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全民健身智慧化的条件诉求、阻滞因素与优化路径

2023-01-16 10:35:07

冯振伟,田 丰,陈 召,石立江

(郑州轻工业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表明,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引发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8.5%,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为80.7%[1]。2020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测算,我国人口发展已经进入关键转折期,2025年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2.1 亿,约占总人口数的15%,慢性病患者基数和老龄化人口数量在快速增加[2]。在此背景下,民众健康意识和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需求意愿更加强烈。然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却无法满足民众的健身服务需求。就人力资源来讲,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领域缺少高素质专业指导人才。截至2021年底,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人数已突破270万人[3],但成年人获得专业人士(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教练)的指导比例仅为19.6%,31.5%的成年人未曾获得任何健身指导[4]。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多数健身者亟待专业健身指导人员提供服务。另外,中国面临着“人口低生育陷阱”的风险,年龄结构不均衡问题不断恶化,这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步入供给压力增加和代际分担失灵阶段;
某种程度上还造成特定阶段的劳动供给相对不足、经济增速放缓、社会投资与总需求相对减少等现象,对政府部门财政支出提出更高要求。未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与人员等方面的困境,仍将长期存在并愈加严峻,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若不能另辟蹊径、转型升级,将很难缓解日益突出的全民健身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面对当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中存在的供需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的要求。这一要求成为促进全民健身智慧化的一剂“良药”,为健身服务业转向高质量发展和多样化升级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全民健身智慧化建设所需的基础条件。学术界对全民健身智慧化开展相关研究,认为推动全民健身科技赋能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全民健身发展的目标举措[5]3,提出科技赋能城市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是化解居民多元化需求与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间矛盾的刚性之需[6]43,或以政策、技术、需求、竞争四维动力因素驱动全民健身智慧化升级[7]47。在全民健身的不同领域,学者或从社区体育治理变迁入手,提出数字赋能智慧体育社区建设的实践策略及优化路径[8],或提出以互联网科学技术激发农村体育智慧治理[9],或对学校体育智慧系统进行整体思考与构建[10],但目前对全民健身智慧化条件构建的研究相对不足。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和“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目标任务,促进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充分借助科技赋能,回应其条件诉求,构建并合理利用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业态,以有效补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人才供给和资源的短板,并前瞻性地合理规划供需两端的持续平衡与协同行为,成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1 全民健身智慧化的内涵

宏观层面,推动全民健身智慧化建设要以国家战略为指引,政府部门主导、政府与营利性机构合作、基层社区与健身机构协同参与,从整体上统筹把握。一方面打破线下与线上时空限制,优化结构载体,构建协同化运行平台,保障民众的基本健身服务质量和效能;
另一方面减缓劳动力成本负担和健身需求者的经济压力,发挥资源整合、系统集成与功能多样的聚变效应。微观层面,各级政府机构正在引导全民健身智慧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并积极建成和初步应用智慧化健身服务系统[11]。互联网企业与相关体育行业合作,研究开发出一批技术较为成熟的智慧化健身产品、应用系统,用于监测民众的科学健身状况,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健身服务业务。如智能运动手环,能够随时检测运动心率、运动能量消耗、运动时血压、运动轨迹等相关指标,并反馈给健身者。因此,全民健身智慧化是多域设施条件联动、多元供需主体协同、多类健身服务模式整合、线下与线上时空融合的智慧化系统工程。全民健身智慧化旨在通过现实与虚拟的健身服务渠道与手段、服务过程与其成果、健身功能与资源、服务产出与其形式的多方融合,形成去中心、一站式、专业化、一体化的健身管理服务平台。

