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文化受容与变容视角下尾崎红叶《金色夜叉》的翻案创作

2023-01-16 13:55:06

杨 晖

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日本的近代文学史横跨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期,在剧烈的社会变化大背景下,涌现了一大批同时受到东西方文化熏陶的极具才华的作家,诞生了许多具有思想价值、给后世带来深远影响的文学作品。对日本近代文学的探究是国内日本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在考察了2010-2020年间出版的7本高校日语专业日本近代文学课程的教材[1-7]后发现,入选最多的作家为森鸥外和芥川龙之介,7本教材中均收录了他们的作品。其次为岛崎藤村和夏目漱石,分别有6本教材选用了他们的文章。从作品风格来看,既有小说、评论,也有散文、诗歌。其中,多次出现了翻案小说,包括尾崎红叶的《金色夜叉》、芥川龙之介的《鼻子》、太宰治的《清贫谭》以及中岛敦的《名人传》《山月记》。《金色夜叉》是对美国文学作品的翻案,《鼻子》是对日本古典文学的翻案,《清贫谭》《名人传》《山月记》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案,可见国内学界在编纂文学教材时并未忽视对翻案小说的介绍。

翻案小说是日本文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分类,不同时期的翻案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思潮变化,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案可以看作是日本文学家接触世界、展开与外界联系的尝试。前面提及的在日本近代文学选读类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名作家都有创作翻案小说的经历,五篇翻案作品中,《金色夜叉》[8]是明治长篇通俗文学的代表作,不仅在日本国内获得了极高的赞誉,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广为传播。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日本翻案小说的研究多集中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案上,对于尾崎红叶的翻案作品研究略显单薄,本文便以《金色夜叉》为例,分析尾崎红叶的翻案创作对原著的受容与变容。

“翻案”是日本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形式,是指在参考借鉴国外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作家基本不改变主要情节,兼用翻译加原创的手法对原作进行改写,融入日本本土元素或置换为日本的时代背景,用来反映日本的社会现象,属于一种文学的“二次创作”。在江户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翻案小说”,主要是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翻案,特别是明清通俗小说在日本广为流行,对《水浒传》《三言二拍》《剪灯新话》等进行翻案创作的故事不少成为了经典,如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中就包含翻案作品,三游亭圆朝的《牡丹灯笼》是对《剪灯新话》中的故事的翻案。

到了明治时期,欧美作品大量传入日本,开始出现了以欧美作品为蓝本的翻案小说。如黑岩泪香的《铁面具》《岩窟王》等,是对大仲马小说《铁面人》《基督山伯爵》的翻案,泪香的翻案作品更接近于翻译,只是将人名地名日本化。研究明治翻案小说的日本学者堀启子经过调查研究后指出,在明治文学家中享有盛誉的尾崎红叶,其作品《不言不语》《金色夜叉》也存在对美国作家Bertha M.Clay小说《Between Two Sins》《Weaker Than a Woman》的翻案痕迹[9]31。

尾崎红叶文学创作之旅的开端,可以追溯至1885年,他与山田美妙、石桥思案、丸岡九华等人一起创办了明治时期的重要文学团体“砚友社”,并开始刊行杂志《我乐多文库》。红叶的英语能力相当出色,自学生时代起便阅读了大量的英美大众小说,为自己的翻案创作奠定了基础。红叶的第一篇翻案文学,可追溯至1889年4-7月间发表的《大和昭君》,该小说取材于阿拉伯民间故事《天方夜谭》中的短故事《丈夫与鹦鹉》。据赵海涛的调查统计显示,红叶单独翻案的作品有23部,与他人合作发表17次,从翻案作品的来源看,阅读的皆为英语文本,但原作者的国籍包括:法国、俄国、意大利、德国、阿拉伯、美国、丹麦及中国,可见其翻案的来源之广[10]。

酒井美纪在其博士论文中将尾崎红叶的翻案创作范式分成了四类:第一类,选取原作的部分情节,将背景转移到日本,进行了较大的创作改动;
第二类,情节基本遵照原文,将故事背景移植至日本;
第三类,舞台和故事情节沿袭原作;
第四类:对其学生或朋友翻译后的文章进行修改加笔后,以合著的形式发布[10]。从故事情节的创作性来看,本文重点讨论的《金色夜叉》属于第一类。

