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眼动追踪技术应用于翻译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023-01-17 13:30:09

李 硕,张成智

(河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眼动追踪技术是以Just和Carpenter的“eye-mind assumption”为理论依据,使用眼动仪来测量眼球运动的技术。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记录读者在观看图像或文字时的眼球运动轨迹来推测大脑的信息处理情况[1]。也就是说,眼动追踪技术是利用眼动仪对人眼的运动规律进行信息采集或线索追踪的技术。近年来,眼动追踪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从最初的教育领域逐渐延伸到心理、语言、翻译等领域,“2006年,眼动追踪技术开始正式引入翻译过程研究,而最具规模的眼动翻译过程当属于欧洲的EYE-to-IT project”[2]。随着眼动追踪技术的不断更新,研究内容逐渐多样化。

为了深入了解眼动追踪技术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情况,笔者收集CNKI和Web of Science(以下简称WoS)中的文献并采用CiteSpace工具处理,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探讨:(1)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国内外研究热点及具体表现;
(3)综合国内外研究状况,对国内眼动追踪技术应用于翻译研究的发展问题进行反思。

为了对眼动追踪技术应用于国内外翻译研究中的研究特点、发展趋势以及热点问题进行解读,本文以CNKI和WoS为数据来源,以“眼动追踪/眼动跟踪/视线追踪/视线跟踪”和“翻译”(英文检索词分别为“eye tracking/eye-tracking/gaze tracking”和“translation”)为检索词进行全文检索(数据最后更新时间为2021年11月14日),经筛选后得到CNKI有效文献1 662篇,WoS有效文献9 029篇。为了将大量的文献数据转换为可视化图谱,规避手动处理的繁杂操作,本文借助CiteSpace(Version 5.8.R2)对所得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由于机器在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时,难免存在信息提取不当的情况,后期会结合人工分析与校对)。相关的统计分析结果直观地呈现出眼动追踪技术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等,为后续眼动追踪研究提供参考。

某一领域的研究在不同时间的发文量可以直接反映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在CNKI中对“眼动追踪/眼动跟踪/视线追踪/视线跟踪”和“翻译”进行全文检索(仅保留学术期刊和学位论文),最终得到有效数据1 662条,文献覆盖时间为1988—2021年,总体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国内眼动追踪技术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情况(CNKI)

由图1可以发现,国内的眼动追踪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1988—2001年的初步萌芽阶段,年平均发文量不到1篇;
第二阶段为2002—2012年的缓慢发展阶段,年平均发文量约为25篇;
第三阶段为2013—2021年的快速发展阶段,由于2021年的发文量统计截止日期为11月,所以2021年的发文量并不能完整体现年度发文量。

分析国内眼动追踪应用于翻译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可以发现,第一阶段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国内研究对眼动和阅读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但与翻译相结合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第二阶段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但多为理论型研究。其中邓志辉在探析20世纪80年代西方认知视野下的翻译实证研究时,提到了眼动追踪法在翻译过程研究中的作用[3];
王娟对国外翻译过程实证研究中的眼动追踪方法进行述评,并基于具体的实验为今后的实验设计提出了实验规模、时间跨度等方面的建议[1]。第三阶段的研究成果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将眼动追踪技术应用于翻译研究的实例逐渐增多,主要包括:(1)理论型。如刘艳梅等人追溯了眼动法与翻译过程研究相结合的历史,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4];
王娟通过整理分析国外机器辅助条件下的实证研究的资料,梳理了2000—2012年国外机器辅助条件下的翻译过程实证研究情况[5]。(2)应用型。应用型研究的主题丰富多样。部分研究致力于探究眼动追踪与翻译教学的关系,如冯佳将眼动追踪应用于翻译教学,关注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注意资源分配问题[6];
康志峰、连小英以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设计眼动跟踪实验,对视译中的一系列问题展开研究[7]。部分研究聚焦于眼动追踪与认知负荷,如王一方将眼动追踪技术应用于英汉互译中的语言隐喻研究,为后续的语言隐喻研究提供了经验[8];
马星城、李德超探究了普通读者和教师两类人群在评阅译文中认知负荷的差异[9];
苏雯超等从认知负荷的本质出发,指出目前口译认知负荷眼动研究中存在现象探讨居多,成因探讨单薄,且尚未形成体系等问题[10]。另外,也有研究综合了多个主题,如俞敬松等开展了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语块翻译教学实践,并在降低认知负荷、提高翻译教学效率等问题上提供了建议[11];
卢植、郑有耀利用眼动实验探究了学生译者视译隐喻时注意资源分配问题[12]。