1.2 全民健身智慧化的研究价值

虽然全民健身智慧化建设有所成效,但其取得的成果及质量成效仍然难以满足民众的体育健身需求,还远未能有效缓解慢性病人群的健身需要,难以应对老龄化、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等健身服务需求问题[12]。因此,学术界要充分研判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现实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基于对现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及其模式的优劣分析,明晰全民健身智慧化构建的基本条件诉求与创新功能,有效规避缘于其构建要求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功能缺位、交互障碍与运行风险,充分发挥智慧化平台与体系对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服务质量的有序聚变能力,以提供可靠性的科技支撑与保障,持续性、高效能、便捷性地满足民众健身服务的新要求。实践界仍然需要在全民健身智慧化现实及其基础条件优化、资源整合等方面协同合作,构建多元主体互利伙伴关系,提升主体间协同能力,形成科学规范并维护运行秩序,以最优化配置健身服务的有限资源要素,共同防范和担当健身服务的责任风险。为此,在全民健身智慧化建设基本要求和框架的基础上,解析已经投入使用和准备投入使用的全民健身智慧化的支撑性和前瞻性条件诉求,探究如何克服全民健身智慧化建设的阻滞因素,是亟待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亦是本研究的目的和价值所在。

2021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要求,“推动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推进‘互联网+健身’‘物联网+健身’,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开发国家社区体育活动管理服务系统,推动建立国家、省(区、市)、市三级互联互通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13]。这必然要求多元主体协同发力,为建设、开发、运维这一系统及其功能实现提供多领域基础条件支撑。

2.1 全民健身智慧化的基础条件构成

现实与虚拟融合的全民健身智慧化系统依赖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缘于其内在主体构成、子系统及其要素的复杂性、多重耦合性与不确定性,必然造成有限政府在这一系统工程构建中的资源利用与施展能力极其有限。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以满足公众需要,但这并不否定政府在全民健身智慧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尤其是政府的引导、搭台与促进作用极为关键。政府主体充分借助“智慧+”的社会发展趋势,有效整合全民健身的群众组织、服务机构、健身指导、群体赛事、场地设施、器材装备、信息等要素,通过“数字化”的纽带,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提供多元共建、互利互惠、一体化的基础条件。

依据体育文化的分类标准,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3 个方面对全民健身智慧化的基础条件进行分类,基础条件为全民健身智慧化建设的物质域、制度域与精神域。物质域主要包括支撑全民健身智慧化建设的设施、功能实现的应用系统等物质性条件,涉及“智能化”的要素建构;
制度域涉及全民健身智慧化建设前的规划设计,建设中的控制,建设后的监督管理、组织机构安排及具体权限分配,参与建设的人才队伍培养、使用等方面的制度性条件;
精神域则涵盖人文关怀、价值理念、心理状态、情感体验等精神性条件。依据以上条件,政府要明确全民健身智慧化建设的逻辑理路与实现进路,并构建标准化体系。基于技术标准化来实现数据管理规范与共享,破解信息共享制约;
与此同时,通过价值理念引领社区体育服务、营利性健身机构服务的人本关怀,促进其操作流程优化,达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全程监管与追踪式问责。实现智慧化系统及其智慧化服务和产品及时应答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对象的需求,当健身需求者出现非正常状况时,能够及时给予应急救助。制度域与精神域关系到“智慧化”要素建构,精神域的条件诉求更加注重健身供给端对需求端的回应与体验感。对条件建设成效进行评价,可通过定量化度量物质域的范畴、质量与数量,定性化评价制度域与精神域的价值、意义与效益来实现。

2.2 全民健身智慧化的条件诉求

2.2.1 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的条件诉求 基础设施乃是全民健身智慧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是网络社会中民众共享信息技术发展成果、实现智慧技术惠及社会进步的载体,主要体现为全民健身的物质域。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设备等新技术与其相关标准趋向成熟,5G 移动通信、WEB 服务云、传感器、智能数据处理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实践运用与政府快速推进政务服务智慧化发展,各级政府与体育、健康、医疗等相关部门持续倡导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与应用,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健康管理事业融合发展,尤其是智能技术和健身事业及其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使得开发、建设、实践全民健身智慧化产品朝向“智能”“智慧”方向协同发展。