19世纪后半期美国流行一种平装本小说,内容多为通俗、情节夸张的惊险故事等,由于出版商把这类书定价为十美分,此后这类小说被统称为“十美分小说 (dime novels)”,又被称为“廉价小说”。Bertha M.Clay所著的一系列作品都属于这类“廉价小说”,定价低,受众广,尽管这些作品在当时颇受欢迎,但并未名留青史。有趣的是,名不见经传的Bertha M.Clay的多部作品在日本被翻译或翻案出版,包括未松谦澄、黑岩泪香、尾崎红叶、菊池幽芳等人都以她的作品为蓝本发表过文章,其中还诞生了不朽的名篇。

据尾崎红叶的好友岩谷小波回忆,某日红叶告诉砚友社的同伴们:“最近读了一本外国小说,一名男子被强大的情敌夺走了初恋女友,愤慨万千的这名男子在前女友结婚的当天,无法忍受教堂传来的钟声,一直逃到听不见声音的地方。这个故事实在有趣,我打算对它进行翻案,发表在读卖新闻的小说专栏上。”[11]之后诞生的便是在读卖新闻上连载5年之久,引发社会热潮的《金色夜叉》,而红叶言及的外国小说便是Bertha M.Clay的《Weaker Than a Woman》[12]。

(一)原著简介

原著中的女主角维奥莱特是居住在英国乡间的一位绝世美人,她与故事的男主角——贫穷的律师菲利克斯相爱并订婚,然而有一天富有的贵族欧文搬到了附近居住,欧文被维奥莱特的美貌所吸引并对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在欧文巨大财富的诱惑下维奥莱特背叛了菲利克斯转而与欧文结婚,备受打击的菲利克斯从此专注于事业并取得了成功。另一方面,维奥莱特与欧文维持着没有感情的婚姻,几年后欧文去世,维奥莱特想要回到菲利克斯身边,但菲利克斯最终决定与一直以来支持着自己的青梅竹马的伊芙结婚。若干年后进军政界、家庭幸福的菲利克斯在伦敦与再婚后成为公爵夫人的维奥莱特重逢,尽管维奥莱特看起来一如既往的美丽高贵,但却掩盖不住在无爱的生活中度日的孤独与寂寞,故事到此结束。

(二)翻案简介

《金色夜叉》基本上保留了前半部分的故事结构,但对后半部分进行了极具日式风格的再创作。在《金色夜叉》中,男女主人公变成了间贯一和阿宫。贯一与阿宫原本情投意合,定下了婚事。然而美貌的阿宫被叫作富山唯继的财主看中,无法抵御财富诱惑的阿宫解除了与贯一的婚约,嫁给了富山。多年之后,改头换面的贯一已经成为了一名富有的高利贷者,冷酷而无情。婚后的阿宫对富山毫无感情,夫妻之间日渐疏离。阿宫与贯一偶然重逢后,便不断给贯一写信诉说自己的懊悔与情感,但始终未获得贯一的谅解。直到某日贯一遇到一对相爱且不愿向金钱屈服、决定殉情明志的男女阿静和狭山,颇受感动的贯一帮助成全了这对有情之人,也开始重新审视阿宫的心情。遗憾的是,《金色夜叉》连载之时并未写完,直至尾崎红叶去世,尾篇只写了三章,小说以阿宫的一封来信中断。

(三)翻案对原著的受容与变容

两部作品的故事都是围绕着女主人公对爱情和金钱的抉择以及男主人公受到的人生影响而展开。在爱情婚姻观上,两部作品都秉承了只图金钱舍弃爱情的婚姻不会有好的结果这一观点,但在对人物的行为叙述上有着较大的区别,特别是在女主人公的塑造上。《Weaker Than a Woman》中的维奥莱特性格果断,在接受了贵族欧文的求爱后,直截了当地与菲利克斯当面诀别,坦言自己厌倦无名无利的贫穷生活,向往着富有和奢华。在被菲利克斯质问是因为自己不够富有才遭到抛弃吗的时候,给出了肯定的答复。对维奥莱特而言承认自己的变心和物欲并不是难以启齿的事情,把心底的想法彻底地说清楚,两个人才不会留有牵绊的余地。但在《金色夜叉》中,同样的二人诀别的场景,面对贯一的指责与质问,阿宫只是哭泣着说自己不会忘记他。对于阿宫来说,因为金钱抛弃恋人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尽管她的内心有各种考量,但在面对贯一时却完全说不出口。在贯一直言“是对我这个未婚夫不满意?还是想嫁给有钱人?理由无非这两点,你告诉我,没什么可顾虑的”时,阿宫也未给出明确的答复,而只是恳求贯一的原谅,两人之间的分别是贯一单方面的决裂,阿宫在感情上依然抱有留恋,这也为后文阿宫不停给贯一写信诉说悔恨留下了伏笔。

