈到:“要重视少年儿童健康,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卫生与健康工作,要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相关政策导向表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健康发展,引入以体育与医学相融合的新型健康干预手段势在必行。

“体医结合”源于美国,是“体医融合”的前身,是美国医院和健身俱乐部高度市场化的产物[14]。其内涵是运用体育运动方式配合医疗卫生治疗方案促使身体恢复、保持与促进健康,其特色在于综合运用运动处方或养生保健等多种体医元素,发挥其在慢性病预防和康复、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15]。为实现全民健康目标,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保障每个公民的身体健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全面健康。«“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等文件多次强调体医融合概念,将运动视为良医,推动非医疗健康干预方法[16]。体医融合概念的提出逐渐取代了体医结合的话语表述,更加强调把体育运动的方式方法与现代医学理念和医学技术有机结合,在医疗的各个环节中科学地融入体育运动的元素[17],在相互作用下形成全新的统一体。1)将体育运动作为改善体质、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康复训练的有效手段;
2)将医学理论与方法应用于体育运动,在身体运动功能筛查、运动损伤风险评估、伤病诊疗等方面提供科学保障;
3)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多方联动,通过体育运动、健康筛查、伤病预防、运动康复等非医疗健康干预手段,从根本上防控疾病,实现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目标。

2.1 行政管理体制失范

政府、教育部门、卫生部门是推进青少年体态健康、促进体医融合的“发动机”。受体制失范影响,各部门管理职能混乱、协作权责不清、合作意向不足,形成了“条块管理”局面[18]。政府所颁布的体医融合政策仅限于体育和卫生领域,缺乏全方位共同治理的长效机制,且缺乏监控体系和反馈机制[19]。教育部门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为追求升学率,加大学生学业负担,导致学生的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卫生部门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在学生健康体检发现问题后缺少跟进解决方案,且针对青少年体态健康、心理健康、营养摄入等常见问题的健康教育不足。

2.2 青少年体育生态环境恶劣

目前,我国青少年每日身体活动时间不足60 min,周末久坐行为剧增[20]。通过对北京、大连、武汉、珠海、南通5 个城市9 883 名6~19 岁在校青少年的体态异常与久坐时间和身体活动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上课时间、作业时间、屏幕时间每增加1个单位,体态异常分值增加12.1%~21.3%,当身体活动达到国际推荐量时可使体态异常程度降低20.8%[21]。此外,学校体育存在健康课程开课率不足、体育课教学质量低下、体育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社会体育存在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单一、场地设施老旧、缺乏专业指导员等问题。

2.3 体态健康科研基础薄弱

科学研究是技术的先导和基础,文献的发布数量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对特定主题的研究深度。截至2021年11月,笔者以“身体姿态”为主题词,无发表年限限制,在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数据库中检索到48篇文献,其中与体育相关的文献22 篇,包括运动员技术动作分析文献15 篇、青少年体态健康文献7篇。由此可见,我国青少年体态健康科学研究基础薄弱是导致我国青少年体态异常愈发严重的重要因素。科学研究是“主干”,方法论是主干上生长出的“枝叶”,缺少科学理论支撑而空谈技术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我国学者应大力开展青少年体态健康相关研究,为青少年体态健康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以实现青少年体态健康从“喊口号”到“干实事”的转变。

2.4 主体体态健康素养缺失

学生、家长和教师是青少年体态健康促进的主体,家长和教师作为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参与其中,但现实问题是青少年体态健康意识薄弱、家长和教师体态矫正专业知识和方法匮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体态健康理念、身体形态和生活习惯会直接作用于青少年体态发展。在学校中,教师和学生互为教学的载体和受体,体育教师在青少年体态健康促进中发挥着组织和指导的关键作用,67.9%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对其体育参与水平和健康习惯养成作用明显[22],这就对体育教师的体态专业知识和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主体体态健康意识的提高会使三者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互促共进。教师和家长在与青少年的教学和互动中相互沟通、相互启发,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重点围绕青少年身体健康与成长环境健康,加大健康保障前端的投入,将焦点转向非医疗主动健康干预,以预防为主导,全方位统筹体制、环境、过程及主体等要素,同时注重导向、标准、科研和教育的作用。据此,提出“四维一体”青少年体态异常风险防控和管理体系(图1)。

图1 “四维一体”青少年体态异常风险防控和管理体系Figure 1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four dimensional integration” adolescent abnormal body posture