2006年以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提出构建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及其构成要素。电子公共服务信息基础设施、电子公共服务应用系统与电子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建设等互联网项目快速发展,政府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为全民健身智慧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性设施条件。«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要制定国家步道体系建设总体方案与体育公园建设指导意见,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场地设施,数字化升级改造1 000 个以上公共体育场馆。据此,健身器材企业大力研发和推广全民健身智慧化设施。例如:深圳泰山体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全民健身智慧化,致力于智能科学健身设备研发、智慧化体育场馆建设,开发爱动智慧体育馆、国民体质监测一体机、科学健身机、科学教练机等系列“智慧+”产品[14]。对于以上基础设施的条件诉求,理应充分考虑到健身服务的安全需求与伦理道德要求。基础设施所引发的责任归属应归为基础设施建设者、维护者以及运营商的职责范畴,依法追究其相关责任。由智能健身设备引发的问题应当由所有与智能设备相关的生产方和销售方负责。

2.2.2 全民健身应用系统对接的条件诉求 由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产生必然发生于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包括物质资源、数据资源)与产品之间或社会民众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系统(提供者与服务系统)之间,其应用系统需要制度域的多系统对接。运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系统,特别是运用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系统的智慧化功能,能够帮助健身人群解决自身困难,如动态掌控、统一管理健身服务的基础数据,精准提供健身服务项目或相应的服务内容以对接个性化健身需求等。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指出构建统一、规范、多级联动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与服务体系,搭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等三级平台组成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体系[15],由此明确了“智慧+政务服务”的技术与要求,阐明了其平台体系的目标构成与结构要求,同时也为全民健身智慧化系统构建提供了载体与路径。当下,以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为特征的云基础设施和一体化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需两侧的平衡以及多样化、多渠道、多层次的资源与力量融合提供了强力支撑。

全民健身应用系统对接要实现的理想状态是基于信息公开、数据开放、共生互惠作为单向度或多向度服务供给的前提。在智慧化系统供给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中,供给侧与需求侧能够超越时空,展开交流互动、协商与合作,凭借价值嵌入、技能赋能与融合添智,使智慧化建设在集成、融合传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凭借智慧化,供给侧能够实时掌握或感知需求侧的需求以及需求的满足程度与自身的供给效果;
需求侧亦可了解或把握供给侧的服务精准程度,并及时反馈供给侧促进其发生供给变化。

2.2.3 全民健身数据资源整合的条件诉求 智慧化运行系统的关键在于制度域和精神域通过法律、法规、政策、规范、标准建设、价值导向等手段,实现数据资源的整合。其主要体现在:1)实现安全、稳定、可控、可拓展、完整、有效的运行系统功能,以确保线上空间与线下空间的服务供需两侧的无缝对接,服务信息、物力、人力等资源要素整合,服务项目与形式的有序转换等。2)挖掘与汇聚合乎数量与质量要求的数据信息资源。全民健身智慧化聚焦在健身人员的健康档案、健康保健服务信息、实时运动信息(运动时间、强度、频率等)、运动信念、情感体验等信息资源,这些资源能够有效支撑全民健身智慧化运行系统功能实现。数据信息资源库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据信息资源库和健身者基本数据信息资源库为基础,以满足居家健身、社区健身、营利性健身俱乐部等服务模式需求的基本数据信息资源库为支撑。这些数据信息资源库之间理应互通互联,当全民健身智慧化系统运行时,信息资源库的数据资源更新相应地联动或者辐射与之相关的其他信息资源更新,实现数据资源实时连锁反应,才能确保运行系统有序而可持续演进。这些信息资源涵盖在数据的汇聚、存取、分析及反馈的完整闭环过程中,同时不影响其他相关信息资源的正常使用。

达成全民健身智慧化的系统实现及其功能发挥,评价原则关键在于其容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类型、项目越广泛越好。但并非其科技含量越高越好,而是要重点关注其是否能“友好可及”,是否能以人为本,是否能顺畅地实现人人交互与人机交互,是否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需求侧为导向,是否能以技术赋能并融合传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模式,最终供给多样化、个性化、多维度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或产品,以满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多元主体的差异化需求。评价标准促进政府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多元主体对系统与其功能的认知和把控,应将其维系在安全、科学、可控、智能、合理等区间内。

