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导向

2023-02-02 16:40:12

张舒畅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会议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并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宣言指出:“文科占学科门类的三分之二,占专业种类和在校学生数的半壁江山。文科教育的振兴关乎高等教育的振兴”,宣言提出:“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推动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这是继新工科、新农科建设之后国家提出的又一新的教育发展任务。在新文科建设这一发展战略的统帅之下,统属于文科大类之类的每一学科都应该主动对标新文科建设的要求,自觉实现革故鼎新。目前,的学科分类方式将文理分科,虽然学科建设的任务清晰,但专业之间形成壁垒,制约人才的全面发展,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志强认为,新文科的建设即是对这一传统的反拨。但是加强专业之间的融通涉及文科类专业的整体布局,并非一朝易事,而大学语文作为大学期间的基础课程,现阶段在实现对标新文科建设要求而进行变革的可能性和难度远远小于其他专业课程。课程开展范围广、针对人群广,在新文科建设的战略布局中,大学语文具有普遍性高、基础性强的重要地位。对标“新文科”建设,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改革,将为新文科建设全局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借鉴。在这个意义上,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院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是我国的母语以及语言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
教授的对象是刚刚成年,已经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的大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身体素质已基本成熟、初具有自主意识、有较强的探索意识,因而在思想上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文学素养、分析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并通过中华传统优秀作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深化学生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限制,目前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还存在不足。

1.课程定位模糊

大学语文是高等学校的基础公共课,但是就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一些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模糊不清。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曾明确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融入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基础性决定了大学语文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的重要地位,首先,它是面向的对象是中文专业之外所有的大学生。其次,它所培养的是最基本的母语运用和语言表达的基本能力。人文性则决定了它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承担着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大学语文课程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承担着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母语修养、母语文化认同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是十分重要的课程,但是目前一些教师和学生都远远不能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甚至存在一种现象是将大学语文视为高中语文的一个延伸,是“高四”语文。课程定位的模糊导致了对课程的轻视,也使得教育部规划下的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难以实现。

2.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部分大学语文教学方式仍然以讲授法为主,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在实际上课过程中,教师大多进行单方面的讲授和分析,学生基本作为纯粹的接受者和倾听者,教学过程互动缺乏,造成整体课堂氛围压抑,教学成为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在讲授法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学习效率较低,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学习想象能力受到一定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是完全被动的角色,不能主动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学习,这一方面抑制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进步,也会导致语文课程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3.重知识轻育人

目前,部分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忽略了课程的育人、以文化人的功能。大学语文课程是兼具基础性和人文性的一门课程,除了需要传授学生必要的文学基本知识、培养其文学素养和在日常生活的日常表达和应用写作能力,大学语文课程还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两千多年来的文学传统,关注人的心灵、健全人的人格、促使人的发展,并接受文学作品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文学即人学”,文学所关注的根本问题,说到底是人的问题— —关于人的思想、观念、情感、心灵以及价值取向等。基于大学语文课程这种学科特性,我们应当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具有明显的育人特性。它关注于人文精神与人文情怀,要培养的是富有人性眼光与审美趣味的人,培养学生获得健全人格的发展,找寻自我的存在意义。而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更重视对于文学知识的传授,对于文学以文化人的功能缺乏方向性的把握,缺乏了育人目标的大学语文课程在精神上必然是不完整、是缺失的。

大学语文课程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以及人文性一体的基础性课程,《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文科教育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都提出了新要求,更指出了文科建设对于坚定民文化自信、提升综合国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对标“新文科”建设,大学语文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应坚持以教学模式多样化为路径,多渠道、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学模式,在具体课程的教育教学中的应重视加强教学的应用导向、育人导向和传承导向。