在WoS核心合集中对“eye tracking/eye-tracking/gaze tracking”和“translation”进行检索,文献类型仅保留article,语种为英语,经过去重后共得到有效数据9 029条,文献覆盖时间为2003—2021年①由于WoS核心合集中未对早期相关数据进行收录,故WoS所获时间范围小于CNKI。,年度发表趋势如图2所示。

图2 国外眼动追踪技术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情况(WoS)

从2003—2021年的发表趋势来看,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始终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1)理论型。眼动追踪技术源于西方,西方的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更为详细全面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研究,以上数据只涵盖了部分年代,一些更为经典的研究需借助人工收集加以补充。Just和Carpenter最先注意到大学生在阅读文章时的眼神聚焦与理解的问题,他们认为通过检查读者停顿的地方,就有可能了解理解过程本身[13],但当时只是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了初步探查,还并未将其与翻译研究进行结合;
Duchowski主要围绕人类视觉系统、眼动追踪系统、眼动追踪应用方面展开研究,目的是在眼球运动、视觉感知和视觉注意的理论背景下,为凝视条件系统的实现提供技术细节的阐述[14];
Van Assche等人综述了句子语境下的视觉词识别的双语研究[15];
Armstrong和Olatunji综述了有关焦虑和抑郁等情感障碍的眼动跟踪研究,评价了用于研究注意偏差的实验范式和眼动指标[16]。(2)应用型。这类研究多围绕眼动追踪与翻译教学、认知负荷、翻译产品等主题展开。如Kruger和Steyn利用眼动追踪的方法对英语授课的英语字幕展开研究,探讨了阅读理解与字幕阅读之间的关系[17];
O’Brien利用眼动追踪技术统计了实验对象在匹配实验中的瞳孔扩张程度和翻译处理速度,实验结果表明,翻译语言的匹配程度与译者的认知负荷间存在密切联系,这项研究为后续翻译中语言认知负荷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18];
为了考察训练对认知加工和翻译产品的不同方面的影响,Walker也利用眼动追踪技术针对认知等效问题展开了实验[19]。此外,Kenneth等人尝试从商用视频眼动追踪系统中记录高质量眼动追踪数据,并通过所需的技术和技能推导出能够洞察眼动、认知和神经生物学过程的措施[20]。

眼动追踪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辅助技术,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重要支持。将国内外眼动追踪技术应用于翻译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国内外对翻译领域中的眼动追踪技术的理解与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已有的理论成果进行梳理概括,主要以理论评述为主,其目的是将翻译学中的眼动追踪的概念原理介绍给后续的研究人员,实现理论的科普;
(2)基于已有的理论成果,将其应用于教育、认知等领域,在提出假设后,选择受试者进行具体的实验,得出以数据为支撑的实证研究成果。这其中也有许多研究立足于翻译职业的发展,为眼动追踪技术在未来翻译工作中实现更好的效果提出建议。从选题属性来看,国内外论文均包含了理论型和应用型两类研究,但眼动追踪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在国内外并不同步,国外研究主题和成果更加多样。通过以上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国内以眼动追踪技术为辅助的翻译研究在研究主题上仍需要进一步扩展,所得研究成果才能更加丰富。

利用CiteSpace对CNKI 1 662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时间范围为1988—2021年,Years Per Slice为1,以“keyword”为节点类型,对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关键词进行显示,在图谱生成后,将阈值(threshold)设置为5(by Freq),可得CNKI相关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如图3所示。

