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当父母教育孩子的意见不一致……

2023-01-18 10:55:08

文/陈露 编辑/南溪

很多父母感到很焦虑,因为他们在教育孩子上没有办法达成一致。实际上,父母教育孩子不一致的现象非常普遍。即使有些父母说,他们关系很好,但是他们在脾气、爱好和孩子教育方面仍然有很多的差异,也许这些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不过确实有很多家庭,由于父母教育孩子的意见不一致导致孩子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父母之间不能容忍差异。

一些家庭希望大家意见都保持一致,不要有差异,不要有不同,讲究一种关系的融洽状态,对不同的观点感觉到不舒服。其实,这是一种边界不清的表现。

一位很有能力的女性奚女士,她做事讲究计划性和条理性,而且事情只要按照她的方法去做,一般都会有好的结果。可是,令她感到痛苦的是,她在职场中的这种经验,放在家里完全没有用。她的孩子就是做什么事情都会很慢,临到出门了,总有东西会忘记或者落下。而这点很像孩子的父亲,总是一副不紧不慢、自由散漫的样子。所以,她总催促孩子,希望孩子更快、更好、更强。而孩子的爸爸总是说“女孩子不需要逼得那么紧,开心、快乐就好了”。但是奚女士没有办法接受,也没有办法容忍,讲了很多次了,骂了很多次了,吵了很多次了,但是父女两个还是那么消极被动地回应。奚女士搞不明白,为什么孩子的爸爸不听她的、不支持她,如果听她的,家里就一切太平了。然而,孩子爸爸说:“我也有我自己的想法,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这个家庭的问题在于妈妈没有办法忍受和她行事风格不一样的人,而父亲也没有办法去接受妻子更快、更强的行动风格,觉得那是一种压力,是一种控制,他不想生活在妻子的阴影底下,因此形成意见不统一的情况。

第二、互不买账,父母之间争夺“谁说了算的”的权力。

有时候,父母会不经意地表现出对彼此教育观点的不满。比如,父亲觉得孩子先玩一会再写作业是可以的。而母亲却认为,作业那么多,不要搞到很晚,快快写完,写好了才能玩。毕竟,事情有轻重缓解之分。父亲并不满意母亲的严苛、死板,觉得作业写得快或慢,又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所以他不会尊重母亲的决定,甚至会对孩子说“不要听你妈的,她脾气不好,太严格了”。

有些母亲也不太会去考虑父亲的感受,觉得父亲的想法是不对的,同样直接否决爸爸这个角色的教育功能,对孩子说:“听我的,你爸不懂,他从来没有去过你们学校,他不知道现在学校竞争有多激烈。”

这种对彼此的贬低,对孩子来说选择是非常困难的,两边都在拉扯孩子,使孩子陷入忠诚与背叛的矛盾之中。如果听了妈妈的,就意味着背叛爸爸;
听了爸爸的,就意味着对不起妈妈。

另外,在父母貌合神离的状态下,出现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使得孩子有空子可钻。有位妈妈说:“我和丈夫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经常意见不合,孩子才上三年级就学会了利用家长的分歧去钻空子,想要违抗我的指令时,就会说‘爸爸同意我的,我要听爸爸的。’然后,不想服从爸爸的时候就说‘妈妈不是那样说的。’”

由此可见,父亲和母亲之间形成不合作关系,双方都不认同对方的话,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话语的可信度和影响力也大打折扣,会导致父母双方都丧失权威感和领导力。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双方的不合作、各执己见会让孩子有很大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会让孩子夹在当中左右为难,对周围模糊不清的状况会让他们精疲力竭。有一个7岁的小孩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前来咨询,他说:“爸爸、妈妈为了他的学习吵架,然后妈妈也会哭,我去劝妈妈,让妈妈早点睡觉,妈妈还说不要、不要。”最后,他对爸爸说:“我希望爸爸听妈妈的,因为爸爸对我太放松了,爸爸听妈妈的,那我的成绩就会比全班第一名还要好。”所以,父母是否合作,对孩子的学业表现会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夫妻双方互补性的互动模式维持或者强化了彼此的不一致。