3.1 全民健身供需两端存在共情落差

伴随着全民健身战略持续推进,健身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我国健身群体数量大、层次多,其规模总量远超其他国家。尤其是慢性病高发与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快,且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大,财政支付能力与人口特征、健身传统等具有极大的异质特征。与此同时,全民健身智慧化的供需两端不仅在不同组织、不同区域与人群之间存在着不平衡,而且供需两端之间的相关主体之间存在着共情落差。面对庞大的健身人群和日益增加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现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与其服务模式不仅难以满足健身需求者个性化的物质需求,而且难以满足健身需求者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精神需求。1)目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数量与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社会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对现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模式和体系的质量标准,以及要素之间的配置等提出了挑战[5]4。2)智慧化运行系统及其功能往往是由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者主导设计,同理心的不足使得他们难以精准把握不同健身者的情感需求并为其提供有温度的健身服务。例如:设计主体对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劣势考虑不够充分,造成老年人在线上预约、线上支付、体育场馆门禁出入、智能化健身器材使用等方面存在困难[16]。健身中的情感需求尤其是健身中的体育意志、品格、精神慰藉得不到满足,供需主体之间尚未解决的共情落差,需要用智慧化的技术赋能来消除。

3.2 全民健身信息沟通存在数字鸿沟

在借助信息化成果提升自身健康状况时,健身者因信息素养不足,仍然是信息时代的弱势群体,不同人群之间和人机交互之间存在着明显信息障碍。第4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32 亿,但农村网民规模仅2.84 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57.6%[17]。城乡网民结构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数字鸿沟,不利于区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化均衡发展。这一数字鸿沟表现在:1)如何消解不同组织、不同区域与不同人群之间的供给差距;
2)如何消除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的“非对称性信息”,以保障全民健身智慧化的多元主体在区域之间、线上与线下之间实现切换,促进全民健身智慧化的红利共享。

从智能技术的操控层面看,全民健身智慧化中的诸多智能产品是由专门人员设计的,对不同健身者的知识储备、技能运用及身体质量的考量不够充分,对以人为本健身理念的认知不足,造成智能产品在健身市场中难以广泛普及。同时,由于健身者数据安全与处理能力参差不齐,势必增加智能技术运用的安全风险,一定程度上对健身者的人身与财产安全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包容性、可及性、有效性等服务系统功能属性成为全民健身智慧化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如果对健身者的健康信息、需求信息把握不够精准,实时更新不及时,对信息的深耕和精准分析不足,那么精准对接健身者的实际需求将变得无比困难,高质量的健身服务更是无从谈起。

3.3 全民健身多主体间存在协同隔阂

在“智慧+”生态背景下,全民健身智慧化必然涉及系统的开发、建设和应用,也必然关系到需求主体、研发主体、构建主体、操作主体的参与及协同。且以上主体在全民健身智慧化生态系统中多向关联与交叉,在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角色叠加,在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身份互换,彰显出全民健身智慧化对象的广泛性与供需两端覆盖范围的宽泛性。但理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社会职责及其健身服务功能并非易事。以营利性俱乐部健身服务与社区健身服务为例,职能定位不清、功能设计重叠、服务衔接错位、合作程度不深等问题普遍存在[18],一方面影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同要素的协同及其整体效能,另一方面影响健身需求的体验感。再者,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一方面需要健身参与者、服务机构、政府主管部门以及行业监管部门等主体力量汇聚、整合健身信息与数据资源,另一方面需要所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和需求方进行实时动态智慧耦合。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需主体的服务合作与业务协同隔阂仍然存在,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与国民体质健康测评网络平台已经投入使用,但目前的功能仅仅局限于网上宣传,运动人群、赛事活动和体育场馆等相关健身数据信息集成不足,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居民健康发展指数等指标分析较缺乏。同时,两者存在着沟通不够协同、资源共享度不高、健身康体数据分析不够,以及综合服务能力与智库建设欠缺等问题[19]。