3.1 体制要素:加大投资,系统互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持续改进。为提高青少年体态健康水平,全力推进全民健康事业发展,我国提出体医融合发展策略,国家虽在宏观层面为体医融合提供了政策引导,但政府经费投入存在重医疗、轻体育的倾向[23]。后疫情时代,人民的健康意识必然提高,健康理念和途径已由医疗手段向非医疗手段转变[24]。国家应增加体育财政投入比重,加大体育运动理念宣传,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体育参与氛围和硬件设施保障,确保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体态健康的效果最大化。

此外,政府、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政府缺乏对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的专项督导检查,难以合力“办实事”[25]。通过体医融合改善青少年体态健康,离不开各部门、各领域的协调与配合。首先,应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发挥政策导向和监管作用,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厘清管辖范围及权限,构建问责机制,形成多方联动的青少年健康管理机制。其次,各部门形成资源互换、利益共享机制,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政策、技术、硬件设施等优质资源,确保青少年体态健康发展落地生根。

3.2 环境要素:硬件升级,舆论引导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诸如书包超重、座椅压力分布不当、书桌高度无法调节等情况仍然存在,并且是造成青少年体态异常的主要原因。国际上普遍推荐青少年书包重量不超过自身体重的10%~15%[26],我国学者认为上限范围为8%~10%[27],单肩包负重阈明显低于双肩包[28]。大部分书包背板硬度不足且缺少腰带,无法将肩部垂直压力转移至骨盆[29];
书包负重不当或超重容易引发肩颈疾病[30]、脊柱侧弯和呼吸机能下降[27]。课桌椅的高度和角度也对青少年身体姿态至关重要,科学的桌椅搭配可以端正青少年坐姿,促进良好体态的形成,保证呼吸机能、血液循环和内脏器官正常工作。青少年平均每日伏案学习时间为7 h,75%的学生存在不良坐姿问题,90%以上的学生身体疾病是由不良坐姿导致,主要的不良坐姿包括弯腰、跷腿、脊柱侧弯等[31]。由此可见,书包、课桌椅等设计不合理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体态健康,硬件升级刻不容缓。

媒体是社会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青少年是媒体的主要受众群体,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视听空间。应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强化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重要思想,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运动习惯。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小环境,家庭模式不仅影响孩子的性格,还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行为举止等,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父母的运动习惯和家庭周边的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体力活动参与度[32]。在教育理念方面,体育教育并非单纯为完成技术动作而进行身体活动,而是与健康、快乐相关的一种生活方式,是青少年相互交流和自我表现的平台,还可促进其心理发育和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培养“终身体育”的人生观。

3.3 过程要素:健全体系,注重策略

我国现行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4 个方面进行测试与评价,但在实行过程中我国相关研究人员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如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和针对性以及评分的标准性等。为了进一步完善青少年体态筛查体系,结合我国青少年身体姿态发育的现有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出台了«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测试指标与方法»,突出解决圆肩、驼背、头前倾、脊柱侧弯、高低肩、骨盆歪斜、膝外翻、扁平足等问题。科学有效地评价我国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水平,有利于我国学者进行纵向、横向对比研究,推进我国青少年身体姿态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发展。

“过程”是青少年体态异常风险防控和管理的重要环节,可采用伤病隐患筛查和运动健康管理双管齐下策略。首先,伤病隐患筛查是一个基于医学和体育学研究评估人体结构和功能的过程,其结果是健康风险管理的基础。通过对青少年体态的评估、分析和分级,选择采用医学、体育或体医融合的方案解决问题。其次,运动健康管理是指针对具有突出性、共性的青少年体态异常问题,以风险防范为基本原则,对体态异常风险防控所涉及的筛查、评估、解决方案等内容,采取计划、组织、实施等手段,以快速高效的方式减少体态异常对青少年的危害,实现预防或矫正体态异常的目标。

3.4 主体要素:提高素养,互促共进

世界卫生组织和学者将健康素养的核心要素定义为个体能够获取、甄别和利用有效的健康信息、产品和服务[33]。预防青少年体态异常需要学生、家长、教师掌握一定的体态健康知识和技能,作出有利于健康的选择。围绕青少年常见的体态健康问题,以专题形式实施健康教育,科普关于体态的运动、医疗、营养以及心理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主体体态健康素养,使其做到:1)掌握基础健康知识和基本生活技能;
2)获取、了解和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
3)利用健康信息和服务作出有利于提高和维护自身及他人健康的决策;
4)有效地制定针对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健康目标,并监测其实施情况[34]。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线上居家健身活动成为新浪潮,以家庭为单位的健身新模式提高了群众的体育参与热度,甚至成为维系家庭关系的新纽带。青少年乐于尝试新鲜事物,体育活动的参与紧随社会体育娱乐浪潮。家庭体育有利于青少年在父母的陪伴下充分释放其好动天性,家长的鼓励和陪同会激发青少年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并增加子女与父母的交流,通过共同爱好形成“朋友式”沟通关系,消除代沟,减少青春期负面影响,培养青少年吃苦耐劳、勤奋务实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加快青少年自身社会化进程[35]。与此同时,父母通过体育运动消除压力,保持充沛精力,更好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中,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精神和物质保障。