父母双方固执己见的、无意识的互补性互动往往令关系陷入僵局。有一对父母在孩子的教育角色上一个扮黑脸,另一个扮红脸。结果,爸爸对孩子越来越严格,妈妈不忍心就私下放水,那么,孩子的行为当然就不会改;
于是爸爸抓得更紧,妈妈更反对爸爸太严。但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爸爸抓得紧是因为觉得妈妈管得太松,孩子学不会规矩;
妈妈放水是因为爸爸抓得太紧,让妈妈心疼孩子没有喘息的空间。

互补性互动告诉我们,孩子与父母、丈夫和妻子是彼此将对方训练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很多夫妻当初因为彼此个性互补而结合,后来却因为同样的理由而彼此讨厌。比如说,一个做事深思熟虑、按部就班的妻子可能会喜欢上个性随性洒脱、说走就走的先生,这样才能体验到自己不可能体验的人生。但问题是,既然妻子自己的性格与先生相反,显示她的内心对这种对立的性格是有抗拒的,也许童年可能有过随性、冲动的经验,但后来被压抑下来,可能表示这些特质在她的人生经验里是不被允许的,甚至带来威胁。

从这个角度来说,结婚以后,先生一度吸引她的这些特质逐渐便会成为她讨厌、嫌弃的东西。举个例子说,妻子童年时就喜欢哈哈大笑,个性自由、活泼,但是她的奶奶认为小姑娘这样不稳重。于是,她就把这部分特质压抑下去,变得谨慎克制。结婚以后,在婚后的日常琐事中,她的先生的活跃、神经大条、没有计划性也就变成了短板,她嫌弃先生的性格,就如同当年奶奶嫌弃自己一样。

所以,夫妻之间的任务之一就是接受对方与自己互补、对立的性格,若是没有办法接受,就可能形成夫妻间不断的冲突。

那么,如何化解这个教育不一致带来的问题呢?

第一、父母之间要相互尊重和相互支持。

父母给到孩子的指令在同一个时间内是相对明确的,父母之间是相互支持的。如果,妈妈已经说了不许孩子看电视,但孩子又试着寻求爸爸的支持。此时,爸爸要说“如果妈妈说了不,那就是不”。

原则上,父亲和母亲有着同样的领导力和责任,因此,在孩子的教育上,父亲和母亲不能相互对抗,而是要彼此合作,父亲支持母亲对孩子的意见,母亲也要支持父亲的观点。

在某些生活细节上,既然父母双方有一个人先给出了指令,那么就先按这个人的指令来。在孩子的面前,维持住父母一方的形象。当然,如果有不同的意见,看孩子的年龄以区别对待。如果孩子还小,父母可以私下里讨论,最终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指令。孩子到了10岁以后了,三个人开家庭会议进行讨论。

在对孩子很小的生活细节上,比如是吃了饭写作业,还是写完了再吃这类问题上,实际上父母双方可能会无意识地、先后发出截然相反的指令,这个也是生活的常态。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因为大家都希望自己的意见被接受而搞得双方都不开心的局面出现。所以,总得有一个人先妥协。相互妥协,相互包容,给孩子一个稳定的指令,塑造一对相互支持的父母形象。

理想的情况下,父母可以互相补充,并对教育的分歧求同存异,并不苛求对方改变。因为,人类的天性决定,除非你觉得那个人理解你,不然你几乎不可能接受他的建议。就是说,只有人们感到自己被别人喜欢和接受,他们才会可能改变自己的想法,当人们觉得自己被批评、厌恶以及不被人欣赏的时候,他们就不可能改变,相反他们会觉得自己被攻击,从而更加坚定地坚持自己的观点,显示自己的主见。