通过发挥多元供需主体的协同效应、发展多层次服务元素的集聚效应和多样态服务模式的个性化效应,为健身者提供高效、优质、均等、个性化的健身服务智能设备、运行系统与服务功能。基于此,提出利用数字化以填补全民健身供需两端间的差距,借助智能化以弥补信息沟通中存在的数字鸿沟,构建一体化健身服务平台以强化整体协同效能等优化路径。

4.1 利用数字化以填补全民健身供需两端间的差距

数字化技术与设备正在成为公共服务领域新的治理工具和生产要素,这给全民健身智慧化建设和应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虽然实践中供需两端间的差距较为普遍,但是智能技术及其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具备潜在能力,能够弥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供需两端差距。面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数量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要借助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升,鼓励相关体育健身服务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线上健身服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健身服务供给质和量的提升;
另一方面借助网民基数的增加,利用数字化手段广泛收集健身群体的健身需求,从个性化、分层次角度精准对接健身服务供给,减少两者差距。例如:上海市基于“互联网+”技术,构建“一站式”体育信息服务平台,使科学健身培训与指导、全民健身赛事、健身场地等多种类型的服务和产品聚合在统一平台,集成赛事活动介绍、产品服务介绍、用户评价等信息,便于健身者仅凭一部手机便可随时检索和了解自己需要的服务信息[20]。

在社会发展趋向“智慧+”过程中,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亟待数字化建设关口支撑。对数字化的理解应从纯粹的技术概念转换为更丰富、系统、复合的概念,面向全民健身智慧化构建和实践的需求,把数字化建设理解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及其模式的“底座”和基本生成逻辑。不仅要对健身需求者的运动信息和健康数据实时监测,还要借助智能技术与设备实现与后端的体育、医疗资源进行数字化对接[21],从而保证健身者运动需求的精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基于空间、时间和人的维度,对数字化在全民健身智慧化中的应用进行多层次、全方位、跨界性的思考,从数字化理论到实践再到数字发展的逻辑递进中,构建多个要素协同联动的概念体系与实践架构。通过不同运动场景的数据规范化采集、融合,实现业务协同与互通互联,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例如:FITURE 魔镜是一款“硬件+内容+服务+AI”的智慧化健身产品,由核心AI 技术打造,集硬件、丰富课程内容、明星教练和社区于一体。该产品能够捕捉人体运动轨迹,通过AI 智能实时监测,自主纠正用户的动作,让用户享有一对一的专属健康顾问服务,并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实时给出详细、精准解答,为会员量身定制健身课程,并推荐健身教练,实现供需两端动态平衡[22]。

4.2 借助智能化以弥补信息沟通中存在的数字鸿沟

智能化作为智慧化的手段,把“智慧”嵌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系统之中,并展现智慧化功能的结果,其运行机理就是借助智能化工具以弥补信息沟通中存在的数字鸿沟。1)通过全民健身智慧化的各个构成要素间接口的便捷性与人机交互的友好性,扩大数字化的普惠面,消解不同组织、不同区域与不同人群之间的供给差距,以达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需求侧与供给侧之间的有效对接。不同要素间的对接不仅为全民健身智慧化的多元主体协同提供了目标约束,也为他们之间的系统对接提供了资源保障。人机界面的对接尤为重要,是连接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的纽带,为人机交互与人人沟通提供渠道保障。例如:Keep 作为一种移动健身社区类App,提供便捷式健身解决方案,通过专业教练的健身视频,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用户都能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视频课程,锻炼者与指导者同步训练,且能够得到系统性指导,该软件具备的社交属性能够让用户相互交流讨论,促进相互激励,以促使大家坚持锻炼[23]。2)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样态进行流程再造,科学配置系统与供应链管理内外部所有的人力资源,合理安排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单向传输或双向交流的信息沟通方式。双向交流的信息沟通是达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能够促进服务者与健身需求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减少公共健身资源的浪费[7]51。全民健身智慧化流程设计首先要了解健身人群的切实需求,其次以需求为导向将服务相关的硬件、软件、信息与制度等合理嵌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之中,为健身人群供给适应需求的智能化与智慧化产品或服务。其基本要素包括了解需求者信息,对接需求的产品设计、信息反馈、产品设计升级、调配资源要素,接受服务者评价和改进产品服务等。服务主体要发挥“显微镜”作用,快速分析多重数据,构建评估、监督、诊断体系,以提高服务精准性,由精细化服务替代粗放式服务。同时,要充分考量健身人群的意见和个性选择,不能随意把健身信息与服务添加到系统之中,以免增加服务对象的使用负担。要重点把控健身人群的体质健康信息和应急管理,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设备来防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中可能遇到的各类潜在风险。