4.1 体制:严抓政策落实,加强体育宣传

4.1.1 进一步落实青少年体态健康政策 各级政府应把青少年体态健康工作摆上日程。在财政方面,加大学校体育和基础教学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向周边学校和青少年优惠或免费开放,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确保课桌椅、照明、投影等硬件设施符合青少年健康标准。在教育方面,政府和教育部门加强对学校的督导检查,实行督导结果公告制度,确保相关政策在学校扎实推行。严格实行国家课程标准,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 小时,开齐开足体育课与健康课,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在卫生方面,政府和卫生部门加强对学校卫生的督导检查,健全青少年体质健康检测制度,定期检测学生体态健康状况,将学生健康状况纳入学校评估和评优指标,对学生健康状况不达标的学校勒令其限期整改。

4.1.2 将体态健康纳入社会发展模型 政府应以官方媒介为载体向大众宣传体态健康相关信息,通过舆论导向、社会教育、公众人物示范作用、广告效应等向青少年传递体态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意识,引导健康行为。利用网络媒体的分群性、互动性、非同步性、经济性和高效性,提高知识普及的覆盖范围和传播效率。在学校和社区定期开展运动健康培训,普及“运动是良医”和“快乐体育”的理念,鼓励青少年科学参与体育活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努力营造青少年体育舆论环境,营造鼓励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社会氛围。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通过高水平冰雪竞技的观感享受、优秀运动员的魅力展示,激发越来越多的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充分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健康和欢乐。

4.2 过程:完善筛查矫正体系,促进健康关口前移

4.2.1 以体态健康筛查为关口防控青少年体态异常 体态健康筛查对青少年具有预防保健作用,同时可最大程度降低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时的运动损伤风险,并根据青少年个性化特点选择相应训练手段。首先,青少年时期是体态异常的高发期,但体态异常的形成大多是慢性过程,且形成早期基本无任何症状或疼痛,但当这种伤害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带来严重的疾病症状,甚至对青少年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体态健康筛查可以发现早期疾病,提高群众体态健康认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青少年体态健康关口前移。其次,体育运动有益于身心健康,能够提高肌肉力量,促进骨骼健康,改善循环系统功能,并且对体态健康有积极影响[36]。人体结构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结构决定功能,体态异常会导致关节力线失调、肌筋膜张力失衡、神经或血管卡压等问题。为了规避风险,科学化促进青少年体态健康,进行体态健康筛查是十分必要的。

4.2.2 以运动处方为抓手促进青少年体态健康 运动处方的问世打破了药物处方一统天下的健康促进格局,改变了人们有病吃药的传统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37]。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人员不断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知识交融在运动处方研究中,朝着科学运动、防病治病、提高运动表现的目标不懈努力。运动处方专家应结合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及常见异常体态制定具有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的运动处方,为青少年体态异常运动处方的研究、推广与应用提供战略定位、方向引领、理论创新、实践指导及技术与智力支撑[37]。首先,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系统,记录健康信息、筛查测试结果、伤病分级等内容,通过大数据统计常见病状并进行分类和评级,为专家的深入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其次,根据大数据制定常见体态异常矫正运动处方库,让青少年以处方库中的范例为参照进行学习,大大提高治疗和矫正效率。再次,对存在个性化体态问题的青少年可进行线上或线下诊断,由运动处方专家制定有针对性的运动方案,做到一对一量身定制,并将其相关信息存入处方库,以备后用。最后,对运动处方执行结果和过程数据进行回收,形成结构化、多维度的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数据,供处方专家完善运动处方库时使用,或作为学者的科学研究基础。

4.3 环境:改善青少年体育生态环境,推进学校体育科学化发展

4.3.1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以教育部门和学校为核心,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增强学校体育的竞技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力争学校有特色、班级有节目、学生有项目,着力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并提供展示平台。以社区、青少年宫、妇女儿童中心、俱乐部等校外机构为平台,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和竞赛。通过体育交流比赛、健康知识普及、体育文化传播、运动项目体验、体育明星互动等多种途径,切实提高青少年体育参与热情,将体育变为日常习惯甚至生活方式,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可持续性发展,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为养成终身体育的锻炼习惯打下坚实基础。