1.应用导向

汉语是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大学语文课程在本质上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其所培养的沟通和写作能力是学生们毕业之后与人进行交流沟通和处理工作业务的基本能力。此外,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方向标是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校教育必须培养出的人才必须能为社会所用、能够促进社会政治经济不断发展,才能实现教育的社会效益,因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坚持的最基本导向是应用导向。着眼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应用导向,教师应重视语文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将语文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结合起来,甚至可以以之为前提,提前设想、安排教学情境,去设置更加贴近生活、实用的教学目标。目前,许多高校开了形形色色的选修课,如《演讲与口才》《职场沟通》《礼仪与沟通》等,这类提升口才与沟通能力的课程在本质上是大学语文在特定领域的衍生课程,本质上应属于语文的范畴,我们在开展语文课程时可以借鉴这类课程更加灵活的课堂形式,对语文课程进行内容上的拓展,这样一来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应用能力,二来可以丰富语文课程的教学形式,拓展课程内容,增加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吸引力。此外,在课程形式上还可以将普通话与口语、应用文写作与沟通表达等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逐步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阅读欣赏能力等语言修养能力和文学知识水平。

2.育人导向

高等教育是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人才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青少年人格成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培养专业技能的专业课程之外,大学语文作为必修的基础课,其课程所具有的审美性和人文性将帮助学生培养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青少年实现人格成长和精神成人。这要求教师要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新文科建设要求建立起人民的文化自信,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非专业的通识性课程,在现阶段对于塑造学生、完全学生人格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比拟的。有人认为“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1]。”大学语文课程在提高学生文学基本素养的功能之外,通过改革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兴趣并参与,通过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过程,最终达到“以文化人”,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最终指引大学生精神成人,具有完全人格和自主能力,成为有信念、有信心且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信仰的时代新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生力量。

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还应该强化价值引领。由于语文课程本身兼具有人文性和审美性,学生能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其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具有极强的价值导向性,教师们在上课时必须以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在培养大学生最基本的文学素养、语言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其思想的塑造,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

3.传承导向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传授母语类的课程,在加强大学生对汉语语言能力掌握的同时,无形中能够强化大学生们的民族认同。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它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基本上都保存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而大学语文课程则是指导大学生阅读传统经典、吸收传统文化精髓要传承和弘扬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文史哲一体,大学语文通过经典文章的传授能够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人文精神和智慧赋予给当代大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起文化认同和情感纽带:“大学语文教学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留下了“根”的文化记忆,帮助他们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形成一种文化认同感[2]。”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面向全体非中文专业学生的一门通识性课程,在帮助全体学生明确在当代文化中传统文化独特价值内涵这一方面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我们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大学语文能够帮助大学生建立起精神文化的家园,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文化特质的当代人[3]。以中华五千年来传统优秀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资源基础,可以大大增强大学语文的课程魅力,传统文化内蕴的历史兴悲和文化故事,能够感染熏陶学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在当代的历史传承。在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将传统的优秀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课堂当中,实现“让中华文化血脉薪火相传,让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当前,我们正走在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文化的认同和民族精神的塑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民族的复兴应包含文化、精神的复兴,民族自信的建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也应着眼于民族复兴的时代目标,着眼于“新文科”建设的宏伟目标,自觉肩负起塑造祖国新人、传承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

新文科建设要求文科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载体,培养新时代的人文社会科学家,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学语文作为高等学校中传统的文科课程,一直以来承担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需要以此为契机,顺应时代潮流,对标新文科建设的具体目标,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方面实现自觉的变革,为中国文化、社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实现课程自身的新发展。大学语文改革有赖于多方力量的推进,比如学校领导的重视、教师教改的积极性、学生的具体学情等。要想真正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师首先应当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树立起新文科的建设的理念,将素质教育理念和新文科建设理念进行有机结合。其次,教师应当富于改革精神,以最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勇于在教学手段上进行多样化的尝试。最后,为了实现大学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师应在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上不断施力,进行继承性和创造性的更新,通过课程的整体建设、去不断深厚课程的文化内涵,获得课程长久的发展和吸引力。最终让大学语文课程真正成为塑造祖国新人、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课程。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文科语文课程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大理大学学报(2022年9期)2022-10-26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9期)2021-04-13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中学生博览·文艺憩(2020年3期)2020-08-14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3期)2019-09-10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求学·文科版(2019年6期)2019-06-12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求学·文科版(2018年7期)2018-05-14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课外语文·下(2017年9期)2017-11-12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Tags: 教学改革   导向   语文课程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