如此对比来看,与维奥莱特不同,红叶笔下的阿宫具有日本女性的“耻”意识和优柔寡断的性格,哪怕同样抛弃了恋人,在传统的儒家道德伦理观念影响下,阿宫认为这是难以启齿的作为,无法坦然承认自己的物欲。在与昔日的恋人重逢后,维奥莱特也曾希望重修旧好,遭到拒绝后依然表示自己并不后悔曾经的选择,而阿宫却在贯一面前哭诉自己的悔恨。堀启子认为,让女主人公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忏悔是尾崎红叶潜意识中重视“妇德”的女性观的体现[9]41。虽然《金色夜叉》并未完著,但从停笔的最后三章已经可以看出,贯一对阿宫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从这儿来看,又或者红叶给阿宫增加悔过意识是为了让她完成自我的救赎,实际上是对阿宫的怜悯,而这种基于男性视角的怜悯使得阿宫这个角色,缺乏原著中维奥莱特的独立意识,依然是唯唯诺诺以男主角为依附的存在。

在两部作品的叙事重点上,从标题就可以看出差异。“weaker than a woman”一句通常被认为参考自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名言:“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脆弱,你的名字是女人)”,在原著中菲利克斯对维奥莱特说“像你这种连女人内心的爱情都舍弃了的人,比女人更脆弱。”所以“weaker than a woman”实际上是对女主人公维奥莱特的控诉。而“金色夜叉”一词中的“夜叉”原指传说中的厉鬼,在小说中指代遭到抛弃后化身为冷酷而无情的复仇使者的男主人公间贯一,意味着红叶叙事的重点放在了男主人公的蜕变上。

在故事的转折方面,两部作品都把男主人公经历挫折后醉心事业获取了财富作为对女主人公后来境遇的讽刺,但Bertha M.Clay的小说作为“廉价小说”,主题没有脱离爱情故事的范畴,依然是以女性为主要读者群体的私小说,给菲利克斯安排的结局是婚姻美满事业成功并成为了政治家,成功跻身上流社会,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结局。故事背景所在的19世纪末的英国已经是一个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当时的人而言,成为中产阶级名利双收就是一种成功,Bertha M.Clay也无意深挖社会背后的矛盾,单纯表达了对在金钱与爱情之间抉择的价值观的审视,而尾崎红叶并未局限于此。明治时期的日本处于资本主义变革期,资本家的兴起、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使得知识分子的金钱观、价值观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剧烈的冲击。红叶给贯一安排的出路是成为了一名高利贷者,通过压榨其他人来获得财富,在这个过程中丧失了自己的品性,实际上也未获得幸福,这使得整部作品较之于原著多了悲剧色彩,并非一个完美的浴火重生的故事。

通过对《金色夜叉》与《Weaker Than a Woman》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尾崎红叶在借鉴美国文学的同时,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女性观价值观,并未对美国小说中的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全盘接受,指出了在被物欲腐蚀的社会中哪怕拥有了财富却仍然得不到解脱的矛盾。虽然有翻案的痕迹,但更多的是自己的创作,将脱胎于美国文学的故事与日本社会结合到一起,对纯爱的刻画依然基于传统的日本古典思想,这也是《金色夜叉》能得到民众喜爱的原因。

猜你喜欢 维奥莱特红叶 姚红叶西部学刊(2022年4期)2022-03-04几张飘落的红叶阅读(低年级)(2020年11期)2020-12-28秋日赏红叶智慧少年·故事叮当(2020年9期)2020-10-09一句话演讲发明与创新·小学生(2020年8期)2020-08-17长方体剑士莱特 之寻找巅峰红石数学大王·低年级(2020年2期)2020-03-13清仓莱特币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1期)2018-01-09秋青年文学家(2017年28期)2017-11-28

Tags: 翻案   夜叉   红叶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