4.3.2 将科学训练手段融入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阵地。体育活动虽有利于青少年身体发育,但青少年长期进行乒乓球、足球、篮球和排球等运动会造成“习得性姿势控制异常”[38]或体态异常[39]。单一的运动形式也是导致青少年体态异常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对青少年科学化运动提出了“练什么”和“怎么练”的问题。将科学训练手段融入学校体育能够解决体育课活动形式单一、参与度低、收效差等现实问题。已有研究证明功能性训练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40]、胸椎后凸[41]、综合保健[42]等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功能性训练是在对人体基本动作模式进行测试、诊断和纠正的基础上,采用某些特殊设计的动作练习手段,以最大限度地规避运动损伤风险、提高动作效率和促进运动水平提高的动作、方法、体系的总和[43],其强调“链接”的运动理念[44],即肌肉链、关节链、神经链存在弱链时便会诱发运动损伤或功能缺失[45]。功能性训练强调多维度、多关节的协同配合,有效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可有效改善肌张力不对称问题,预防和治疗体态异常,有利于青少年身体全面发展[45]。此外,功能性训练与传统体育课中的运动项目(足球、篮球、田径等)相比,不受场地设施限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运动强度适中、参与性强,教师容易把控每一位学生的课堂情况,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体育课“放羊”的常见问题,使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健身效果大大提升。

4.4 主体:体态健康防患于未然,专业人才培养刻不容缓

4.4.1 预防体态异常从源头治理 «黄帝内经»中提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由此可见体态异常的最佳治疗手段便是预防。这个过程既需要教师的专业指导和严格要求,也需要家长的榜样作用和细心观察,更需要青少年自身提高体态健康意识并掌握基础知识。预防青少年体态异常应从以下几点做起:1)青少年定期进行体检;
2)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表,防止久坐,定期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自我观察身体异常反应,如疼痛、关节弹响、活动度下降等,发现问题主动就医;
4)青少年了解与自身体态问题相关的训练方法或医疗手段,发现问题积极配合治疗;
5)家长应以身作则,增加家庭体育活动,构建家庭体育文化,为改善青少年体态健康共同努力;
6)教师应加强体态健康知识学习,在青少年预防体态异常中充分发挥指导和监管作用;
7)家长和教师应对参与矫正的青少年进行跟踪监控,从根本上减少体态异常复发率。

4.4.2 以人才为杠杆撬动体医融合高质量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主要矛盾已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转变。我国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水平,体育和医学快速发展,但现阶段极度缺乏体医融合型人才[46]。为此,我国应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在体育类院校和医学类院校开设交叉学科,也可“体医双校”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现体医资源共享互补。加强体育专业学生对解剖学、生理学、运动损伤防治等与医学相关理论课程的系统学习,拓展学生急救、包扎、康复训练等技能的实操能力,使体育与医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加强医学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将康复医学、运动医学、中医养生等知识应用到全民健身理论指导和锻炼实践中。此外,可新建体医融合类专业院校。中国新型大学的兴起源于社会转型的持续推动和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政府引导的必然结果。2019年教育部正式批复筹建康复大学,其开设运动康复、康复治疗学、临床医学等专业,是融合医学、体育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新型大学,旨在培养体医融合型人才,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专业指导者。

体医融合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一剂良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的政策保障。新时代背景下,充分利用体医融合发展的政策契机,促进青少年体态健康,是时代赋予的重要历史使命。本研究对体医融合概念、青少年体态异常防治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维一体”青少年体态异常风险防控和管理体系,确立了青少年体态健康促进的现实路径。在厘清当前问题的同时,希望可以引起学界对青少年体态健康领域的广泛关注,不断丰富我国青少年体态健康的科学化理论与实践体系,从而实现青少年体态健康促进的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体医体态青少年 创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实践研究健康研究(2022年5期)2022-11-10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年4期)2022-10-21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SET悬吊训练对中青年女性圆肩体态的疗效观察运动精品(2022年3期)2022-08-12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学苑创造·A版(2022年3期)2022-03-29浩然听笔走龙蛇,气格疏朗体态健——浅论“海上四大家”蒲华的书法国画家(2022年1期)2022-03-29体医结合背景下提升城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灌篮(2021年15期)2021-11-21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5期)2021-11-19中日青少年体质PK世界博览(2017年14期)2017-07-31动物玩家之蝴蝶鱼小朋友·快乐手工(2009年5期)2009-06-11

Tags: 视域   体态   路径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