就像我们现在知道要培养孩子拥有积极的自我形象和有效的社交技能,关键是让孩子知道我们理解他们的感受和他们的想法。那么,孩子们就会朝最理想的状态成长和改变。也就是说,你要让孩子知道他的感受和想法是有道理的,或许你并不一定同意他,但是你能接受他有自己的想法,这会让孩子自我感觉良好,那么,他也愿意反过来听听你的建议,取长补短,朝积极的方面发展。这对成年人来说也是一样的。

实际上,我们需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谁都未必永远是对的,况且很多问题也没有绝对的对或错。所以,你听听我的,我听听你的,相互的尊重和支持,可以避免这种不一致带来的伤害。

第二、父母的观点可以互相补足,培养孩子不同观点的选择能力。

亲子教育观点不一致的背后,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夫妻之间并非完全是观念不同的问题,更可能是矛盾、压抑的一方容易把负面情绪投注到孩子身上,而另一方看到孩子受指责、受委屈,有可能替孩子打抱不平。也就是说可能是借教育孩子说事是假,表示不满是真。

其实,如果夫妻两人的教育观不可能完全相同,就不妨让两者并存,但夫妻双方不能相互诋毁,要认可对方观点中合理的部分,这样就不会极端地去拉拢孩子,让孩子选边站。如果双方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是为孩子好的,这反而会让孩子更加的迷茫而不知所措。

而只有父母双方心平气和地对待彼此,提供不同的意见,一起和孩子探讨,让孩子自己选择,也就是说通过父母双方的智慧和不同的思考逻辑,会扩展孩子的思维,孩子会把双方观点中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东西挑选出来,同时,孩子也可能成为一个精神世界更丰富、更多元的人,更具弹性和包容。

第三、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如果他们都可以认同对方作为父亲和母亲的身份,就可以很好地帮到孩子。

因为,如果父亲支持母亲的教育策略,母亲支持父亲的教育观点,那么,孩子就会发现自己身处明确的环境当中,不必陷入复杂、暗潮汹涌的混乱中。

那么,即使会出现问题,有领导力的父母会避免在孩子面前就教育的问题发生冲突,如果双方关系出了问题,就应该私下去解决,如果有必要的话,需要从外部寻求支持。

当然,因为听取了一方的教育意见,可能会有错误发生,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大家也可以进行讨论。那么,对孩子来说,他会体验到,父母的决策也可能会有错,有错了就去承担相应的后果;
尤为关键的是,既然父母不是全都正确,那么,孩子也不需要时刻做到完美无缺,至少孩子就不会有很大的压力。

第四、父母需要好好学习如何做一对智慧的父母。

建议父母找几本育儿方面的书一起读读,听一些讲座。初为父母没有经验,还是需要了解一些孩子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是学问就要学习,而且还是要花大功夫去学。

在教育孩子前,父母要先达成一个共识,从现在开始不要相互指责,大家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学习,多观察,多试错,多积累教育孩子方面的经验。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问题是发展性的问题,不是讲一通道理,责骂一顿就会马上见起色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教育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孩子的长大是需要等待的,因此父母的耐心很重要。

猜你喜欢 爸爸母亲妈妈 我和爸爸中华家教(2017年2期)2017-03-01爸爸琴童(2016年12期)2017-01-16鸟妈妈小溪流(画刊)(2016年11期)2017-01-05给母亲的信英语学习(2016年2期)2016-09-10我的妈妈是个宝37°女人(2016年8期)2016-08-11爸爸冷不冷37°女人(2016年7期)2016-07-07不会看钟的妈妈作文大王·低年级(2016年3期)2016-03-11可怜的爸爸发明与创新·中学生(2015年8期)2015-07-21妈妈去哪儿了南方周末(2014-09-25)2014-09-25悲惨世界疯狂英语·阅读版(2013年2期)2013-03-22

Tags: 教育孩子   父母   意见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