图3 CNKI相关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通过人工筛选,得到与翻译研究相关的关键词包括翻译过程、认知负荷、注意偏向、实证研究、翻译策略,上述关键词分别出现了28、21、21、17、9次。在5个关键词中,翻译过程研究受到的关注最多,翻译实证研究又与翻译过程密切相关,前者往往通过描述后者为后续研究提供建议,另外翻译过程研究中也常涉及对认知负荷和注意偏向等问题的关注。结合实例来看,基于对眼动追踪法以及反映认知负荷的常用眼动指标的把握,冯佳通过实验对译者在译入和译出认知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展开比较,进一步丰富了实证研究[21];
王一方利用特定型号的眼动仪对英汉翻译过程研究中的眼动数据进行收集,建立了数据分析模型[22]。以上实例均通过结合眼动技术开展翻译实验,深入探究了翻译过程。针对认知负荷与注意偏向的主题研究常常一同出现。如王一方、郑冰寒通过基于眼动、键击和反省法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英译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资源分配模式,实验结果表明,在英译汉过程中源语理解处理、目的语产出和平行处理这三种不同的认知加工类型所获得的认知资源明显不同[23],这一研究为未来在微观层面进一步考察译者的认知资源分配模式奠定了基础;
马星城、李德超以普通读者和教师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验探究了两组研究对象在评阅译文中的认知负荷,结果显示,普通读者在评阅中的认知负荷普遍小于教师组[9]。这类研究为今后其他同类型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经验。另外,国内也有许多针对翻译策略的研究。如俞敬松等开展了基于眼动追踪的语块翻译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语境的语块记忆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降低认知负荷、提高翻译教学效率,这一研究在翻译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11];
康志峰、连小英以非英语专业学生译员为研究对象设计眼动跟踪实验,研究了提高视译绩效的相关策略问题[7]。

利用CiteSpace对在WoS采集到的有效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时间范围为 2003—2021年,Years Per Slice为 1,以“keyword”为节点类型,由于数据总量较大,此处将阈值设置为40(by Freq),对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关键词进行显示,可得WoS相关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如图4所示。

图4 WoS相关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通过人工筛选,得到与翻译研究相关的关键词分别为visual attention,individual difference,language comprehension,lexical access,short term memory,上述关键词分别出现了305、217、130、57、57次。在以上关键词中,关于“visual attention”的研究多从不同实验对象的眼球运动和视觉注意情况展开。如Tiselius和Sneed利用眼动追踪技术研究对话翻译中的注视和眼球运动,结果表明不同的动作和语言在注视模式上存在差异[24]。此外,围绕“short term memory”展开的研究与“visual attention”密不可分,甚至会涉及视觉、听觉、观察对象等因素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围绕“individual difference”展开的研究立足于个体本身,通过设置对照组探究了个体的能力问题,如Van Alphen等人利用眼动追踪的方法对比患有发展性语言障碍的学龄前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单词识别和单词预测,结果表明两组儿童的词汇识别能力相似,但在处理速度和停留时间上有所不同[25];
围绕“language comprehension”展开的研究从语言出发,深入探讨了语言学习与理解的过程,如Kruger和Steyn为了调查字幕阅读是否对学习成绩有积极的影响,利用眼动追踪的方法对英语授课的英语字幕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阅读理解与字幕阅读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7];
Olson采用眼球追踪范式研究听力理解过程中的语言转换,研究结果显示听力理解过程中双语转换所付出的努力比单语转换少[26];
围绕“lexical access”这一关键词展开的研究,多表现为以儿童或成年人等不同阶段人群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接触并理解词汇的行为表现。

聚焦不同关键词的研究之间存在内容的重叠和融合现象,这也表明国内外研究呈现了综合多元的特点。以上关键词和研究实例反映了国内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口笔译实验为基础,以探究翻译中的认知情况、翻译技巧与策略为研究目标的翻译过程研究等角度;
也可以看出利用眼动追踪技术进行注意力、个体差异、认知努力以及信息获取等能力研究是国外研究的热点。不同的关键词体现了研究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对比国内外研究,国内研究除了上述前几个关键词的研究频率相对较高外,其他研究角度的文献数量相对较少,这也表明将眼动追踪与翻译相结合的应用研究可以在能力建设层面进一步拓展。

对翻译研究中眼动追踪技术应用的前景展望,可以借助研究热点对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合人工筛选,以发生突变的起始时间开始排序,分别得出从CNKI和WoS所获数据中排名前10的关键词突变信息,如图5、图6所示。