4.3 构建一体化健身服务平台以强化整体协同效能

全民健身智慧化生态系统的整体协同效能提升,必然依赖其生态系统内部构成要素及其子系统之间的供需关系优化和协同度增加,并以集约化形态在虚拟空间中聚集,最终以整体化方式呈现于现实之中。为此,政府部门要以主导作用统筹构建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及其系统功能,以推动涵盖居家健身、社区健身、营利性俱乐部健身的现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模式,由碎片化、单向度和分散化趋向一体化、多向度和整体化方向发展。这一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运行,必然依赖政府、社区、营利性健身机构、社会组织、家庭等多元主体的互惠互补和协同合作。

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目标引领下,一体化健身服务平台构建可采取服务内容和功能分工建设、共同维系、一体化运作的策略,达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和数据的整体聚合和服务质量的叠加增值[6]46。通过创新“健身+养老”“健身+卫生医疗”“健身+文化旅游”“健身+保险”等综合服务模式,提升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的综合效用,形成一体化服务平台。统筹考虑不同层级全民健身工作的融合,以基础设施建设、数据接口、业务对接、数据共享、安全防范等方面的协同,构建全民健身智慧化所涉及的硬件、软件、管理和服务的统一标准,以一体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指引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挥整体协同效能。更为关键的是,要求全民健身智慧化生态系统能够基于形势变化和实践需要,协同好供需两端的行为边际和动态关系,处理好健身者的服务需求与多元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匹配耦合关系。切实把政府主体从微观事务的繁杂负担中解放出来,强化其他健身供给主体的责任与风险意识。以苏州市为例,基于一体化健身服务平台构建了“苏体通”App,将制度体系、管理层面与个体需求有效协同,民众可以通过信息平台上的留言板进行诉求留言,确保问题反馈与需求响应匹配耦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体育政策制定、竞赛训练、设施监管等方面的服务水平[24]。在多元主体协同共赢的过程中,必然要充分尊重和维系不同主体的差异化利益匹配,以充分调动和激发多元供给主体的能动性与潜在智慧,而其前提不仅要求涵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数据资源的一体化设计,而且包括健身智慧化服务运行系统之间的共享性、连贯性和功能的无缝对接。

面向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全民健身智慧化,不仅依赖物质域、制度域与精神域等基础条件的覆盖面与成熟度,还依赖全民健身智慧化构建的多元供需主体包容性和集聚效应。同时,这一过程需要克服全民健身供需两端存在共情落差、信息沟通存在数字鸿沟、多主体间存在协同隔阂等阻滞因素,实现利用数字化以填补全民健身供需两端间的差距,借助智能化以弥补信息沟通中存在的数字鸿沟,构建一体化健身服务平台以强化整体协同效能等优化路径。诚然,全民健身智慧化的持续升级还需将更多的智慧元素内嵌或注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系统之中,亟待我国学术界与实践界运用多维知识与技术进行创新,作出更进一步的理论回应和实践应答。

猜你喜欢 全民公共服务智慧 构建长三角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平台的可行性研究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年4期)2022-10-21全民·爱·阅读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地权分置、资本下乡与乡村振兴——基于公共服务的视角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1期)2022-02-16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小康(2021年7期)2021-03-15一场全民答题狂欢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10期)2017-12-01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就业与保障(2015年10期)2016-03-11有智慧的羊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4年6期)2014-07-22智慧派智慧与创想(2013年7期)2013-11-18智慧决定成败网球俱乐部(2009年9期)2009-07-16

Tags: 阻滞   诉求   路径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