图5 CNKI突发性排名前10关键词

图6 WoS突发性排名前10关键词

在CNKI数据中,突变强度最高的是认知负荷,突变持续时间最长的关键词是翻译过程,近期发生突变的包括翻译技巧和英译汉。综合来看,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立足于实践的翻译过程研究会是国内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其目前在国内也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如王一方将眼动追踪和键盘记录技术应用于在英译汉和汉译英两种翻译进程中的语言隐喻研究,证实了语言隐喻对源语理解过程中译者的认知负荷等都产生了显著影响[8];
武光军、王瑞阳为探究英译汉过程中隐喻翻译所付出的认知努力问题,利用眼动追踪技术设计了实验,得出了在英译汉过程中,实验对象在翻译婚姻隐喻时所需要的认知努力比翻译非隐喻时更大等结论[2]。

在WoS数据中,突变强度最高的关键词是“eye movement control”,持续时间最长的是“spoken language comprehension”,近期发生突变的是“visual fixation”。综合来看,立足个体的视觉注意等翻译能力研究更有可能成为国外研究的发展趋势,从相关实例中也可以预见这一趋势,如Carrol和Conklin利用眼动实验研究翻译的汉语习语的加工过程,通过对比英语和日语两类研究对象发现,人可以在母语中预测语音信息,但在非母语中可能无法做到[27];
为了考察训练对认知加工和翻译的影响,Walker利用眼动追踪技术进一步探究了翻译过程中源语作者预设的文体效果与目的语读者实际呈现效果之间认知等效问题[19],等等。

综上,通过运用CiteSpace对眼动追踪技术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发现:(1)国内的眼动追踪研究大致经历了初步萌芽、缓慢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国外研究呈现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2)国内研究多为基于口笔译实验的翻译过程研究,这类研究将继续作为将来的研究热点;
国外研究更多地围绕认知努力、模型构建、信息获取、翻译能力建设等内容展开,翻译能力研究将继续成为将来的研究热点。(3)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主题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近年来,国内的翻译研究逐渐加强了对眼动追踪技术的了解与应用,在理论及翻译过程研究等层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理论研究的系统性不强以及以眼动追踪技术为指导的实践成果还不够丰富的问题。有鉴于此,国内研究在以下方面尚有待进一步探索。

一是理论层面。目前对以眼动追踪技术为指导的翻译理论研究的创新还可以进一步丰富,研究范围可以适当进行扩展。已有研究角度主要集中在口译、教育和认知等主题上,所得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限制,除了常见领域的研究,可以适当进行扩展。例如,可以扩展到国际交流的研究层面。我国有大量优秀的翻译工作者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利用眼动追踪技术对他们所接受的翻译训练和承担的翻译实践进行分析,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眼动的特点,在对具体的数据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后,找出具有实践价值和参考意义的规律,这除了对翻译工作者的能力培养具有参考价值外,还会对文化在翻译中的转换表现研究有所助益。未来的翻译工作研究者也可以利用已有规律为文化传播工作进行合理规划,如进行翻译难度评定、潜在问题预测、译者表现预期等。

二是应用层面。国内对眼动追踪技术在翻译学领域的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个案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这些方法的应用帮助眼动追踪技术在翻译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给后期的实践研究提供了一定经验。但是,目前的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过程上,在翻译能力建设等层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另外,目前由于实验设备的缺乏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方式尚待优化,国内的实证研究也受到了一定限制。

猜你喜欢 眼动负荷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小猕猴智力画刊(2022年9期)2022-11-04人造革合成革拉伸负荷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纺织标准与质量(2022年2期)2022-07-123项标准中维持热负荷要求对比分析煤气与热力(2022年4期)2022-05-23基于眼动的驾驶员危险认知汽车实用技术(2022年7期)2022-04-20MIV-PSO-BP神经网络用户热负荷预测煤气与热力(2022年2期)2022-03-09基于ssVEP与眼动追踪的混合型并行脑机接口研究载人航天(2021年5期)2021-11-20海豹的睡眠:只有一半大脑在睡觉大自然探索(2019年7期)2019-12-13生如夏花小资CHIC!ELEGANCE(2019年5期)2019-04-30声波实验小溪流(画刊)(2017年5期)2017-06-15关于植物的小实验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2017年4期)2017-06-13

Tags: 可视化   应用于   追踪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